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5212240.html

爱鸟护鸟,万物和谐

万物复苏春天至

迁徙进行时

每年的4月10日至16日

是一年一度的浙江省爱鸟周

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可爱的鸟儿们了

那就话不多说

让我们一起结交新的“朋友”吧!

Part1

浙江五大爱情之鸟

白枕鹤

(学名:Grusvipio)

(1)体形:体形与丹顶鹤相似,略小于丹顶鹤,而大于白头鹤。白枕鹤上体为石板灰色,尾羽为暗灰色,末端具有宽阔的黑色横斑。

(2)食性:取食时主要用喙啄食,或用喙先拨开表层土壤,然后啄食埋藏在下面的种子和根茎,边走边啄食。

(3)习性: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成家族群或小群活动,偶尔也见单独活动的,迁徙和越冬期间则多由数个或10多个家庭群组成的大群活动。

(4)居留型:候鸟。春季于3月下旬开始陆续到达繁殖地,一直持续到4月末。秋季于9月末开始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一直持续到11月初至11月中旬。迁徙时成家族群或由数个家族群组成的小群迁飞。

红嘴相思鸟

(学名:Leiothrixlutea(Scopoli))

(1)体形:是鸟纲、画眉科的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嘴赤红色,上体暗灰绿色、眼先、眼周淡黄色,耳羽浅灰色或橄榄灰色。两翅具黄色和红色翅斑,尾叉状、黑色,颏、喉黄色,胸橙黄色。

(2)食性:主要以毛虫、甲虫、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量玉米等农作物。

(3)习性: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性大胆,不甚怕人,多在树上或林下灌木间穿梭、跳跃、飞来飞去,偶尔也到地上活动和觅食。善鸣叫,尤其繁殖期间鸣声响亮、婉转动听。

(4)居留型:留鸟。

鸿雁

(学名:Ansercygnoides)

(1)体形: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反差强烈。

(2)食性:主要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繁殖季节。冬季也常到偏远的农田、麦地、豆地觅食农作物。觅食多在傍晚和夜间。

(3)习性: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即使在繁殖季节,亦常见4-5只或6-7只一起休息和觅食。善游泳,飞行力亦强,但飞行时显得有些笨重。警惕性强,行动极为谨慎小心。

(4)居留型:候鸟。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末即开始大量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有的早在9月初至9月中旬即开始迁徙。迁徙时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

小天鹅

(学名:Cygnuscolumbianus)

(1)体形:为鸭科天鹅属的大型水禽,体长~厘米,体重4~7千克,雌鸟略小。它与大天鹅在体形上非常相似,同样是长长的脖颈,纯白的羽毛,黑色的脚和蹼,身体也只是稍稍小一些,颈部和嘴比大天鹅略短,但很难分辩。最容易区分它们的方法是比较嘴基部的黄颜色的大小,大天鹅嘴基的黄色延伸到鼻孔以下,而小天鹅黄色仅限于嘴基的两侧,沿嘴缘不延伸到鼻孔以下。它的头顶至枕部常略沾有棕黄色,虹膜为棕色,嘴端为黑色。

(2)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根、茎和种子等为食,也吃少量螺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水生动物,有时还吃农作物的种子、幼苗和粮食。

(3)习性: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呈小群或家族群活动。有时也和大天鹅在一起混群,行动极为小心谨慎,常常远远的离开人群和其他危险物。在水中游泳和栖息时,也常在距离岸边较远的地方。性活泼,游泳时颈部垂直竖立。鸣声高而清脆,常常显得有些嘈杂。

(4)居留型:候鸟。8月末9月初离开繁殖地前往越冬地,翌年3月中下旬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通常成6~10余只的小群或家族群迁徙。迁徙是逐步进行的,沿途常在富有食物的湖泊地区停息,有时甚至直到天变冷后才逐渐南迁,因此到达我国南部越冬地的时间多在11月初至11月中下旬。到达繁殖地的时间通常在5月末至6月初。

鸳鸯

(学名:Aixgalericulata)

(1)体形: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大小介于绿头鸭和绿翅鸭之间,体长38-45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特。

(2)食性:杂食性。

(3)习性:常成群到达繁殖地,刚迁到繁殖地时活动在低山开阔地带的水塘和溪流中,休息时则成群栖息在水边或未融化的冰上。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集群多达50-60只,有时达近百只。善游泳和潜水,在地上行走也很好,除在水上活动外,也常到陆地上活动和觅食。生性机警,极善隐蔽,飞行的本领也很强。

(4)居留型:大部分为候鸟。每年3月末4月初陆续迁到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离开繁殖地南迁。迁徙时成群,常呈7-8只或10多只的小群迁飞,有时亦见有多达50余只的大群。在贵州、台湾等地,亦有部分鸳鸯不迁徙而为留鸟。

Part2

浙江五大吉祥之鸟

白鹤

(学名:Grusleucogeranus)

(1)体形: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顶鹤,略大于白鹭,体长-厘米。站立时通体白色,胸和前额鲜红色,嘴和脚暗红色;飞翔时,翅尖黑色,其余羽毛白色。虹膜棕黄色,嘴、脚暗红色。2龄脚变红色,3龄嘴亦变为红色。

(2)食性: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苔草、荸荠等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嫩芽和少量蚌、螺、软体动物、昆虫、甲壳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3)习性:常单独、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节则常常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特别是在迁徙中途停息站和越冬地常集成大群。

(4)居留型:中国主要为冬候鸟和旅鸟。6至8月在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繁殖,9至10月在中国东北吉林境内的莫莫格湿地停歇,11月南下至江西鄱阳湖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回迁北方。

白鹇

(学名:Lophuranycthemera)

(1)体形: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厘米,雌鸟58-67厘米。头顶具冠。嘴粗短而强壮,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钩;鼻孔不为羽毛所掩盖着。翅稍短圆。尾长。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时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后趾位置较高于他趾。雌雄异色;雄鸟上体白色而密布以黑纹,头上具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蓝黑色羽冠披于头后;脸裸露,赤红色;尾长、白色,两翅亦为白色。下体蓝黑色,脚红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

(2)食性:白鹇为杂食性,主要以椎栗、悬钩子、百香果等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种子,以及根和苔藓等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亚锥栗的坚果、崖豆、蕨叶、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针虫、蝗虫、蚂蚁、蚯蚓、鳞翅目昆虫和幼虫、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

(3)习性:白鹇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17只。由一只强壮的雄鸟和若干成年雌鸟、不太强壮或年龄不大的雄鸟以及幼鸟组成,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关系。每当春季繁殖期之前,总会有发生激烈的争斗。

(4)居留型:留鸟。

家燕

(学名:Hirundorustica)

(1)体形:本属鸟类体小型,体长~毫米。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还闪着金属光泽,腹面白色。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像镰刀,尾分叉像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速变换方向。

(2)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在飞行中边飞边捕。食物种类常见有蚊、蝇、蛾、蚁、蜂、叶蝉、象甲、金龟甲、叩头甲、蜻蜓等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虫。

(3)习性:家燕善飞行,整天大多数时间都成群地在村庄及其附近的田野上空不停地飞翔,飞行迅速敏捷,有时飞得很高,像鹰一样在空中翱翔,有时又紧贴水面一闪而过,时东时西,忽上忽下,没有固定飞行方向,有时还不停地发出尖锐而急促的叫声。活动范围不大,通常在栖息地2平方公里范围内活动。

(4)居留型:夏候鸟。

三宝鸟

(学名:Eurystomusorientalis)

(1)体形:体长26-29厘米,体重-克。通体蓝绿色,头和翅较暗,呈黑褐色,初级飞羽基部具淡蓝色斑,飞翔时甚明显。虹膜暗褐色,嘴、脚红色。常长时间地站在林缘路边高大乔木顶端枯枝上,或在空中成圈飞翔和上下飞翔,边飞边“嘎嘎”地鸣叫。

(2)食性:三宝鸟喜欢吃绿色金龟子等甲虫,也吃蝗虫、天牛、金花虫、梨虎、举尾虫、石蚕等。觅食时常在空中来回旋转,通过不停的飞翔捕食,速度较快,猎获昆虫之后复返原来枝桠。三宝鸟很少到地上觅食。

(3)习性:常栖于近林开阔地的枯树上纹丝不动,有人走近时,则立刻飞去,偶尔起飞追捕过往昆虫,或向下俯冲捕捉地面昆虫。飞行姿势似夜鹰,怪异、笨重,有时飞行缓慢,长长的双翼均匀而有节奏地上下摆动,有时又急驱直上,或者急转直下,胡乱盘旋或拍打双翅,并不断发出单调而粗厉的“嘎嘎”声。

(4)居留型:在北方属于夏候鸟,在南方属于留鸟。

喜鹊

(学名:Picapica)

(1)体形: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

(2)食性:食性较杂,食物组成随季节和环境而变化,夏季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其他季节则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常见食物种类有蝗虫、蚱蜢、金龟子、象甲、甲虫、螽斯、地老虎、松毛虫、蝽象、蚂蚁、蝇、蛇等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幼虫,此外也吃雏鸟和鸟卵。植物性食物主要为乔木和灌木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也吃玉米、高粱、黄豆、豌豆、小麦等农作物。

(3)习性:喜鹊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秋冬季节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白天常到农田等开阔地区觅食,傍晚飞至附近高大的树上休息,有时亦见与乌鸦、寒鸦混群活动。性机警。

(4)居留型:留鸟。

Part3

浙江五大百灵之鸟

八哥

(学名:Acridotherescristatellus)

(1)体形: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体长23-28厘米。通体黑色,前额有长而竖直的羽簇,有如冠状,翅具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黄色,脚黄色。

(2)食性:以蝗虫、蚱蜢、金龟子、蛇、毛虫、地老虎、蝇、虱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3)习性:性喜结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结于大树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时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鸣片刻后栖息。夜宿于竹林、大树或芦苇丛,并与其他椋鸟混群栖息。

(4)居留型:留鸟。

短趾百灵

(学名:Calandrellacheleensis)

(1)体形:上体羽浅沙棕色,略沾粉红,尾上覆羽浅红棕色,各羽均具黑褐色纵纹,多而密,甚显著。中央尾羽棕褐,羽缘浅棕;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羽基和内翱近端羽缘黑褐;外侧第二对尾羽外悃白色,内蝇黑褐色。飞羽淡黑褐色,羽缘棕白。翅上覆羽与背同色。眉纹、眼周棕白。颊部棕栗色。下体羽在颏喉部污灰白色;前胸灰白色,缀栗褐色纵纹;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腹侧和两胁具栗褐色纵纹和浅棕色羽缘。虹膜褐色。嘴黄褐。跗跟和趾肉色。

(2)食性:主要以杂草种子为食,有时也吃少量昆虫。

(3)习性:喜欢栖息于沙质环境的草原和半荒漠,常成十几只小群活动于芨芨草沙地和白刺沙地。喜呜叫,鸣声婉转动听。常垂直起飞,边飞边鸣,有时也呈波浪形往前飞。

(4)居留型:留鸟。

黑枕黄鹂

(学名:Orioluschinensis)

(1)体形:为中型雀类。外形大小和金黄鹂相似,体长23-27厘米。通体金黄色,两翅和尾黑色。头枕部有一宽阔的黑色带斑,并向两侧延伸和黑色贯眼纹相连,形成一条围绕头顶的黑带,在金黄色的头部甚为醒目。

(2)食性:主要食物有鞘翅目、鳞翅目、尺蠖蛾科幼虫、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虫、枯叶蛾科幼虫、斑蛾科幼虫、蝶类幼虫、毛虫、蟋蟀、螳螂等昆虫,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3)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呈3-5只的松散群。主要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活动,很少下到地面。繁殖期间喜欢隐藏在树冠层枝叶丛中鸣叫,鸣声清脆婉转,富有弹音,并且能变换腔调和模仿其他鸟的鸣叫,清晨鸣叫最为频繁,有时边飞边鸣,飞行呈波浪式。

(4)居留型:黑枕黄鹂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为留鸟。通常每年4-5月迁来中国北方繁殖,9-10月南迁。

画眉鸟

(学名:Orioluschinensis)

(1)体形:是鸟纲、画眉科的中型鸟类。体长约23厘米。上体橄榄色,头顶至上背棕褐色具黑色纵纹,眼圈白色,并沿上缘形成一窄纹向后延伸至枕侧,形成清晰的眉纹,极为醒目。下体棕黄色,喉至上胸杂有黑色纵纹,腹中部灰色。虹膜橙黄色或黄色,上嘴橘色,下嘴橄榄黄色,跗蹠和趾黄褐色或浅角色。

(2)食性:杂食性,但全年食物以昆虫为主,尤其在繁殖季节,其中大部分是农林害虫,包括蝗虫、椿象、松毛虫、金龟甲、鳞翅目的天社蛾幼虫和其他蛾类的幼虫等,都是它的捕捉对象。植物性食物主要为种子、果实、草籽、野果、草莓等。在繁殖季节,亲鸟为了喂养雏鸟,大量捕捉昆虫。

(3)习性:生活在山林地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结成小群。性胆怯而机敏,平时多隐匿于茂密的灌木丛和杂草丛中,喜在灌丛中穿飞和栖息,不时地上到树枝间跳跃、飞翔。

(4)居留型:留鸟

四声杜鹃

(学名:Cuculusmicropterus)

(1)体形:是中型鸟类,体长31-34厘米。头顶和后颈暗灰色;头侧浅灰,眼先、颏、喉和上胸等色更浅;上体余部和两翅表面深褐色;尾与背同色,但近端处具一道宽黑斑。下体自下胸以后均白,杂以黑色横斑;翅形尖长;尾具宽阔的近端黑斑,翅缘白而无斑;下体横斑较粗,达3-4毫米宽,且较疏,斑距超过5毫米。

(2)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毛虫,这种食性在其他鸟类中很少见。尤其喜吃鳞翅目幼虫,如松毛虫,树粉蝶幼虫、蛾类等,兼有金龟虫甲、虎虫甲,有时也吃植物种子等少量植物性食物。

(3)习性:四声杜鹃游动性较大,无固定的居留地。性机警,受惊后迅速起飞。飞行速度较快,每次飞行距离也较远,出没于平原以至高山的大森林中,非常隐蔽,往往只听到其从树丛中发出的鸣叫声而看不见鸟。

(4)居留型:留鸟。

Part4

浙江五大天姿之鸟

白颈长尾雉

(学名:Syrmaticusellioti)

(1)体形:大型鸡类,体长81厘米,体型大小和雉鸡相似。雄鸟头灰褐色,颈白色,脸鲜红色,其上后缘有一显著白纹,上背、胸和两翅栗色,上背和翅上均具1条宽阔的白色带,极为醒目;下背和腰黑色而具白斑;腹白色,尾灰色而具宽阔栗斑。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上体满杂以黑色斑,背具白色矢状斑;喉和前颈黑色,腹棕白色,外侧尾羽大都栗色。

(2)食性: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3)习性:喜集群,常呈3-8只的小群活动。多出入于森林茂密、地形复杂的崎岖山地和山谷间。

(4)居留型:留鸟。

黑翅长脚鹬

(学名:Himantopushimantopus)

(1)体形:体长约37厘米。特征为细长的嘴黑色,两翼黑,长长的腿红色,体羽白。颈背具黑色斑块。幼鸟褐色较浓,头顶及颈背沾灰。

(2)食性:主要以软体动物、虾、甲壳类、环节动物、昆虫、昆虫幼虫,以及小鱼和蝌蚪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3)习性: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非紧殖蝴也常集成较大的群。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水中觅食。行走缓慢,步履稳缝、轻盈,姿态优美,但奔跑和在有风时显得笨拙。性胆小而机警,当有干扰者接近时,常不断点头示威,然后飞走。起飞容易,飞行也较快。

(4)居留型:原属于迁飞候鸟,每年冬季都会从北方迁飞到南方越冬。由于北海的气候温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完好,不少黑翅长脚鹬便把北海当成“自己家”,从候鸟变成留鸟,在北海定居下来,在此繁衍生息。

蓝翡翠

(学名:Halcyonpileata)

(1)体形:体长雄性-毫米,雌性-毫米;寿命10年。是一种以蓝色、白色及黑色为主的翡翠鸟。以头黑为特征,翼上覆羽黑色,上体其余为亮丽华贵的蓝紫色。两胁及臀沾棕色。

(2)食性:尾圆形。以鱼为食,也吃虾、螃蟹、蟛蜞和各种昆虫。

(3)习性:常单独站立于水域附近的电线杆顶端,或较为稀疏的枝丫上,伺机猎取食物。晚间到树林或竹林中栖息。

(4)居留型:主要是留鸟,部分为夏候鸟。

水雉

(学名:Hydrophasianuschirurgus)

(1)体形:水雉是鸻形目水雉科的一种中小型鸟类,俗称水凤凰、凌波仙子。

(2)食性: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

(3)习性: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大群。性活泼,善行走,步履轻盈,能在漂浮于水面的百合、莲、菱角等水生植物上来回奔走和停息。

(4)居留型:留鸟或夏候鸟。云南和南部沿海、香港、台湾为留鸟,较北地区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末至4月上旬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至10月上旬迁离繁殖地。

仙八色鸫

(学名:Pittanympha)

(1)体形:体长约20厘米。雄鸟前额至枕部深栗色,有黑色中央冠纹,眉纹淡黄,自额基有黑过眼并在后颈左右汇合;背、肩及内侧飞羽辉绿色;翼小覆羽、腰、尾上羽辉蓝色尾羽黑色;飞羽黑色具白翼斑;颏黑褐、喉白,下体淡黄褐色,腹中及尾下覆羽朱红。嘴黑,脚黄褐色。雌鸟羽色似雄但较浅淡。虹膜褐色;嘴及脚偏黑。

(2)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常在落叶丛中以喙掘土觅食蚯蚓、蜈蚣及鳞翅目幼虫,也食鞘翅目等昆虫。

(3)习性:常在灌木下的草丛间单独活动,边在地面上走边觅食,行动敏捷,性机警而胆怯、善跳跃,多在地上跳跃行走。飞行直而低,飞行速度较慢。

(4)居留型:夏候鸟和旅鸟。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东部和东南部;越冬在婆罗洲。

Part5

浙江五大珍稀之鸟

东方白鹳

(学名:Ciconiaboyciana)

(1)体形:东方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体态优美。长而粗壮的嘴十分坚硬,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嘴的基部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并且略微向上翘。眼睛周围、眼线和喉部的裸露皮肤都是朱红色,眼睛内的虹膜为粉红色,外圈为黑色。身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翅膀宽而长,上面的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为黑色,并具有绿色或紫色的光泽。初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外除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前颈的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炫耀的时候能竖直起来。腿、脚甚长,为鲜红色。

(2)食性: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小鱼、蛙、主要以昆虫等为食。

(3)习性: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

(4)居留型:候鸟。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黄腹角雉

(学名:Tragopancaboti)

(1)体形:体长约50-65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几纯棕黄,因腹部羽毛呈皮黄色,故名“黄腹角雉”。

(2)食性:主要以蕨类及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如白蚁和毛虫等少量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繁殖季节。

(3)习性:性好隐蔽,善于奔走,常在茂密的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起飞。常成5-9只的小群活动。活动范围在0.02-0.3平方公里范围活动。主要在地面活动和取食,白天常以松散形式在地面觅食,晚上则在树上栖息雨天或雪天亦栖于树上或在树上取食。

(4)居留型:留鸟。

中华凤头燕鸥

(学名:Thalasseusbernsteini)

(1)体形:中型水鸟,体长38-42厘米。额、头顶和冠羽黑色,上体淡灰色,翅灰色,外侧初级飞羽外翈黑色。尾白色,呈深叉状。下体白色。嘴黄色,具有较宽的黑色尖端。脚黑色。非繁殖羽和夏羽相似,但前额和头顶白色。虹膜褐色。嘴比燕鸥类略粗,而且稍微弯曲,呈黄色,尖端具有黑色的亚端斑。

(2)食性: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甲壳类、软体动物和其它海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水面。

(3)习性:中华凤头燕鸥在海岸、海岛岩石、悬崖、沙滩和海洋上活动。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喜欢于海水深度浅且离岸近的区域活动,不喜水草太高。

(4)居留型:中华凤头燕鸥在中国东北部为夏候鸟,南部为冬候鸟。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繁殖于中国山东海岸,迁徙和越冬于广东、福建、菲律宾、婆罗洲和马来半岛海岸。

中华秋沙鸭

(学名:Mergussquamatus)

(1)体形:中国的特有物种。嘴形侧扁,前端尖出,与鸭科其它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脚红色。雄鸭头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

(2)食性:主食鱼类、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

(3)习性: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常成3-5只小群活动,有时和鸳鸯混在一起。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潜水捕食鱼类。

(4)居留型:冬候鸟或留鸟。中华秋沙鸭是中国苏州地区的冬客,深秋时自北方南迁到太湖流域的苇塘里来避寒越冬,它们与各种野鸭汇成数以万计的大群,漂浮游荡在湖面上,嬉耍和捕食游鱼,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就像是一个规模宏大而喧嚣热闹的鸭类集市。

朱鹮

(学名:Nipponianippon)

(1)体形: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

(2)食性:主要以小鱼、泥鳅、蛙、蟹、虾、蜗牛、蟋蟀、蚯蚓、甲虫、半翅目昆虫、甲壳类以及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3)习性:性较孤僻而沉静,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常单独或成对或呈小群活动,极少与别的鸟合群。行动时步履迟缓,飞行时两翅鼓动亦较慢,头、颈向前伸直、两脚伸向后,但不突出于尾外。白天活动觅食,晚上栖于高大树上。

(4)居留型:在中国和日本南部繁殖的种群,通常不迁徙,为留鸟。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谐共享天地情

让我们一起携手

爱鸟、护鸟吧!

THE

END

责任编辑:沈青霞

初审:俞佳莹俞璨文

复审:梁家琳栾舒婷

终审:解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yf/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