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延龄 李家庚

编辑:经方全球同学会

苦参

  苦参为豆科多年生落叶亚灌木植物苦参的根。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主治:

  1.清热燥湿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仲景用一味苦参煎汤熏洗由湿热生虫蚀烂下部的狐惑病,可知苦参是一味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要药。《金匮要略释义》谓:“用苦参汤洗之者,以苦参有去湿摄水之效。”《长沙药解》亦谓苦参有“清热而去湿”之功。因此,《本经》用之治“黄疸”;《别录》用之“除伏热肠癖”;孙氏《仁存堂方》常用为丸,治热痢下血。《积德堂经验方》用之配牡砺、雄猪肚,治妇人赤白带下,皆取苦参清热燥湿之功。

  2.祛风杀虫

  《本草正义》谓:“苦参,大苦大寒,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其功效与芩、连、龙胆皆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同时指出:“毒风恶癞,非此不除。”《本草纲目》亦云:苦参“能治风杀虫”。《本草汇言》载:“姚斐成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祛虫之药也。”《滇南本草》亦用治“疥癞,脓窼疮毒,疗皮肤痰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补缺肘后方》用之配露蜂房、黍米和曲,酿熟稍饮治鼠瘘疮,加猬皮,更佳。《本草衍义》用其配皂角煎汁为丸,治通身风疹,痒不可忍。苏颂方则以苦参浸酒治麻风。近代名医赵炳南在其《医案》中载其治皮肤瘙痒症,最喜用苦参。凡此莫不是取苦参祛风杀虫止痒之功。

  3.通利小便

  当归贝母苦参丸治“妊娠小便难”,仲景是取苦参清热利窍的作用。《本经》谓:“主溺有余沥,逐水。”《别录》亦云:“苦参利九窍治小便黄赤。”所以尤在泾说:“苦参入阴,利窍,除伏热。”他所说的“利窍”,就是指通利前阴,以通水道。故虞天民的谷疸丸,用其与龙胆草、栀子、牛胆汁、玄参同用,治湿热郁蒸、黄疸尿赤,以苦参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效甚佳。现常用其治淋证、尿闭及尿路感染。

  4.清心除烦

  附方三物黄芩汤方“治妇人在草蓐……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本方用之配黄芩清热以除烦。《本草衍义补遗》谓:“苦参,能峻补阴气。”《别录》亦谓:苦参能“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纲目》释其义曰:“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丹溪心法》用其“治狂邪发无时,披头大叫欲杀人,不避水火”。均说明苦参能清心火,除伏热,安神定志。

  用量用法:

  仲景用苦参计2方,注明用量者仅1方。

  1.用量

  苦参在当归贝母苦参丸中的用量为4两。今人常用内服量5~10g;外用适量。

  2.炮制

  仲景未详。今人多炒用或酒洗入药,以减其苦寒之性,用于脾胃虚弱,红白痢疾。苦参炭用,使其擅入血分以止血,用于肠风、痔漏、酒毒下血。

  使用注意:

  《本草经集注》指出:“反黎芦”。《医学人门》谓:“胃弱者慎用”。《本草经疏》亦谓:“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故凡脾胃虚寒者忌服。

  药理研究:

  主要含氧化苦参碱、苦参碱、黄酮类化合物、去钾苦参酮等。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抗菌、抗肿瘤、抗滴虫、抗过敏和利尿、平喘、解热等作用。另外,苦参碱对中枢神经有麻痹现象,同时可发生痉挛,终致呼吸停止[1]。

  临床应用:

  1.心律失常

  苦参片(每片含生药2g),每次3~10g,每日3次,疗程平均为11周。共观察例快率患者,对期前收缩,有效率为60%(室性早搏59.5%,房性早搏80%);对以感染和过度疲劳引起的过早搏动疗效较好[2]。

  2.失眠症

  苦参g,加冷水ml,泡12~20小时,煎1小时,取~ml,加水ml,煎取~ml,再加水ml,加糖。成人每次服20ml,小儿服5~15ml。1次口服,共观察例,有效率达95%。其中速效51例,显效31例,良效14例,无效5例[3]。

  3.白细胞减少症

  苦参素肌内注射,一般先给mg(12ml),后增加mg。共观察25例恶性肿瘤放疗后白细胞降低者,其中21例白细胞回升,余4例的白细胞未升,但也未降,都完成了放疗[4]。

  4.皮肤病

  1%苦参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日1次,每次2~4ml,或口服片剂(每片含生药0.3g),每日3次,每次5片。共观察例(急性、亚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皮炎、阴囊湿疹、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等),有效率为79%[5]。

  5.哮喘

  以苦参结晶碱胶囊,每颗50mg,每次1~2颗,每日3次;或用苦参结晶碱气雾剂每日2~3次,每次喷入4~6mg。共观察支气管哮喘19例,喘息慢性支气管炎43例,有效率为88%,显效率为27.4%[6]。

  此外,苦参还可治唇炎[7]、传染性肝炎[8]、水肿[9]、宫颈糜烂[10]等。

  不良反应:

  苦参水煎剂,味极苦难吃,个别患者用药后头晕、恶心、呕吐及便秘,但较轻微,不影响治疗。

  参考文献:

  [1]孔增科,《实用中药手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84;

  [2]苦参观察协作组,《新医药学杂志》,,(7):24;

  [3]医院儿科,《中草药通讯》,,(2):38;

  [4]杨大恩等,《天津医药》,,(4):;

  [5]北京医学院附属三院皮肤科等,《中草药通讯》,,(1):35;

  [6]卞如濂,《浙江中医杂志》,,(1),29;

  [7]许姜泽,《中医杂志》,,(6):32;

  [8]王辉武等,《中药新用》,科技文献出版社,:;

  [9]来拘荣《东北医学杂志》,,(7):;

  [10]杨桂芬《赤脚医生杂志》,,(10):17。

本文摘自《张仲景医学全书·张仲景药物学》第2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1月第2版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个全球中医人学习经方的平台

  经方,即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学习经方,可接受辨证论治原则的训练,认识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学习仲景理法方药的应用,明方剂之源、方剂变化的方法与策略,领会中医的医学认识方法,训练中医的思维。

请您|经方全球同学会

号|jingfangquanqiu









































看白癜风到中科白癜风医院
南昌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uhuangg.com/kszz/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