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体质调理方法
白癜风的治疗手段 http://pf.39.net/bdfyy/zjft/160311/4785589.html 问:什么是湿热体质呢? 答: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到体质状态。 问:湿热体质形成的原因 答:系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膳食肥甘,或长期饮酒,湿热内蕴。 问:湿热体质的表现 答: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问:湿热体质该怎么办 1.调摄原则:加强运动,食宜清淡,药宜清利。 加强运动:湿热体质的人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身动则气血周流加速,气行则痰湿祛,气行则热邪散去。 食宜清淡:主要指饮食应清淡,忌食油腻食物以及热性食物,以利清热祛湿,避免加重湿热。 药宜清利:主要指药物治疗宜选择清热、利湿之品,如佩兰、茵陈、薏苡仁、泽泻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热者寒之”、“实者泻之”。但要注意不可蛮用苦寒药物,应佐以少量温化之品,以防伤脾助湿。 2.环境起居:春天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起、适当午睡,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多户外活动,常晒太阳。暑湿季节,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淋雨及感受暑湿。保持居室干燥。衣着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天然纤维为主。 睡卧顺应四时:养生应根据四时季节的阴阳变化而调整,顺应自然规律以得天地之养。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安排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四季的作息时间应根据季节阴阳相互关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春夏养阳”则春天宜早睡早起,夏天宜晚睡早起,因夏天昼长夜短故要适当午睡;“秋冬养阴”则秋天宜早睡早起,冬天宜早睡晚起。 湿热体质的人应保持居室干燥、凉爽、卫生、通风,衣被要勤晒。衣着宽松,以棉麻丝织物为宜,有助于透气散热及排汗,不要穿紧身裤和化纤内衣。运动可以帮助调畅气机、排热排湿,但要注意避开暑湿天气,以免湿热内外交蒸。 3.形体运动:长期坚持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剑)、八段锦、站桩功、揉腹功、步行、快走、慢跑、竞走、登山、游泳、骑自行车、健身舞、跳绳、韵律操等。运动应避开雨雾、暑热天气。可以做传统保健项目“六字诀”中的“呼”、“嘻”字诀。 湿热体质的人应长期坚持运动锻炼,太极拳、八段锦、站桩功、揉腹功等,可以调畅气机、健脾助运,有助于体内的水湿运化。登山、骑车、跳绳、韵律操等属于强度较大的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练习“六字诀”中的“呼”、“嘻”字诀,也有健脾、清热、利湿的功效。湿热体质的人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如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登高而呼,有助于疏畅气机、清热化湿。但运动时要避开暑湿环境,长夏季节尤应注意。 4.精神调适:尽量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注意克服急躁心理,保持稳定心态。遇事不宜过度思虑,要想得开,放得下,少生闷气少计较。 湿热最易郁结于肝胆,导致心情烦闷,急躁易怒。所以湿热体质的人在精神调适方面应以安神定志为主,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神大法。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看书、写字、绘画、弹琴、钓鱼、养花等,有助于分散多余的精力,陶冶性情、锻炼耐性,平稳心态。在烦恼苦闷的时候应该迅速转移注意力,还可多与朋友交流、倾诉,以排解不良情绪。要宽以待人,与人为善,不要为了一些小事生气、计较。 5.饮食调理:可常吃红小豆、绿豆、薏苡仁、芹菜、黄瓜、冬瓜、藕、荠菜等食物,可适量吃苦瓜、苦苣、西瓜等。食忌辛温、滋腻,少吃韭菜、辣椒、花椒、生姜、羊肉或火锅、烹炸、烧烤等食物,以及肥肉、粘糕、鲇鱼等粘腻食物。可用石竹茶、苦丁茶、莲子芯、竹叶、玉米须等泡茶饮。少吃油盐。 饮食清淡,可进食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有帮助清热利湿的作用;还应多吃些清利化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茯苓、鲫鱼、苦瓜、冬瓜、西瓜等。忌食辛温、滋腻以及大热、大补之品,如韭菜、大蒜、辣椒、生姜、肥肉、羊肉、狗肉、酒等,否则会加重湿热。还应少食饴糖、石榴、大枣、柚子等酸甘之品,以免滋腻恋湿,导致湿热不易排出。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要限制油盐的摄入。石竹茶、苦丁茶、莲子芯、竹叶、玉米须等泡茶饮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6.药物调养:可用佩兰、栀子、龙胆草、茵陈、苦参、泽泻等。脾胃湿热者用泻黄散。肝胆湿热者,用龙胆泻肝丸。 泻黄散出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组成: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功效:泻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证。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肝胆湿热者,选用 龙胆泻肝丸出于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组成: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关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功效: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7.音乐及其他调摄:可经常听一些悠闲、和缓的音乐。经常点按阴陵泉、曲池等穴位。也可常做大椎穴拔罐、督脉或膀胱经刮痧等疗法。 湿热质者容易躁动,因此可经常听一些悠闲、和缓的音乐,如《小夜曲》、《摇篮曲》或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古琴、萧独奏等,颐养心神。 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功效: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功效:清热和营,降逆活络。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大椎穴:属于督脉,定位: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功效:振奋人体阳气、强身保健、通阳解表、疏风散寒、退热镇静等;主治:热病,感冒,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头痛项强,疟疾,癫狂,小儿惊风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gj/10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常用中药主要效能归类歌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