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大黄为治黄疸要药,茵陈为制疸退黄
点击上方蓝字“汉古经方订阅号”→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I导读:茵陈蒿汤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一首方,但是对于其组方用药之义,又有多少了解? 随时学习一得(节选) 作者/许杼 治脾胃实证被历代医家所重视,以急性黄疸性肝炎为例,常选用茵陈蒿汤治之。该方中大黄是治疗黄疸的要药。清代吴又可主张用茵陈3克,栀子6克,大黄15克。茵陈是治疸退黄的专药,今以病证较之,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热既除,小便自利,因此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而小便不利,病源在膀胱,乃系胃家移热,又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家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攻,山栀次之,茵陈又次之,设去大黄而服山栀、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或用茵陈五苓,不唯不退黄,小便亦难利。上海姜春华老师非常赞成吴又可的主张,也认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是以湿热为本,二者之中,又以热为本,湿为标,治疗当以清热为主,利湿次之。 姜老个人的经验,大黄可用24~30克。浙江潘澄濂老师对急性暴发性肝炎,主张当其尚未昏迷之时,要急予山栀、郁金、茵陈,加黄连、黄柏,并重用大黄下之,通涤大肠热毒,实为重要。 在各位老师的启示下,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通腑泻下,重用大黄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效果甚为满意。 大黄不仅荡涤胃肠的毒素,有利肝功能的恢复,同时还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肝大、肝区痛也颇有助益。 本文摘自《名医真传——四十四位京城名医‘口传心授’金记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阅读延续 妇科常用外阴洗剂——苦参汤I导读:本方主治肝经热毒下注所致狐惑病前阴蚀烂之证,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一味苦参清热而去湿,疗疮而杀虫。 苦参汤 作者/陈明 苦参一升(30克)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熏洗下部,每日3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十一)本方主治狐惑病前阴蚀烂之证。仲景所谓“蚀于下部”,乃单指前阴腐蚀溃烂而言。本证为肝经热毒下注所致,因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少腹,上通于咽喉,故热毒循经自下而上冲,则见咽喉干燥。以苦参汤熏洗前阴,乃取其味苦性寒,功擅清热燥湿,解毒杀虫,就近熏之,以治其本,则咽干之标自愈。本方亦可用于妇女湿热浊毒下注之带下、阴痒及男子阴囊湿疹。一、外阴瘙痒(滴虫性阴道炎)赵明锐医案:梁某,女,35岁。患白带下注3年之久,近1年来加重,并发外阴瘙痒难忍。经妇科检查,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经用灭滴灵等治疗2个疗程,效果不明显。后用苦参汤熏,每晚熏1小时,兼服清热利湿之中药,2周后,带净痒止,又经妇科数次检查,阴道未见滴虫,而且炎症也愈。按语:于此可见,苦参清热燥湿、解毒杀虫之功甚佳。二、阴囊湿疹王占玺医案:倪某某,男,38岁。患阴囊湿疹一月余,于年11月23日前来就诊。患者一月前自觉阴囊发痒,抓破则流黄水,继则龟头及肛门周围均见湿疹,尤以阴囊为甚,曾外用氟轻松和中药洗剂,虽见好转,但时好时犯,后龟头发生溃烂,病人瘙痒难忍,舌淡苔白,脉沉缓稍滑,乃湿热下注,遂投苦参30克,水煎外洗,并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内服,外洗六次而愈。按语:肝经热毒下注之证,故以苦参汤熏洗之。加服龙胆泻肝丸以增清利肝经湿热浊毒之功。本文摘自《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出版。编著/陈明。-End-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gj/9070.html
- 上一篇文章: 农村有一种草叫草乌叶夏季叶茂盛花未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