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苦参参之广惟此名之苦
“ 味苦,寒。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一名水槐,一名苦识。生山谷及田野。(源自神农本草经) ”注:苦味之参均能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其他味苦之参有丹参、紫参、玄参等不以苦来命名,惟此名之“苦参”,乃“苦”之甚也。其叶如槐而生境与水相关,故名“一名苦槐”。 别名:苦骨、川参、凤凰爪、牛参、地骨、野槐根、山槐根、地参。 来源: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药性: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应用 1.湿热泻痢,便血,黄疸,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治湿热蕴结胃肠,腹痛泄泻或下痢脓血,可单用本品制丸服,或与木香同用,如香参丸。治便血、痔漏出血,可与地榆、生地黄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可与龙胆、栀子等同用。治湿热带下、阴肿阴痒,可配蛇床子、鹤虱等药。 2.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滴虫性阴道炎。治湿疹、湿疮,单用煎水外洗有效,或与黄柏、蛇床子煎水外洗。治皮肤瘙痒,可配皂角、荆芥等药;若配防风、蝉蜕、荆芥等药,可治风疹瘙痒,如消风散;治疥癣瘙痒,可与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等配伍;或与硫磺、枯矾制成软膏外涂。治滴虫性阴道炎,多煎水灌洗或作栓剂外用。 3.湿热淋痛,尿闭不通。治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灼热涩痛、尿闭不通,常与石韦、车前子、栀子等药同用。 产地 生于沙地或向阳山坡草丛中及溪沟边,分布于全国各地。 用法用量 煎服,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多外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忌用或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药方 消风散:苦参(6g)、当归(6g)、生地(6g)、防风(6g)、蝉蜕(6g)、知母(6g)、胡麻(6g)、荆芥(6g)、苍术(6g)、牛蒡子(6g)、石膏(6g)、甘草(3g)、木通(3g)。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黃,脉浮数。 性状 根长圆柱形,下部常分枝,长10-30cm,直径l-2.5cm。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具纵皱纹及横生皮孔。质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味苦。以条匀、断面黄白、味极苦者为佳。 心得 在写苦参之前,我也从未见过苦参原植物的样子。如同《神农本草经》描述一般,苦参的叶子像极了槐叶,但我想到的是像周围随处可见的豆科中救荒野豌豆的叶子,可能从图片中看觉得像,现实差距会很大。如同你看到的小小叶子,不知道它的根竟然如此的峻烈,如果说黄连是苦中的“国王”,那么苦参的苦,更像是一位默默无闻,却“才华”居首的一味中药,苦参的苦比黄连的还要猛烈。如果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话,那么当他吃苦参的时候,我觉得这种苦他连说都不想说。如若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尝一尝苦参的根,感受一下这世间极苦。 参考文献: 1.《中华本草》 2.《中药学》 钟赣生 3.《方剂学》 李冀、连建伟 本期主播:易木 本期主编:DDSQ 知予 言蹊 本期文章:AIGONI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AIGONI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uhuangg.com/ksjj/1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蒙药与中药的区别之处
- 下一篇文章: 夏天来了18种皮肤常见病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