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注金贵2
『太阳病其证备』当所有太阳病的症状都有了,如果病人却『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如果不是『脉反沉迟者』而是『浮紧』就是伤寒论中的葛根汤证,项背强几几—葛根汤。如果『脉反沉迟,此为痉』。病人表现的外症与太阳症一样,唯脉症不同,这就是栝蒌桂枝汤证了,诸位在上面写一个『柔痉』。柔痉是有汗,当病人表虚的时候一定会有汗。如果表实,病人必是无汗。表实的话我们要用葛根汤,病人发痉病,就是现代所谓脑膜炎之类的病,西药麻黄素也有发汗去热的功能,可是西医知道要去热,但他们没有区分无汗跟有汗。张仲景把痉病分无汗跟有汗,无汗的话是表实,这要用葛根汤来去除表实,当病人表虚掉时,葛根汤就不行用了,有汗我们必须要用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桂枝汤,就是桂枝汤加栝蒌根而已。栝蒌根在神农本草经里面,是一个专门生津止渴,能够解经热—热在血脉神经里面时用的药。对西医来说,就是:「这个可以降血糖。」所以糖尿病的人我们常常会用栝蒌根。过去北派的医师讨论过:「这个栝蒌根既然能生津解渴,栝蒌根跟葛根的性应该是差不多。」因为葛根汤是用桂枝汤加麻黄再加葛根而成的,如果把麻黄拿掉就只是桂枝汤加葛根而已。那就不一定非要用栝蒌根用葛根也可以,实际上这两味药稍有不同,完全相同的话通通用葛根算了,葛根专门是治疗项背强几几然使用的,就是可以升提我们太阳经的表寒水。我们人身上有水和血,汗流出去的时候应该要从背后流出去,结果有一天它没有流出去,因为风寒进来将太阳寒水束住了,项背中于风,所以我们中医有一句话叫做「神仙也怕脑后风」。哪天你坐在那边打麻将,背后面对着风吹,打完一圈牌就变成葛根汤了,再两圈牌就成为麻黄汤了,病情会越来越强,这就是神仙也怕脑后风。这个风寒进来,表被束到了,造成应该要流出体外的汗没有流出去,水停在皮表跟肌理之间。因为它已经离开汗腺了,所以无法回头,你叫水往哪里走?没有办法,水性本是向下的,所以它就慢慢渗到肌肉里面去,渗到背上,背就变的很硬很紧,这是因为汗水陷在肌里,所造成的几几然症状。此时就要靠葛根把它升提起来然后发散出去。葛根汤里面有加麻黄,目的就是当陷在肌理中的汗被葛根升提离开肌肉后,碰到麻黄将毛孔(玄府)打开,于是汗就流出来表就解了。栝蒌根就不是这样,栝蒌根就好像直接把水倒在血里面去,因为那血脉神经是全身性的,葛根只是专门针对项背这一带,两个都是生津,但是葛根着重于升津,栝蒌根偏向于生津。栝蒌根二两,你不要真的开二两,六钱就足够了。桂枝三钱,芍药三钱,桂枝芍药等量一样,吃完药以后喝热稀饭,来帮助药力发散,如同喝桂枝汤后就要『啜热粥发之』。就是因为栝蒌根能够清除我们身上所有血 脉神经的热。所以糖尿病的病人,临床上看时,都是因为有热在血脉神经里面造成的问题,就是血太浓,血里面水分不够了,这栝蒌根下去血糖就会下降,因此栝蒌根很好用的。 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气上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甘草炙芍药各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三升去上沫,内诸药,内诸药,煮取三升, 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前段说的是有汗,就是表虚掉了,所以我们必须用栝蒌桂枝汤去解。现在是无汗,没有汗的时候,小便反少。我刚刚讲过,如果一个人没有汗,小便很多。你说:「老师啊!我的体质很奇怪喔,我就是长年不出汗。」「你小便多吗?」「我一天十几次小便。」这就与流汗是一样的,汗水跟小便是同源。如果小便也少了,又没有汗,这个热是不是就闷在身体里面呢?于是就会发刚痉。这个时候病毒就会进入我们的脊髓神经,跑到脑部去,于是就开始发痉。而刚痉跟柔痉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有汗。一个是无汗,记住我的话。临症上看就是这样子,有汗,栝蒌桂枝汤,无汗,葛根汤,千万不要弄错。这时病人的病情是非常紧急,所以绝对不能在此时出错,更且我们开的是经方,病人服后是一剂就知,生死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我一再跟大家讲,你只要记得,有汗就是桂枝汤,有汗同时又有柔痉时就加入栝蒌根,讲的这样明白再记不住,我也没有办法了。由于这种症状的发生是因为热在体内没有办法宣泄出去,于是热就只能往上冲,结果热到病人整个脑部,造成头上壮热难耐。气上冲胸口就是整个胸部都胀起来,肚子却很小,也因为热气往上冲,于是『口噤不得语』,就是病人的牙齿咬 得很紧的意思。当病人发痉病的时候,要注意预防病人会把舌头咬断掉,所以一定要把病人的舌头撑开来,千万不要让病人咬到自己的舌头。 『欲作刚痉』,这也是葛根汤证。欲作刚痉跟已经刚痉都是葛根汤证,欲作刚痉之时「老师他还没作刚痉啊!那就下吃葛根汤了!等到出现刚痉后再吃。」你如果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刚痉时当然是要立刻给病人吃葛根汤,千万不要有疑虑。「老师,欲作才是!」张仲景是说欲作时可用,那刚痉时该怎么办呢?不能看着病人等死,还是要用葛根汤的。使用葛根汤时要特别注意剂量该用多少,必须要重用葛根,才是真正的葛根汤,如果葛根是四钱,桂枝、炙甘草、芍药都是二钱,这时候麻黄是三钱,桂枝芍药都是减量,重用葛根、再来是麻黄、再来才是桂枝的剂量,你如果说:『老师!剂量开太过了!』葛根汤的剂量是有原因的,因为麻黄要靠桂枝才会到达皮表,之后麻黄再把皮肤毛孔打开来汗就出来了,如果麻黄开得少,桂枝开得多于麻黄,结果桂枝到了肌理后,麻黄还在后面,汗就发不出来。所以麻黄的剂量一定要开的重于桂枝的剂量,同时要再加强葛根的剂量,如果葛根开二钱,麻黄开四钱,结果病人喝药后就无法将体内的津液提升到太阳经上,仲景先师重用葛根的剂量,目的就是要让葛根先行,开出最大剂量的就是葛根。葛根下去把肌肉里面的水先发出来,发出。来以后还没有到皮肤表面,这时麻黄就跟着来了,麻黄一到,毛孔就开了,加上桂枝跟着过来,将肌理中的积汗一推就把这些积汗通通顶出来了。这就是仲师的四三二一黄金比例。 如果你开了二三四,葛根还没有去清,桂枝已经先去了,桂枝顶了半天汗没有出来,病人就会头昏。『怎么发汗发不出来?』好不容易麻黄到了,流一点点汗出来,结果表汗去了些,但是囤积在肌肉里面的汗,还是没有尽去,就会造成汗流出来,后项却还是几几然的,病人还是有壮热。所以仲师开立处方的时候,他的技巧很多是出在剂量上面,更厉害的是我们临床上去看时,他的这个剂量病人喝下去后,可以把病人得病的病毒与残留的余毒一起排出体外,而不会伤害到好的津液。然后他还设计一个方子,这个津液发出去的时候因为是从肠 胃里面发出去的,发完津液以后如果小便没了,就代表水没有回到胃里面来,我们水出去是要回头的,不是要让体内的水全部出去,如果是这样,葛根汤下去就完了,因为病人脱水了,为了让正常的津液不受损耗,所以后面加有生姜、甘草、大枣,这样设计处方的目的,就是预防万一水发散太过,无法回头,这些药可以刺激肠胃产生津液,还有也可以吃五苓散来收敛表水,使水马上回到肠胃里面来。所以经方的设计方式,不单是处方内容简单,药物选用是俯拾可得,连剂量都设计得完美无缺。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渣内大黄,煮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 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利,余勿服。 这个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有种脑膜炎的症状必须使用大承气汤来治,如果你问说:「老师,到底他是括蒌桂枝汤?还是葛根汤?还是大承气汤?」这就要靠辨症来做决定,病人得到的症状是什么?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老师,他说的都一样?」,唯有脚挛急,必齘xiè齿不一样。什么叫『齘齿』?就是牙齿咬到绷得很紧,还有一个检查的方法,就是你把病人的嘴巴拉开来一看,他舌苔上面黄黄的。还有再问问旁边的人:「他几天没大便了?」如果病人的亲人说病人本身就有严重的便秘,就是大承气汤证了,大承气汤,诸位都学过了。你说:「老师,到了这种阶段『卧不着席』大承气太峻了。我们用调味承气,小承气。」这就是医师不明病情发展,无法确定病人的需要,会耽误病人,这个时候救急需要『急下存阴』。这就是脑膜炎发病除了是我们身上血里面的水不够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大便堵在 肠子里面。如果大便的臭气跑到心脏这边来,就变成奔豚,就是桂枝加桂汤。如果跑到脑部去了,给西医检查,西医会说「无菌性的脑膜炎」。为什么?西医只能查到细菌或是病毒感染,查不到大便的臭气,他也不会闻一下,结果很多人因为失治而死掉。 我告诉你们大承气厉害到什么程度,大承气喝下去以后,病人大便还没有出来,烧就已经退了,小孩子就已经开始玩耍了。大概这种现象在喝完药后的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到了,如果病人没有这种现象,一定是你开错处方。治病,时机很重要,当病人急需要时,你还在那边怀疑犹豫,是不可以的。刚刚讲的痉病到现在,就是三个处方在治疗,经方家治疗脑膜炎看似简单,我们只有三个处方在使用,无汗有汗就分两个,西医没有分的,然而病人死在西医手上的却很多。大承气汤证还有一个直接的确诊方法,就是利用腹诊。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中湿就是中焦里湿很盛,叫中湿,也叫做湿痹。湿痹的症候有哪些呢?怎么知道有湿痹?病人的主症,第一个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这个时候当利小便。为什么会有湿在身体里面呢?中湿之人从哪里来的?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天气太热造成的,我们在逛街买东西时,却热的一身汗,流汗时是没有心情看的,看到什么东西都不喜欢。为了避免流汗,于是就跑到冷气间里面。在外面逛街很热,流汗流很多,突然进入冷气间,表一下子被冷气束到了,于是汗水停在体内没有出去,长年累月以后体内就生湿了,然后再慢慢的渗到关节里面,这是第一种。第二种,发生于劳力之人,夏天时工作造成身体很热,到了晚上,天气很凉快,工人吃完饭洗个冷水澡后,就躺在外边乘凉,晚上半夜的时候又当风,因此体内的湿就无法散出体外,这也会生湿。还有就是妈妈们容易得到中湿,妈妈在全家人都睡了以后,还在那边洗衣服弄得一身汗,汗出以后再去洗澡,之后休息一下,这时就当风而坐,风吹到身体感觉得很凉快,此时她的汗还是继续在出来,于是 造成寒气束到表,这也是会造成湿气停在体内。这两种状况其实是一样,只是来源不一样,结果都造成湿渗在身体里面。 当湿渗在关节里面,这湿又没有办法渗出去时,湿气就会慢慢的囤积起来,如果过多的湿停在关节中间,关节就会痛,累积在肌肉里面,肌肉就会酸。这种渗在关节里面的湿,会跟外面的气候相呼应,气候一变冷的时候,湿就会反应说:「我在这里」,所谓同气相求,此时病人就会感觉到酸痛了,去湿要靠温化才能去除。因此病人一接近热,就感觉酸痛减轻了。所以风湿关节炎发生酸痛的时候只要一接近热,一烤火就会很舒服,气候一变,要开始下雨了或者外面环境一改变病人马上就感觉开始酸痛了,这是因为湿跟环境相通所造成的。湿,性很黏腻,很浑浊,堵到三焦以后小便就没有办法正常的排出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湿渗在三焦里面会影响到脾脏,当三焦油网里面都是湿时,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结果水就跑到大肠里面去了,这个原本是要从小便排出的水,结果排出下去,于是就从大肠走,结果大便拉出来都是稀的。遇到这种情形,就是中医所认定的湿痹症侯,这个时候我们当利他的小便。如何利小便呢,像五苓散,真武汤等。简单区分这种治湿的方法,我们平常在治湿的时候,如果遇到湿停在皮肤表面,四肢关节上面我们是发汗来解。如果湿是在身体里面的话,我们是利小便来解。后面会介绍到几个发汗的方子还有利小便的方子。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平常中湿很盛的人,有时候并没有病痛的。我常常要求病人说「你将舌头伸出来让我看看」一看,舌苔呈现很厚,我不管你是黄的厚还是白的厚,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寒湿还是热湿,反正都是湿!这个时候你可能没有病,坐在那边好好的,可是你已经有湿在身体里面了,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这种人就叫做湿家。湿家得到病如果『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这个是属于阴黄。当我们得到太阳证后,如果你没有湿,就很正常的出现太阳症候,也就是单纯的桂枝汤证。湿 家在得到太阳病之前,本来体内就有湿囤积,当表受邪后,里热要出去,就是中医讲的阳,西医讲的免疫系统,想要出去跟病邪相抗,结果被湿挡到了,病毒因为湿阻而无法进入体内,于是就会停在湿的外面,我们的阳气被阻在里面,正气与邪气站在两边,中间给湿阻到了。这个时候热散不出,我们体内的热是因为被表症激发起来的热,结果热发不出去,造成熏黄。这时我们就要用麻黄汤加白术。麻黄加术汤在后面会开方子给大家,此处我们先不讲方子。麻黄加术汤吃下去了以后,这个处方专门用在阴黄证。我们中医将黄区分为阴黄与阳黄,阴黄是黎黑的,就是看起来病人是黑黑黄黄的,这就是湿家,「舌头伸出来!」舌苔很黄表示体内很热。那是因为湿停留在四肢的肌肉上面,这个时候我们要用?黄加术汤来发表。麻黄加术汤吃下去以后病人是出微汗,就是微微出一点点汗,然后你摸他的汗,是黏答答的如果是湿在关节里面,你要是想把湿从小便排出去,这距离就会太远了,不可能做到的,只有直接从表来用汗解。我们身上很多管道可以被利用来排除病邪,而仲师也都考虑到了「这个离毛孔比较近,我们就叫病从毛孔出去。」麻黄加术汤,是专门给病人出现阴黄的时候用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这个湿家,但头汗出的现象很待别。因为我跟我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不多,有一次我妈妈得到葛根汤证,当时我刚好去钓鱼回来,室内比较黑暗,一进门我爸说:「你妈妈感冒发烧你去看看她。」当时我进到房间摸我妈的脉,再加上一问,就知道她得到葛根汤证。我说:「我去拿药。」我到诊所去拿药。吃下去葛根汤以后就好了,第二天脸变桃子脸,那种脸是不用去拉皮的,整个脸就像刚整形过美容拉皮,皱纹都没有了,整个脸肥肥的很大一个,就是变成大头小身体,她原来头就很大,现在头更大!然后脸红红的像桃子一样,我说:「你舌头伸出来我看看」,一看那舌头是黄黄厚厚的,湿家!湿家之人我们开 葛根汤下去取汗的时候,发汗后不单是把表邪去掉,原来停在中焦的湿,也同时被我发到脸上面来了。葛根把中湿带到整个脸上面,如果湿是在下焦,我们利小便就好了,如果湿在皮肤表面,我们发汗就好了,但是湿在中焦就会造成但头汗出的现象,她平时头上就容易出汗,汗会像雨水一样滴下来,时常看她头发整个都湿的。半夜又加上室内光线较暗,于是我没有注意看,这疏失是在我身上。结果她的葛根汤证是没了,可是中焦的湿被我发到脸上去,所以给湿家发汗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张仲景立方的时候开出桂枝汤加白术茯苓,就怕遇到病人原本是湿家。如果病人是湿和热都有的话,除了加入白术茯苓之外,你还需要增加一些去热的药,像黄芩、黄连之类。如果遇到寒湿就要加白术、附子,就是将术附汤,加在桂枝汤里面。当时我如果开的是葛根汤加白术、茯苓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 平素就有背项强的人,同时又有里寒湿。里寒湿很盛的人一旦遇到温热就会感觉很舒服,所以他会想比较靠近火,烤一烤很舒服。先生你如果有很重的风湿你烤一烤会很舒服的。如果遇到这种病人,你用攻下法,因为湿家的病人,本来就是肠胃的功能不是很正常,脾胃比较寒的人,就是蠕动比较缓的、吸收不好的才容易成湿,这是最早期湿家的表症。湿如果进入肝脏了,就要用乌梅丸。此条是说,一般我们遇到脾胃比较寒湿的病人,如果使用攻下的药来攻,而攻下的药都是属于寒凉的药,寒药再遇到胃气的寒,就会变成哕,打嗝,变成茯苓四逆汤证了。 如果遇到胸腔素有寒之人,或者是舌上苔很厚的病家,此时开攻下的药物就会造成病人胸满,小便不利,病人并没有因为你攻大肠而症状好转,他的病变是在三焦淋巴系统里面,结果你去攻大肠,这是如同鸡同鸭讲,这个药跟症完全不对。舌上如有厚苔者,苔很黄浊, 『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如果遇到这种情形,下寒上热的病人,『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嘴巴很口渴想喝也喝不下去,就是『则口燥烦也。』这种都是只有湿才会造成的。湿在身体里面的时候,你就常常会有恶心的感觉,就已经表示你有湿囤积在体内,如果这个湿停在四肢关节上时,就会造成酸痛,湿停在不同的地方,病人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 症状。造成这种症状的原因有可能是工作的环境或者是医生的误诊,就像我这样子一剂葛根汤,就让我妈变成上热下寒,脸红的像个桃子脸,下面小便变少,必须赶快去解热,否则会口渴不能饮,这是因为湿家本来就有停水很久没有去,然后才成为湿的,例如我们平常喝水到胃里面,胃是最热的,水一下去就变成气上来了。如果胃寒掉了水就会停在那边,停久了就变成湿。因为湿最早是出自水饮,所以素有积湿的人如果湿是停在上焦,会让胸腔里面很寒喝不下水,因为里面水湿已经很多了,所以根本就喝不下去,于是病人就出现『口燥烦』,就是又心烦又口渴又想喝水,喝水又喝下下去的奇怪现象。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家不可攻下,对于湿家我们要去湿的唯一选择就是利用温化来利小便将湿排除,记住这个原则。如果使用攻下法,会造成额上微汗出,也就是有一点点汗出来,不是大汗淋漓,如果是微汗出代表阳已经绝。因为病人被攻下以后造成他的阳气没了,就会出现此一状况。我们所谓阳气,我再重复跟大家讲一次,就是我们吃在胃里面的营养食物,本应该提供营养给我们身体用的,结果这个食物被湿堵到了,你应该去湿才对,结果你去攻下,一攻下后肠胃里面的营养没有了,本来病人已经没有吸收到营养,又被你攻掉,肠胃的津液更少了,这就比较危险。如果攻下了以后,病人出现小便利,就是小便一直不断的出来,照理说湿家的话小便应该不利的;现在反而小便利了,这就是阳已经虚脱了。如果下利下止者,就是里阴脱了。所以当一个人被吊死时,在断气的刹那间,小便大便会一起出来,小便出来叫做阳脱,大便出来就叫阴脱,这就是阴阳两脱之症,见到这些症状时表示病人已经死了。 风湿相抟(应为『抟tuán』非『搏』,后文同此),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 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天气阴雨不止,空气很潮湿时,此时医师开出发大汗的药物给病人服用之后,这会让风气去了,但是湿气还是存在。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当病人发汗时毛孔会张开来,正好遇到气候是阴雨绵绵,这会让湿又跑回身体里面去。『若治风湿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所以我们开给风湿病人吃发表的药时,病人应该是出现全身微汗表示病去,而不是大汗淋漓,因为大汗表示迅速出汗,而湿行是很慢的,因此会造成风去了,而湿还是停在身体里面,如果是微汗出而且摸上去有很黏的感觉,才表示湿出来了,所以我们运动完得到的汗,跟我们洗完澡以后得到的汗摸起来是不一样的,运动完的汗是黏黏的,很湿,因为你动了,湿就出来。洗澡后流的汗,滑滑的,就不会这样,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汗出。大家现在看金匮就晓得,仲师虽然分出很多篇,但是基本上方子还是以桂枝汤为主,中医治疗风与湿,如果只是单纯的表风,就是太阳中风,光用桂枝汤就可以去掉了,但是如果我们要治疗风湿的时候就不同了,我们也是用发汗法,张仲景在这里就特别提出来,发汗要发汗得很有技巧。你如果发汗汗太多,结果汗出来,风跑掉了,湿还没跑掉,因为病人不单单是风症。『但风气去,湿气在』所以不会好。『若治风湿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这个病人感觉到说好像要出大汗,结果你一摸病人感觉只是出了微微一层汗,这才是完全的发出来了、所以处方的剂量要控制得很好,这是中医治疗风湿的一个标准的原则。过去大家学的伤寒论讲的都是纯表风,桂枝汤就是去风的,遇到风湿病人时该怎么处理呢?后面会区分出几种状况,分别使用几种不同的处方,处方为什么要区分呢?因为湿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所以要使用不同的处方。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 则愈。 『湿家,病身上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我们在刚开始时如何就知道这个病人是属于湿家?很简单「舌头伸出来我看看。」一看,此人舌头黄黄的,厚厚的,舌苔很黏厚,嘴巴里面口水很多、很黏,这就是属于湿家。如果病人是『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这自能饮食,就表示腹中和,就是代表说中焦下焦没有病,『病在头中寒湿。』有这种症状的话我们就知道,病人的湿是在脑和鼻子的中间,就是眼睛额头之间,湿在这个地方就会产生鼻塞的现象。由于湿的性很黏腻,所以会把鼻子堵到,病人会喘得呼吸不过来,只好用嘴巴来呼吸。遇到这种情形时我们知道湿是存在鼻子里面,类似西医说的鼻窦炎,鼻蓄脓等等使用很多名辞。『内药鼻中则愈。』仲师认为此时药要直接放到鼻子里面去,效果最好。因为病人只有湿累积在鼻子里面,我们只需要去鼻子里的湿就可以了。如果用嘴巴将药喝下去,结果药跑到肚子里去,治疗上就会慢许多,不如直接从鼻子将药喷进去。所以我们在治疗鼻窦炎时,除了下针之外,平常不需要使用内服处方,应该使用喷剂。如果我们用针治,穴道可以选用迎香穴,如果是鼻子有流脓,鼻水、鼻涕很多,我们就灸上星,这也是鼻科的大穴。百会、前顶都可以用来治疗鼻病。背后的风池、肺俞等穴也可以治鼻病,因为肺开窍在鼻子。 迎香穴这两个穴道你针扎下去的时候,如果当场鼻塞的现象没有通畅,表示没有扎到迎香,所以如果针下去没有感觉你不要怀疑针灸术不对,而是你太差了,是针下的不对。如果帮病人扎迎香扎完后效果不彰,可以加针和髎去辅助迎香,这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穴,督脉上的上星、前顶、百会等通通可以下针帮助治疗,膀胱经上的肺俞,用俞募穴互相配合来治疗也很好的。你也可以配些辛辣的喷鼻药,直接喷到鼻子里面。如果是一般的流鼻水,鼻水像水龙头一样流出来,就不需要用喷鼻药。回家你们大家自己用菖蒲粉就可以,选用石菖蒲就很好用。菖蒲长在石头上的就叫做石菖蒲,菖蒲如果长在水里面的就叫做水菖蒲。石菖蒲我们可以拿来喷鼻子 的,喷进去以后会感觉到很呛鼻,于是就会一直打喷嚏,水就跟着一起流出来,直到流干为止,辛夷花也有这种效果。 如果是脓鼻涕的话力量就不够强了,需要将矾石跟麝香二药配在一起,专门用来治疗鼻窦炎,效果非常好。当然喷的中间很难过,药散在鼻腔里是很辛辣的,病人会一直打喷嚏,但是宁可难过一下也不要开刀,你知道为什么不要开刀?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的鼻窦炎是因为开刀而开好的。许多病人在开完刀后,人都还躺在病床上,鼻子又塞了,没有用的,主要原因是西医不知道湿的源头在哪里。喷鼻药能够让鼻窦部位变得很干燥,因为麝香跟矾石的交互作用。而水菖蒲呢,过去在用水菖蒲的时候,是把菖蒲先风干,晒干,等到干了以后就放在仓库里面储存起来。大多是什么时候用,大家你知道吗?是用在水肿。病人水肿肿到皮肤都变透明的,整个皮肤都因此绷的很紧。这个时候我们把干燥的水菖蒲拿出来,用火烧,菖蒲像稻草一样,烧过以后会变成灰,再将灰混合些麻油涂在皮肤上。涂上去以后让病人躺下,等一下病人就会开始小便,积水就会被排出来。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白术四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 温服八合,覆取微汗。 麻黄加术汤用在哪里呢?当你检查到病人的寒湿是停留在皮表上面的时候,就会用到麻黄加术汤。「老师,如何查到寒湿在表?」这的确是个问题,仲师就讲了你看「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 发其汗为宜,」因为本来病人就有湿在里面,平常的湿运动流汗后就好了,湿在身体里面平常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一旦得到麻黄汤证,寒将表束住了,就会产生痛,原因是身体上的湿没有办法从皮肤表面散出来,这个湿是源自肺再到皮肤表面,当皮肤表面上受到寒时,要让病人的毛孔打开来去寒,一定要靠麻黄汤,而麻黄汤一下去就会发汗,但是如果遇到湿家,张仲景前面有讲过,湿家发汗时会让风去湿没去,对不对?所以要加白术在里面。白术是去湿的,麻黄汤是去表寒用的。如果是里寒湿就不要靠这个药,这样大家就会区分出来了,所以查到病人有表寒湿的话一定是无汗的现象,当病人已经有麻黄汤证,我们知道需要发汗,但是如果你遇到病人是麻黄汤证,全身骨节酸痛,然后你又发觉他湿很盛;这时你就不要单纯的开个麻黄汤,要加白术在里面。麻黄加术汤还有个地方也需要使用,就是黄,皮肤发黄的时候,黄,暗黄、阴黄的时候我们也会用到麻黄加术汤,为什么?因为我们人本身的肺里面是湿热的,湿在上焦在肺里面的时候,肺本身是体热宣泄的地方,当肺里面湿太盛时,热就闷在里面出不来,热出不去了后,肺本身主气,正常人的皮肤也在呼吸的,当肺里面的津液出不去,外面的气又进不来,就是因为被湿挡到了,湿慢慢的就闷在里面,于是造成湿热闷在肺里面没有办法发散出来,结果病人就会发黄,这个时候也是麻黄加术汤证。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薏仁半两。甘草一两,炙。上挫麻豆大,每服四钱匕, 匕者茶匙也。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渣,温服,有微汗,避风。 如果到了黄昏的时候病情会加重,这个中医就叫作风湿。这个病 是因为伤于『汗出当风』。所以流了汗千万不要正面吹到风,或者是 『久伤取冷所致也』,就是你时常坐在很潮湿的地方,这种情形发生于坐在牢里面的人最多了,从牢里面出来的人得到风湿,大部分都是麻杏薏甘汤证,或者外岛当兵回来得到风湿的,也是麻杏薏甘汤证。这种症是湿已经渗到关节里面去了,引起的痛,也是属于寒湿的一种。 麻杏薏甘汤和麻黄加术汤这两个治疗风湿处方,症状看起来很类似,但是有个差异,临床上看的时候最清楚,麻黄加术汤就是痛,皮肤表痛,麻杏薏甘汤有个特徵,病人的痛是在关节中,特别是皮肤表面上黑黑的,所以当中医看到病人皮肤特别干燥又兼有风湿关节痛时,就是麻杏薏甘汤证了。这两个症有一个区别,就是湿所在的位置不一样。一个是在皮肤表皮之下,一个在表皮的第二层的地方。为什么要用薏仁?因为薏仁能够进入中焦,能够进入脾脏,薏仁能够去湿。 「老师,中焦的湿白术也可以去除,为什么一定要选用薏仁?」这就是我常常讲的,张仲景用麻杏薏甘汤的薏仁有两个功能,第一个,凡是仁剂一定可以通利大便,可以让湿往下焦走。薏仁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它能够收表湿,治疗皮表太湿所引起的皮肤病。像有的小孩子皮肤化脓,长了很多疮在上面。疮生出来后就产生很多脓水,此时我们就可以加薏仁进去,因为薏仁能够收敛表湿。所以皮肤科的药我们常常用薏仁,还有连翘,记不记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伤寒论中有介绍过。薏仁就是平常吃的四神汤。你有没有听过有人吃薏仁死掉,没有对不对还有人把它拿来当饭吃。因为它的淀粉质很多,所以对肠胃功能很好,又好吸收,一般来说湿在中焦的人平常肠胃消化都不是很好,你把麻黄汤里面的桂枝拿掉改成薏仁,就是麻杏薏甘汤。如果是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的话就是麻黄汤,而麻黄汤会发汗发太快,结果造成风去了湿还是没去,如果把桂枝拿掉,因为桂枝可以提升麻黄到表上,麻黄如果没有桂枝的话,麻黄就无法到表,所以吃下去之后也只是发出微微的一层汗。很细的一层汗,比例按照书上看就可以了。这是麻杏薏甘汤跟麻黄加术汤不同之处。还有一个,麻杏薏甘汤常常使用于当气候要变之前:「老师、外面气候阴雨了。」只要一遇到阴天,关节就开始酸了,就是麻杏薏甘汤了。因为它治疗的湿是在第 二层,这湿会跟环境相感应,空气中湿度一增加病家就知道,因为直接接触于表,湿在表就会难过。薏仁在后面治湿的处方中会用到很多,有时也用在治疗肠子里面的湿,后面我还要讲到薏苡附子败酱散,所以有很多特殊的用途。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 防己黄耆汤方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炙。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自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差。 麻黄加术汤跟麻杏薏甘汤这两个处方都因为病人无汗,才会用到麻黄。现在讲到的防己黄耆汤呢,大家看,第一是脉浮。「老师啊,浮脉代表病在表。」代表太阳中风,病在表,此时如果感觉到身体有很沉重感时,身重代表湿盛。湿盛的人一定感到全身很沉重。劳症的人也会常常感觉身体很重,因为湿在血管里面积累造成的。这种人打高尔夫球,打完一个球洞的时候他就全身不能动了,为什么?因为身重,所以病人很容易疲劳,就是湿很盛之人。此处仲师写的脉浮代表风,身重代表湿。『汗出恶风者』汗出来代表表虚了,表虚了才会流汗,此时风吹来时就很难过,这就是防己黄耆汤证了。大家看看处方内容,其中有防己、炙甘草、白术、黄耆,由于这是表虚的时候产生的风湿的症状。防己跟白术,白术能去湿我们就不要再重复讲了,当病在皮肤表面上的时候就是麻黄加术汤证,进入肌肉时候变成麻杏薏甘汤证,进入血脉、血管的外围的时候就是防己黄耆汤证了。湿在不同位置上仲师用的剂量深浅就不一样,张仲景真的很厉害。如果在血管的外面,还没有进入血管,进入血管里面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在血管外面时病人呈现的现象就是表虚掉了,因为湿不在表。为什么会表虚掉?因为我们的血脉带来我们的免疫系统的营养,我们的(气) 能量,结果能量没有达到皮肤表面,当然会表虚,所以会流失掉很多津液。这个时候我们要用防己,防己能够排除血管外面膜中的湿,防己长得样子像车轮一样,中间一个洞,呈放射状,防己因为长成这个样子,所以防己就会绕着血管外面走,它能够去血管外面的湿。为什么要用黄耆呢?因为黄耆本身功能是补气的。它跟附子不一样。炮附子是固表的,一吃下去,汗就停止流了。所以我们遇到桂枝汤证的病人,如果被医师开发表药太多,造成病人汗漏不止,呈现出脱水的时候,此时我们就用桂枝汤加炮附子,不用黄耆,黄耆是补气的药,将病人的气加强起来固表,而炮附子很猛烈,能很迅速的将毛孔收敛起来、所以炮附子是紧急的时候使用的。随便给炮附子,会使本来的风湿需要发汗来发掉湿,结果炮附子一下去,病人就会从防己黄耆汤证,变成麻黄加术汤证,湿跑到肌肉外面但是无法出表,因为被炮附子固到了。当你晓得这个病在这里的时候,我们一剂防己黄耆汤下去,病人也会得汗则解。白术甘草去里湿,主要的症状是身重,就是全身关节重。因为湿性是沉着、黏着的,所以就会停留在关节里面,或是停留在身体下腹部位。因为湿都在里面,就会附着在血管的旁边,这就是里湿了,所以从这三个汤方可以看得很清楚如何使用它们的时机。麻黄加术汤,专治寒湿在表。寒湿在肌肉上面就是麻杏薏甘汤。如果到了血脉神经上面的话就变成防己黄耆汤。此时主要的症状就是表虚了,表虚的话一定会有汗这时我们就会到用防己黄耆汤。 这是告诉我们如何依据症状去区分它?如何去使用它。 伤寒八九日,风湿搏相,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痺,半日再服, 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诸位在伤寒论是不是也读到过这一段,仲师就是要再提醒我们,什么是湿?如果单纯只是有湿症,病家就会抱怨身体不能转侧,不临,代表没有少阳证,不渴,代表没有阳明证。此处的『脉浮虚而涩者』这里讲解的就比伤寒论更深入一些。脉浮虚,浮代表病在表,意指表虚,涩脉,代表血不足,如果是芤脉,根本就是已经失血了。这条辨就是说当我们知道病人有表虚,又同时见到病家有血不足的状态之下,得到风湿时如何处理。临床上我们在用药时,这个方中牵涉到一个药叫做白芍,一般南派的医生的观念认为说:「芍药,补血的。」所以四物汤里面会用到芍药。而经方家的观念不是这样的,芍药性酸,主收敛又能活阴血。所以芍药可以攻瘀、活血。所以芍药能够止腹痛,如果病人出现血虚时,我们经方家是绝对不会去用芍药的,因为芍药味酸,而且带苦味,故主泻下。所以芍药在我们经方家使用时是被归类为攻血剂。例如张仲景用芍药甘草汤,去治疗腿不得伸曲。如果我们把桂枝汤中的白芍拿掉,桂枝汤本来是要解除病在肌理时用的,现在用炮附子来代替芍药,是因为我们知道是寒湿停留在肌肉中,才造成病人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而去寒就要靠附子。所以将桂枝汤中的白芍拿掉,改成炮附子、『附子三枚炮去皮』炮用。 经方中『阳旦所以用生附者,所以助里阳而泻在表之水气也』用 熟附的话主要是取其『助表阳而温化其湿也』所以治湿,大部分我们是用苦温化湿法,我前面有跟诸位介绍过为什么要吃乌梅丸,因为乌梅丸就是苦,而且温,苦温能够泻肝胆的郁热,就是有湿阻在肝胆里面,酸的东西对肝非常的补。现在大家看到这个条辨以后就了解到,因为病人是表虚,所以我们用桂枝,桂枝能走表,而里面的寒很盛时,我们必须用附子去除寒,因此不需要用到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都能够温助里阳的。炮附子药性很热,能够让表阳旺起来。如果遇到病人有『大便坚,小便自利』此时就把桂枝拿掉,加白术与附子,就是白术附子汤。为什么把桂枝换掉变成白术,同样的是风湿相抟,因为这二个处方都是去里湿用的;不同的状况就用不同的处方,当病人的舌苔又白又厚,然后摸到脉是虚而无力又涩,病人会流汗出,但是汗流出来照样身体很沉重,全身关节酸痛,这表示湿是积在肌肉之中,此时就是桂枝附子汤证了。这个术附汤也是里湿很盛用的,里湿盛但却是在不同的位置。病人的症状是『大便坚,小便自利』,这个大便坚的原因,是因为有湿隔在中焦,造成肠子里面的津液就不够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开个去湿的处方,而湿是我们身上非常难去除的一样东西,如果我们开一个处方直接攻下,有时候攻下的力量太快,结果湿没有去掉,反而让肠胃里面的营养都跑掉了。所以此时张仲景就主张用术附汤,看看术附汤里面的内容,就是白术、附子,还有生姜、甘草、大枣。因此术附汤,就是能够直接进入脾脏将里湿逼进三焦油网系统中。然后再到皮肤表面一路直接发出去。 术附汤喝下去的时候,诸位看,『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痺。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说明服后头会昏。『商昼云:若药勿暝眩,厥疾弗瘳(chōu)。』吃了药,如果病人没有头昏,这个病不会好。(注:服后头会昏)就表示药开得很恰当。仲师说:『篇中大剂每分温三服,独于白术附子汤。特别讲到这个症状。』言一服觉身痺,痺者,麻木之谓。下面写到『凡服附子后,不独身麻,即口中额上俱麻,否则药未中病,即为无效』药就不会有效,这里说的就是使用附子的剂量问题,有的人吃附子吃下去,处方只开了两钱三钱他 吃下去没感觉,就是等于病人根本没有吃到附子,所以我们不是说要病人他一定要吃得很多,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比如说一个汤剂,熬好以后分成三碗,第一碗喝下去后,没有什么感觉,隔三个小时再喝第二碗还是没有感觉,就代表药力没到。如果说:「那我明天再喝」,这是不行的,因为药力还停在那边,只是没到而己,你必须要追击,那就再把第二碗喝下去,喝下去如果头昏就停药。如果喝到一半就开始麻,那一半就停掉。如果喝完第二碗还是没感觉,再等三个小时后还是没感觉,你就让病人再喝第三碗。如果你停下来,到第二天才再喝第三碗,等于是重新再来过一次了,重来的时候,表示之前的病并没有进展。 很多的医生不了解这一点,一看喝下去病情却没有进展,第二天就更换处方,这就错了。南方温病派的中医处方中的寒药热药,没有像经方这么强的,南方温病派使用的药,你吃到好坏都没感觉。如果我们开真正的经方,伤寒论、金匮中的方子,吃下去不是一就是零。病人如果没有好,当天就会有反应。一定有相反,逆症的反应。所以如果病人吃了那么大剂下去没有感觉,代表你这个方子是正确的,只是剂量不够,或病人服的方法不对。吃下去全身开始好像中毒了,就是药力达到病灶了,可以停掉。如果你说:『老师我舍不得。』再熬,再喝下去,就会太过了,因为那是药。不叫做食物,食物还可以撑下去,药硬撑的喝下去,吐都吐不出来,怎么办?特别在介绍术附汤时要再提醒大家一次,术附汤的剂量是很重要的。白术一两,附子一枚,如果平常我们一枚生附重量差不多有一两二钱到三钱。而经过炮炙以后,差下多只剩下三钱半,一枚生附子只剩三钱半重。所以如果将白术跟附子放在此地的剂量上来说的话,就等于要重用白术,然后靠附子把白术推到表面上。为什么要重用白术?因为白术可以将脾脏里的湿,还有三焦湿和肌肉的湿,全部推到皮肤表面上出来,所以要重用。附子差不多三钱半,炙甘草差不多二钱,生姜使用两片三片的就够了,红枣约六个,这是桂枝附子汤跟白术附子汤两个区分的地方。当里寒湿出来以后,同时要预防肠胃津液会跟着耗损,所以在使用发表药的同时要加草姜枣来补足丧失的津液。被发出去的汗在皮肤表面上都是 黏黏的,就是真正的湿,这些不要的湿要把它排出去,真正好的津液还是慢慢会回流到身体肠胃里面来。肠子里面得到津液后,肠胃就开始蠕动,大便出来后,就不会那么硬了,张仲景这个条辨中立了两个方子,就是怕一些医师看到病人有湿积,又同时看到病人大便很硬,结果就去攻大便,本来里面就已经很寒很湿了,然后被你一攻下,病人成为又虚又寒又湿,实际上他的大便不出来原因是因为湿堵在那边了,使得肠胃的津液没有办法正常的分泌,才造成大便很硬。当吃了白术附子汤之后,寒湿就会从汗解,汗解完了以后,正常的津液就会回到肠胃中,这个时候大便就软掉了。如果需要攻下时,病人一定会有烦躁,舌头很黄很焦的等症状。然后你再问他大便如何?如果他己经五天不大便了,此时如果你还给他白术附子汤吃,岂非在害人中,此际就要赶快先将大便清出来,五天不大便,这个大便是很可怕的。比如将一个便当放在太阳底下晒五天,你就知道会如何了。像曹颖甫,唐容川等经方家对于生附、炮附使用上都如家常便饭般的在用的。而温病派呢,看到生附就逃走了。他们一直错误的在认定「生附怎么可以用?」他们不知道有多么好用。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 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甘草附子汤证代表湿已经渗到关节里面去了,湿如果在内脏里面、在中焦里面、在上焦,诸位现在都会治了。如果是湿在皮肤关节里面呢?如果靠白术附子汤,可以把肌肉里面的湿排出去,但是关节 里面的湿还在,这个时候就要靠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跟刚刚前面提到不一样的就是,它不是全身微肿,是湿停在关节的地方会肿得很大,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是湿渗在关节里面,使得病人呼痛。尚未碰到他,他就喊痛:「啊!你不要碰我!不要靠近我!」为什么?因为很痛,你一靠近他,他以为你要摸他,就会感觉更痛,关节表面整个红肿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甘草附子汤证。风寒与湿直接渗在关节里面造成的痛就是要靠这个方子。如果给西医治,有些西医会用开刀方式,把里面的湿拿出来。因为红肿又痛到受不了,脚都不能弯,于是病人就同意开刀。开刀时拿出来的都是黄水,拿完以后再缝起来,从此就变成『鹤膝风』,膝盖就会肿成圆球般大,然后病人的小腿骨细细的,多难看,我就治过这样病的,有位小孩子来看腿病,他膝盖就是有风湿病,才十岁啊!就被西医开刀开成这样子。来诊所的时候脚是这样弯起来拿着柺杖进来,进来时我看到他两观是黑的,我问病人说:「你有气喘?」「对啊」。我们治疗你这个风湿大约需要两个礼拜,而气喘一个礼拜就好了,恢复的更快。两个礼拜以后他外婆跑来找我,她说: 「我现在抓不到我的孙子了。」这就是中医经方的效果,我使用的处方就是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附子两枚。我们在用甘草附子汤的时候,附子跟白术差不多是等量。比如说:我们附子用五钱。白术就用五钱。甘草附子汤中附子下重手不要害怕,因为这个附子有桂枝在里面配合,此时附子一下去不会停在固定一处,桂枝会把附子带到关节去,附子就因为有桂枝而能渗透到四肢的关节里面去,附子走肾,所以能走骨节,打进关节里面要靠附子。然后白术进去收敛湿气,所以一定要重用桂枝。你如果是你开了白术附子跟桂枝,忘了开炙甘草,结果造成风去,湿未去,因为炙甘草有减缓药力行走的速度,就好像跟其他药说「等一下!桂枝你等一下,要等到湿通通清完,你们再一起走。」因此这处方的剂量非常严谨。所以以后大家开处方的时候,比如说炙甘草二钱,炮附子两钱,白术两钱,桂枝就四钱,桂枝要加倍。仲师又说上四味药。水来煮,比如说六碗水煮三碗,温服一升,一天吃三次,如果初服得到微汗,感觉很舒服了,病就解了,就不要再喝了,就能吃东西。 如果『汗出复烦者』就是流了汗以后病人还是很烦躁,风湿还是很痛,就表示说病并没有去,那就再喝,『宜服六七合为妙。』就是再喝它就是了。曹颖甫解释『身微肿,似当用麻黄以发汗,仲师弃而不用者,正以湿邪陷入开节,利用缓攻也。』就是湿邪如果在表的话,我们要靠麻黄去发汗,湿邪在关节里面,此时用桂枝才是对症的,所以张仲景开治疗风湿的处方时,因为湿在不同的位置上,处方就不同,在皮肤表面上的时候—麻黄加术汤,湿在肌肉里面—麻杏薏甘汤,进入到血脉旁边、在下焦、在我们的三焦网膜里面的时候、还有进入关节的时候通通不一样,所以经方里分出很多种的不同处方来治疗风湿。西医学风湿就是风湿,就已经讲完了,真是很粗糙。如果说:「老师,中医讲的不科学。」你就错了。我一直在跟诸位讲,什么叫真理?就是由繁而简。繁进入简单的阶段,就代表他已经懂了。比如我们在讲痉病的时候,就是西医所谓的脑膜炎,诸位知不知道西医光是讨论脑膜炎的书有多厚?张仲景两三个条辨就讲完了,而且不但讲完了,还治疗完了,处方也已经开完了,厉不厉害?所以我们大家要以身为中国人为荣。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什么叫中暍?就是中暑。在过去中暑的状况很多,现在中暑状况比较少,但是还是有。为什么以前中暑比较多?因为以前哪有什么冷气,我们现在是家家都有泠气,在外面很热时就进屋去吹冷气,所以中暑的现象比较少见,风疹的现象却比较多,讲到风疹,麻黄加术汤就可以去掉风疹。因为麻黄汤专治寒湿在皮肤表面上,比如说你在洗完热水澡后,身体在流汗,一出来吹到冷空气,皮肤会很痒,或者洗完澡没什么感觉,躺在被窝里面被子一盖就很痒,这就是因为你汗水没有透发,汗水停留在皮肤表层下面,汗离开了汗腺,但是没有离开 毛孔,就会停在毛孔、皮肤表面和汗腺中间的地方。这个就是麻黄加术汤证。因为麻黄加术汤被设计成为刚好在这个接近皮表位置的湿,服后发微汗,如果用麻黄汤发汗会太过,结果会伤到正常的津液。如果晚上吃麻黄汤,皮肤不痒啦!因为汗都发出来了所以不痒,但是早上起床后就变成大承气汤证。因为肠胃的津液都给麻黄汤发光了,不是麻黄汤证,却用麻黄汤必将太过,所以必须要知道方剂的主功能所在,开处方时才会很能运用自如,这种中暑虽然以前较多,现在比较少,但是还是会用到,要不然有一天走在沙漠里,你看到一个人中暑: 「惨了!这个人中暑了。」此时你就不会处理了。 关于中暑,张仲景立有两个方子,就可以治疗中暑。一个是白虎人参汤,一个是瓜蒂散。『太阳中暍』就是中暑了,『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前面板齿指两个大门牙很干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会得到太阳中暑的人,就是因为他在大太阳底下运动或是做劳力工作的时候,身体出大汗津液丧失很多,就是在丧失津液的状况之下又得到表症,那么热的天就会得到表热,外面产生的热,再加上里面本来就很热,津液本来就不够了,这就叫做中暑。所以表热和里热在相抗,病人就变成大热,大热的状况之下会出现病人发热、恶寒。为什么会恶寒呢?因为表水都没了,就是表虚掉了,所以病人会怕冷。所以这里的恶寒并不是直正像麻黄汤证的表寒,是因为里热太高了。『身重而疼痛』,『脉弦细』这就代表病家的表虚掉了,『芤迟』代表血也虚掉了。因为血里面的水丧失很多,此时会有一个症状很特殊,就是小便完后头会这样摇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病人水不够,当体内水不够的时候,全身互相都有神经性的反射作用,在水不够的状态之下,你一小便,头就会这样动一下,因为反射,这就是告诉你里水不足了。『手足逆冷,小有劳』一动,身体会很热? 『前板齿燥』这个就是我们体内津液丧失过多了。此时『若发其汗』你再发汗的话,病人就完了,『则恶寒甚』就会感觉身体寒冷。如果此时再加上『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这里就是 说如果此时你再去攻下,结果病人因为肠胃的津液已经没有了,小便就会很浓浊,这就是病人已经处在极虚的状态之下:是坏症。 这段简言之,就是如果病人出现表热兼有里热的现象,就是中暑了。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生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就是中暑了。『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人参汤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补足血里面丧失的津液,津液丧失就会有壮热的症状出现,临床上我们中医的白虎人参汤证,就是西医说的脑膜炎引发的高热现象,同时可见病人流出许多汗,然后病人感觉身体较冷,但是体热却很高,大便又很正常,又没有发痉,此时如果遇到发痉的病人,如果是刚痉就是—葛根汤证。柔痉的话就是—瓜蒌桂枝汤证。如果都没有发痉,也不是承气汤证时,那就是白虎人参汤证了。所以白虎人参汤一样可以治疗脑膜炎引起的高热。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上挫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瓜蒂散是吐剂,当病人本身就有里热,因为中暑的病人平常运动就流汗流得很多,因此热经常是呈现浮在身体里面的状态。这时没有表症,单纯是里热,此时病人因为有里热而将身体浸泡在冷水中,想去热,然后又饮用大量的冷水,结果外用浸泡冷水造成身体疼痛,喝下许多冷水在胃中又无法气化,加上体内又因为津液不足而很燥热难耐,此时就要用这瓜蒂散。瓜蒂这个药,如果是喷在鼻子里面,会造成打喷嚏。如果是含在嘴巴里面,就会想吐。病人喝下就会吐出许多冷水,我们不用麻黄发汗为什么?因为他本来身体里面就有浮热,加上本身津液又已经伤到了,所以我们绝对不可以再用麻黄汤去给他发表。 也就是说这是因为病人津液不够了才产生的热,你再用麻黄汤发汗就会更伤津液,这个时候用瓜蒂散最好。诸位你有没有感觉到,每次你吐完的时候都会流汗。如果你不相信,等一下下课到旁边,我抠你喉咙让你吐,吐完后你再摸摸身体,就会发现身上都是汗。人吐会出汗,就是利用吐法让病人发汗,不要用药去发汗,因为病人津液已经伤到。 如果表热跟里热加在一起,成为高热的时候人参瓜蒂散也没有用的,就要靠白虎人参汤下去救热,所以白虎人参汤喝下去病人也会流汗,热就会整个退掉。如果病人没有表热,只是身体里面的浮热,感觉闷闷的,按脉又没有很浮,病人又感觉昏昏沉沉的,有一点发烧又不是很烧,你想想这怎么办?只有让他轻微的发一点汗,把热消掉就可以了,此时可用瓜蒂散下去,吐出水后,病家皮肤会发一点点表汗,这个浮热就会离开身体。所以病的深浅轻重张仲景都考虑的很清楚,绝对不能让病人身体在有里虚的时候还在给他攻下,因此仲师就跟你说下利不止者死,他的目的就是提醒你,病人因为有里虚所以不能攻。当病人身体很虚弱时,我们又需要去发此人的汗时,该怎么办呢?可以用一点点瓜蒂散来取吐得微汗,张仲景的意思就在这里。 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 这个章节很有意思,目前为止西医也是无药可治,百合病近似于现代的神经衰弱症与厌食症。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各随证治之。 什么叫百合病?你看他上面写『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就是想吃都不行,既吃不下,又不想吃。『常默默然』病人都是安安静静的都不讲话。『欲卧不能卧』想睡觉又睡不好,想要走路又没有力气。『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有的时候很想吃,闻到食物的味道后又不想吃。『如寒』看起来好像很冷,你问他冷,他又说没有。『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嘴巴又有点苦,小便是黄色的,看似热症其实又不是。『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服用各类的药又不舒适。有时候『如有神灵者』就是突然看到什么神仙怪物之类的异象。摸他的脉,稍微有一点数。每次小便的时候就会头痛,『六十日乃愈』这需要六十天才会好。『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各随证治之。』你说仲师讲的是什么呢?他讲的是神经衰弱症。这个发生在很多的太太妈妈身上,她们时常制造出许多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问题,比方说,「媳妇重要还是妈妈重要?」可是这不能讲出口,因为心知这是不对的,但是她还 是要去表现出很多动作。儿子一回家,两个人拿两双拖鞋在那边,看儿子会穿谁拿的。日久以后,就有忧,而忧能伤到肺。每天在那边想一些有的没有,我常讲,世界上的问题本来都很简单,可是被人想复杂了。所以很多人有神经衰弱,因此常常生病,生完病以后还是没好。然后你给他吃小柴胡汤,他吃下去也吐。吃什么药都不好。如果病比较深时,病人小完便就会头痛,但是六十天后慢慢会好。这是病比较深的,因为忧能伤肺,肺主魄、肺藏魄。我们的血里面有两样东西,一个是魄,一个是魂。忧能伤肺,魄就没有办法存在血里面。所以『如有神灵者』就是肺魄不守。魂不能归肝,就是当肝血伤到后,人会虚弱,在肺气肝血两虚的状态下,这种虚又不是真虚,你真的开补气、补血的药给他,他身体又不接受,吃完后又将药物吐掉,怎么做都没有办法帮助他。当魂不守的时候,病人就不能睡觉。我们人的睡眠是魂要归肝,人才能睡着。神经衰弱、歇斯底里的人,如果是比较严重的,他小便一小完「哇,头很痛啊!」为什么?因为他身上津液不足,所以我们在大病之后会看到这种情形。还有一些妇人,一天到晚都在担心子女,或者是一天到晚在喝下午茶,然后专门议论人家长短,自己没有中心主见,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人很多,大部分都有神经衰弱。 这种状况之下,张仲景就说:「如果六十天,小便头会痛。」小便头痛,就是病比较重,六十天会好。如果『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就是小便的时候,感觉到耳朵好像有东西在吹,这种感觉,四十天会好,因为比较轻些。如果小便很快、头眩者,二十天就会好。这是大病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的。这个症候中医叫做『百合病』。因为 『百合』就是什么样的症状都有,也可以说他什么样的症状都没有,你说他没病,医院检查他真是没有病,然而他又全身不舒服,如果做到这种人的儿子,那你就要拜我为师了,学会如何使用百合地黄汤,喝下去就好了。 后面的百合地黄证又分几种,第一种是纯百合证。还有一种是,本来是百合证,结果被你误汗,还被你误下、误吐,于是再区分为四个方子。第一个是纯百合证。『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 百合地黄汤主之。』这是最初的条辨,就是单纯的百合病,单纯的百合证就是百合地黄汤证。如果百合病被发汗了,就是原本是百合病,结果被医师误汗了,我们就用百合知母汤。百合病如果被误攻下了,就是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病如果被误吐,就是百合鸡子汤。「老师,为什么这些条辨不放在前面去?」这不能怪仲师,因为以前是用竹简做成书的,而门槛又很高,走过去的时候小徒弟不小心勾到门槛,一摔倒,竹简散开来,怕师父骂。只有赶快收回去,结果就弄错了。现在我将介绍的第一个处方就是百合地黄汤。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 大便当如漆。 百合七枚。诸位到中药店买百合,百合色白,入肺。百合也可以拿来炒菜煮汤吃。张仲景为什么要用百合?这个百合滚了以后,你如果要煮百合桂圆汤,你最好先煮桂圆,先将桂圆煮熟了,等味道出来汤变浓了以后,再把百合丢下去。百合一放下去,水一滚就关火。你说:「老师,滚久一点。」滚久了,百合就不见了,变成百合汁,黏黏稠稠的,百合一下就化掉了,所以百合是现在所有食物里面最好消化的。张仲景一看这个人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必须找一种最好消化的食物,要比米饭还好消化的,如果连百合都不能消化,病人就危险了。 百合这个药的性有一点黏黏腻腻的,能够停在肠胃里面增加肠胃的津液,也因此能够让大便排出去。百合里面淀粉质很多,又能补充我们的营养。百合入肺,就是说百合这个药能够增加肺的津液。为什么要加生地黄?因为一个人情绪忧郁太久,会内生伏热,因为气被郁闷到,没有办法很正常的运转,于是热就会停在下焦,这个时候热会伤到血分,所以用生地黄来治。诸位看到药房里买的生地,你不要以 为生地这个药会很明亮,我告诉你,它黏黏的,黑黑的。拿到白的就是药房在骗你,拿到面粉做的给你。 仲师用生地黄汁,大家看『先煎百合如前法,内地黄汁』地黄汁再煮一下,不要煮太久。我们既然要生用,地黄汁用一两或二两都没有关系,平常百合我们用一两二两也没有关系,我一般开这个处方时剂量都是上两的。如果是『分温再服』,差不多两个是等量。如果『中病』就是喝到了、头昏了、嘴巴麻了,就停药。『大便当如漆』有时候排出颜色黑黑的大便来,这就是虚热,伏热在里面被排出来。这种病人,你给他下法、吐法、汗法都不对症,此时就用百合,百合最好消化,跟生地黄在一起。生地黄取汁的时候是先泡过,我们把它泡在滚水里面,泡透了以后,再挤汁出来,生用。因为生地黄本身入肾,肾阴不足的时候,要用生地黄。我们的六味地黄丸就是使用生地黄,它入肾阴,滋肾阴,肾阴足的话肝就足了,水就会生木。水可以生木后,就不会但卧,就是想卧下却又睡不着。当百合入肺后,就不会如见神灵状。因为百合下去后肺的津液就会被补的很充足,病人的魄就会很快的安静下来。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劈。知母三两。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后合煎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本来就是因为津液不够了,身体很虚,结果医生一看他发热,以为是太阳表症,于是给予发汗药,造成津液被伤到,就是肠胃的津液没了,肺的津液也没了,这个时候病人的身体是在很虚的状态之下,我们开很强的药下去病人身体会不接受,于是病人就会吐掉又拉掉,此时只有靠百合下去把肺的津液先补足,又因为它的黏性与容 易消化,因此可以停留在肠胃中,然后靠知母去消除病家的烦躁,因为知母是除烦的圣药,这就是白虎汤里面有知母的原因。百合要拿来做药的话需要先用水来洗净百合,洗完以后再泡一个晚上,看到白的泡沫出来以后,然后再用泉水来煎,泉水就是阴水。中医认为阴水这个水是未经过太阳晒过,所以它能够把虚热去掉。你说:「老师我真的去挖泉水来煮百合。」这也不必要了,因为自来水已经就是阴水了,泡自来水就可以。 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 百合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劈。滑石三两,碎锦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锦裹。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别以泉水二升,滑石代赭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 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人被误攻下后,就要用百合滑石代赭汤。诸位知道代赭石,代赭石是涩剂,呈现紫色的,止肠痢用的。为什么要加滑石?滑石是通利小便的。当病人被误攻下后产生下利不止时,如果要止利的话,就要用涩剂,再加入利小便的药,把水从小便排出来,不要让水从大便走。因为如果水从大便走的话,身体的营养都会被排掉,小便一旦被排出后,这个利就会自动停止,同时百合会将丧失的津液再补回身体之内。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之人,如果被误吐,怎么办呢?吐了以后会伤到胃的津液,我们就用鸡子黄,就是鸡蛋黄,蛋黄放在百合汤里面搅和以后,后面说煎五分,其实是不要煎的,一煎以后就变成蛋花汤了,就是百合蛋花汤。我们是用鸡子黄,就是鸡蛋黄黏黏的下去到胃里面,如果被吐后用这个鸡蛋黄去补胃因吐而失去的津液,此时所有的方子都不能用,因为病家不受,这就是百合证。临床上看的时候就是西医讲的神经衰弱症,看到都是百合证。有的时候扶病人在路上走,他会左右晃荡晃荡的这样子。家里面只要有一个人这样子就很累了,一天到晚在那边胡思乱想。我们为什么不叫他神经衰弱,我们叫它做百合呢?因为西医就是看不出来怎么回事,所以只好駡你神经病,可是又怕你受的伤害很大,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他就说你是:「神经衰弱」,这样比较好听一点,其实就是在骂你神经病。西医没什么药可以治疗神经衰弱。只有中药有,张仲景出了那么多方子,还预防到怕你这个神经衰弱病人,因为吃坏肚子或被医生误治后,如何做补救都考虑到了。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如果百合病到了一个月都没有好,结果病人出现口渴,这个时候渴的处理方式就得用百合洗方,洗方就是我们想让百合的药力从皮肤毛孔渗进去。就是把百合泡水,泡了一个晚上以后来洗身,洗完以后吃煮饼。这里所谓煮饼,指的是淡面,白的面,越清淡越好,不用加什么盐巴『勿以咸豉也』。如果你加很重的盐巴进去,吃下去没有用,因为咸会把水分散掉。用洗方的目的就是要我们不去攻,因为病家身 体里面已经是虚的。虚掉的程度已经到连药都不接受了的阶段,所以我们尽量想别的方法让津液能够进入体内,你看张仲景考虑得多细腻。 百合病,渴不解者,栝蒌牡蛎散主之。 栝蒌牡蛎散方 栝楼根。牡蛎熬,等分。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如果你用百合洗方,洗完了还是照样渴。渴的时候病人水喝下去就下利出去,或是小便流失掉了,反正就是身体不受,渴症本是很简单治的,像是用栝蒌根或是用白虎人参汤之类都可以治渴,如果服用后照样还渴,表示身体已经不受。遇到这种渴不解者,我们就要栝蒌、牡蛎并用。张仲景只有在这个方子中栝蒌牡蛎并用。『渴不解者』口渴的要死,喝水都不能够解渴。栝蒌根,诸位都很了解栝蒌根本身是味苦又是性寒的药,能够生津止渴。牡蛎咸味、性寒,但是它能够把上焦因渴而造成的虚热导引到下焦来,让虚热从小便走掉,再利用栝蒌根来增加病人的津液,这几个都是百合病的变方。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上二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 热则除。 当百合病人如果变成发热,一直没有好,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更换为百合滑石散。要靠滑石,把热从小便利掉。滑石本身是利尿剂。原 因也有可能是病人本身有百合病又兼到有膀胱结石或者是肾结石。中医讲的热,诸位有一个观念就是『发热者』就是发炎,有破损了,才产生热。这时百合用炙过,就是用火烧过,或是在锅子里面干炒过。比例是用百合一两,滑石就要用三两,将这两味药捣成散剂来服。『方寸匕』就是一个汤匙而已,一天吃三次。如果吃了百合滑石散后有点下利时就可以停药,因为表示药到了。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这个就是告诉你,所谓百合病,就是病家本身的津液已经虚掉,身体是持续处在虚的状态之下。所以有时候当身体虚的时候,你看到的是热,好像是阳症,这时你不要开去热的药给他,要用滋阴法,我们要开些滋阴的药,来养阴液,然后再加些去热的药才可以。 但是你又不可以开太强的去热药,强力去热的药像石膏、知母、黄苓、黄连,尤其像黄连是很强的去热药。这种病人本身就虚弱,你说他没病他又有病,说他有病他又没病。你如果开很热的药下去他受不了的。或者开很凉的药也受不了的,所以要在临证再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治疗。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嚘,甘草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嚘,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人参干姜各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 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狐惑病,就是寄生虫引起的病。这种虫,有的时候可能是血丝虫,可能是肠子里面的蛔虫,有的时候可能是性病的毒。我们中医不管它是什么病毒,我们只管如何辨症。『状如伤寒』就是看起来很像伤寒,看起来像麻黄汤证,病人会恶寒发热。『默默欲眠』就是想睡觉目又不得闭,眼不得闭是因为病毒跑到肝脏里面去了。『卧起不安』如果跑到喉咙上面就会『蚀于喉』,张仲景称为『惑』。『蚀于阴』就是阴部长了性病,会看到阴部破损掉了,这些就是西医讲的性病。蚀于阴叫做狐病。吃东西吃不下『恶闻食臭』,闻到食物味道胃里面就难过。有时候『乍赤、乍黑、乍白』脸色常常在变化,这种就是属于性病之类的疾病。如果是蚀于上部,就是喉咙受到这种病毒侵害的时候,会连声音都变掉了,像有的梅毒病人到末期时连声音都改变了。如果是这样子的话,第一个蚀在喉部时,我们要用甘草泻心汤。蚀在下部则咽干,用苦参汤洗之。如果是蚀在肛门的话,用雄黄来薰它。 甘草泻心汤,诸位过去都学过,有心下痞时就会用到甘草泻心汤,还有就是用在治疗性病时也会用到甘草泻心汤。上次我在美国,讲心脏动脉血管堵塞案例时,当时我第一眼看到他,就知道是甘草泻心汤证。诸位看甘草泻心汤的方子,炙甘草、黄芩、干姜、人参、半夏、黄连、大枣。这个处方里面没有大黄攻下的药,结果病人吃下去却上了五、六十次厕所。因为体内所有阻塞住的浊物完全被排出来,我们中医是辨症论治,只因为病人东西吃不下去,胃里面难过,而选用甘车泻心汤来治疗,没想到结果竟然如此。苦参汤,平常不要光用苦参来煮,我们还要加一些东西在里面。我们用苦参的时候,一般是用药汤来洗患处,洗阴部,洗男人的生殖器,苦参我们用四两,因为要煮汤水。还需要加一些槐木,再加一些狼牙草等一起煮,我们后面还会介绍。两个都差不多四两,用来清洗患处,阴部给性病腐蚀到的地方。如果您不幸是零号,肛门受到的伤害会比较严重,这个时候就要用雄黄。将雄黄放在瓦片上,然后在下面生火加热,雄黄加热过后会变成 砒霜。过去铁匠师父打铁的时候不管他打的是马口铁或是打剑、打铁锹,无论打什么东西,如果想要提高铁的纯度,就要把铁里面杂质去掉,方法就是泡在砒霜水里面。一泡下去,铁中的杂质就会被去掉,所以它对铁的腐蚀力量很强。你如果用铁锅在下面,雄黄在上面一烧 「啵!」铁锅就会出现一个洞,穿过去了。所以我们平常烧雄黄一定是用瓦片,就是屋上的瓦,你拿一块瓦放在一边先加热,然后用另外两片瓦把它夹着,让中间有一个小孔。然后要薰的人拿着一块布,千万不要去闻那个味道,那不是给你闻的,病人就蹲在上面,用布把身体盖好,头露出来,然后在后面的布弄一个小孔,再将雄黄倒上去,此时一股青烟就会往上冒,你自己也不要闻那个烟,会中毒的,烟往上冒燻到肛门,肛门腐烂掉的部位受到此烟一燻就会止痛,伤口就会恢复过来了。当然不一定是零号,别的原因造成肛门整个腐蚀掉通通可以用。平常雄黄如果要加热用的时候,那个烟是又青又黑,闻了以后就会感觉到好像有人勒到你的脖子,呼吸都会呼不过来,这表示你中毒了。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十两。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 日三服。 『病者脉数,无热』就是摸到病人的脉很数,但是却没有发热,这就是辨症。有热的话还好,代表病在表。如果病人『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看过鸠眼没有?就是眼睛红红的,眼白部位全部是红色的,只有眼珠是黑色的。『七八日,目 四皆黑』眼睛这里四周整个眼框都变成褐黑色的。如果病人能够吃,表示脓已成,不管病人是腹膜炎、胆结石以后破裂掉了,或是盲肠炎失治,结果阑尾破掉了,变成腹膜炎。或者是外伤伤到了,身体里面发炎,或是三焦网膜上发炎,我们身体内会产生一薄膜,会把这些炎症固定在一个地方,这是我们人体的一个自动保护机制。在没有破又快要破的时候会很痛,像急性盲肠炎,下腹部会很痛,如果来不及开刀,阑尾就会破裂掉,破掉后病人会说:「哎呀!不痛了。」于是可以吃东西了。这个时候时常连医师在检查,包括护士在内有时候都会产生误诊。西医看:「没有啊,病人不痛啦,都好啦。」医院后,已经不痛了,其实是已经转腹膜炎了。实际上,你摸他肚子原来痛的地方,整个是滚烫的。此时中医一看就知道,张仲景就告诉你,你看病人眼睛周围是黑的,就代表里面已经化脓了,不痛的原因是因为已经破掉了。所以如果是我们中医看诊就不会错了,我们在阑尾点附近找寻压痛点,出现强烈压痛现象,就代表腹部有化脓了。一看眼袋是黑的,就确定是里面发炎了。再一摸脉,脉是很数的,代表里面是热的。病家没有表症,但是脉跳得很数,就代表里面有热,没有发烧就是没有表症,结果也表示里面已经化脓了,这种情形发生时,就是赤豆当归散。当归赤小豆散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这个当归是生用,赤小豆从药房买回来以后,需要把它放在水里面浸两三天,等到它发芽,赤小豆要发芽后用。一般我都是先发一些芽以后冷冻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用。为什么要发芽?因为我们脓成的时候,在身体里面、腹膜里面它的渗透里很强,渗在四周旁边。如果直接用赤小豆来去脓的话只能将中间的脓排除,四散在旁边的脓就没有办法清干净,所以仲师要让赤小豆发芽以后用,这就是技巧了。 当归本身就是入血分,能够把赤小豆带到血里面去,然后赤小豆就可以去它的湿。大家看,脓已经成了就会湿湿黏黏,赤小豆能够同时去湿去热,一旦化脓后就必然伤到血,所以要用当归造血,让新的血过来,让它补病家丧失的血,当归赤小豆散是我们中药里面很有名的专门治疗腹膜炎用的处方。如果是给西医治疗腹膜炎,病人就只能躺在病床上不要动,然后每天给你打抗生素,连动都下能动,一动就 倪海厦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uhuangg.com/ksjj/3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闺美健康解析女性私处秘密36问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