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苦参[1],味苦,寒。主心腹结气[2],癥瘕积聚,黄疸,溺有馀沥[3],逐水,除痈肿,补中[4],明目,止淚。一名水槐,一名苦。生山谷及田野[5]。

注: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心腹结气:由心、脾之病所致,而见胸闷憋气,心痛,脘中痞塞等症。

溺有馀沥:“溺”,“尿”之古字。指小便淋滴不禁。

补中:顺脏腑之性、有利其功能发挥为补。“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苦参性味苦寒,擅能清热燥湿,故云补中。

生山谷及田野:《别录》:“生汝南。”

苦参,味苦,寒。主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小便淋滴不禁。能逐水,消除痈肿,健补中焦。明目止泪。又名水槐、苦。生于山坡、山间谷道边及平原田地上。

按:心腹结气,多由心、脾之病所致,因心主血,血载气,病则不能载运。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病则痞结。其中若因热壅结气,苦参性寒,善于泻火降热,可治此证。若因湿热搏结而致,本品苦寒,气味俱浊,荡涤湿热,结气可去。症瘕积聚,有因湿热而致,有因虫而致,有因寒癖宿滞,饮食不消而致,有因血瘀而致,本品味苦走血,性降通利,所以都可治。

福利来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jj/6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