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伤寒方下
篇名卷十伤寒方下 属性:(凡七类)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 篇名伤寒杂治第十 属性:(论一首方五十一首灸法一首) 论曰∶凡除热解毒无过苦酸之物,故多用苦参、青葙、艾、栀子、葶苈、苦酒、乌梅之属,是其要也,夫热盛非苦酸之物不解也。热在身中,既不时治,治之又不用苦酸之药,此如救火不以水也,必不可得脱免也。又曰,今诸疗多用辛甘,姜、桂、人参之属,此皆贵价难得,常有比行求之,转以失时。而苦参、葶苈、青葙、艾之属,所在尽有,除热解毒最良,胜于向之贵价药也。前后数参并用之,得病内热者,不必按药次也,便以青葙、苦参、艾、苦酒疗之,但稍与促其间,无不解也。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病在血脉,针石之所及。病在骨髓,无可奈何。而凡医治病或言且待使病成乃顿去之,此为妄矣,当预约束家中及所部曲,具语解此意,使有病者知之为要。 治温气病欲死方∶ 苦参一两,以酒二升煮取一升,尽饮之,当吐,则除诸毒病,服之覆取汗皆愈(张文仲及《肘后》云,治热毒瓦斯垂死,破棺千金汤。)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杂治第十 篇名苦参汤 属性:治热病五六日以上方。 苦参(三两)黄芩(二两)生地黄(八两) 上三味咀,以水八升煎取二升,适寒温服一升,日再。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杂治第十 篇名凝雪汤 属性:治时行毒病七八日,热积聚胸中烦乱欲死,起死人拓汤方。 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渍故布敷胸上,不过三敷,热即除,当温暖四肢护厥逆也。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杂治第十 篇名栝蒌汤 属性:治伤寒中风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烦,干呕方。 栝蒌实(一枚)黄芩甘草(各三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柴胡(八两) 上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日三。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杂治第十 篇名芦根饮子 属性: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方。 生芦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生姜(三两)粳米(三合)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一只,取五升澄清,下药煮取二升半,随便饮,不瘥,重作取瘥。 治伤寒后呕哕方∶通草(三两)生芦根(切,一升)橘皮(一两)粳米(三合)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随便稍饮,不瘥更作,取瘥止。 治伤寒后虚羸少气呕吐方∶ 石膏麦冬半夏(各一升)竹叶(二把)人参(二两)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一升,米熟汤成,饮一升,日二服。 一方加生姜五两。(此方是仲景竹叶汤方,前卷汗后门中已有,但少甘草,分两小别。) 治毒热攻手足赤肿热疼痛欲脱方∶ 煮马屎若羊屎汁渍之,日三度。 又方浓煮虎杖根,适寒温以渍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 又方稻穣灰汁渍之。 又方取好酒煮苦参渍之。 又方猪膏和羊屎涂之亦佳。 又方取常思草绞取汁渍之(一名苍耳。)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杂治第十 篇名漏芦连翘汤 属性:治时行热毒变作赤色痈疽丹疹、热毒赤肿及眼赤痛生障翳方。 漏芦连翘黄芩麻黄白蔹甘草(各二两)枳实大黄(各三两)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五里久,更服。热盛者可加芒硝二两。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杂治第十 篇名猪胆汤 属性:治伤寒五六日斑出方。 猪胆苦酒(各三合)鸡子(一枚) 上三味合煎三沸,强者尽服之,羸者须煎六七沸,分为二服,汗出即愈。 治人及六畜时气热病豌豆疮方∶ 浓煮黍穣汁洗之。一茎是穣,即不瘥,疮若黑者,捣蒜封之。 又方煮芸苔洗之。 治热病后豌豆疮方∶ 黄连三两,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顿服之。 又方真波斯青黛大如枣,水服之瘥。 又方青木香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愈。 又方小豆末、鸡子白和敷之。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杂治第十 篇名木香汤 属性:治疮出烦疼者方。 青木香(二两)薰陆香矾石丁香(各一两)麝香(半两) 上五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热毒盛者加犀角一两,无犀角以升麻代之。 病轻者去矾石,神验。 又方芒硝和猪胆涂上勿动,痂落无痕,仍卧黄土末上良。此病小便涩有血者,内坏 疮皆黑靥,不出脓者死,不治也。 治内发疮盛方∶ 酢(四合)大猪胆(一具) 上二味合煎三沸,服一合,日五,服之良。 治豌豆疮初发觉欲作者方∶ 煮大黄五两,服之愈。 治时行病发疮方∶ 取好蜜遍身摩疮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并数数食之。 又方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 治伤寒鼻衄肺间有余热故也,热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 牡蛎(一两半)石膏(一两六铢)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用治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者。 治伤寒热病喉中痛闭塞不通方∶ 生乌扇(一斤,切)猪脂(一斤) 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大,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 又方升麻芍药羚羊角(各三两)通草(四两)射干(二两)生芦根(切,一升) 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 治热病口中苦下气除热喉中鸣煎方∶ 石膏(半升)蜜(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石膏取二升,次纳蜜复煎取如饧,含如枣核许,尽复含之大良。 治伤寒热病后口干喜唾咽痛方∶ 大枣(二十枚)乌梅(十枚) 上二味合捣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甚验。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杂治第十 篇名赤石脂禹余粮汤 属性:伤寒服汤药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坚,服泻心汤。竟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治之方∶ 禹余粮赤石脂(各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治伤寒后下利脓血方∶ 阿胶(一两)黄柏(二两)黄连(四两)栀子仁(十四枚)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阿胶更煎,令消,分为三服。(《甲乙》方无黄柏,有黄芩。) 治赤白下脓,小儿得之三日皆死,此有虫在下部方∶ 麝香矾石巴豆附子真珠雄黄(等分) 上六味治合,取桑条如箭竿长三寸,以绵缠头二寸,唾濡绵展,取药着绵上,纳谷道中半日,复易之,日再,神效。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杂治第十 篇名麻黄升麻汤 属性:治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者方。 麻黄知母葳蕤(亦作菖蒲)黄芩(各三两)升麻芍药当归干姜石膏茯苓白术桂心甘草麦冬(各二两《伤寒论》作天门冬)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微取汗愈。 治温毒及伤寒内虚外热攻胃,下黄赤汁及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毒方∶ 栀子(二十枚)豉(一升)薤白(一握)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薤白令熟,次纳豉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频服取瘥。 治病后虚肿方∶ 豉五升醇酒一斗 上二味煮三沸,及热顿服。不耐酒者随性覆取汗。 治汗不止方∶ 地黄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又方白术叶作饮饮之。 又方白术方寸匕,以饮服之。 治卒得汗不止方∶ 以温酒服牛羊脂愈。(一云服牛羊屎亦止。) 治盗汗及汗无时方∶ 以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顿服之。 又方豉一升,以酒二升渍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过三剂即止。 止汗方∶ 杜仲牡蛎(等分) 上二味治下筛,临夜卧,以水服五钱匕。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杂治第十 篇名牡蛎散 属性: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方。 牡蛎白术防风(各三两)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此方一切泄汗,服之三日皆愈。 又方牡蛎雷丸麻黄根(各三两)干姜甘草(各一两)米粉(二升) 上六味治,下筛,随汗处粉之。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 篇名劳复第十一 属性:(论二首方十八首食忌九条) 论曰∶凡热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猪肉及羊血肥鱼油腻等必当大下利,医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粢黍饴哺脍炙枣栗诸果物。脯及坚实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气虚冷,大利难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复危,皆难救也。热病及大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 病新瘥后,但得食糜粥,宁少食令饥慎勿饱,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之也,引日转久,可渐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猪狗肉也。新瘥后当静卧,慎勿早起。梳头洗面,非但体劳,亦不可多言语用心使意劳烦,凡此皆令人劳复,故督邮顾子献得病已瘥未健,请华佗视脉,曰,虽瘥尚虚未得复,阳气不足,慎勿劳事,余劳尚可,女劳则死,当吐舌数寸。其妇闻其夫瘥,从百余里来省之,经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热口噤,临死舌出数寸。病新瘥未满百日,气力未平复,而犯房室略无不死。有士盖正者,疾愈后六十日已能行射猎,犯房室即吐涎而死。及热病房室名为阴阳易之病,皆难治多死。近者有一士大夫小得伤寒瘥已十余日,能乘马往来,自谓平复,犯房室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挛而死。 时病瘥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 时病瘥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发。 时病新瘥食生鱼,下利必不止。 时病新瘥食生菜,令颜色终身不平复。 时病新瘥汗解饮冷水者,损心包,令人虚不复。 时病新瘥食生枣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热蒸。 时病新瘥食羊犬等肉者,必作骨中蒸热。 时病新瘥食鱼肉与瓜生菜令人身热。(一本作肿。 时病新瘥食蒜脍者,病发必致大困。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劳复第十一 篇名黄龙汤 属性:治伤寒瘥后更头痛壮热烦闷方。(仲景名小柴胡汤。 柴胡(一斤)半夏(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服五合,日三。不呕而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四两。 补大病后不足虚劳方(万病虚劳同用)∶ 取七岁以下五岁以上黄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体温稍稍饮之,不得过多,十日服不绝为佳。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劳复第十一 篇名枳实栀子汤 属性:治大病瘥后劳复者方。 枳实(三枚)栀子(十四枚)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咀,以酢浆七升,先煎减三升,次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次纳豉煮五六沸,去滓,分再服,覆取汗。如有宿食者纳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治伤寒温病后劳复或食或饮或动作方∶ 栀子仁(三七枚)石膏(五两)香豉(一升)鼠屎(尖头大者二十枚)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食大饱不消、劳复、脉实者方∶ 豉(一升)鼠屎(二十枚)栀子(七枚)大黄(三两)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微取汗,应小鸭溏者止,不溏者复作。 治新瘥早起及食多劳复方∶ 豉(五合)鼠屎(尖头者二十一枚)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尽服之,温卧令小汗愈。崔氏加栀子七枚尤良。(《肘后》有麻子仁一升,加水一升。亦可纳枳实三枚,葱白一虎口) 治重病新瘥,早起劳及饮食多致发欲死方∶ 烧鳖甲末饮服方寸匕。 治病新瘥,遇美饮食食过多,食复者方∶ 取所食余烧为末,饮调服二钱匕,日三服。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劳复第十一 篇名麦门冬汤 属性:治劳复气欲绝起死人方。 麦门冬(一两)甘草(二两)京枣(二十枚)竹叶(切,一升)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粳米一升令熟去米,纳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不能服者绵滴汤纳口中用之有效。 治食劳方∶ 面二升煮取汁服之。 又方杏仁五十枚,以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 欲令病患不复方∶ 烧头垢如梧桐子大,服之。 治伤寒瘥后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者方∶ 生地黄(五斤)白术(一斤)好曲(二斤) 上三味合捣,令相得,曝干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论曰∶妇人温病虽瘥,若未平复、血脉未和、尚有热毒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易病。其人身体重,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眵(一作膜来),四肢(一云膝胫)拘急、小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竭便嘘嘘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能动摇,起止仰人或引岁月方死。医者张苗说,有婢得病瘥后数十日,有六人奸之皆死。 治妇人得病易丈夫,丈夫得病易妇人方∶ 取女人中近隐处烧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女人病可取男,一如此法。 治交接劳复,阴卵肿缩,腹中绞痛便欲死方∶ 取所交接妇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 令病患不复方∶ 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带一尺烧,以酒若米饮汁服之。 治男子新病起近房内复者方∶ 取女人月经赤帛烧服方寸匕,亦治阴卵肿缩入腹绞痛欲死。 治病后发乱不可理,通头法∶ 生麻油二斤,将头发解开安铜沙罗中,用油淹渍之,细将钗子理发斯须并自通矣。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 篇名百合第十二 属性:(论二首方七首) 论曰∶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已后不平复,变成斯病。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其状腹满、微喘、大便坚,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当愈。其状小便淋沥难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当愈。各随其证以治之。百合之为病令人意欲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如有寒其实无寒,如有热其实无热,常默默欲卧复不得眠,至朝口苦小便赤涩,欲行复不能行,诸药不能治,治之即剧吐利,如有神灵所为也。百合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候每溺时即觉头痛者,六十日乃愈。百合病候之溺时头不觉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百合病候之溺时觉快,然但觉头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病证,其人或未病而预见其候者,或已病四五日而出,或一月二十日后见其候者,治之善误也,根据证治之。 论曰∶百合病见在于阴而攻其阳,则阴不得解也,复发其汗为逆也。见在于阳而攻其阴,则阳不能解也,复下之其病不愈。(《要略》云,见于阳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阴者以阴法解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其病,难治。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其病难治。)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百合第十二 篇名百合知母汤 属性:治百合病已经发汗后更发之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 上二味,以泉水先洗渍百合一宿,当沫出水中,明旦去水。取百合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置之。复取知母切,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汁合和百合汁中,复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不瘥更根据法合服。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百合第十二 篇名百合滑石代赭汤 属性:治百合病下后更发者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代赭(一两) 上三味,先以泉水渍百合一宿,明旦去水,更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又以水二升煮余二味,取一升,纳百合汁,如前法复煎取一升半,分再服。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百合第十二 篇名百合鸡子汤 属性:治百合病已经吐后更发者方。 以百合七枚擘渍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取鸡子黄一枚纳汁中,搅令调,分再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百合第十二 篇名百合地黄汤 属性:治百合病始不经发汗吐下,其病如初者方。 以百合七枚擘,渍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纳生地黄汁一升,复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大盒饭去恶沫为验也。 治百合病经月不解变成渴者方∶ 百合根一升,以水一斗渍一宿,以汁先洗病患身,后食白汤饼,勿与盐豉也,渴不瘥,可用栝蒌根并牡蛎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 治百合病变而发热者方∶ 百合根(一两,干)滑石(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当微利,利止勿复服,热即除。(一本云治百合病) 治百合病变腹中满痛者方∶ 但取百合根随多少,熬令黄色,捣筛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满消痛止。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 篇名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属性:(论一首方三首) 论曰∶狐惑之病,其气如伤寒默默然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其毒在咽喉为惑病,在阴肛为狐病,狐惑之病并恶饮食闻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毒食于上者则声喝也(喝一作嗄),毒食下部者则干咽也,此由温毒瓦斯所为。食于上者泻心汤主之,食于下者苦参汤淹洗之,食于肛外者熏之,并用雄黄三片稍置瓦瓶中,炭火烧,向肛熏之并服汤也。 治狐惑汤方∶ 黄连(四两)薰草(四两) 上二味咀,白酢浆一斗渍一宿,煮取二升,分三服。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篇名赤小豆当归散 属性:其人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得之七八日其四黄黑,能食者脓已成也,治之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渍之,令生牙足,乃复干之,加当归三两为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即愈。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篇名泻心汤 属性:其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为邪,血散脉中,伤脉尚可,伤脏则剧,井输益肿黄汁出,经合外烂,肉腐为痈脓,此为火疽,医所伤也。夫脉数者不可灸,因火为邪,即为烦,因虚逐实血走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应在泻心。泻心汤兼治下痢不止,腹中坚而呕吐,肠鸣者方。 半夏(半升)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服一升,日三。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 篇名伤寒发黄第十四 属性:(论三首证五首) 方三十四首针灸图 论曰∶黄有五种,有黄汗、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黄汗者,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渴、汗出如黄柏汁,良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黄胆者,一身面目悉黄,如橘由暴得热以冷水洗之,热因留胃中,食生黄瓜熏上所致,若成黑疸者多死。谷疸者,食毕头眩,心忪怫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八水所致。女劳疸者,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由大劳大热而交接,竟入水所致,但根据后方治之。 黄汗之为病,身体浮肿发热,汗出不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其脉自沉,从何得之?此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黄芍药桂酒汤 属性:治黄汗方。 黄(五两)芍药(三两)桂心(三两) 上三味咀,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合煎取三升,饮一升,当心烦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心烦者苦酒阻故也。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桂枝黄汤 属性:治诸病黄胆宜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方。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黄(五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汗。须臾不汗者,饮稀热粥以助汤,若不汗更服汤。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麻黄醇酒汤方 属性:治伤寒热出表发黄胆方,麻黄三两,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覆汗出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 治黄胆方∶ 瓜蒂秫米赤小豆(各二七枚) 上三味治,下筛,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纳注鼻孔中痛缩鼻,须臾当出黄汁或从口中出汁升余则愈。病轻者如一豆,不瘥,间日复用。又下里间,以筒使人极吹鼻中,无不死,大慎之。(《删繁》疗天行毒热通贯脏腑沉伏骨髓之间,或为黄胆、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马黄等病,喘息须臾不绝。)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大黄丸 属性:治同前。 大黄葶苈子(各二两) 上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未食每服十丸,日三,病瘥止。 又方大黄(二两)黄连(三两)黄柏黄芩(各一两)曲衣(五合)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加至五丸。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茵陈汤 属性:治黄胆身体面目尽黄方。 茵陈黄连(各三两)黄芩(二两)大黄甘草人参(各一两)栀子(二七枚)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酒疸、酒癖。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三黄散 属性:治同前。 大黄黄连黄芩(各四两) 上三味治,下筛,先食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为丸。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五苓散 属性:治黄胆利小便方。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心(各三十铢) 上五味,捣筛为散,渴时水服方寸匕,极饮水即利小便,及汗出愈(此方与第九卷方相同)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秦椒散 属性:治黄胆饮少溺多方。 秦椒(六铢)瓜蒂(半两) 上二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小半夏汤 属性:治黄胆小便色不异,欲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热除必哕方。 半夏生姜(各半斤) 上二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常积气结而死,其心上暖,以此汤少许汁入口遂活。 治黄胆方∶ 取生小麦苗捣绞取汁,饮六七合,昼夜三四饮,三四日便愈。无小麦,麦亦得用之。 治黄胆变成黑疸,医所不能治者方∶ 土瓜根捣汁一小升,顿服,日一,平旦服至食时,病从小便出,先须量病患气力,不得多服,力衰则起不得。 治发黄身面目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柏汁,众医不能疗者方∶ 茵陈栀子(各二两)黄芩大黄柴胡升麻(各三两)龙胆(二两)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体羸去大黄加栀子仁五六两,生地黄一升。(《延年秘录》无茵陈,有栀子四两、栝蒌三两、芒硝二两,《近效方》加枳实二两。)夫黄发已久变作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极赤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也。宜与大茵陈汤除大黄,加生地黄五两,服尽汤,消息看脉小浮出形小见,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脉浮见者,黄当明,不复作桃皮色,心下自宽也。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大茵陈汤 属性:治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夫发黄多是酒客劳热,食少胃中热,或温毒内热者,故黄如金色方。 茵陈黄柏(各一两半)大黄白术(各三两)黄芩甘草茯苓栝蒌根前胡枳实(各一两)栀子(二十枚)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之。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苦参散 属性:治人无渐忽然振寒发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闭,气力无异,饮食不妨,已服诸汤散余热不除,久黄者宜吐下方。 苦参黄连瓜蒂黄柏大黄(各一两)葶苈(二两) 上六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当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觉退更服之,小折便消息之。 治发黄方∶ 茵陈黄柏栀子大黄(各三两)黄连(二两) 上五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先服汤后服丸。 大黄(五两)茵陈栀子(各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十丸,令微利。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属性:治伤寒瘀热在里,身体必发黄方。 麻黄连翘甘草(各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杏仁(三十枚)赤小豆(一升)生梓白皮(二升,切) 上八味咀,以劳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次纳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茵陈汤 属性:治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胀满,宜下之方。 茵陈(六两)大黄(三两)栀子(十四枚) 上三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取五升,去滓,次纳栀子、大黄煎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小盒饭利如皂荚沫状,色正赤,当腹减,黄悉随小便去也。(范汪用疗谷疸,《短剧方》用石膏一斤)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属性:治发黄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方。 大黄(三两)黄柏芒硝(各四两)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缓煎取一升,先食顿服之。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茵陈丸 属性:治时行病急黄,并瘴疠疫气及疟方。 茵陈栀子芒硝杏仁(各三两)巴豆(半两)恒山鳖甲(各二两)豉(五合)大黄(五两) 上九味为末,以饧和丸,如梧子大,饮服三丸,以吐利为佳。不知加一丸。初觉体气有异,急服之即瘥,神效。 治急黄热气骨蒸两目赤脉方∶ 芒硝(一两)大黄(一两半末)生地黄汁(八合) 上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为度,不须二服。 治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方∶ 三月艾(一束捣,取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苦参大黄黄连凝水石栝蒌根葶苈(各六铢) 上七味以六味为末,艾煎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二,可加至二十丸。有热加苦参,渴加栝蒌,小便涩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则满也。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塞,热流膀胱,身故尽黄,名曰谷疸。 治劳疸、谷疸丸∶ 苦参(三两)龙胆(一两) 上二味为末,牛胆和为丸,如梧子大,先食以麦粥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之,(《删繁方》加栀子仁三七枚,以猪胆和为丸。) 夫人病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呕者,宜吐之方,前苦参散七味者是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当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夫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薤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枳实大黄栀子豉汤 属性:治伤寒饮酒,食少饮多,痰结发黄,酒疸心中懊恼,而不甚热或干呕方。 枳实(五枚)大黄(三两)豆豉(半升)栀子(七枚)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心中热疼懊恼皆主之。 凝水石散治肉疸,饮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从酒方。 凝水石白石脂栝蒌根桂心(各三十铢)菟丝子知母(各十八铢) 上六味治,下筛,麦粥饮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茯苓丸 属性:治心下纵横坚而小便赤是酒疸者方。 茯苓茵陈干姜(各一两)白术(熬)枳实(各三十铢)半夏杏仁(各十八铢)甘 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以小便利为度。(《翼方》加黄连一两,大黄十八铢,名茵陈丸,治黑疸,身体暗黑小便涩。)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半夏汤 属性:治酒荫,胸心胀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乃至小便赤黄,此根本虚劳风冷,饮食冲心,由脾胃内痰所致方。 半夏(一升)生姜黄芩当归茵陈(各一两)前胡枳实甘草大戟(二两)茯苓白术(各三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牛胆丸 属性:治酒疸身黄曲尘出方。 牛胆(一枚)芫花(一升)荛花(半升)瓜蒂(三两)大黄(八两) 上五味四味咀,以清酒一斗渍一宿,煮减半,去滓,纳牛胆微火煎,令可丸,如豆大,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复服一丸至八丸,膈上吐,膈下下,或不吐而自愈。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茵陈丸 属性:治气淋胪胀腹大,身体面目悉黄,及酒疸短气不得息方。 茵陈天门冬栀子(各四两)大黄桂心(各三两)通草石膏(各二两)半夏(半升) 上八味蒸,大黄、通草、天冬、栀子、半夏曝令干,合捣筛,蜜丸如大豆,服三丸,日三。忌生鱼,以豆羹服,不得用酒。(一方去石膏,纳滑石二两,)不知加至十丸。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硝石矾石散 属性:治女劳疸方。 硝石矾石(各半两) 上二味治,下筛,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随大小便出,小便正黄,大便正黑。 湿疸之为病,始得之一身尽疼,发热面色黑黄,七八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当下去之如豚肝状,其小腹满者,矾石滑石散急下之,亦治一身尽黄目黄,腹满小便不利方∶ 矾石滑石(各五两) 上二味治,下筛,以大麦粥汁服方寸匕,先食服之日三,便利如血者已当汗出瘥。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滑石石膏散 属性:滑石石膏(等分 上二味治,下筛,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则瘥。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 篇名针灸黄胆法 属性:正面图第一 (寅门上龈里上挟人中挟承浆舌下唇里颞巨阙上脘阴缝)寅病。 上龈里穴正当人中及唇,针三,治马黄黄胆等病。 上穴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是,针三,治马黄黄胆四时等病。 舌下穴挟舌两边,针治黄胆等病。 唇里穴正当承浆里边逼齿龈,针三,治马黄黄胆寒暑温疫等病。 颞穴在眉眼尾中间,上下有来去络脉是。针灸之,治四时寒暑所苦疸气温病等。 挟人中穴火针治马黄黄胆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 挟承浆穴去承浆两边各一寸,治马黄急疫等病。 巨阙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壮,治马黄黄胆急疫等病。 上脘穴在心下二寸,灸七壮,治马黄黄胆等病。 男阴缝穴拨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胆等病。若女人玉门头门头是穴,男女针灸无灸无在。 覆面图第二 (风府热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脚后跟) 风府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去上骨一寸针之,治头中百病马黄黄胆等病。 热府穴在第一节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灸无在,治马黄黄胆等病。 肺俞穴从大椎数第三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主黄胆,通治百毒病。 心俞穴从肺俞数第二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肝俞穴从心俞数第四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脾俞穴从肝俞数第二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肾俞穴从脾俞数第三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脚后跟穴在白肉后际针灸随便,治马黄黄胆寒暑诸毒等病。 侧面图第三 (耳中颊里手太阳臂石子头钱孔太冲) 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治马黄黄胆寒暑疫毒等病。 颊里穴从口吻边入往对颊里去口一寸针,主治马黄黄胆寒暑温疫等病,颊两边同法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胆。 臂石子头穴还取病患手自捉臂,从腕中太泽(泽当作渊)纹向上一夫接白肉际,灸七壮,治马黄黄胆等病。 钱孔穴度乳至脐中屈肋头骨是,灸百壮,治黄胆。 太冲穴针灸随便,治马黄黄胆温疫毒等病。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 篇名温疟第十五 属性:(论一首方三十一首灸刺法十九首禳疟法一首符二首) 论曰∶夫疟者皆生于风,夏伤于暑,秋为疟也。问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对曰∶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问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对曰∶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伤,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闷,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问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对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独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则阴虚而阳盛,盛则病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问曰∶瘅疟何如?对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夫疟之旦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肢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气未并,先其时一食顷用细左索紧束其手足十指,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过时乃解。 夫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若脉紧数者可发汗,针灸之。脉浮大者吐之瘥。脉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疟岁岁发至三岁,或连月发不解者,以胁下有痞也。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虚其津液。 先其时发其汗,服汤已,先小寒者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即愈。疟者,病患形瘦,皮上必粟起也。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也,今不愈当云何?师曰∶此病结为瘕名曰疟母,急当治之。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鳖甲煎丸 属性:主治方。 成死鳖(十二斤治如食法,《要略》作鳖甲三两)半夏人参大戟(各八铢)瞿麦阿胶紫葳(一作紫菀)牡丹皮石苇干姜大黄浓朴桂心海藻(《要略》作赤硝)葶苈蜣螂(各十二铢)蜂窝桃仁芍药(各一两)乌羽(烧,一作乌扇)黄芩(各十八铢)虫虻虫(各三十铢《要略》作鼠妇)柴胡(一两半) 上二十四味为末,取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以酒渍灰,取酒煮鳖甲尽烂泯泯如漆,绞去滓,下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未食服七丸,日三。(仲景方无大戟海藻多赤硝。)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柴胡栝蒌根汤 属性:治疟而发渴者方。 柴胡(八两)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栝蒌根(四两)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蜀漆散 属性:多寒者牡疟也,治之方。 蜀漆云母龙骨(等分) 上三味治,下筛,先未发一炊顷,以酢浆服半钱,临发服一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云母烧三昼夜。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牡蛎汤 属性:牡疟者多寒治之方。 牡蛎麻黄(各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无以恒山代之)。 上四味先洗蜀漆三过去腥,咀,以水八升煮蜀漆、麻黄得六升,去沫,乃纳余药煮取三升,饮一升,即吐出,勿复饮之。 有瘅疟者,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而脉微,其候必少气烦满,手足热欲呕,但热而不寒。 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也。 有温疟者,其脉平无寒时,病六七日,但见热也,其候骨节疼烦时呕,朝发暮解,暮发朝解,名温疟。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白虎加桂汤 属性:治之方。 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烂去滓,加桂心三两煎取三升,分三服,覆令汗,先寒发热汗出者愈。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麻黄汤 属性:治疟须发汗方。 麻黄栝蒌根大黄(各四两)甘草(一两)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发前食顷一服,临发一服,服后皆浓覆服汗。 治疟或间日发者或夜发者方∶ 恒山竹叶(各一两)秫米(一百粒)石膏(八两)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铜器中渍药,露置星月下高净处,横刀其上,明日取药,于病患房中以铜器缓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清旦一服,未发前食顷一服,临发一服,三服讫,静室中卧,莫共人语,当一日勿洗面手及漱口,勿进食,取过时不发乃澡洗进食,并用药汁涂五心胸前头面,药滓置头边,曾用神效。(《救急方》用乌梅二七枚) 又方先作羊肉面饼饱食之,并进少酒随所能,令欣欣有酒气入密室中,燃炭火浓覆取大汗即瘥。 又方烧黑牛尾头毛作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恒山丸 属性:治疟说不可具方。 恒山知母甘草大黄(各十八铢)麻黄(一两) 上五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未食服五丸,日二,不知渐增,以瘥为度。《肘后》无大黄。 又方治疟经数年所不瘥者,两剂瘥,一月以来一剂瘥方。 恒山三两为末,为鸡子白和,并手丸如梧子大,置铜器中。于汤中煮令熟杀腥气则止,以竹叶饮服二十丸,欲吐但吐至发令得三服,时早可断食,而晚不可断食,可竹叶汁煮糜少食之。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栀子汤 属性:治同前。 栀子(十四枚)秫米(十四粒)恒山(三两)车前叶(二七枚,炙干) 上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发一服,发时一服,发后一服,以吐利四五行为度,不止,冷饭止之。 又方恒山(三两)乌贼骨升麻鳖甲附子(各一两) 上五味咀,绢袋盛,以酒六升渍之,小令近火转之,一宿成一服,一合比发可数服或吐下。 治疟方∶鳖甲(方寸,炙)乌贼骨(二寸)附子(炮)甘草(各一两)恒山(二两) 上五味咀,以酒二升半渍之,露一宿,明日涂五心手足过发时,疟断。若不断可饮一合许瘥。 治疟无问新久者方∶ 小便(一升半)蜜(三匕) 上二味煮三沸,顿服,每发日平旦时服,自至发勿食,重者渐退不过三服瘥。 又方车前子鼠尾草(各一虎口)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未发前服尽。 又方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 又方捣莨菪根烧为灰,和水服一合,量人大小强弱用之。 又方瓜蒂二七枚,捣水渍一宿服之。 又方常以七月上寅日采麻花为末,酒服方寸匕。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蜀漆丸 属性:治劳疟并积劳寒热发有时似疟方。 蜀漆麦冬知母白薇地骨皮升麻(各三十铢)甘草鳖甲乌梅肉葳蕤(各一两)恒山(一两半)石膏(二两)豉(一合) 上十三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再,服之稍稍加至二三十丸,此神验,无不瘥也。(一方加光明砂一两)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乌梅丸 属性:治寒热劳疟,形体羸瘦,痰结胸中,食饮减少,或因行远,久经劳役,患之积年不瘥方。 乌梅肉豆豉(各一合)升麻地骨皮柴胡前胡鳖甲恒山(各一两)元参肉苁蓉百合蜀漆人参知母桂心(各半两)桃仁(八十一枚) 上十六味为末,蜜丸,空心煎细茶下三十丸,日二服,老少孩童量力通用无所忌。 治劳疟积时不断,众治无效方∶ 生长大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发前食顷,第二服取临发时。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大五补汤 属性:治时行后变成瘴疟方。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干地黄黄当归芍药(各三两)芎远志桔梗(各二两)桂心(三十铢)竹叶(五两)大枣(二十枚)生枸杞根生姜(各一斤)半夏麦冬(各一升) 上十八味咀,以水三斗煮竹叶、枸杞取二斗,次纳诸药煎取六升,分六服,一日一夜令尽。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鲮鲤汤 属性:治乍寒乍热,乍有乍无,山瘴疟方。 鲮鲤甲(十四枚)鳖甲乌贼骨(各一两)恒山(三两)附子(一枚) 上五味咀,以酒三升渍一夕,发前稍稍啜饮勿绝吐之,兼以涂身,断食,过时乃食饮。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乌梅丸 属性:治肝邪热为疟,令人颜色苍苍,气息喘闷,战掉状如死者,或久热劳微动如疟,积年不瘥方。 乌梅肉蜀漆鳖甲葳蕤知母苦参(各一两)恒山(一两半)石膏(二两)香豉(一合)甘草细辛(各十八铢)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再,饮服亦佳。 治心热为疟不止,或止后热不歇,乍来乍去,令人心烦,甚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者方∶ 甘草(一两)蜀漆(三两)恒山鳖甲(各四两)石膏(五两)香豉(一合)栀子乌梅(各三十枚)竹叶(切,二升)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恒山丸 属性:治脾热为疟,或渴或不渴,热气内伤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肠中鸣,汗恒山(三两)甘草(半两)知母鳖甲(各一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未发前酒服十丸,临发时一服,正发时一服。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恒山汤 属性:治肺热痰聚胸中,来去不定转而为疟其状令人心寒,甚则发热,热间则善惊,如有所见者方。 恒山(三两)甘草(半两)秫米(三百二十粒) 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发时令三服尽。 又方治肾热发为疟,令人凄凄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方。 恒山(三两)乌梅(三七枚)竹叶(切,一升)香豉(八合)葱白(一握) 上五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发令尽。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藜芦丸 属性:五脏并有疟候,六腑则无,独胃腑有之。胃腑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治之方。 藜芦恒山皂荚牛膝(各一两)巴豆(三十枚) 上五味,先熬藜芦、皂荚、色黄合捣为末,蜜和丸,如小豆大,旦服一丸,正发时一丸,一日勿饱食。(《肘后》无恒山、牛膝)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刺灸法 属性:肝疟刺足厥阴见血。心疟刺手少阴。脾疟刺足太阴。肺疟刺手太阴阳明。肾疟刺足少阴太阳。胃疟刺足太阴阳明,横脉出血。凡灸疟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灸艾柱如黍米粒,俗人不解,取穴务大柱也。觉小异即灸百会七壮,若后更发又七壮,极难愈者不过三灸,以足踏地,以线围足一匝,中折,从大椎向百会灸,线头三七壮,炷如小豆状。又灸风池二穴三壮。凡一切疟无问远近,正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男左女右。五脏一切诸疟灸尺泽七壮,穴在肘中约上动脉是也。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疟刺足少阴血出愈。疟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发际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壮,先取,后取天牖、风池。疟日西而发者临泣主之,穴在目上入发际五分陷者,灸七壮。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鼽衄,飞扬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壮。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灸三壮。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禳疟法 属性:未发前抱大雄鸡一头着怀中,时时惊动令鸡作声立瘥。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 篇名治疟符 属性:疟小儿父字石拔,母字石锤,某甲(着患疟人姓名,)患疟人窃读之曰,一切天地山水城隍、日月五星皆敬灶君,今有一疟鬼小儿骂灶君作黑面奴,若当不信,看文书急急如律令。 上件符必须真书,前后各留白纸一行,拟着灶君额上,瓦石压之,不得压字上,勿令人近符。若得专遣一人看符大好,亦勿令灰土敷符上,致使字不分明出见,着符次第如后。若明日日出后发,须令人夜扫灶君前及额上,令净至发,日旦,令患人整衣帽立灶前读符,使人自读必须分明,读符勿错一字,每一遍若别人读一遍,患人跪一拜,又以手捉患人一度。若患人自读,自捉衣振云人姓某甲,如此是凡三遍读三拜了,以净瓦石压两角,字向上着灶额上,勿令压字上。若疟日西发具如上法三遍读符,至午时更三遍,读如上法。如夜发,日暮更三遍读并如上法,其灶作食亦得,勿使动此符。若有两灶,大灶上着符,若有露地灶,屋里灶上着,只有露灶根据法着之,仍须手捉符,其符法如后。若有客患会须客经停过三度发三度委曲着符如上法,符亦云客姓名患疟,乞拘录疟鬼小儿如下。凡治久患者,一着符一渐瘥,亦可五度着符,如始可全瘥,又须手把符如下。 王良符,张季伯书之,急急如律令。 上王良符根据法长卷两手握,念佛端坐,如须行动检校插着胸前,字头向上。 上二符各根据法一时用,不得阙一符。万一不瘥,但得一发轻,后发日更读即瘥,一一仔细根据法,若字参差即不瘥。 目录卷十伤寒方下 篇名诊溪毒证第十六 属性:江东江南诸溪,源间有虫,名短狐溪毒,亦名射工,其虫无目,而利耳能听,在山源溪水中闻人声,便以口中毒射人,故谓射工也。其虫小毒轻者及相逐者,射着人影者,皆不即作疮,先病寒热,身不喜冷,体强筋急,头痛目疼,张口欠咳嗽,呼吸闷乱,朝旦少苏醒,晡夕辄复寒热。或似伤寒发石散动,亦如中尸便不能语,病候如此,自非其土地人不常数行山水中,不知其证,便谓是伤寒发石散动,作治乖僻毒盛发疮,复疑是瘭疽,乃至吐下去血。复恐 你身边的健康顾问。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jj/6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苗先锋湿毒清治疗效果怎么样梅州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