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被后人尊称为“词中之龙”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

他的作品不止一次被赋予旋律,谱成歌曲

今天,首次来到节目的袁娅维

传唱了辛弃疾的一篇经典词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令廖昌永倍感意外的是

以往,经典传唱人大多是站在辛弃疾的角度

借歌声唱出词人的心声

袁娅维却别出心裁地以“辛弃疾夫人”为视角

展开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也是辛弃疾作品在这方舞台上

一次与众不同的传唱

在中国历史上

若要列举文学造诣和军事才能

都卓有建树的人

不得不提集爱国者、文学家、军事家

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辛弃疾

他自小目睹了金人对北方民众的残暴统治

立志要收复河山、报国雪耻

刚过弱冠之年

他便聚集两千多人加入了抗金义军

年仅23岁时

他就带领五十名勇士直击敌军营帐

一举擒下叛徒

过人的胆识和谋略,让辛弃疾名声大噪

奈何身处在重文轻武的宋朝

辛弃疾虽有报国之心

却无用武之地

从少年时的意气风发

到大半生的仕途坎坷、备受排挤

辛弃疾的一腔热血无处挥洒

只得执一支妙笔

书写自己的一腔豪情

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

以及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晚年时期,辛弃疾回忆起

自己青年时期抗金的传奇经历

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送给志同道合的知音陈同甫

在词中,他梦见自己“穿越”回疆场

与军营里的士兵有肉同吃、有酒共饮

一起上阵杀敌,驰骋沙场

既替君主完成了收复失地的大业

也赢得了生前身后的名声

然而一觉醒来

“可怜白发生”

将自己拉回了现实

剑照侠骨,词写丹心

辛弃疾虽未能施展雄心抱负

却遇到了相守一生的良人——

他的夫人范如玉

辛弃疾和范氏生于同年

“与卿同年,尤相亲爱”

夫妻俩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被传为一段佳话

据传,辛弃疾新婚不久

便赴前线杀敌

征途期间,他因思念妻子

将中药材入词表达离别相思:

“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

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胸有大志的辛弃疾

一方面认为战场承载着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一方面对妻子的思念却越来越深

于是巧妙地以连翘、当归、茱萸、

菊花、乌头等一连串的中药

契合满腔的思妻之情

药目众多,词简意深

令人回味无穷

自古“诗酒不分家”

辛弃疾有不少佳作

也是在饮酒后催生灵感,下笔成文

无奈喝酒伤身

范氏便日日提醒丈夫不要喝酒

辛弃疾深知妻子的良苦用心

感怀于妻子的体贴入微和精心照料

在两人的日常相处中

这位在战场上傲视群雄的“硬汉”

时不时展现出柔情似水的“反差萌”

他在新婚后写下满载思念的“情诗”

在醉酒失态后写词向妻子道歉

在范氏50岁大寿时

辛弃疾还写下《浣溪沙·寿内子》:

“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

两人百岁恰乘除。

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

年年堂上寿星图。”

对妻子深情“告白”

在他的眼中

妻子无论何时都如初见般年轻貌美

永远拥有青春的“朱颜”

作为陪伴在辛弃疾左右的灵魂伴侣

范氏目睹了丈夫一生的起起伏伏

深知他的剑胆诗心

也更能读懂辛弃疾的词作在慷慨豪迈背后

既有报国无门的悲凉

也有着始终炙热的爱国情怀

近千年后,经典传唱人袁娅维

从他的词作中感受到了对理想的坚定执着

也设身处地体会到了范氏的深情和疼惜

于是,袁娅维选择借“辛弃疾夫人”的视角

缓缓走进词人的梦境

竹笛悠悠,情意延绵

在她动人的歌声中

众人仿佛正聆听着范氏的轻声细语

重回遥远的战场,遥想当年军营盛况

“醉里挑灯看剑”

让辛弃疾沉醉的不是酒

而是他不灭的报国志向

他看的也不只是剑

还有自己热血难凉的一生

辛弃疾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更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他将自己的满腔激情挥洒在刀光剑影里

融在笔墨酣浓中

无论何种方式

都能够显示出他的英雄气魄

这份对国家至死不渝的热爱

流传千古而不朽

在当下的和平年代

英雄情怀更显珍贵

当我们品读辛弃疾的词作时

仍能感受到他的家国大义与豪情壮志

激荡起心底澎湃的爱国情怀

也更明白要把人生理想

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让生命绽放光芒、熠熠生辉

大型文化音乐节目

CCTV《经典咏流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jj/9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