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仲景方神农本草经中或许有答案
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导读:今天继续说说《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前篇:你仔细对比过《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吗? 01:《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 02:《本经》上品之药与《伤寒杂病论》 03 《本经》中品之药与《伤寒杂病论》 再看《本经》中品。 一、麻黄 《本经》载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联系《伤寒论》治太阳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而喘,用麻黄汤“发表出汗”,即重用麻黄为君。 二、紫菀、款冬 又紫菀、款冬二药,《本经》均“主咳逆上气”。 故《金匮》射干麻黄汤中紫菀、款冬并用,以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 三、知母 观后世本草书籍鲜有记载知母能治浮肿者。惟《本经》谓知母“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 故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知母条下加以按语:“《金匮》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可知长沙诸方,皆从《本经》来也。” 四、贝母 贝母条下,《本经》并无一字提到治咳,联系仲景治咳诸方,亦无一方用到贝母。《本经》载贝母主“淋沥邪气”。 《金匮》有当归贝母苦参丸用治“妊娠小便难”,方中之用贝母,初学者常感费解,唯读《本经》之后,使人豁然开朗。 陈修园注曰:“其主淋沥邪气者,肺之治节行于膀胱,则邪热之气除而淋沥愈矣。” 今余再为作解:厥阴肝脉过阴器,贝母善于开郁化气,肝之郁气一解,何忧淋沥不愈耶! 五、栝楼根 《本经》载栝楼根“主消渴”。 《金匮》有栝楼瞿麦丸,以“其人苦渴”,故用栝楼根为君药。 又《伤寒论》小青龙汤、小柴胡汤二方俱用半夏,若渴者,即去半夏加栝楼根以滋之。可见仲景之加减法,亦本《本经》而来。 六、芍药 《本经》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观《金匮》治“妇人腹中诸疾痛”的当归芍药散,治“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癥痼害”的桂枝茯苓丸,治“寒疝腹中痛”的乌头桂枝汤,治“虚劳里急”的小建中汤,诸方俱用芍药。 尤其值得提的是,后世一些本草书记载芍药能“敛阴”,故一般不用于小便不利之证;而《本经》却言芍药“利小便”。 观《伤寒论》太阳篇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少阴篇有真武汤,俱用芍药,用治“小便不利者”。 七、枳实 《本经》谓枳实“除寒热结,止利”。乍一看来,寒热结与利似乎为相反的两种病,而枳实并能治之。 观《伤寒论》治阳明热结的大承气汤有枳实,《金匮》治“下利,脉反滑者”,亦用大承气汤,同样有枳实,一则除热结,一则止利,此乃异病同治之妙用也。 八、吴茱萸 吴茱萸之功效,《本经》谓其“温中、下气、止痛”。 《伤寒论》治阳明病“食谷欲呕”,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均以吴茱萸汤主之,方中重用吴茱萸为君药。 《金匮》尚有“治九种心痛”的九痛丸,方中亦用吴茱萸。 可见仲景真正掌握了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的功效,遣方用药,恰到好处。 九、乌梅 仲景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厥阴之为病,可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证。 《本经》载梅实“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 两相对照,句句合拍,故陈修园在读《本经》梅实条后亦谓:“热烦满,心不安,《伤寒论》厥阴症气上撞心,心疼热等,能下其气,而诸病皆愈矣。” 十、石膏 《本经》载石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产乳”。 联系《伤寒论》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治“汗出而喘,无大热”的麻杏石甘汤; 《金匮》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的小青龙加石膏汤,三方之用石膏,岂非“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之谓乎! 《伤寒论》治阳明无形热邪的白虎汤,重用石膏为君药。临床可见阳明经热炽盛,常“口干舌焦不得息”,必重用石膏方能热退渴止。 唯“产乳”两字,颇为费解。尝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云:“汉张仲景所著《金匮》中有竹皮大丸,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中有石膏。 夫乳中者,生子之时也,其烦乱呕逆,必有外感之实热也。此实通《神农本草经》石膏主产乳之义以立方也”,乃知石膏用于产乳之真谛。 04 《本经》下品之药与《伤寒杂病论》 一、半夏 《本经》下品之中,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 观《伤寒论》小柴胡汤冶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半夏散及汤治“少阴病咽中痛”;甘草泻心汤治“腹中雷鸣”;旋覆代赭汤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金匮》又有越婢加半夏汤治“咳而上气”;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眩悸”。 以上诸方,无不重用半夏。 二、大黄 大黄亦为《本经》下品,“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考《伤寒论》用大黄治瘀血、血闭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金匮》则有大黄?虫丸、下瘀血汤、大黄牡丹汤、大黄甘遂汤等; 《金匮》鳖甲煎丸用大黄“破癜瘕积聚”,己椒苈黄丸用大黄治肠间有水气的“留饮”。 至于《伤寒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方俱用大黄,则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肠中有宿食者设。 05 以上大量事实,足以说明《神农本草经》对仲景方的影响之大了。 又据笔者统计,《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共用《本经》药物达种之多,占《伤寒论》《金贾要略》两书药物总数的80%以上。 仲景方中,另有不载于《本经》的30余种药物,多为谷肉果菜之类,多用作佐使药,一般不作君药用(个别方剂除外),而且这些药物在仲景方中出现的次数亦相对较少。 从对仲景方的药物统计来看,亦足以说明仲景的用药多根据《本经》而来。 综上所述,《神农本草经》为先秦时期的作品,到后汉得以定稿,应是后汉(公元2世纪)以前我国人民治病用药经验的总结。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其用药悉依《本经》,足证仲景方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学者必将《神农本草》字字求其精义所在,而参以仲景诸方,则圣人之精理,自能洞晓,而已之立方必有奇思妙想,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矣。” 当然,由于现存之《神农本草经》是由陶弘景整理后流传下来的,难免夹杂着一些道家思想,对于其中的“仙经道术”之言,则是应该予以扬弃的。 注:本文选摘自《连建伟中医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年2月。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w/10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心痛到哭的句子,送给为爱而伤的痴情人
- 下一篇文章: 怀孕后不适妊娠病的六经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