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内痔患友的家庭中医药调护
痔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或肛缘皮肤结缔组织增生或肛管皮下静脉曲张破裂形成的隆起物。男女老幼皆可为患。故有“十人九痔”之说,其中以青壮年占大多数。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痔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内痔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粘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内痔。内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与西医病名相同。内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古人说。痔者峙也”,在古代,痔为突出之意,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曰痔,不特生于肛门边,如鼻痔、眼痔、牙痔等。但现在痔即指肛门痔。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多见于一期内痔。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暗红。多见于二期内痔。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后或手法复位,甚者可发生嵌顿,伴有剧烈疼痛,便血少见或无。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有粘膜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多见于三期内痔。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凝血功能检查; (3)乙肝五项、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4)胸部X线片或胸透; (5)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型、肝胆胰脾B超、电子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等。 二、情志调护 1.说理开导法。向患者解释思虑伤脾以及心烦气躁易致气机逆乱的道理,引导患者自觉地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2.解惑释疑法。重视患者主诉,及时解答疑问;组织同病种患者交流会;指导家属多鼓励、安慰患者,增加信心。 3.五行相胜法。对于忧思者指导多看多听喜剧、相声以及欢快的乐曲等;对于易怒焦躁者,引导行深呼吸、冥想放松,听音乐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曲目。 三、起居调护 1.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每次排便不宜超过10分钟,排便时勿努挣及看书、看报、吸烟等;指导患者不因恐惧疼痛而忍便,便后用温水或中药熏洗。 2.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便纸宜柔软细腻。 3.忌久坐、久立或久蹲,避免坐于过热、过冷、潮湿物体或地面。 4.教会患者做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20~30次。 四、饮食调护 1.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紫暗,苔薄黄。宜食理气通络、活血化瘀的食物,如苹果、玫瑰花、萝卜等。食疗方:玫瑰茶。 2.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舌质红,苔黄腻。宜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丝瓜、藕等。食疗方:赤小豆粥。 五、胶圈套扎调护 1.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痔的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其症状。 2.手术适应证:适用于二、三期内痔。 3.禁忌证:痔区有感染者;内痔伴腹泻患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内痔伴有严重肺结核、高血压、肝脏肾脏疾患或血液疾病的患者;妊娠期妇女治疗时应慎重;炎性肠病,久服抗凝血药物者。 4.围手术期准备: (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传染病检测、全胸片、心电图。 (2)无需禁食。 (3)术前局部备皮,清洁灌肠。 (4)填写手术同意书。 5.麻醉选择:一般无需麻醉,必要时可采用局部麻醉等。 6.手术体位:侧卧位或截石位。 7.操作方法: (1)吸引式内痔胶圈套扎法: 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消毒手术野,显露内痔核后,利用扩胶圈圆锥体将胶圈置放于套扎器圆筒上,将此套扎圆筒对准并顶压在痔核上,借助套扎器的负压作用,将内痔核吸入套扎筒内,同时扣动扳手将胶圈推出并套扎在内痔核的基底部。 (2)牵拉式内痔胶圈套扎法: 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麻醉生效后,消毒手术野,插入肛门镜,检查痔核位置及数目,选定套扎部位。术者左手持套扎器套住痔核,右手持组织钳,经套扎圈钳夹痔核根部,将痔核牵拉入套扎器内,按压套扎器柄,使套圈的外套向痔核根部移动。将胶圈推出扎到痔核根部,然后松开组织钳,与套扎器一并取出,最后退出肛门镜。 (3)吸注套扎法: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并消毒肛门,铺无菌巾单,取治疗肛镜蘸润滑剂,缺口对准需治疗痔核的部位插入肛内,拔出镜芯,缓慢后退。待痔核全部突入其缺口后,用碘伏棉球消毒痔核及其周围肠粘膜组织。术者左手固定肛门镜,右手持医用多能吸注套扎器,将吸盘下缘紧贴于齿线上0.8~1.0cm处痔组织粘膜表面,快速抠动扳机行程约2/3,将痔核吸入吸盘内,同时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注入注射器内药物的2/3(约2ml)。右手食指继续加压扳机直至将乳胶圈推下(此时可以听到胶圈被推下时所产生的振弦声),套扎在痔组织病变处。然后边松扳机边注入余下的1/3药物。注药完毕,松开扳机,痔核自动退出吸盘,取下器械,对被套扎痔核再行消毒,退出肛门镜,塞入药栓1~2枚,治疗结束。如有多个痔核需要同时治疗时,可重复上述过程治疗其它痔核,但一次治疗最多不宜超过3个痔核。 8.术中注意事项: (1)有多个内痔时,对较大的内痔可多次套扎,急性出血的内痔应先套扎,环状痔可以分期套扎,每次最多不应超过3个痔核。 (2)当钳夹痔块病人诉痛时,说明钳夹处靠近肛管皮肤,此时要重新向上钳夹。在齿线上1.5cm~2cm处套扎,可减轻疼痛,甚至不痛。 (3)胶圈不宜高压消毒,以免增加脆性,丧失弹力。 (4)松套扎器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将痔组织撕破出血。 9.术后常规处理及注意事项 (1)无需禁食,但忌辛辣炙煿之品。 (2)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便嵌塞。 (3)便后药栓纳肛,药膏外涂。 (4)术后1周左右,应注意胶圈脱落,减少活动,避免创面出血。 六、熏洗调护 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脱出时,将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湿敷。具有收敛止痛消肿等作用,常用五倍子汤、苦参汤等。 七、敷药调护 适用于各期内痔及手术后换药,将药膏或药散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或收敛止血或生肌收口等作用。常用药物有马应龙痔疮膏。桃花散、生肌玉红膏等。 八、围手术期调护 1.遵医嘱中药熏洗。 2.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2)热敷下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药熨,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九、预防与调摄 1、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临厕不宜久蹲努责。 2、注意饮食调理,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醇酒、炙博之品。 3、避免久坐久卧,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十、塞药法 选用栓剂便后或睡前纳肛。 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普济痔疮栓、牛黄痔清栓等。 十一、药膏外涂 可选用金黄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龙珠软膏、三黄膏、生肌玉红膏、九华膏等外涂。 十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避免肛周挤压、牵拉。便后清洗肛周,使用柔软纸巾蘸干,防止皮肤破损,保持清洁干燥。 3.遵医嘱物理治疗,中频理疗取内关、合谷、承山、长强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神门、大肠、直肠下段、肛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药浴。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肿胀 1.观察水肿程度、周围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出血等。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避免久坐、久站。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5.遵医嘱物理疗法。 6.遵医嘱中药熏洗。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便秘 1.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2.晨起饮温开水不少于ml,无糖尿病患者可饮蜂蜜水,每日饮水量ml以上。 3.腹部按摩。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曲池、合谷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中药药浴(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5.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8.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 内服汤剂 注意事项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中药注射剂 注意事项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外用中药的使用 注意事项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穴位按摩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穴位贴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湿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2、护理评估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用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为宜,防止烫伤。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 7、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外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 (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婴幼儿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 5、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 7、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 8、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中药药浴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药浴。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药浴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药浴。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室内要通风。 6、注意药浴温度及水位的控制。 7、药浴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可嘱其饮温盐水,以防虚脱。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8、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9、当药浴结束后,应嘱患者动作宜缓,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10、年老体弱者进行药浴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11、药浴室内应配有抢救药品、物品。 12、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3、操作完毕后,记录药浴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涂药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涂药。 2、护理评估 (1)既往史及过敏史。 (2)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涂药前清洁局部皮肤,遵医嘱执行涂药次数。 4、水剂、酊剂用后须塞紧瓶盖;悬浮液须先摇匀后涂擦;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摩擦,使之渗入肌肤。 5、局部涂药不宜过多、过厚,以免堵塞毛孔。 6、面部涂药时防止药物误入口及眼睛。 7、局部皮肤如出现丘疹、奇痒或肿胀等,应立即停用,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腹部按摩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腹部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急腹症和腹部肿瘤患者禁用。 (3)区分证候:实证顺时针方向按摩;虚证逆时针方向按摩。 3、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清双手。 4、选择合理体位:取仰卧位,双膝屈曲。 5、双手叠放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绕脐揉腹,时间为5~10分钟。 6、操作时用力均匀,速度适中,注意为患者保护隐私。 7、操作完毕后,记录腹部按摩的手法、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外洗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洗。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 3、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洗的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5、注意药液温度,控制在37~40℃为宜,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 6、外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及时擦干汗液。冬季注意保暖。 7、年老体弱者进行外洗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8、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外洗用品专人专用。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洗液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欢迎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林文强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欢迎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甲氧胺福林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w/1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疾病防治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请收藏
- 下一篇文章: 淡干海参价格多少钱一斤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