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
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1.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实)证: (1)外感风寒、腠理闭塞之表实证:麻黄汤; (2)阳虚外感:麻辛附子汤。 2.宣肺平喘,用治:咳喘实证。为肺气壅遏之实证喘咳的要药 (1)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咳喘:三拗汤。 (2)肺寒喘咳(外感风寒,内有寒饮):小青龙汤; (3)肺热喘咳:麻杏甘石汤; 3.利水消肿,用治:风水水肿(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主治风水证:越婢加术汤。 4.散寒通滞,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煎服,3~10g。生用发汗力较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 1.本品发汗力强,自汗盗汗者忌用。2.虚喘不宜。 3.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可用紫苏代替) “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桂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1.发汗解肌,用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①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证:桂枝汤; 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麻黄桂枝汤; ③素体阳虚、外感风寒:配伍附子、麻黄、细辛,以助阳解表。 2.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①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配伍当归、吴茱萸; ②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小建中汤; ③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配伍附子等。 3.通阳化气,用治:阳虚证。为温心通阳之要药。 ①心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疼痛:枳实薤白桂枝汤; ②心阳受伤之心悸者:桂枝甘草汤; ③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炙甘草汤; 4、助阳化气:阳气不化,水湿为患之痰饮、蓄水证 ①痰饮病、蓄水证:苓桂术甘汤; ②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五苓散。 :煎服,3~10g。 :本品辛温,易助热、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 :辛,温。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宣肺止咳、行气宽中、和中止呕、解鱼蟹毒。 1.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1)外感风寒表证兼气喘咳嗽:与止咳平喘药同用,如:杏苏散; (2)风寒表证兼气滞,或咳喘痰多者:配补益华痰之品人参,参苏散。 2.行气宽中,用治:脾胃气滞证。 (1)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藿香正气散; (2)气滞痰结之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3)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配伍理气安胎的砂仁、陈皮等。 3.解鱼蟹毒,用治:鱼蟹变质,食后吐泻、腹痛。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 :煎服,5~10g,不宜久煎。 :1、本品辛温,温病初起、胃热呕逆,均应慎用。 2、本品有升高血糖作用,建议糖尿病患者不宜大剂量使用。 生姜 :辛,温。归肺、脾、胃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1.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证。 (1)适用于风寒表证轻证:单用; (2)重证:桂枝汤。 2.温中止呕,用治: (1)脾胃寒证,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脾胃气虚者:配伍人参、白术等药。 (2)多种呕吐。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胃寒呕吐最为适合。配半夏伍用,即小半夏汤; ◇痰饮呕吐者:小半夏汤; ◇胃热呕吐者:配黄连、竹茹等药。 ◇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3.温肺止咳,用治:肺寒咳嗽。 ◇风寒客肺,痰多咳嗽:三拗汤; ◇外无表邪而痰多者:二陈汤。 4.解毒: 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煎服,3~10g,或捣汁服。 :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香薷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治: (1)风寒表证(尤适阴暑证):香薷散 (2)暑温初起复感于寒:新加香薷饮,可祛暑解表,情热化湿。 2.利水消肿,用治:水肿、脚气 :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荆芥 来源: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生用、炒黄或炒炭。 :辛,微温。归肺、肝经 :袪风解表、透疹止痒、袪风消疮止血。 1.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1)风寒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表证:银翘散。 2.透疹止痒,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配伍蝉蜕、薄荷、牛蒡子等,方如透疹汤; (2)风疹瘙痒: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如消风散。 3.袪风消疮,用治: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1)偏于风寒者:+发散风寒的羌活、独活、川芎; (2)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药银花、连翘、柴胡 4.止血,用治:吐衄下血等多种出血证。 (1)炒炭,性味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 (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药; (3)血热便血、痔血:配伍凉血止血的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 (4)妇女崩漏下血:配伍棕榈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煎服,5~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 :辛、甘,微温。归肺、肝、脾经 :袪风解表、祛风止痒、胜湿止痛、袪风止痉。 1.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1)风寒表证:荆防败毒散; (2)外感风湿:羌活胜湿汤; (3)风热表证: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 (4)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 (5)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者:玉屏风散; 2.祛风止痒,用治:风疹瘙痒。可治疗多种皮肤病,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常用。 (1)风寒者,配伍发散风寒药麻黄等; (2)风热者,配伍疏散风热的薄荷等; (3)湿热者,配伍清热除湿的土茯苓; (4)血虚风燥者,配伍养血的当归等; (5)兼里实热结者,配伍泻下通便、清热泻火药:防风通圣散。 3.胜湿止痛,用治:风湿痹痛。 (1)风寒湿痹:蠲痹汤 (2)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成热痹:配伍薏苡仁、地龙、乌梢蛇等药。 4.袪风止痉,用治:破伤风证。 风毒内侵,引动内风而致的破伤风证:玉真散。 5.疏肝理脾(+升清燥湿之性),用治: (1)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升阳益胃汤; (2)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痛泻要方; :煎服,5~10g。 :本品药性偏温燥,阴血亏虚、阴虚火旺、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羌活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发散风寒、胜湿止痛、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 1.发散风寒,用治:风寒表证。 (1)外感风寒夹湿,尤为适宜:九味羌活汤; (2)风湿在表,一身尽痛者:羌活胜湿汤; 2.胜湿止痛,用治:风寒湿痹。 (1)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蠲痹汤 (2)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羌活芎藁汤; :煎服,3~10g。 :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白芷 辛,温。归肺、胃经 :袪风散寒、止痛、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袪风散寒,用治:风寒表证。 (1)以止痛、通鼻窍见长; (2)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九味羌活汤 2.祛风止痛,辛散温通,用治:多种疼痛证。 (1)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 (2)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 外感风寒者:单用即都梁丸或川芎茶调散; 外感风热者:配伍疏散风热的薄荷等。 (3)风冷牙痛:配伍祛风止痛药,一捻金散; (4)风热牙痛,配伍散风清热的石膏等药。 (5)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者:配伍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苍术、草乌、川芎等药。 3.通窍止痛,用治:鼻渊。 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治鼻渊,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 4.燥湿止带,用治:带下证。 本品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 (1)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配伍温阳散寒、健脾除湿药白术、山药同用; (2)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配伍清热利湿、燥湿药车前子、黄柏等同用 5.消肿排脓,用治:疮痈肿毒。 (1)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仙方活命饮 (2)脓成难溃者:托里消毒散、托里透脓散, 6.祛风止痒,用治:皮肤风湿瘙痒。 :煎服,3~10g。外用适量。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细辛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袪风解表、散寒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 1.散寒解表,用治:风寒表证及阳虚外感证。 (1)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九味羌活汤;(+止痛) (2)风寒表证而见鼻塞流涕者:配伍白芷、苍耳子等药(+通鼻窍)。 (3)阳虚外感,恶寒无汗、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既入肺经,又入肾经) 2.袪风止痛,(最好、最强)用治: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通鼻窍,用治:鼻渊。对过敏性鼻炎、鼻渊效果立竿见影。 常用治鼻渊以及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渊之良药。 4.温肺化饮,用治: 肺寒咳喘(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 ◆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小青龙汤; ◆外无表邪,寒痰停饮射肺:苓甘五味姜辛汤.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肝病、癌症手术史患者不宜使用。 藁本 :辛,温。归膀胱、肝经 :袪风散寒、胜湿止痛。 1.袪风散寒,用治:风寒表证,巅顶疼痛。 太阳风寒,循经上犯,见头痛、巅顶痛甚者: 与羌活、苍术、川芎等祛风湿、止痛药同用; 2.胜湿止痛,用治:风寒湿痹。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羌活胜湿汤。 :煎服,3~10g。 :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苍耳子 :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祛风解表、除湿止痛、袪风杀虫止痒。 1.祛风解表,用治:风寒表证。 (1)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善通鼻窍,一般风寒感冒少用; (2)多用于风寒感冒,鼻塞流涕明显者。 2.除湿止痛,用治:风湿痹痛。 3.袪风杀虫止痒,用治:风疹瘙痒,也可用治疥癣麻风。 :煎服,3~10g。或入丸散。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辛夷 :辛,温。归肺、胃经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1.发散风寒,用治:风寒表证。 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善宣通鼻窍,故一般风寒感冒临床较少使用,而多用于风寒感冒,鼻塞流涕明显者。 2.宣通鼻窍,用治:鼻渊。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煎服,3~10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发散风寒药小结 藁本善达巅顶,为治巅顶痛之要药。 发苍耳子祛风湿,止痛 散辛夷为治鼻渊头痛、 风鼻塞流涕之要药通鼻窍 寒鹅不食草止咳,解毒 葱白宣通阳气 胡荽开胃消食透疹 柽柳祛风除湿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 :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1)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 (2)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银翘散、桑菊饮 2.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1)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宜与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如川芎、石膏等。 (2)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如桑叶、菊花等同用; (3)风热壅盛,咽喉肿痛:配伍疏散风热、利咽开音药,如牛蒡子、蝉蜕等。 3.透疹解毒,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风热束表,麻疹不透:配伍蝉蜕、牛蒡子、荆芥、柽柳等其它解表透疹。 (2)风疹瘙痒:配伍祛风止痒药,如荆芥、防风、僵蚕等。 4.疏肝解郁,用治: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逍遥散 5.化湿辟秽,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常配伍之香薷、厚朴、金银花等。 :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 :辛、苦,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利咽、宣肺透疹、解毒消肿。 1.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1)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 (2)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银翘散 (3)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配伍宣肺化痰止咳桔梗、前胡等药。 2.宣肺透疹,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解表透疹薄荷、蝉蜕、柽柳等药; (2)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配伍散风除湿止痒荆芥等药。 3.解毒消肿,利咽散结,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本品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 (1)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 (2)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配伍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金银花、连翘、栀子等; (3)瘟毒发颐、痄腮喉痹:普济消毒饮。 :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蜕 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宣肺疗哑、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祛风止痉、(小儿)镇静安神。1.疏散风热,宣肺疗哑:风热感冒活温病初起,发热头痛这,配薄荷、荆芥等发散风热药同用;风热上攻,咽痛音哑,配开音疗哑的胖大海同用。 2、透疹,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风热外束,麻疹不透:可与麻黄、牛蒡子、升麻等散风透疹药同用; (2)风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消风散 3.明目退翳,用治:目赤翳障。 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常与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药菊花、白蒺藜等同用。 4.祛风止痉,用治: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1)小儿慢惊风,以本品配伍全蝎、天南星等祛风止痉药。 (2)破伤风证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常与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等祛风止痉、定惊止搐药同用。 5.本品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现代研究证明,该药能镇静安神,故用之有效。 :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桑叶VS菊花 :皆味甘苦、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1.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 2.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平肝明目: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风热或肝火所致的目赤肿痛; 肝肾不足,目暗昏花等证。 :菊花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1.平肝明目力较桑叶强,但较其他同类药仍较弱; 2.清热解毒,用治:疮痈肿毒。 3.黄(杭)菊花:疏散风热;白(甘)菊花:平肝、清肝;野菊花:清热解毒 桑叶 :苦、甘、寒归肺、肝经 1.疏散解表力强,清肺润燥,用治:肺热燥咳及风热咳嗽; 2.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之证。 蔓荆子 :辛、苦,微寒。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1.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头昏头痛。 (1)风热表证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 (2)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 2.清利头目,用治:目赤肿痛。 (1)风热上攻,目赤肿痛,配伍祛风明目药; (2)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益气聪明汤。 3.祛风止痛,用治:风湿痹痛:羌活胜湿汤 煎服,5~10g。 柴胡 :辛、苦,微寒归肝、胆经 1.和解少阳,解肌退热: 退热之中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多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 2.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3.其性升发,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 葛根 :甘、辛,凉。归脾、胃经 1.解肌发表退热:伤寒所致的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及身热口渴证。 2.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3.升阳止泻,用治: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4.透疹:麻疹透发不畅。配升麻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 5.升阳止泻宜煨用;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 升麻 :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透疹,主治:麻疹、痘疹等透发不畅:+葛根 2.清热解毒,用治:胃火上攻,头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配清胃火药同用,如清胃散。热毒证:牙龈肿痛溃烂,喉痹,咽喉肿痛、疮疡及阳毒发斑等; 3.升阳举陷的要药:中气下陷之泄泻、脱肛、脏器下垂等,+柴胡。 4.发表:风热上攻,阳明头痛,可与白芷等药同用。外感风寒夹湿之头面巅顶痛甚之雷火风证,与薄荷、荆芥、白芷等散风清热止痛药同用。 :煎服,3~9g,发表透疹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固脱宜制用。 :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忌用。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w/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含有苦参提取物的洁面产品,你用过了么
- 下一篇文章: 完美洗发水示范,结果让我吓一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