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都学一味药苦参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flavescensAit.的干燥根。 相关名 地槐、山槐、苦骨、苦识、骄槐、槐连兜。 产地 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等省。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本品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6.5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具异型维管束呈同心性环列或不规则散在。气微,味极苦。 饮片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或棕黄色,有时可见横长皮孔样突起,外皮薄,常破裂反卷或脱落,脱落处显黄色或棕黄色,光滑。切面黄白色,纤维性,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环纹。气微,味极苦。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燥,沉降下行。既善清热燥湿、祛风杀虫而止痒,又能利尿导湿热之邪从小便出,为治湿热之疮疹、带下、黄疸、泻痢、便血及淋痛等所常用。 功效 清热燥温,杀虫止痒,利尿。 主治病症 (1)湿疮,湿疹,疥癣,麻风,阴痒,带下。 (2)湿热黄疸、泻痢、便血。 (3)湿热淋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汤熏洗。 禁忌 本品苦寒,故脾胃虚寒者忌服。反藜芦,故不宜与藜芦同用。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按《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1] 2、《本草汇言》:“姚斐成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也。前人谓苦参补肾补阴,其论甚谬。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虚气弱,非所宜也。况有久服而致腰重者,因其专降而不升,实伤肾之谓也,何有补肾补阴之功乎?” 3、《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茯苓中医 茯苓中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w/3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执业药师每日学一味中药苦参
- 下一篇文章: 宠物中医之药酒外敷2019更多作品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