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掌握皮肤性性病的常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自觉症状、他觉症状: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

  2、熟悉皮肤病常用内治法。

  3、掌握皮肤病外用药物使用原则,不同剂型,并能灵活运用于各种皮肤病的治疗中!

  4、了解皮肤病的日常调护。

课前预习作业

  请浏览下面的思维导图,了解学习要点。

在   1、观看下面的教学视频,原发性皮损有那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分?

  2、观看下面的教学视频,请问答继发性皮损有那些?

  3、皮肤病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有那些?请结合三型足癣来讲述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以下内容源自赖梅生主编的《中医外科学(图解)》

第七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第1节概述

皮肤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皮肤病种类繁多,临床常见皮肤病为~种。

性传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STD)是指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的一组疾病,简称性病(VenerealDiseases,VD)。经典性病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腹股沟肉芽肿5种,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为了涵盖更多无症状的感染,WTO目前使用性传播感染(sexuallytransmittedinfections,STIs)来代替STD。超过30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可引起STIs,包括淋病、衣原体感染、梅毒、滴虫病、软下疳、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疥疮、阴虱、传染性软疣、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乙型肝炎感染等。年卫生部通过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乙类传染病中的梅毒和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纳入性病管理。艾滋病防治管理工作依照《艾滋病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人体体表,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等组成,其间分布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神经、皮肤附属器等。成人皮肤总面积约法1.2~2.0cm2,平均厚度为0.5~4mm,掌跖部最厚,眼睑部最薄。皮肤表面有许多皮沟和皮嵴。表皮由表到里一般分为角质层、透明层(仅见于掌跖部)、颗粒层(3~5层细胞)、棘层(4~10层细胞)和基底细胞层。真皮由乳头层(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游离神经末稍和触觉小体)和网状层。皮肤具有屏障、吸收、调节体温、分泌与排泄和感觉等作用。

皮肤与五脏关系密切。肺朝百脉,肺主皮毛,输布精气,充养肌肤,则皮肤滋润有光泽,肺气亏虚则皮毛憔悴;肺宣发卫气,温养肌肤,卫御外邪,开合汗孔,肺气虚则见肤冷畏寒、自汗出,易感外邪。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盛则面色红润有光泽,心虚则面色无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虚则肤失所养,失去润泽,面色萎黄,皮肤干燥脱屑色斑等;脾统血,虚则血溢肌肤,可见瘀斑、紫癜等。肝藏血,主疏泄,与它脏协同,对皮肤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的作用;肝血亏虚,肝气不舒,则可见皮肤失养甲错、爪甲枯槁等。肾为后于之本,肾阴、肾阳、肾精在润养温煦肌肤,荣养毛发上起关键作用;肾虚则皮肤失润,毛发苍白、脱落,皮肤色斑,或白或黑。

皮肤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虫、毒、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和脏腑失调等。发机机理主要有禀赋差异、邪正盛衰、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等几个方面,期间内外因素交错作用,轻重缓急不同,病机往往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疾病的病机也有较大的差异,临床应结合具体病例的当前症状与病情的演变过程来具体分析,详加辨识,使治疗更具针对性,提高疗效。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是是性接触染毒致病,分述于具体病种中。

一、风风为阳邪,其性燥,善行而数变,易袭阳位,故所致皮肤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发无定处,骤起骤消,如瘾疹、面油风等;(2)干燥、瘙痒、脱屑,如风瘙痒、牛皮癣;(3)每多上部先受之,如面游风、白屑风等。(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与他邪相兼为病,如风湿、风热、风寒等。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乘虚入侵,阻于皮肤,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润,则可致皮肤病。许多皮肤病与风邪有着密切关系。

二、热热为阳邪,火热同源,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甚,热微则痒,热甚则痛。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薰蒸为患。临床皮损多见红斑、红肿、脓疱、糜烂,自觉瘙痒、灼热、疼痛等到,好发于上部。常见丹毒、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癜等。

三、湿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趋下,发病多见于下肢、二阴等处,常缠绵难愈。湿邪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易致皮肤出现水疱、糜烂、渗出、瘙痒等。

四、寒寒为阴邪,寒性收引,易伤阳气。外感寒邪,阻遏卫阳,皮损多苍白或青紫,甚则经脉挛急,屈伸不利,或脾肾阳虚,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皮肤麻木或冷痛。如冻疮、猫眼疮等。

五、暑暑为夏令阳热之气,其性炎热,暑多夹湿,汗出不畅,浸淫内蕴肌肤则见红肿热痛。皮损多见丘疹、糜烂、渗液、肿胀。如热痱、疖、脓疱疮、日光性皮炎等。

六、燥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或体内津液亏虚,致皮肤干燥失养。临床见皮肤干燥、脱屑,伴瘙痒。

七、虫由虫引起的皮肤病,一为确属虫体寄生所引起,如疥疮;一为昆虫的毒素侵人人体引起的毒性反应,或由人体禀赋不耐,而引起的过敏性反应。多有瘙痒。

八、毒由毒引起的皮肤病,分药物毒,食物毒、漆毒、虫毒等。由毒所致的皮肤病的病机,不外毒邪侵犯或禀赋不耐,机体而对某些物质过敏。毒邪致病多具有以下特点:发病前有内服药物或食用某种食物史,或有与某种物质接触史,或有毒虫叮咬史。

九、血瘀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致气机不畅,气血失和或气滞血瘀,瘀血阻肤或积聚成块,肌肤失养而致肌肤甲错、皮肤硬化、毛发脱落、色素沉着、结节、肿块、瘢痕、疼痛等。多见于慢性皮肤病。如黄褐斑、紫癜。

十、血虚风燥是慢性皮肤病的重要病机:因长期瘙痒,寝食不安,导致脾胃虚弱,饮食减退,以致气血生化乏源,而血虚化燥,生风:或因湿热郁久,化火耗伤阴血,致血虚风燥而发皮肤病。其特点:患者多为老年人或有失血史及久病脾虚患者,皮损以干燥、肥厚、粗糙、脱屑为主,很少糜烂、渗液。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皮肤瘙痒症等。

十一、肝肾不足脏腑失调是皮肤病的一大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不足为多见。肝肾不足主要包括先天之精不足及后天精血不足。如肝血虚,爪失所荣,则甲肥厚干枯;肝虚血燥,筋气不荣,则生疣目;肾精不足,发失所养,则毛发易于枯脱;肾虚则黑色上泛,而面生黧黑。

总之,皮肤病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引起,常为数个以上的病因共同作用所致。或内伤与外感兼夹在一起,或为实证,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所以在审因辨证时,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皮肤病在发病过程中,可产生—系列的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皮肤病诊断与辨证的重要依据。

一、自觉症状(subjectivesymptom)

自觉症状是指患者的主观感觉到的症状,最常见的有瘙痒,其次是疼痛、灼热,还有麻木、蚁走感等。

(一)瘙痒(pruritus,itching)是一种皮肤不适,引人欲搔抓的感觉。

多由外风所致,故有流窜不定、泛发的特点。风寒者,多见皮疹色白,兼畏寒,脉浮,遇寒加重等;风热者,皮疹色红,可有恶风,口渴,脉浮数,遇热加重等;风湿者,搔抓后有渗液或起水疱等;血热者,皮肤见灼热、丘疹、红斑、风团,瘙痒剧烈,抓破出血等,并有心烦不安,舌红绛,脉细数等。内风主要为血虚生风所致。

慢性皮肤病的瘙痒,除风邪外,寒、湿、痰、瘀、虫淫、血虚等均可致瘙痒。寒证瘙痒除外寒外,尚可由脾肾阳虚生内寒,见形寒肢冷,腹胀,大便溏稀,腰酸痛等症状,皮疹红肿、发热症状不明显,或呈寒性结节、溃疡等。湿痒者多见渗液、水疱。瘀血者见紫斑、色素沉着等。痰邪致痒则常见丘疹、结节。血虚风燥者多时轻时重,呈阵发性,抓后伴血痂或糠秕样脱屑,皮肤干裂苔藓样变等。虫痒者如虫蚁游走,阵阵奇痒难忍,且多具传染性。

(二)疼痛(pain)是一种由身体损伤、病患或不良的外部刺激所引起的不舒服感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

寒证疼痛表现为局部青紫,疼痛遇寒加剧,得温则缓。热证疼痛,有红肿、发热与疼痛性皮损。痰凝血瘀疼痛可有痰桉结节或瘀斑、青紫,疼痛位置多固定不移。虚证疼痛多见于老弱气血虚衰者或某些皮肤病的后期,虽皮疹已愈,但遗阵阵疼痛,旷日持久。

(三)灼热感(burning)是皮肤灼热的感觉。多为热邪或火邪炽盛于肌肤,见于急性皮肤病。多为实证,也有虚火上炎者。

(四)蚁走感(formication)与瘙痒感相似,但程度较轻,有如蚂蚁行走皮肤上的感觉。多由虫淫或气血不和所致。

(五)麻木感(numbness)是一种皮肤发麻或感觉迟顿、缺失的自我感觉。一般认为是血虚,经脉失养,或气血凝滞所致。常见于麻风,也可见于慢性皮肤病后期。

二、他觉症状(ObjectiveSymptom)

他觉症状,是指可以观察到或触及的皮肤黏膜病变,也称客观症状和体征,即皮肤损害。可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两种,但有时并不能截然分开。如黄褐斑之黑斑是原发的,而固定型药疹的色素沉着斑是由红斑或水疱演变而来的;脓疱型银屑病的脓疱是原发性的,但湿疹的脓疱往往是继发性的。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其属于原发性皮损或继发性皮损。

(一)原发性皮损(primarylesion)指在皮肤病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包括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节、风团等。

1.斑疹(macule) 为局限性的皮肤颜色改变,摸之不碍手。直径1cm者,称斑片。出血性斑疹直径0.3cm者,称瘀点;直径0.3cm者,称瘀斑。红斑压之退色多属血热,不退色尚有血瘀;红而带紫为热毒炽盛。红斑常见于丹毒、药毒等皮肤病。白斑多由风邪外袭,气血失和所致,如白癜风。紫斑多为气滞血瘀所致,如冻疮、多形红斑。黑斑多见肝郁气滞,脾肾亏虚,气血郁滞,肌肤失养所致,如黄褐斑、雀斑、黑变病等。

2.丘疹(papule) 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1cm。急性者色多红,多为血热、风热所致,见于药疹、痤疮等。慢性者多为正常皮色或稍暗,多为气滞血瘀,见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丘疹顶端扁平的称为扁平丘疹,常见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扁平疣等。

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稍隆起的皮损称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丘疱疹或丘脓疱疹。

丘疹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称为斑块(plaque)。常见于银屑病。

3.风团(wheal) 为皮肤上的局限性水肿性隆起性皮损。常骤然发生,迅速消退,发作时伴有剧痒,消退后不留痕迹。白色或肤色者为风寒所致,红色者为风热所致,常见于荨麻疹、药疹。

4.结节(nodule) 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常见于结节性红斑等病。

5.疱疹(blister) 为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腔隙性皮损。小者如针尖或米粒大的称小水疱,直径大于1cm者称大疱,疱内含有血样液体者称血疱。疱疹的破后形成糜烂,干燥后结痂脱屑。疱疹常发生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或热毒所致,常见于湿疮、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等。脓疱内含有脓液,其色呈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常见于脓疱疮等。

6.囊肿(cyst)是一个封闭的囊,呈圆形或类圆形,内部可能包含空气,液体或半固体物质,如多发性脂囊瘤。

7.水肿(edema)是指人体皮下空腔因体液异常堆积所产生的肿大症状,又称浮肿。如手指加压组织发生凹陷,称凹陷性水肿,无凹陷者,称非压陷性水肿。

(二)继发性皮损(secondarylesion)

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损害。主要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瘢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1.鳞屑(scale) 表皮角质层的脱落物。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急性病后见之,多为余热不清;慢性病见之,多由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

2.糜烂(erosion) 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常有浆液渗出。多由疱疹的破裂、浸渍、痂皮的脱落演变而成,多属湿热所致。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后较快,且不留瘢痕。

3.浸渍(maceration)因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导致角质层含水量过多,皮肤发白,起皱松软的一种表现。易发生在长期从事湿式作业或手足多汗液又不能及时擦干,致使手足皮肤长期处于湿热环境的人。常见于手掌、足跖及指(趾)缝等皮肤皱褶部位。

4.溃疡(ulceration)是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限局性缺损、溃烂。其表面常覆盖有脓液、坏死组织或痂皮,愈后常遗有瘢痕。可由感染、外伤、结节或肿瘤的破溃等所致,其大小、形态、深浅、发展过程等也不一致。

5.痂(crust) 皮肤损害处的渗液、脓血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而成的附着物。脓痂多为热毒或湿毒;血痂多为血热络伤,血溢所结;滋痂为湿热所致。

6.抓痕(scratchmarks) 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多因皮肤瘙痒,反复搔抓,抓痕表面常结成血痂,多由风盛或内热所致。

7.皲裂(fissure) 为皮肤上线形坼裂。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8.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 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所致。如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9.瘢痕(scar) 是溃疡愈合后所形成的新生组织。可分两种,一种为增生性的,表现为隆起的表面光滑的无毛发的索状或形状不规则的暗红色略硬的斑块。另一种则为萎缩性的,表皮变薄,光滑柔软,呈白色。前者为局部气血凝滞不散,后者常为气血不足。还有一种肿瘤性皮肤病,又称瘢痕瘤、瘢痕疙瘩(keloid),与一般瘢痕不同。

10.色素沉着斑(hyperpigmentationmacule)为皮肤色素增加的皮损,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有属原发性的如黄褐斑、黑变病等,多由肝火、肾虚引起;有属继发的,如一些慢性皮肤病之后期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多因气血不和所致。

11.色素减退斑(hypopigmentationmacule)及色素脱失斑(amelanosismacule)为皮肤黑色素减少或脱失所致的皮损,前者皮肤颜色变淡,常见于白色糠疹、花斑癣等,后者呈白色,如白癜风、老年白斑。多属气血不和所致。

12.萎缩(atrophy)指皮肤变薄,发生凹陷改变的皮损。是皮肤或皮下组织破坏或变性所致。常见于盘状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等。

皮肤病虽发于体表,但与脏腑、气血、经络有密切的关系。许多全身性疾病,也可导致皮肤出现皮损,而皮肤上局部病变的刺激,也可引起全身性的病理改变。皮肤病的治疗方法一般分内治、外治两大类,应用时除了需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皮损特点、患者体质、病情的轻重、气候环境的差异进行整体辨证外,还需特别重视局部辨证,内外合治、标本兼治,最终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最优的内治、外治或内外治相结合的阶段性治疗方案。

一、内治

皮肤病常用的内治法有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润燥法、活血法、温通法、软坚法、补肾法等。临床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熟悉中药药性,活用古今方剂来加减治疗,以求安全、高效与经济。常用治法与方剂介绍如下:

(一)祛风法

1.祛风散寒用于风寒证。证见瘙痒,皮肤起丘疹、风团、抓痕等,色泽较淡,遇寒加重,得热则减,或伴恶寒、恶风、发热等表证,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紫苏等。常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2.疏风清热用于风热证,证见瘙痒,皮疹色红,遇热加重,可伴有恶风、口干微渴等风热表证,苔薄黄,脉浮数。常用药物有桑叶、菊花、连翘、银花、薄荷、牛蒡子、蝉衣等。常用方有消风散、银翘散等。

3.祛风散寒除湿用于风寒湿证。皮肤病,外感风寒湿邪,除局部皮疹外,伴见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苔白腻,脉浮紧者,脉浮缓。常用药物: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苍术、徐长卿等。常用方如麻黄加术汤。

(二)清热法

1.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证。皮损多红、肿、热、痛,或脓疱、瘀斑,常伴见发热、口渴、便秘、尿赤等症,舌质红,苔黄,脉数。常用药物:玄参、银花、蒲公英、山栀子、地丁、黄连、黄芩、黄柏、石膏、板蓝根等。代表方剂: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

2.清热凉血用于血热证。皮损多色红鲜艳,或紫红,或紫癜,常伴发热、口渴饮冷、神昏、尿赤、便秘等症,舌红苔黄,脉数,或洪或滑。常用药物有水牛角、羚羊角、山栀子、黄连、生地、丹皮、赤芍、槐花、紫草、石膏等。常用方如犀角地黄汤、化斑解毒汤等。

(三)祛湿法

1.清热利湿用于湿热证。局部皮损以红斑、水疱、糜烂、渗液为主,或搔抓后渗液等症,伴全身湿热的表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常用药物有龙胆草、山栀子、黄芩、茵陈、车前草、萆薢、苡米、滑石。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湿热并重,肝经循行部位多用)、萆薢渗湿汤(湿重于热,下部者多用)、五神汤(湿热夹瘀)等。

2.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湿蕴证。皮损以水疱、糜烂、流滋为主,常伴面色无华、胸闷、腹胀、纳呆等症,舌淡苔白腻,脉缓。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苍术、厚朴、陈皮、茯苓、藿香、白豆蔻、徐长卿等。代表方剂: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术散等。

(四)润燥法

1.养血润燥用于血虚风燥证。皮损表现为干燥、脱屑、肥厚、苔藓样变,伴头晕、目眩、面色萎黄等症,苔白,脉细数。常用药物有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何首乌、黑芝麻、白蒺藜等。常用方有当归饮子等。

2.凉血润燥用于血热风燥证。皮损色红、干燥、脱屑、肥厚,伴低热、口干、便秘等血热诸症,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常用药物有生地、黄精、赤芍、玄参、麦冬、天冬、何首乌等。常用方有凉血消风散等。

(五)活血法

1.理气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证。皮损多见瘀斑、紫癜、色素沉着等,伴疼痛、胸胁胀满。舌暗或有瘀点,苔白,脉细涩。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香附、归尾、川芎、赤芍、丹参、延胡索等。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

2.活血化瘀散结用于瘀血凝结证。皮损色多暗,以结节、瘢痕、肥厚、囊肿为主,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涩。常用药物有川芎、桃仁、红花、水蛭、三棱、莪术、夏枯草等。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等。

(六)温通法

1.温经通络用于寒湿阻络证:皮损颜色苍白或青紫,皮温偏低,常伴麻木、疼痛等症,舌淡苔白,脉沉迟。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秦艽、独活、当归、炮姜、细辛等。常用方有当归四逆汤、独活寄生汤等。

2.温阳除痹用于阳虚痰凝证。局部皮损多色白、或紫暗,质地板硬,肢体麻木冷痛等,伴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印,脉沉微等全身阳虚的表现。常用药物有肉桂、巴戟天、杜仲、鹿角胶、麻黄、附子、细辛、干姜、桂枝等。常用方有阳和汤。

(七)软坚法

1.化痰软坚用于痰核证。皮损常见有结节、肿块、囊肿,皮色或青紫,或硬或软,不易溃破。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白芥子、夏枯草、海藻、昆布、贝母、牡蛎、玄参等。常用方有海藻玉壶汤、化坚二陈丸等。

2.活血软坚用于瘀阻结块证。皮损主要为结节、瘢痕,色暗,或痛,不易溃破。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三棱、莪术等。常用方有活血化坚汤、活血散散瘀汤、小金丸等。

(八)补肾法

1.滋阴降火用于肾阴不足,水亏火旺证。多见皮疹色暗红,或黑斑,或白发脱发,伴头晕、耳鸣、骨蒸潮热、腰酸遗精等症,舌红少苔,脉细数。常用药物有熟地、知母、黄柏、山药、山茱萸、旱莲草、枸杞子、龟板、女贞子等。常用方有知柏地黄丸、二至丸等。

2.温补肾阳脾肾阳虚证。皮疹多色白、黑或棕褐色,皮温降低,常伴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酸耳鸣、小便清长等症,舌淡,有齿印,苔白,脉沉细。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补骨脂、枸杞子等。常用方有右归丸、金匮肾气丸、龟鹿补肾丸、附子理中丸等。

3.引火归源适用于阴火(阳虚或气虚导致火不安位,浮于上或浮于表)证。多发于头面部,局部见丘疹、红斑、脱屑、瘙痒、口腔溃疡、水疱等热象,而全身多伴有气虚、阳虚的表现,病人冬季常伴形寒,四肢冰冷难温,常常补不得也清不得,舌淡,苔薄白,阴脉,沉取无力。常用药物有熟地、巴戟天、麦冬、天冬、五味子、肉桂等。常用方有引火汤《辨证录》、引火汤《疡医大全》。

二、外治

皮肤病多发于皮肤及黏膜,多有外症可见,局部外治由于直达病所,往往立竿见影,是皮肤科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合理选用外治法是提高疗效的保证。外治法分为药物外治法和非药物外治法两大类。

(一)药物外治法

1.外用药物的常用剂型及代表药

常用剂型主要有溶液、粉剂、混悬剂、酊剂、油剂、软膏等,各种剂型有不同特点、作用与功效,因而有适应症不同,临床上根据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合理选择使用显得非常重要,否则会适得其反而加重病情!

(1)溶液(solution) 将单味中药或复方加水,煎熬至一定浓度,滤过药渣所得的溶液。如10%~20%黄柏溶液、除湿止痒洗液等。可用于浸渍(湿敷)和熏洗,适用于多种皮损。红肿渗出糜烂或脓性分泌物多的皮损,或伴轻度痂皮性损害,可分次湿敷。对于慢性皮损也可先用溶液浸泡或湿敷,然后再用其它外用剂型,如油剂、软膏等治疗。湿敷时将5~6层消毒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稍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热性、急性皮肤病多冷敷,慢性皮肤病多热敷。

(2)粉剂/散剂(powders) 即将单味药或复方研成极细粉末的制剂。如青黛散、六一散、滑石粉、止痒扑粉等。用法为每天3~5次,扑患部。适用于无明显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的皮炎类皮肤病。

(3)混悬剂/洗剂(lotions) 是水和粉剂混合在一起的制剂,久置后有不溶于水的药粉沉淀,使用时需振荡摇匀。适应证同粉剂。如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颠倒散洗剂等。特别应注意交待患者这些洗剂不是用来清洗患处的!

(4)酊剂(tinctures) 将药物浸泡于50%~75%乙醇或白酒中,密封7~30天后滤过成的酒浸剂(也有用醋浸泡的醋剂)。常用药物如复方土槿皮酊、l号癣药水等。使用时用棉棒醮药液,直接外涂皮损区,每天1~3次。凡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破皮糜烂者,头面、会阴部及婴幼儿因皮肤薄嫩应禁用,用后易引起皮肤烧灼及剧痛。

(5)油剂(oils) 包括将药物放在植物油中煎炸去渣而成的油剂和与药粉调和而成糊状的油调剂。如蛋黄油、紫草油、青黛散油等。适用于亚急性皮肤病有糜烂、少量渗出、鳞屑、脓疱、溃疡的皮损,也可用于皮肤干燥粗糙的皮肤病。常用的植物油为麻油、茶油等。每天外搽2~3次。

(6)软膏(ointments) 将药物细粉或提取后,用凡士林、羊毛脂、猪脂或蜂蜜、蜂蜡等作为基质制成均匀、细腻半固体状的剂型。如青黛膏、疯油膏、5%硫磺软膏、肤痔清软膏、冰黄肤乐软膏、复方蛇脂软膏、糠酸莫米松软膏等。膏剂除了所加药物本身的作用外,还具有保护、润滑、止痒、去痂的作用。适用于皮损干燥、脱屑、肥厚、结痂、皲裂、苔藓样变等皮损。每天外涂2~3次,或涂于纱布上敷贴于患部再加包扎。用于皲裂、苔藓样变、肥厚皮损时,如加用热烘疗法或封包疗法,可促进药药的吸收,效果更好。凡渗液较多、糜烂较重的皮损,不宜使用。

其它还有乳剂、霜剂、硬膏、凝胶、气雾剂、喷雾剂等。

2.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为有效治疗皮肤病,在准确识别皮疹类型和诊断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疾病不同病因、病机或自觉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合理选择药物

①根据病因选择:如疥疮选用能杀虫止痒的硫磺软膏;慢性湿疹常选择能清热止痒的肤痔清软膏;真菌感染选择抗真菌剂。

②根据病机选择:如血虚风燥所致慢性湿疹等,可选择当归、黄精、生地等具养血润燥的药物来外用;湿热蕴肤所致的急性湿疹,可选择苦参、黄柏等清热燥湿药物及地榆、五味子、乌梅、椿根皮等具收敛的药物来外用;结节性红斑,多因寒凝血瘀而见疼痛,常加当归、桂枝等养血温经散寒药物。

③根据自觉症状来选择:如瘙痒性皮肤病,常加荆芥、薄荷、冰片等来疏风清凉止痒。

(2)根据皮损特点正确选择剂型: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可参照表7-1选择剂型。

表7—1外用药物剂型选择应用表

皮损

最适宜选用的剂型

皮损

最适宜选用的剂型

斑疹

洗剂、软膏

痂、

油剂、软膏

丘疹

洗剂

抓痕

洗剂

疱疹

粉剂、洗剂

水肿

溶液湿敷

结节

软膏

皲裂

软膏

风团

洗剂

鳞屑

油剂、软膏

苔藓样变

软膏

溶液浸泡或湿敷,再外涂软膏

糜烂、浸渍

溶液湿敷(用于渗液多);

油剂(用于渗液少)

(3)外用药注意事项

①注意药物浓度:一般从低浓度开始,再根据病情需要提高浓度。一般急性皮肤病用药宜温和安抚,如急性湿疹;顽固性慢性皮损可用刺激性较强和浓度较高的药物,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②注意个体反应:注意年龄、性别和部位的差异。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是儿童、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面部、阴部、腋窝等皮肤薄嫩部位皮肤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酊剂。

③注意用药方法:如外用软膏时,表浅或薄的皮损,可单纯涂搽;皮肤浸润肥厚,苔藓样变,可厚涂并加塑料封包治疗,以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疗效;疥疮治疗时,需要颈以下全身涂抹药膏,而不单单是有皮疹的部位。必要时联合用药,如慢性皮肤病,肥厚粗糙脱屑,可先用溶液湿敷或浸泡,再涂相应的药膏,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有感染时先用清热解毒、抗感染制剂控制感染,然后再针对原来皮损选用药物。

④随时注意不良反应:注意外用药物所致的皮肤过敏、刺激或中毒的现象,用药前应交待患者一旦出现过敏(红肿痒痛等不适)、剌痛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及时复诊,并给以抗过敏等相应处理。

(二)非药物外治法

皮肤病的非药物治疗很丰富,对许多疾病疗效显著,有些皮肤病可单独使用。临床常与药物外治法、内治法综合使用,合理使用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主要有:火针、自血、针灸、激光、紫外线照射、冷冻、艾灸、梅花针及拨火罐等疗法。具体方法将在具体疾病的治疗中简述并相互参见。

《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在皮肤性病的防治中也是很重要的,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w/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