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五味// 何为气,何为味 气和味,就是药物的性味,即药物属性和滋味两个方面。“气”与“性”在古代通用,并沿袭至今,四气就是指四性 气味 性和味事药性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遣方用药时加以注意,才能充分发挥药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气 四气,指药物本身所具有的寒、热、温、凉4种不同属性 寒凉和温热是两个对立的属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药性相同,只是程度上有差别 也就是说,温次于热,同属热的范畴,凉次于寒,同属寒的范畴 四气——寒凉 疾病有热证和寒证之分,一般来说,能治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药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等作用 寒性的如黄连、黄柏、大黄 “大黄” “黄连” 凉性的如薄荷、葛根 “薄荷” 四气——温热 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大多属温性或热性药,温性药 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 热性的中药,如附子(大热) 温性的中药,如桂枝 第五气——平 除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种平性药 由于这类药物寒凉或温热的特征不明显,作用比较温和不论寒证、热证都可配用 所以,药性虽说有五气,但通常称四气 党参、桔梗均为平性中药 “党参” “桔梗” 五 味 中药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5种不同味道 药味不同,治疗作用也不相同 此外,有些药物还有淡味或涩味 但因五味是最基本的药味,所以仍称为五味 “中药五味,主要是通过口尝辨别出来的,但也是人们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在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疗效归纳总结出来的。即,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后者更为重要。” 五味——辛 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有香气。 辛味药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证、气滞血瘀证、风寒痹证、肾阳虚亏证等。 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子等都是辛味药物 “紫苏” 五味——甘 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 一般滋补性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有甘味 甘味口尝味甜 甘味药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及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 甘草、党参、熟地黄、饴糖、黄精、枸杞子等都具有甘味 “甘草” 五味——酸 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的作用。 酸(涩)味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证。 龙骨、牡蛎、山茱萸、罂粟壳、桑螵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仙鹤草等都有酸味。 “龙骨” 五味——苦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 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苦味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证,湿热证,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证。 栀子、大黄、黄连、苦参、仁、厚朴等都味苦。 “苦参” 五味——咸 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 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明等都味咸。 “羚羊角” 五味——淡、涩 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多为淡味 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因为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通常与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即甘淡; 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相同,多并称酸涩。 淡味的中药,如茯苓、泽泻、滑石。 涩味的中药,如浮小麦、乌梅、罂粟壳、桑螵蛸等 “茯苓” “乌梅” -END- 今日小编 今日小编:段同学大家好,我是段同学,来自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训练营是一个对思维开拓的平台。现今,我们可能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故步自封,待得太久了,以至于我们自己亲手扼杀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是时候有一只手来撕开我们习以为常的天空了,加入我们吧,一起来见证不一样的精彩。 关于我们 景老师医学实践创新与志愿服务训练营 景老师训练营是致力于培养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医学生的公益项目,专注于医学生成长成才,进而推动大健康进展,服务社会大众。我们随时欢迎有理想、有志向的同学加入我们,也期待社会各界人士与我们一同帮助医学生成长。 景老师医学实践创新与志愿服务训练营 1 资源发布 医大景老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w/6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实用单方验方大全
- 下一篇文章: 中医治疗疾病的几种外用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