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牙刷的曙光尚未照亮人类生活的远古时代,古人已经懂得用漱口的方式来呵护牙齿的健康。《礼记》中记载的那句“鸡初鸣,咸盥漱”,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清晨,人们用清水唤醒口腔,也唤醒了对健康的追求。这种习惯不仅古老,而且深入人心,延续着早晚漱口的传统。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古人已经明确地认识到漱口对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书中写到:“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到了宋代,张呆在《医说》中更是对漱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古人漱口并非随意为之,他们对待口腔卫生的态度可谓是考究至极。盐水、浓茶、酒,这些都是他们精心挑选的“漱口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而浓茶则能去除口中烦腻,使脾胃自和,茶叶中的成分还能帮助清洁牙齿,让口腔更加清爽。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更为先进的洁牙工具。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一种用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成的药膏,再配合姜汁、细辛等,这便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牙膏”。与之相伴的,是植毛牙刷的出现。宋人周守中在《养生类纂》中提到:“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这种用马尾制成的牙刷,开启了人们洁牙的新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北宋的文豪苏轼和科学家沈括也都曾亲自研制牙粉。苏轼的“苏氏牙粉”以松脂和茯苓为原料,而沈括的“沈氏牙粉”则选用苦参。两位大师不仅研制出了各具特色的牙粉,还分别探索出了不同的刷牙方法。苏轼倾向于先用牙粉漱口,再刷牙;而沈括则喜欢在马尾牙刷上蘸上清水和牙粉,直接刷牙。这些方法都体现了他们对口腔卫生的重视和追求。在古代的典籍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关于用嫩柳枝和嚼木来清洁牙齿的记载。《本草纲目》中提到:“削为牙枝,涤齿甚妙。”而《华严经》中则列举了嚼木的十大好处,包括消宿食、除痰疾、解众毒等。这些古老的方法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正是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古人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在口腔卫生的历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简单的漱口到复杂的洁牙工具和方法,每一步都是对健康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见证,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z/1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