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本草皮肤病要药苦参,还可用于
发现本草第期苦参 反璞归真,回归自然,一起发现本草的奥秘 苦参,大苦大寒,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其功效与芩、连、龙胆皆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较之芩、连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亦嫌其峻厉而避之也。然毒风恶癞,非此不除。今人但以为洗疮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废食耳。——《本草正义》 编辑|微尘 苦参的药材基原及其植物形态特征 苦参,又名: 苦骨(《纲目》), 川参(《贵州民间方药集》), 凤凰爪(《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牛参(《湖南药物志》, 地骨(《全国中草药汇编》), 野槐根、山槐根(南药《中草药学》), 地参(《新华本草纲要》)。 苦参的药材基原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的根。 苦参是落叶半灌木, 高1.5-3m。 根圆柱状,外皮黄白色。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5-29, 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 总状花序顶生。 荚果线形。 种子3-7颗,近球形,黑色。 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于砂地或向阳山坡草丛中及溪沟边。 分布于全国各地。 9-10月挖取全株,用刀分割成单根, 晒干或烘干。 炮制 1.苦参: 取原药材,除去残留芦头及杂质, 大小个分开,洗净,略浸,润透, 切厚片,干燥。 2.苦参炭: 取苦参片,置热锅中, 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 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苦参炭止血治痢, 常用于热痢、便血。 3.麩苦参: 取麩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 投入苦参片,迅速翻动, 炒至表面现黄色,取出, 筛去麩皮,放凉。 每苦参片kg,用麩皮18kg。 药性 苦,寒。归心、肺、肾、大肠经。 《本经》:“味苦,寒。”《别录》:“无毒。”《本草经集注》:“味至苦恶。”《滇南本草》:“味苦,性大寒。”《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本草求真》:“专入肾,兼入脾胃。” 功用主治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主治湿热泻瘌,肠风便血, 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 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 《本经》: 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 黄疸,溺有余沥,逐水, 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别录》: 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 利九窍,除伏热肠澼, 止渴,醒酒, 小便黄赤, 疗恶疮下部(音nì,虫食病) 平胃气, 令人嗜食轻身。 《本草经集注》: 病人酒渍饮之多差, 患疥者一两服亦除,盖能杀虫。 《药性论》: 治热毒风,皮肤烦燥生疮,赤眉脱, 主除大热嗜唾(《纲目》作“睡’), 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 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新修本草》: 治胫酸,疗恶虫。 《日华子》: 杀疳虫。 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泻血并热痢。 《本草图经》: 古今方用治疮疹最多,亦可治癞疾。 《珍珠囊》: 祛湿。 《滇南本草》: 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最良。 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 肠风下血,便血。 消风,消肿毒,消痰毒。 《本草从新》 治梦遗滑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数;或浸酒搽。 宜忌 脾胃虚寒者禁服。反藜芦。《本草经集注》: 恶贝母、漏芦、菟丝子。 《医学入门》: 胃弱者慎用。 《本草经疏》: 久服能损肾气, 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本草用法研究》: 凡恶寒腹泻,体温低,尿多而清白者,皆当禁服。 孕妇亦忌。 选方 1.治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仁存堂经验方》) 2.治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苦参(切片,酒浸湿,蒸晒九次为度,炒黄为末,净)一斤,地黄(酒浸一宿,蒸熟,捣烂)四两,加蜂蜜为丸。每服二钱,白滚汤或酒送下,日服二次。(《外科大成》苦参地黄丸)。 3.治谷疸,食毕头旋,心佛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为末,牛胆丸如梧子大。以生麦汁服五丸,日三服。(《肘后方》) 4.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金质要略》当归贝母苦参丸) 5.治赤白带下:苦参二两,牡蛎一两五钱。为末,以雄猪肚一个,水三碗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积善堂经验方》) 6.治疥疮:苦参、蛇床子、白矾、荆芥穗各等分。上四味煎汤,放温洗。(《济生方》苦参汤) 7.治时气壮热不解,心神烦闷,毒气在胸膈:苦参二两(锉),黄芩一两,川升麻二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温,频服,当吐为效。(《圣惠方》苦参散) 8.治漏脓肥疮,脓窠疮,腊梨头,遍身风癞,瘾疹疥癬,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破烂,阴囊痒极,并妇人阴痒,湿痒:苦参(为末)一斤,鹅毛(香油炒存性)六两。黄米糊丸,朱砂为衣。茶汤送下,日进二次。或随病作散擦或洗、贴。(《王秋泉家秘》神功至宝丹) 9.治鼠漏诸恶疮:苦参二斤,露蜂房二两,曲二斤,水三斗渍药二宿,去滓,黍米二升,酿熟稍饮,日三。一方加猬皮更佳。(《肘后方》) 10.治阴蚀疮:苦参、防风、露蜂房、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水煎浓汁洗疮。(《证治准绳》洗毒汤) 11.治心肺积热,肾脏风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癬,瘙痒难忍,时出黄水,及大风手足烂坏,眉毛脱落,一切风疾:苦参三十二两,荆芥(去梗)十六两。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好茶吞下,或荆芥汤下,食后服。(《局方》苦参丸) 12.治酒皶鼻:苦参净末四两,当归身末二两。用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后热茶下。(《古今医鉴》参归丸) 13.治白癜风:苦参五斤,露蜂房五两,刺猬皮一个。上药咀片,水三斗煮一斗去渣用汁,细酒曲五斤,炊黍米三斗作饭,拌曲同药汁,如酿酒法,酒成榨去糟,食前温服一二杯。(《疡医大全》白癜风酒) 14.治瘰疬结核:苦参四两捣末,牛膝汁丸如绿豆大。每暖水下二十丸,日三服。(张文仲《备急方》) 15.治中耳炎:苦参1.5g,冰片0.3g,麻油(或用菜油)9g,将麻油煎沸,加入苦参,炸焦变黑捞出,稍冷加入冰片细粉,冷后使用。用时用药棉蘸尽耳内脓液,再用药油滴耳,每日2~3次。(南药《中草药学》) 16.治小儿口疮:苦参、黄丹、五倍子、青黛各等分,研为末,敷。(《外科理例》) 17.治嗜睡眠:苦参三两,白术二两,大黄一两。捣末蜜丸如梧子大。每食后服三十丸。(《医心方》) 18.治梦遗食减:苦参三两,白术五两,牡蛎粉四两。为末,用雄猪肚一具,洗净,砂罐煮烂,石臼捣和药,干则入汁,丸小豆大,每服四十丸,米汤下,日三服。(《保寿堂方》 19.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苦参、桂、半夏等分捣,下筛,苦酒和以涂痛则瘥。(《肘后方》) 苦参性苦寒沉降,调心律,抗菌止痢 作者:朱良春、何绍奇 苦参,大苦大寒,纯阴沉降之品也。前人曾经指出:苦参“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其功效与黄连、龙胆皆相近”,而“其苦愈甚,其燥尤烈”,“较之黄连,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亦嫌其峻厉而避之也”(张寿颐《本草正义》)。朱老指出:张氏此说诚是,但善用药者,当用其长而避其短,与领导者“知人善任”同一道理,否则良药之功竞遭泯灭,不亦惜哉!朱老用苦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痢疾、伤寒 苦参对痢疾有卓效。急性细菌性痢疾,症见痢下赤白、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者,皆由湿热壅滞所致。苦参兼燥湿清热之长,故单用亦有效,常用量6g,研末冲服,每日3次,连用3~5日,不仅症状消失快,大便镜检恢复正常也快。加木香粉(两者比例为3:1),其效益佳。如嫌散剂难服,可依上述比例配成苦参木香丸,研细水泛为丸,每服6g,赤痢加红糖,白痢加白糖开水送下。对肠伤寒带菌者,再加黄连,是为“苦参香连丸”,可使伤寒沙门菌培养阳性者转阴性。在肠伤寒的治疗上,朱老赏用通下疗法,常采用聂云台氏的表里和解丹及葛苦三黄丹,一般服前方3日后热势未挫者,即改用后方,连用5~7日多可奏效而后方即以苦参与大黄、黄连等配伍。(表里和解丹详见朱老近著《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朱良春》一书) (2)用于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属中医惊悸、怔忡等症范畴,对于异位搏动及快速性心率失常,过去多依“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径用炙甘草汤,有效者,有不效者。近20余年,研究者发现苦参对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实践结果表明,苦参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以及降低自律性等作用。朱老采用这一成果,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加用苦参,经长期实践证明,确有较好效果。 程某,男,28岁,职员。素日工作劳累,兼之睡不足,经常头脑、耳鸣、心悸怔忡,近日心悸加剧,心率每分钟达次,口干,心烦,掌炕,夜眠不守。心电图:室上性心动过速。舌质红苔薄,脉细疾数。此肝肾明虚,水不济火,君火妄动,上扰心神,治宜滋阴降火、宁神。药用: 苦参、生地黄各20g,黄连5g,丹参、功劳叶各15g,玉竹12g,生牡蛎、炒枣仁各30g,麦门冬10g。炙甘草8g。5剂。 药后,诸象均见好转,心悸显缓,自觉安适。苔薄、质略淡,脉细数(每分钟94次)。此佳象也,效不更方,继进5剂,心率已降至每分钟80次。嘱注意劳逸结合,继以杞菊地黄丸善后之。 (3)用于湿疹 苦参为皮肤病要药,对湿疹的功效尤其显著。常以苦参配白鲜皮、徐长卿、紫草、牡丹皮、蝉蜕、黄柏、赤芍药、土茯苓甘草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痒者加夜交藤;渗出物多,甚至黄水淋滴者,加苍术、白术、薏苡仁;脾运不健加山楂、枳壳、槟榔;食鱼虾海鲜而发作者加紫苏叶、芦根;无渗出物,干燥者,加生地黄。苦参还可单味外用,渗出物多者,可以干粉撒布,或配合白鲜皮、马齿苋、徐长卿、蛇床子、荆芥、防风等作外洗剂,或将煎出液冷却后以棉纱布浸药液外敷患处,待干即换之,效果不错。 (4)用于外阴湿痒 苦参在传统用药上一向认为有杀虫之功,如李时珍云:“热生风,湿生虫,故能治风杀虫。”现代研究证实苦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亦有报道单用苦参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及宫颈糜烂获效者。朱老常用苦参为主药配黄柏、紫草、白芷、蛇床子威灵仙、白矾、花椒、防风、生艾叶、雄黄作浸洗剂,每日1次,每次10分钟,对外阴湿痒有明显疗效。 (5)用于梦遗 一般而论,无梦而遗,责之肾失封藏;有梦而遗,多系湿热相火。朱老指,前人有歌云:“见痰休治痰,见血勿止血,有汗莫发汗,精遗勿止涩……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奈何医者治遗精,率多以补涩为其能事哉!湿热相火,上扰心君,则心君不宁,下扰精室,则精关难固,故有选于苦参也 边某某,山东人,借住北京八一中学。患梦遗,来京求医半载余,以其久病体,处方率多补肾、固涩、补气之品。孰知愈补愈虚,每日梦遗不止,神色憔悴,而脉数,舌红,苔黄腻,明为湿热相火之证,遂遵朱老法,拟方如下: 苦参、黄柏各9g,远志6g,茯苓、车前子(包)、萆蘚各15g,生白术、泽泻各10g,生薏苡仁30g,生甘草3g。4剂后梦遗顿愈,乃易方调理之。半年后复来京做生意,相逢于途,欣喜相告,病已痊愈,体健一如昔日云。 此外,苦参尚可用于泌尿系感染,小便淋沥涩痛,妇女赤白带下,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能碱化尿液)等疾病。苦参用量,除心律不齐需用较大量(15~20g)外,其他疾病,以6~9g为宜。外用不限。处方有苦参的汤剂,均宜在饭后半小时服药,空腹服之易于引起呕吐。 (6)用于乳糜尿 乳糜尿,系小便混浊,白如米汤,而溲时无痛感的一种病,与中医学的“膏淋”近似,多为脾肾不足、湿热下流所致朱老常用苦参为乳糜尿之主药,盖其清热、燥湿、杀虫,其功专在下焦,较之黄柏、栀子尤胜一筹也。初起用苦参配煅白螺丝壳、牡蛎、半夏、葛根、柴胡、黄柏,即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案》之“端本丸”。病久脾肾两亏者,用苦参配芡实、金樱子石菖蒲、萆蘚、益智仁、山药、熟地黄、山茱萸等,亦有显效。 (7)用于失眠 对肝郁化火或心火偏亢而致失眠者最为合拍,功能降火除烦,宁心安神。方用苦参15~30g,黄连5g,茯苓15g,甘草6g,连服3~5剂,多获佳效。 〔何绍奇整理〕 温馨提示:中药用药需辨证,本文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具体用药请咨询当地专业中医师。 版权说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部份专业知识引用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等专业书籍。附文选自《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字编辑排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转发分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z/1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槐花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附神奇验方
- 下一篇文章: 五个迹象提醒你盐吃多了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