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是一种既能让人发汗又能迅速止汗的神奇草药,它以根入药、性温味甘,是不可多得的解表中药材之一。 别名:铜芸、茴芸、茴草、百枝、闾根、百蜚、屏风、风肉、回云、回草。 功效作用: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毒性:无毒 归经:脾经、肝经、膀胱经 药性:温 药味:辛、甘 防风,是一种药草的名字,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有镇痛、祛痰等作用。主产于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生用。 《新唐书.方技传.许胤宗》:“即以黄耆、防风煑汤数十斛,置牀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防风》:“铜芸、茴草、屏风、蕳根、百枝、白蜚。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
1、用于感冒头痛,风疹瘙痒。 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伍荆芥、羌活、独活等;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与羌活、藁本等同用;治风疹瘙痒,多配伍苦参、荆芥、当归等。 2、用于风湿痹痛。 适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常配合羌活、桂枝、姜黄。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防风的双向作用: 防风,古代名“屏风”(见《名医别录》),喻御风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为“风药中之润剂”。临床随证配伍,具有不同的双向作用,兹琐志之。 能发汗,又能止汗 “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见《本草求真》),“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见《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可见荆芥与防风相配有达腠理、发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辅相成。 张元素治四时外感,表实无汗用防风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汤);刘河间治三焦实热用防风配荆芥、硝、黄等(防风通圣散)。前者乃解表兼除湿热之剂,后者乃表里双解之剂。 防风配黄芪、白术,即玉屏风散。方中黄芪实卫,得防风则使邪去而外无所扰,得白术以培中固里,使脾健内有所据。所谓“发在芪防收在术”,内外兼顾,诚固表止汗之良方也。笔者用本方加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乌梅,治自汗、盗汗,均获佳效。 能止泻,又能通便 防风配柴胡、羌独活等,能散风胜湿,升清止泻。即《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是也。 吴鞠通取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升清阳以止泻。 孙一奎治泻取苍术防风汤,亦以防风能升脾阳而止泻。 临床常见有因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肢体酸疼,大便溏泄,小溲频数者,用升阳益胃汤(《脾胃论》),每奏捷效。 若因外伤风邪,肝木乘脾,完谷不化,而泄泻者,用痛泻要方(《医方集解》引刘草窗方),取防风能舒脾泻肝胜湿,为引经之要药。 防风配枳实(壳)能通便。方如《太平圣惠方》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配枳壳、大黄以宽肠顺气,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使清阳升而浊阴降。 王好古用防风合苍术、甘草为末(神术散),加生姜、葱白煎服,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笔者临床取本方加枳壳(实)、麦芽治心下虚痞,以行气除满,消食去滞。 能止血,又能通经 “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治崩中”(《经验后方》)。 正因防风能升脾之清阳,炒黑,则入血分增强止血之效。 槐角丸(《和剂局方》)方中用防风配槐角、地榆、枳壳等,治诸痔、脱肛及肠风下血。 笔者临床治痔血等用槐花散(《本事方》:槐花、侧柏叶、荆芥、枳壳)加防风、升麻、大黄各等分,同炒黑、存性,共碾极细末,每日早晚空腹取5~6g,米饮汤调服。不仅能入血分而止血,又能引邪外出于气分,一举两得。但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以及气虚、阴虚者非宜。 品种考证: 本品《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陶弘景谓:“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琊者,郁州百市亦有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惟以实而酯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 李时珍谓:“防者御也,其功效疗风最要,故名。” 来源:网络 治湿疹, 方法在民间。 湿疹堂,传统中草药,以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 ——《湿疹堂》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z/1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D女郎缩阴私密套盒成份作用原理
- 下一篇文章: 产地金樱子防己覆盆子路路通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