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疹的临床分型及辨证论治
作者简介:朱锦善,男,全国中医儿科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评审委员,广东省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广东省及深圳市医药科技评审专家、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卫生局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专家委员会成员等。 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其临床特征是:皮疹多样,形态呈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瘙痒剧烈,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过敏体质者好发,婴儿湿疹及儿童期湿疹(即异位湿疹)占较大比例。 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易复发。湿疹的病理机制,西医认为主要是变态反应所致。其致敏原可以是食物、药物、寄生虫、细菌、病毒、花粉、动物皮毛,或冷、热、日光等因素,此外还可能与消化不良、内分泌障碍、精神因素、病灶感染等有关。婴幼儿发病有时还与预防接种有关。 中医称本病为湿疮、浸淫疮、粟疮、血风疮等。 根据发病的部位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发于面部,称为面游风;发于鼻部者,称为鼻匿疮;发于耳部,称为旋耳风;发于手部,称为疮;发于乳部,称为乳头风;发于脐部,称为脐疮;发于阴囊部,称为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小腿部,日久不愈者,称臁疮,或湿毒疮。婴儿湿疹,称为胞疮,或奶癣;儿童期湿疹,以胭窝、肘窝为主者,称为四弯风。 临床上根据发病过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者,皮疹呈多形性,即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可同时存在,皮疹边缘浸淫不清,多呈对称性分布,瘙痒剧烈,初起常局限一处,以后即迅速泛发扩散,去除病因或经治疗可愈,但易复发。 慢性者,多由急性演变而成,皮疹浸润肥厚,干燥粗糙,色素沉着,或呈苔藓样变,边缘较清楚,自觉剧痒,搔抓后少量渗液或出血,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不愈。 亚急性者,界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皮疹红肿渗出不如急性者,浸润肥厚又不如慢性者,病程迁延。 婴儿湿疹,多发生于出生1~6个月,皮疹常对称发于面颊、额部、两眉及头皮,少数可浸及胸背、颈项及上臂等处,形态亦见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脱屑,在头皮、眉部可有黄色脂性痂皮覆盖,皮疹反复发作,痒甚,一般在2岁以内可愈。 儿童期湿疹,即异位性湿疹,大多从婴儿期开始发病,表现为婴儿湿疹,并延续至2岁以上,主要表现为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淡红色,对称分布在四肢伸侧,或局限于肘窝、腘窝,为红斑、丘疹,上有鳞屑、薄痂,日久苔藓样变,瘙痒甚,抓破后形成糜烂、渗液,若合并感染则红肿。若再延续至12岁以上,进入青少年期,皮疹干燥,浸润肥厚,苔藓样变,瘙痒剧烈,表现呈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型。 中医认为,本病因素体湿热内蕴,外因风邪相搏,结于肌肤,以致血行不畅,营卫失和而发。造成素体湿热的原因很多,婴儿者常因胎热之毒遗留,或乳母嗜食炙煿辛热厚味之品,幼儿及少年者,可因饮食失节,脾胃失调,积滞化热。大凡急性发病,风、湿、热三者为患;日久不愈,反复发作者,或脾胃受损,脾虚湿滞之证,或湿热郁滞化火,导致血热化燥,血虚风燥之证。 急性发病者,多属实证,为风、湿、热邪滞肺胃,发于肌肤。风胜者,皮疹多呈丘疹、粟粒疹,瘙痒甚;湿胜者,皮疹多糜烂、渗液;热胜者,皮疹红肿明显。亚急性或慢性发病者,多属虚实夹杂,或见脾虚湿盛,皮疹皮淡或暗红,渗液较多,缠绵不愈;或见血虚风燥,皮疹增厚粗糙,干燥脱屑,瘙痒剧烈。 1、风湿热盛证 症见皮疹红斑、丘疹、水疱、渗液、糜烂、结痂并见,皮疹广泛,剧烈瘙痒,唇红口干,便结尿黄,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指纹紫滞而显露。多见于急性期及婴儿湿疹的发作期。 临证时,还应分辨风、湿、热之偏盛。风胜者,皮疹广泛,呈丘疹粟粒疹,瘙痒甚,渗液较少。湿胜者,皮疹糜烂渗液多,或水疱累累,兼见纳呆便溏,面黄神滞。热胜者,皮疹泛红焮热,或感染化脓,渗液气味腥臭,兼见唇红面赤,便结尿黄,舌红苔黄,或见发热烦渴。 2、脾虚湿盛证 症见反复日久,皮疹暗红或淡红不鲜,水疱为主,渗液较多,久不愈合,兼见面白肌软,或面黄消瘦,纳少便溏,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滑,指纹淡。多见于亚急性期及婴儿湿疹日久不愈,患儿体质较弱。 3、血虚风燥证 症见皮疹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皮疹肥厚干燥,结痂脱屑,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瘙痒不止,尤以夜间痒甚,抓破后少量渗液渗血,心烦少寐,口干便结,肌肤失荣,舌质偏红,苔薄或少苔乏津,脉细数,指纹细隐。多见于慢性期及儿童湿疹反复发作者。若皮疹渗液糜烂,为兼湿热。 以疏风利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为治疗大法。急性发作属实,重在清热解毒、疏风利湿;慢性缠绵不愈者,宜佐养血润燥,血行风自灭。 1、风湿热盛证 治宜疏风利湿,清热解毒。常用方剂如消风导赤汤(《医宗金鉴》:生地、赤茯苓、牛蒡子、白鲜皮、金银花、薄荷、木通、黄连、甘草、灯心)。风胜者,加蝉蜕、荆芥、防风;热胜者,加连翘、苦参、黄柏;湿胜者,加萆薢、地肤子、薏苡仁、滑石。若合并感染,壮热烦渴,皮疹焮红化脓,除加用热胜的药物外,再加石膏、野菊花、蒲公英等。若大便结,加大黄。 2、脾虚湿盛证 治宜健脾化湿。常用方剂如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肉桂、甘草、木通)加减。可去肉桂,适加白鲜皮、地肤子。兼热者,加连翘、苦参。纳呆,加砂仁、神曲。 3、血虚风燥证 治宜养血滋阴,祛风润燥。常用方剂如养血定风汤(《外科证治全书》:生地、当归、赤芍、川芎、天冬、麦冬、僵蚕、何首乌、丹皮、桑枝)加减。适加蝉蜕、白蒺藜、白鲜皮。皮疹肥厚,呈苔藓样变,加桃仁、槐花、丹参。皮疹渗液,加泽泻、薏苡仁;心烦不寐,加夜交藤、酸枣仁、珍珠母、黄连;大便干结,加火麻仁、瓜蒌仁。 一、内服方 方1:威灵仙、猪苓、栀仁、黄芩、黄连、连翘、归尾、泽泻、丹皮各6~10g,紫草、赤苓皮、茜草各10g,白鲜皮、生地黄各10~12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湿热偏盛。 方2:薏苡仁、扁豆、山药各10~15g,芡实、枳壳、萆薢、黄柏、白术、茯苓、大豆黄卷各6~10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脾虚湿盛证。 二、外治方 方1:外洗方:蛇床子、苦参各30g,威灵仙、苍术、黄柏、明矾各10g,煎水熏洗患处。适用于风湿热盛,皮疹瘙痒渗液甚者。 方2:外洗方:苦参、黄柏、黄芩各15~30g,或马齿苋30~50g,煎水熏洗并湿敷,适用于风湿热盛,皮疹红肿渗液显著者。 方3:涂膏方:五倍子炒黄,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10%~15%软膏,涂患处。或用蛇床子70g研细末,凡士林g调成膏,涂敷患处。或青黛30g,麻油调敷患处。均适用于急性、婴儿湿疹。 方4:涂膏方:生苍术、生黄柏、雄黄等量,研细末,生鸡蛋或香油调成软膏,敷患处。适用于儿童期湿疹。 湿疹患儿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忌食辛辣、肥腻、鱼腥食物,乳儿则要求乳母注意上述饮食禁忌。 本文摘自《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原标题:小儿湿疹。作者:朱锦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陕西中医学院制药厂生产的消炎退热合剂,选用道地药材,科学组方,以味苦、大寒之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辅以甘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四药合用,苦寒直折其火,火邪去而热毒解,毒邪去而肿痛消,是热毒性疾病首选用药。经10年临床验证,对于小儿风疹、麻疹、小儿皮疹,水痘、猩红热,以及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扁桃体炎、咽炎、小儿肺炎、小儿腮腺炎、小儿痢疾等疗效确切。 创造共赢!递增价值! -- 陕中控销事业部 朱锦善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z/3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阴道炎的专业解决方案
- 下一篇文章: 2016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二常错题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