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以下关于中药材高良姜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高良姜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高良姜 :LesserGalangalRhizome :GāoLiánɡJiānɡ :高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良姜 :根茎类 :味辛;性热。 《纲目》:"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 ①《别录》:大温。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 :入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心与膻中、脾、胃四经。 :为盖子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生长在路边、山坡的草地或灌木丛中。主产于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分布于广东的海南及雷州半岛、广西、云南、台湾等地。广东、云南并有栽培。 :高良姜,多年生草本,高30-cm。根茎圆柱状形,横生,棕红色,直径1-1.5cm,具节,节上有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茎丛生,直立。叶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渐窄,全缘,两面无毛;叶鞘开放,抱茎,具膜质边缘;吉舌膜质,长2-3cm,不开裂。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5cm,花序轴被绒毛;花萼筒状,管长8-14mm,先端不规则3浅圆裂;花冠管漏斗状,长约1cm,花冠裂片3,长圆形,唇瓣卵形,白色而有红色条纹,长约2cm;侧生退化雄蕊锥状;发育雄蕊1,长约1.6cm,生于花冠管喉部上方;子房3室,密被绒毛,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柱头2唇状。蒴果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2cm,被绒毛,熟时橙红色。种子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花期4-9月,果期8-11月。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阴虚有热者忌服。 :温胃,祛风,散寒,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脘腹冷痛;呕吐;噫气。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①《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②《药性论》:治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③《本草拾遗》: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④《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⑤《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⑥《珍珠囊》:温通脾胃。 ⑦《滇南本草》:治胃气疼,肚腹疼痛。 ⑧《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癣,除瘴疟。 ⑨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 ⑩《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⑾《广东中药》:治寒疝湿痹。 ⑿杨土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⒀《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切沉寒窟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叶正华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钱。热者,与黑山栀、川黄连、白芍药同用五六分,于清火药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耆、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 ⒁《本草新编》:"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⒂《本经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产后下焦虚寒。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 ⒃《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⒄《本草正义》:"良姜大辛大温,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别录》独以治胃冷气逆,霍乱腹痛者,正以霍乱皆中气大寒,忽然暴仆,俄顷之间,胸腹绞痛,上吐下泻,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白如纸,脉伏不见,冷汗如油,大肉陡削。良由盛暑之时,乘凉饮冷,汩没真阳,致中气暴绝,见症如是之剧,甚者一、二时即已告毙,此非大剂温热,万不能挽回垂绝之元阳。姜、附、吴萸、良姜、荜茇之属,均为此症必须要药。惟近贤王孟英、陆九芝两家,所论霍乱,皆主湿热而言,且谓肢冷脉伏,即是热深厥深之候,万万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则当时见症之不同,盖亦天时人事之变迁,固自有不可一概论者。 此当以舌苔之魄白与黄腻辨之,而所泻所吐之物,一则清澈如水,一则秽气恶浊,亦必确乎有凭,固不患临症时之无所适从者也。""减器言止痢者,当以虚寒滑利言之,必非涅热积滞之肠?可知。甄权谓治腹内久冷气痛,大明谓治转筋、泻痢,则即真寒之霍乱转筋也。又谓治反胃,则胃中无火,食入反出之朝食暮吐,完谷清澈者也。苏颂谓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亦胃寒之症。濒湖谓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痹、除瘴疟,皆以阴霾填塞者言。而胃燥津枯之噎膈,湿热秽蚀之瘴疟,非可一概论矣。" : 1、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再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姜汤) 2、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良姜(去芦)、干姜(炮)等分。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橘皮汤下。妊娠妇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3、治心脾痛: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次调下。(《百一选方》) 4、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须要各焙、各研、各贮。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钱,香附末一钱;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钱,香附末二钱,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钱五分,香附末一钱五分,以米饮汤加入婪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5、治霍乱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五两,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备急方》) 6、治霍乱呕吐不止:高良姜(生锉)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顿服。(《圣济总录》冰壶汤) 7、治诸寒疟疾:良姜、白姜各等分。二味火上煅,留性,为末。每服三钱,雄猪胆一个,水一盏,温和胆汁调下。(《续本事方》) 8、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蚂一枚(瓦上焙干)。上为末。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百一选方》逡巡散) 9、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10、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11、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 12、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13、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14、治产后却,腹痛阵作,或如锥刀所刺,洞泻肠鸣:良姜、当归、桂心、芍药、附子、川芎各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方中高良姜散热止痛,为君药。(《产育宝庆集》调中汤) 15、治肝郁气滞,胃有寒凝之胃脘痛,胸闷胁痛,经痛等:高良姜(酒洗,烘研)、香附(醋洗,烘研)各3g。为末,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1匙,盐1点为丸,每服6g,每日2次,温水下。方中高良姜散热止痛,行气,为君药。(《良方集腋》良附丸) 16、治餐食生冷,久为积:良姜、辣桂、香附、乌药、益智仁各30g,甘草15g。上为末,每服6g,入少许盐沸汤点服。方中高良姜温中行气,为君药。(《直指方论》鸡舌香散) 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高良姜药理作用: 1.温中止痛作用:高良姜水提物和醚提物能显着对抗小鼠水浸应激型溃疡和大鼠盐酸损伤性溃疡;水提物对小鼠胃肠道推进有明显抑制,两种提取物都能显着对抗蓖麻油引起的腹泻,其水提物还对番泻叶引起的腹泻有效。水提物有协同转氨酶升高作用。两种提取物对麻醉大鼠均有明显利胆作用,醚提物作用较强。在热极法和乙酸扭体试验中,两种提取物都有明显镇痛作用。 2.对微循环的影响:高良姜为芳香温痛类中药,对心绞痛具有快速止痛作用,对轻度使肾上腺素引起的微动脉血流停止或减慢有推迟作用。对管径收缩时间有推迟作用。在对给肾上腺素10分钟后使管径有恢复作用(对照组继续收缩),还有对微动脉轻度收缩作用。 3.对缺氧和受寒小鼠的影响:给小鼠灌胃高良姜醚提物和水提物都能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和KCN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但不影响NaNO2中毒小鼠存活时间。醚提物还能延长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和减慢机体耗氧速度,其水提物不延长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但能提高小鼠在低氧条件下的氧利用能力。两种提取物对受寒小鼠的存活时间均无影响。 注:大良姜过去多供食品业作调味香料用。现京津均作药作。 附2:红豆寇 来源:又名红扣,山羌子。是大良姜的干燥果实。果实呈长圆形略如花生,长0.8~1.5厘米,直径0.7~1厘米。中腰略显细瘦,表皮黄棕色,光滑或皱缩,基部果柄痕为黄白色小圆凹,顶端有残留灰黄色或灰白色花柱基,长约3~5毫米。果皮薄易破碎,内面淡黄色。通常有种子六枚,被淡黄色膜质假种皮结连成一体。剥去膜衣可见棕色种子扁三角形,种皮坚硬内含白色种仁。气芳香味辛而刺舌喉。以颗粒饱满,气味辛辣者为佳。 效用:同良姜。 各种姜的区别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的新鲜根茎,全国各地均产,秋末采挖,鲜用或埋入砂中备用。性――微温,归肺、脾经,功效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收,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高良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晒干,生用。性辛,热,归脾、胃经,功效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煨姜,为生姜用纸包浸湿置为上煨熟入药。 沙姜(山奈):温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损伤,牙痛。用于胸隔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生姜偏于发汗解表,干姜、炮姜偏于温中回阳,高良姜偏于散寒止痛,沙姜偏于消食。 生姜用鲜品,味辛性温,长于发散外寒,又能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之表证,及呕吐之证 干姜为母姜的干燥品,性辛温热,走散之力已减,温中之功为强,为治疗脾胃寒证之要药,并能回阳,温肺化饮 炮姜经过火炮,辛减转苦涩,温经止血是其所长,多用于虚寒性出血 故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高良姜:具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似干姜而温胃之功过之 沙姜偏于消食。 干姜与高良姜均属辛热温里之品。都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的作用,皆可用于院腹冷痛、恶心呕吐之症,故两者常同用,方如二姜丸(《局方》)。但干姜温中而能止泻,并有回阳和温肺化痰之功。而高良姜则散寒止痛的效力强于干姜,并无回阳和温肺化痰之功。这是两者的异同点 高良姜禁忌 阴虚有热者忌服。 《本草经疏》:"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 1、胃热者忌服。《云南中药志》 2、阴虚有热者忌服。 3、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痛,法咸忌之。《本草经疏》 高良姜食用方法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高良姜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高良姜主治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高良姜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高良姜香附茶 功效:温胃止痛。适用于慢性胃炎气滞胃痛患者。 材料:高良姜克,香附克,红糖适量。 制法:把高良姜、香附洗净,烘干后研成末。每10克为1包,加入适量红糖,装入滤纸包中。每次取1包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后饮用。 高良姜香附鸡肉汤 功效:行气疏肝、祛寒止痛,治溃疡病、肝气犯胃、寒邪犯胃、胃脘胀痛、时作时止、时有嗳气、呕吐。 材料:鸡肉克,高良姜15克,香附?12克,红枣4枚。 做法:鸡肉切去肥脂,放入开水中焯过,吊干水。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 高良姜汤 功效:温里散寒,下气行滞,主治心腹突然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 组成:高良姜15克厚朴6克当归桂心各9克 用法:上药哎咀。以水毫升,煮取毫升,一日二次分服。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更服。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高良姜花椒粥 功效:暖胃散寒,温中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呕吐,呃逆,口吐清水,肠鸣腹泻等。 材料:干姜5片,高良姜4克,花椒3克,粳米克,红糖15克 制作:将干姜、高良姜、花椒洗净,姜切成片,以白净的纱布袋盛之,与淘洗净的粳米同加清水煮沸,30分钟后取出药袋,煮制成粥。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长期服食可见效。 来源:《千家食疗妙方》 高良姜粥 功效:散寒止痛,健脾和胃,适用于老年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型之胃脘隐痛或冷痛、喜温喜按、呕恶、大便溏薄等。 材料:高良姜15克,粳米克。 制法:用水毫升煎高良姜,煎至毫升,去渣,入粳米,文火熬煮至米熟烂成粥。 高良姜粥1 功效:主治心腹冷气,往往结痛,或遇风寒及吃生冷即痛发动。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处方:高良姜半两(锉),粳米2合,陈橘皮半分(汤浸,去白瓤,末)。 用法:以水3大盏,煎高良姜、陈皮,取汁1盏半,去滓,投米煮粥。空腹食之。 来源:《圣惠》卷九十六 高良姜粥2 功效:主治脾胃冷气,虚劳羸瘦,不能下食。 处方:高良姜3两(锉),羊脊骨1具(捶碎)。 用法:以水1斗,煮2味,取5升,去骨等,每取汁2大盏半,用米2合,入葱、椒、盐作粥食之;或以面煮(食不)饨作羹并得。 来源:《圣惠》卷九十七 高良姜粥3 功效:主治心腹冷结痛,或遇寒风及吃生冷即发动。霍乱,吐利腹痛。 处方:高良姜6分(锉),米3合。 用法:上以水2升,煎高良姜,取1升半,去滓,投米煮粥食之。 来源:《医方类聚》卷九十四引《食医心鉴》 高良姜粥4 功效:主治老人冷气,心痛郁结,两胁胀满。 处方:高良姜2两(切,以水2升.煎取1升半汁),青粱米4合(研淘)。 用法用量:上以姜汁煮粥,空心食之,日1服。 来源:《养老奉亲》 高良姜散 功效:主治小儿冷伤,脾胃气不和,心腹痛,不欲饮食。 组成:高良姜1分(锉),陈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半两(去芦头),草豆蔻1分(去皮),当归1分(锉碎,微炒),桂心1分。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八十四。 高良姜粥 功效:主治心腹冷痛。 组成:高良姜15克(为末)粳米90克 用法:上药用水1.5升,煎高良姜至1升,去滓,下米煮粥食之。 来源:《饮膳正要》卷二。 高良姜猪脊骨粥 功效:主要治疗腰肌劳损寒湿型:腰痛、阴雨天受凉或劳累后加重,喜暖畏寒、重着乏力、不能直立、活动欠佳,苔白滑、脉弦细。 做法:高良姜10克,苡仁30克,生姜10片,杜仲10克,寄生20克,水煎去渣,再加猪脊骨克,大米克,煮粥调味服。 高良姜双乌暖胃酒 功效:温通经络、暖补脾胃,主治脾胃虚弱、精神疾乏。 配方:川乌(烧存性)、草乌(烧存性)、当归、黄连、生甘草、高良姜、陈皮各5克,烧酒0毫升,甜酒0毫升,红砂糖克。 制法:将前7味捣碎,入布袋,待用;另将红砂糖,以水醋各半调匀,去渣,与药袋同置容器中,加入烧酒和甜酒,密封,浸泡5天后,过滤去渣,即成。 用法:口服。不拘时候,随量饮用。 来源:《药酒汇编》。 僵蚕高良姜茶 功效:祛风散寒,化痰止痛。 组成:白僵蚕(去丝、嘴)、高良姜等分。 制法:按原方用药比例,共研细末,混匀。每服取10――15克,加茶叶末6克,置保温瓶中,用沸开水适量冲泡,盖闷30分钟后,分2――3次代茶饮。每日1――2剂。 宜忌:非风寒所致者不宜用。 来源:《百一选方》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z/3831.html
- 上一篇文章: 九溪堂苗帮膏药效果好的原因
- 下一篇文章: 枫香脂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