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箕子

豫让

《秦律》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我国关于麻风病的记载至少可追溯到多年前。在《战国策》范睢说秦昭王时,引用殷商时(公元前年)纣王叔父箕子,因不满纣的昏庸无道漆身为厉以避杀身之祸的故事。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有关麻风的最早传说。《论语》记述“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日: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据此认为孔子弟子冉伯牛(公元前~年)之疾即麻风。根据代表性的医籍和有关麻风史料,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对麻风病的认识有: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医学典籍,在“风论篇第四十二”中对麻风的病因、症状都有记述:“风气与太阳俱人,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肌肉愤瞋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附,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在“痹论第四十三”有:“痹者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之记载,可见当时认为麻风的病因涉及“风”和“痹”,因而导致多种临床表现。

2、秦汉时代

考古发掘出的秦代竹笺上有“疠爰书”,有一个叫“丙”的疠者被押送“疠迁所”处置,按《秦律》,疠者当由疠迁所处死(溺死或活埋)。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不仅对麻风的病因病机、症状作了论述,而且根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拟订出治疗本病的“恶疾大疯方”,其方有雄黄、矾石、玄石、消石、磁石和人参等,并为侍中王粲治疗其疠疾。对后世医家有深远影响。汉司马迁《史记》中提到“曹参二世孙时,尚(娶)平阳公主,生子襄,时病疠归国”。

3、魏晋隋唐时代

随着佛教的传入,在该时期已有作为慈善之举的“疠人坊”,多设在寺院或寺院附近,至少使部分患者有了栖身之所。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认为“疠与癞虽一字之差,实有歧意”,“癞病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或隐疹赤黑”。他用所炼之松脂治疗过赵瞿之癞病。他对麻风作了初步分型。治疗上,除内服松脂外,尚有蛮夷酒、蝮蛇酒等。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对麻风的病因和症状作了详细描述:“大风病皆从风湿冷得之……八方之风皆能为邪,邪客于经络久而不去,与血气相干则使荣卫不和,淫邪散溢,故面色败,皮肤伤,鼻柱坏,须眉落。”在“诸癞候”一节中,详述了麻风的各种临床表现:“初觉皮肤麻木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或隐轸辄赤黑……或汗不流泄,手足酸痛,或在面部习习奕奕……锥刺不痛……(皮疹)或酸枣或如悬铃,眼目流肿,内外生疮,久而不治。或身面肿痛彻骨髓……眉睫坠落,鼻柱崩倒,肢节坠落”。他又按临床表现之不同,将癞分为五型,即金癞、木癞、水癞、火癞、土癞。其中的金、木、水、火癞与现在麻风不同型别之表现大致相符。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他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认为:“疠疾乃疠风,先侵入血脉,滞于肌肤之间,更与湿气相遇混合,引致毒虫滋生于内”。其症状为:“恶疾大风有多种不同,初得遍体无异而眉须落。有遍体已坏而眉须俨然,有诸处不异好人而四肢腹背有顽处,重者手足十指已有坠落??有肌肤顽顿不知痛痒者,其色亦有多种……余尝手治六百余人,差者(有效)十分有一,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在自序中,他的格言是“若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分贫富贵贱,当如至亲”。在治疗上主张:“常进松脂,终身慎房,断盐……”。还有其他方剂,如罔豆治恶疾方、歧伯神圣散、治恶疾神圣散等。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孙思邈所提出的治疗方法和医嘱未必恰当,但在对麻风恐惧和歧视的唐代,他对麻风病人精心治疗和抚慰的高尚医德,难能可贵,后人称之为“医圣”,近代麻风专家尤家骏称其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麻风专家,当是实至名归。

4、宋元时代

南宋时产自南洋诸国的大枫子油已输入我国,用于麻风的治疗,在福建、广东一带广用的“白玉蟾治麻疯方”其主要成分即大枫子油,而且医生们也知道须经数年服用大枫子油方能见效,这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符。

元代朱震亨所著《丹溪心法》在“疠风六十四”一节中认为“大风是受天地间杀物之风”,他将麻风分为上、下两型:“气受之则在上多(身体上部),血受之则在下多(身体下部)”。他曾治疗过5例麻风病人,“惟一妇女得免,余四人两三年后皆复发”。在本书中,他首先用了“麻风”一词,已同于现代之命名,认为治本病应该用四物汤加羌活、防风、陈皮、甘草。另有醉仙散、再造散、黄精丸、凌霄花散等方剂。又认为“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恶血于齿缝中出;在下者以再造散取恶物陈虫于谷道中出,所出虽有上下道路之殊,然皆不外乎阳明一经。气血俱受者甚重,自非医者神手、病者铁心,罕有免此。若不能绝味绝色,皆不免再发,再发则终不救矣”。虽然“绝味绝色”带有一定盲目性,但对酒色无度的患者则大有裨益。

5、明清时代

明代沈之问的《解围元薮》一书中对“大麻风”颇多记载:“初起时发于身,手按皮肤如隔一纸,洒淅不仁,渐致皮肉坚顽、剜切不知,身体虚肿,此症最易穿烂,手足拘挛,臭恶废弛。由于不避风寒暑湿六欲七情,使荣气虚,卫气实,邪入肌肉,气血滞而不通也”。在治疗上,根据不同病征,分别用大麻汤、夺命丹、神仙换骨丹、珠云散等。他对大枫子有精辟的评价:“此药性猛大热,有燥痰劫血之迅力,制炼不精则病未愈而先失明矣……其油最能败血,如生食之伤人脏腑,服此药者必忌盐酱”,这与临床实际情况颇为相符。

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大麻风四十八”一节中有较详细论述:“先是麻木不仁,次发红斑,久则破烂、浮肿无脓。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血死破烂流水,筋死指节脱落,骨死鼻梁崩塌……肺受之眉毛先脱,肾受之足底先穿”。他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制订了各自的治疗方案。例如:对麻木不仁肌肉未死者先服万灵丹并洗浴发汗,后服神应养真丹加白花蛇,对肌破肉死者则先外用必胜散,次服万灵丹。治疗大麻风的方剂不但有内服者,并有外用方剂若干,涉及大枫子、苦参、荆芥、雄黄、全蝎、穿山甲等数十种药物。

明代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称麻风为大风、大风癞疾、恶风、恶疾、风癞。对麻风的症状描述大抵同前,治疗药物有多种,如苦参、白鲜皮、百棱藤、石松、砚穿、长松、巴戟天等,并有大风(枫)子。时珍云:“大风子能治大风疾,因此得名。今海南诸国皆有……其中有核数十枚,中有仁白色,久则黄而油,不堪人药……大风油有杀虫、劫毒之功,不可多服,用之外涂,功不可没”,可治疗“大风诸癞”。

清代祁坤所著《外科大成》一书中,认为“大麻风疠风也,由水枯火盛秉天地萧杀之气所致,形虽见于皮毛,疯毒积于脏腑……因虫(病菌)蚀肝、心、脾、肺、肾而有不同症状,为之五败”。除详述了与前人相似的皮肤症状外,对五官之损害尤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z/6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