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医考研之妇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中医妇科学沿革 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 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 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 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 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 二、女性生殖系 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 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月经周期——28-30天。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8、并月——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两月一次。 9、居经——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三月一次。又称为‘季经’。 10、避年——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一年一次。 11、暗经——身体正常无病,可以受孕,月经终生不至。 12、激经——受孕早期,少量经血,无损胎儿者。又称为‘盛胎’‘垢胎’。 13、与月经生理有关的基本要素——脏腑功能;气血盛衰;天癸充盛;经络通畅。 14、掌握月经与五脏的关系;月经与天癸的关系;月经与气血的关系;月经与经络的关系;月经与胞宫的关系。 15、一源三歧——指冲脉、任脉、督脉均起于胞宫。 16、与月经关系密切的经络——冲(冲为血海);任(任主胞胎);督(总督阴阳);带(约束气血)。 17、月经周期中的‘重阳转阴’——指行经第1-4天。 18、月经周期中的‘重阴转阳’——指行经后第14-15天。(排卵期) 19、排卵期的中医名称——‘氤氲’、‘真机’。 20、了解带下的生理特点;规律;作用;调节机制。 21、了解妊娠生理特点:月经停止;脉滑充盛;妊娠反应;子宫增大;乳房胀大;体形变化。 22、预产期计算方法:月经末次第一天计算,月数加9,日数加7(阴历加14天)。[共计天,40周] 23、试胎——指妊娠后期腹中疼痛,无其他异常者。 24、弄胎——指产前假性阵缩。“若数月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出自《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25、见红——分娩或前期,阴道少量血性分泌。 26、离经脉——临产时出现的中指两旁(中节至末节)脉搏。 27、阵痛——宫缩开口期。阵痛周期自15分钟——5、6分钟——2、3分钟。 28、恶露——产后排泄的余血浊液。血性分泌3-4天;浆液性分泌7-10天;白色分泌2-3周。 29、恶露不绝——指血性分泌时间超过10天者。 30、断乳期——8个月末。 四、妇科疾病各论 1、根据《大纲》要求,掌握各论中妇科疾病的重点内容。 2、传统中医对于月经病的治疗原则——年少治肾;中年治肝;年老治脾。 3、月经先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4、月经后期——滞后7天以上,或可3-5个月一行。 5、先后不定期——时提前或滞后7天以上,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 6、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之间(排卵期),周期性少量出血者。 7、崩漏——月经非时暴下为崩(崩中);月经淋漓不止为漏(漏下)。 8、传统中医‘治崩三法’——塞流(治标);澄源(治本);复旧(调理体质)。 9、原发性闭经——女性超过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继发性闭经——平素月经正常,中断6个月以上者。 10、生理性闭经——少女型停经;育龄期停经;围绝经期停经。 11、根据带下特征鉴别阴道炎类型: 念珠菌性阴道炎——带下呈奶酪样变性,臭。伴随瘙痒。 滴虫性阴道炎——带下呈黄绿色脓性,臭。伴随瘙痒。 细菌性阴道炎——带下呈血样脓性,伴随外阴灼热疼痛。 老年性阴道炎——带下质地稀薄,黄、白兼赤带,或可脓性,阴道灼热。 12、恶阻——妊娠早期出现的以恶心呕吐为主症的疾病。 13、胞阻——妊娠期间出现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14、胎漏——妊娠期间出现少量出血,不伴随腰酸、腰痛。 1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腰痛、小腹重坠,可伴随少量出血。 16、堕胎——妊娠12周内,自然殒堕。 17、小产——妊娠12-28周,自然殒堕。 18、暗产——妊娠1月或以上,自不知情,且自然殒堕。 19、滑胎——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 20、子满——妊娠5、6月以上,出现以胸膈满闷喘息为主症,可/或伴随腹大异常、水肿。 21、子肿——妊娠后期出现以肢体、面目水肿为主症者。 22、子淋——妊娠期间出现以尿频、急、痛、淋漓等淋证特征者。 23、转胞——妊娠期间出现以小便不通、小腹胀痛为主症者。 24、子痫——产后出现以神志不清、抽搐为主症者。 25、儿枕痛——产褥期出现与生产有关的小腹疼痛。 26、三冲——产后出现‘冲心’、‘冲胃’、‘冲肺’。 27、三病——产后出现‘病痉’、‘郁冒’、‘大便难’。 28、三急——产后出现‘呕吐’、‘盗汗’、‘泄泻’。 29、三审——产后诊查‘小腹痛与不痛’(辨恶露)、‘大便通与不通’(辨津液)、‘乳汁行与不行’(辨胃气)。 30、三禁——产后治则‘禁大汗’(伤阳)、‘禁峻下’(伤阴)、‘禁通利’(伤津液)。 31、‘全不产’——正常性生活,2年或以上未能受孕。——原发性不孕症。 32、‘断续’——有受孕史,而后2年或以上不能再受孕。——继发性不孕症。 月经病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①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②肾气虚证:固阴煎 2、血热型 ①阳盛血热型-清经散②阴虚血热型-两地汤③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 ①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②血虚型-大补元煎 ③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④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 ①肝郁型-逍遥散 ②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保举笑 ①气虚型-举元煎 ②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③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 ①肾虚型-归肾丸 ②血虚型-滋血汤 ③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④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①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②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③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 ①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②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③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 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四人血重阴 ①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②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③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④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⑤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圣清调少膈 ①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②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③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④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⑤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经行泄泻:健身 ①脾虚-参苓白术散 ②肾虚-健固汤 经行吐衄:清静 ①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②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通林珍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采金菊 风寒:荆穗四物汤 风热:桑菊饮 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趁痛补 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趁痛散 经行浮肿:淤八肾 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 ①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②肾阳虚-右归丸 ③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 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 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 ①脾虚证-完带汤 ②肾阳虚-内补丸 ③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④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 ⑤湿热下注-止带方 带下过少:归营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 ①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②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 1、血虚:当归芍药散 2、气滞:逍遥散 3、虚寒:胶艾汤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 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 ①肾虚:寿胎丸 ②血热:保阴煎 ③气血虚弱:胎元饮 ④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滑胎:石桂英固气 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 肾精亏损:育阴汤 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子肿:武术天 ①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②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③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到柏林 ①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 ②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 ③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产后病一、产后血晕:生命 ①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 ②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 ①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②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③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 ④血瘀:生化汤 三、产后腹痛:宁化 ①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②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 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 ①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②风寒:独活寄生汤 ③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④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 ①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②血热:保阴煎 ③血瘀:生化汤 缺乳:通漏下 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 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一、癥瘕:香附黄肾 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急性盆腔炎:五仙活 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 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理冲汤 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 ①肾虚: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②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③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 ④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三、阴痒:柏地龙 ①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 ②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四、阴疮:龙阳 热毒:龙胆泻肝汤 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 五、子宫脱垂:补中元 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 肾虚:大补元煎+黄芪 脏躁: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方剂索引: 1、清经散:(柏母弟要服青皮。)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2、两地汤:(二地要卖生胶。)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3、清热调血汤:(桃花乡穷,连弟要生母饿归。)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4、清热固经汤:(黄子三弟教龟母炒藕炭。)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藕节、陈棕炭、焦栀子、地榆、甘草 5、固本止崩汤:(敌人归还姜叔。)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顺经汤:(京母归地服沙药。)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柴胡、车前子、黑芥穗 8、止带方:(二苓子要黄因牛子携母。)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9、寿胎丸:土姣继续。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黄芩、黄柏、甘草 10、天仙藤散:江苏草皮白,二林想写乌藤瓜。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苏叶、茯苓、猪苓、白术、泽泻 11、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12、解毒活血汤: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红花、桃仁、甘草 13、毓麟珠:八珍穿鹿狗肚。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霜、杜仲、川椒 14、启宫丸:制半夏、苍术、香附、茯苓、神曲、陈皮、川芎 15、归肾丸:二山种地归服兔狗。 16、二仙汤:二仙母白天归。 17、温经汤:(良方)母牛炒贵鹅,人当要穷。 18、举元煎:黄麻人炒叔。 19、寿胎丸:土姣继续。 20、胎元饮:二伯归地炒人肚皮。 21、保元煎:二黄二弟要断药草。 22、鲤鱼汤:二伯归将服鱼。 23、固冲汤:黄龙母要三叔种西贝鱼 24、阴痒外治法: ①塌痒汤: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狼毒 ②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 专业课提分必备宝典 一书在手,考研不愁 其他资料你都可以不做, 但这一本你一定要做透! (一卷在手、通关不愁) 你的考研必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z/705.html
- 上一篇文章: 100大核心单品的卖点与话术
- 下一篇文章: 最全2017执业中药师必考知识点汇总,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