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从根治

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余浩郑黎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是天地阴阳二气运动的产物,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这个大的环境中,疾病的产生和治疗,在自然界中均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法则。

从事中医多年,回首自己学医和从医之路,回忆这些年遇到疑难杂症时的处理经过,我时常感叹,自然界所有的问题,在自然界中均可以找到答案,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去发掘,去思索,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悲的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不再像小孩子那样,遇事问个为什么,凡事刨根问底,追寻事物的本源!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边缺少了神秘,缺少了好奇,却多了一些平淡和无可奈何。

我时常告诫自己,要求自己能够做到“心中时时有患者,处处做个有心人”!

细心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总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医学中来,提高自身的悟性,站在道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研究疾病,寻求解决方案,感受中医的“大道至简”,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向生活学习,智慧的源泉永远不会干枯!今天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将自己多年来对生活的感悟,对医学的领悟总结出来,给那些长期被疾病困扰的患者一些帮助。让我们一同来透过生活中的常见小事,感受中医,感受养生之道!

目录

万病从根治1——寒湿证的诊断与治疗:晚上腿疼,早上腰疼

万病从根治2——上火的诊断与治疗

万病从根治3——湿热证的诊断与治疗

万病从根治4——受寒的诊断与治疗

万病从根治5——寒热不调证的诊断与治疗

万病从根治6——筋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万病从根治7——骨刺的诊断与治疗

万病从根治8——进补的学问

万病从根治9——金不生水导致的肾虚

万病从根治10——水不生木导致的肝虚

万病从根治11——木不生火导致的心火亢盛

万病从根治12——火不生土导致的脾胃不足、土不生金导致的肺气不足

万病从根治13——肝经受寒的症状及治疗

万病从根治14——脾虚的诊断与治疗

万病从根治15——如何清除人体多余的水湿

万病从根治16——煤油燃烧的故事——如何祛寒

万病从根治17——游山洞的感悟:不同类型失眠的诊治

万病从根治18——表里证的诊断与治疗:小肠经受寒会引起心脏病?

万病从根治19——表里证的诊断与治疗:便秘会引起咳嗽?

万病从根治20——虚证的诊断与治疗:四种心血不足的治疗

万病从根治21——虚证的诊断与治疗:肝血不足的治疗

万病从根治22——虚证的诊断与治疗:肠道气血亏虚,产生便秘

万病从根治23——虚证的诊断与治疗:头部气血虚的治疗

万病从根治24——虚证的诊断与治疗:耳朵气血虚的治疗

万病从根治25——原汤化原食的启示:秋石\鸡内金\竹沥

万病从根治26——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万病从根治27——吃饭的学问与零食

万病从根治28——善用穴位,激发自身药库,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万病从根治29——汗征的诊断与治疗:迎风流泪的治疗

万病从根治30——低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万病从根治31——正确认识补药、高血压的治疗

万病从根治32——虚证、实证如何区别

万病从根治33——富贵病的诊断与治疗

万病从根治34——三高体质保健酒:洋葱葡萄酒与三参粉

万病从根治35——凡事莫过,过必伤身,打粉机的故事

万病从根治3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口臭的治疗

万病从根治37——清阳不升,导致头昏

万病从根治38——浊阴不降引发的头昏

万病从根治39——专病专药:威灵仙与龟头感染

万病从根治40——专病专药:白芷与前额痛

万病从根治41——专病专药:桑叶与“兔子眼”治疗球结膜下出血

万病从根治42——专病专药:二丑粉与小儿食积

万病从根治43——专病专药:小茴香与盆腔积液

万病从根治4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健康理念:小病莫拖延

万病从根治45——顽固性阴囊潮湿、瘙痒的疾病

万病从根治46——癌症和疲劳综合症的治疗

万病从根治47——男子不育六病与治疗

万病从根治48——酒渣鼻的治疗

万病从根治49——小儿发烧咳嗽的治疗

万病从根治50——用阴阳升降,治疗上实下虚、上热下寒

万病从根治1——寒湿证的诊断与治疗:晚上腿疼,早上腰疼

晚上腿疼,早上腰疼,大多是寒湿证的表现。

天冷了,早上洗脸用的是热水,洗完后,我将毛巾挂在阳台上。晚上洗脸时,发现毛巾上半部分已经干了,而下半部分仍然是湿的,而且最下端居然还结了少许冰块!

我拿着毛巾沉思了很久,想明白了最近一些疑难病症的病机,同时也想通了治疗方案……

“湿性趋下”,毛巾湿透后挂起来,水自然而然向下流,上半部分先干了,下半部分反而更湿,加上天气冷的原因,时间长点,下半部分就会慢慢结冰了。作为中医,“湿性趋下”这句话,我们记得熟,却用得少,临证时常常容易忘记!

其实,就像这毛巾一样,白天人站立时间长,湿性趋下,所以下肢的湿邪就会偏重。“湿性重浊”,当人体内湿邪稍重,会出现双腿很累的感觉;如果是湿邪较重的病人,表现就是“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

在人体,如果肾阳足,没有亏虚,或亏虚不重,则下半身湿邪会被肾阳蒸腾,化为气而上升,在人体进行循环;如果肾阳虚衰,就好比这冬天挂湿毛巾一样,湿邪盘踞下焦了,自然“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

夜晚卧床休息,处于人体最下端的地方就不是双腿了,而是与床面接触的部位。按照“湿性趋下”,应当是与床接触的部位会不舒服啊!

事实正如此,不少病人反映,白天还好,只是感觉双腿有些累,到了晚上睡觉,前半夜还可以,但后半夜开始慢慢出现腰痛,凡是与床接触的部位都感到很累很痛,早上五六点痛醒,起床后活动活动就好了。

温补肾阳是治疗寒湿证的关键

我曾经诊治过这样一位患者,40来岁的女性。一周以来都觉得自己的两条小腿沉重难受,上午病情还算轻,下午加重,每晚下班回家,上楼梯时双腿如同灌了铅,沉重异常。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她做头颅CT,她因嫌费用太贵,放弃检查,寻求中医治疗。

我给她讲了湿毛巾的故事,病人高兴地笑了:“听你这么一说,我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那如何治疗?”,“也好治疗,只需要将您体内向下沉的寒湿向上输送就可以了!以后注意保暖,少接触凉水。”,“水能向上流动吗?”,“你看看这地上的水,太阳照射后不就化为了水蒸气,向上升成为云彩吗?人体也是这样的,只要肾的火力足了,双腿就不怕冷,下面的寒湿就会化气上升了。”

谈完这些话,我给病人开了处方:乌附片、炒白术、茯苓、干姜、黑豆、甘草。

肾居人体下部,肾火足了,就能将下肢的寒湿化为水汽,徐徐上升。这里面的乌附片就是附子炮制而成的,附子辛、甘,大热,能够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它是补肾火的良药,用上它,人体肾阳就会旺盛,下肢的水湿就会被蒸腾,化为气而上升。但因为附子有一定的毒性,所以需要先煎一到两个小时,去毒后才能使用。

白术、茯苓、干姜是温脾健脾的药物,因为脾主湿,主运化。脾脏位于人体中部,只有通过脾脏的传输,肾脏将水湿化为气之后,水汽才能向上升,才能到达人体的上部。用黑豆是因为它能入肾,利湿,直接将体内的湿邪通过小便排泄出来。

患者服用两天后,双腿的沉重感明显消失了,随后我让她再继续服用三天,巩固疗效,平时间断性服用补肾的桂附地黄丸,半年来,患者病情没有复发。

除寒湿,可用艾叶水泡脚

也有些患者嫌中药味道太苦,难以下咽而不愿意服用,遇到这样的患者,可采用艾叶水泡脚的办法。

有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是下岗工人。一个月来,每天凌晨5点左右就开始腰痛,起床后,活动活动腰部,疼痛很快缓解,患者笑着说,想睡会儿懒觉是不可能的事情。最近他发现疼痛的发作提前了,早晨4点钟就开始,大冬天的,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他十分苦恼。

听完他的描述,再看舌象,切完脉。我发现他的身体也是肾阳虚衰,寒湿偏重。据他自己说,以前从事过体力劳动,腰部有劳损的旧伤。这就是典型的肾阳虚衰,体内寒湿停留,由于体位变化的原因,白天积于下肢,夜晚则汇集于腰部,因为湿邪不重,下岗后在家休息,所以双腿感觉不明显,但腰部有过劳损的旧伤,属于薄弱环节,晚上刚入睡时,湿邪尚未汇集,所以疼痛不明显,睡到凌晨,寒湿在腰部的汇集慢慢增加,就必然导致局部气血不畅,腰部僵硬、疼痛。

我讲明上述这些道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也就不那么担心了,但他不愿意喝汤药,问我还有没有简单、便宜、效果又不错的办法。

于是我告诉他,艾叶几块钱一千克,买上两千克,每天晚上用艾叶煮水泡脚20分钟。艾叶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这样体内的寒湿会慢慢减少,病情也就可以慢慢恢复了。如果想要好快点,还可以将艾叶锤绒,用火纸卷成艾条,点燃后熏烤腰部,以发热发烫为度,将腰部劳损形成的淤血、寒湿散开,这样用不了几天,就会有明显的效果。果然不出我所料,他采用这样的治疗方法,一周后就好转了。

万病从根治2——上火的诊断与治疗

妻子说:“过年这几天,吃了太多荤菜,上火了,牙痛,家里有没有去火药?”,“咱家药铺都是中药,没有中成药,等会回家后,我给你弄点中药泡茶喝。”,“太苦了。”,“那就去买盒黄连上清片吧。”,“为什么叫黄连上清片,有没有‘下清片’?”妻子开玩笑地问。

下清片?为什么,没有下清片?妻子是学西医的,她这一句玩笑话还真把我问住了。

我一边走,一边思考,不由得回想起放孔明灯的小姑娘和她所说的话:“火为什么向上烧,不会向下烧?”

这不就是中医所说的“火性炎上”吗?

火往高处走,上火必然先上头

因为热升冷降的原因,大自然中的火都是向上的,同样的道理,人体内的火也是向上的,所以人体上火,都表现在上焦,表现在头面部,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最基本的法则。

也正因为有了火性炎上的特性,人体头面部才会火力旺盛,才会不怕冷。《黄帝内经》说:“头为诸阳之会。”也就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应该汇集在头部,一旦头部的阳气不足或过剩,就会出现病理变化。

当阳气过剩时,“气有余便是火”,人体头面部就会表现出各种上火的症状,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红肿,目赤肿痛,脸上长包……这些都是上火,都是火性炎上的结果啊!

而当阳气不足时,人体头部就会畏寒、怕风,出现一些慢性虚寒型疾病,就是头部阳气不足的表现。

由下清片联想到孔明灯,由孔明灯联想到火性炎上,由火性炎上联想到头为诸阳之会,由头为诸阳之会联想到头部阳气的亢盛与不足……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突然觉得很多头面部慢性疾病的病机清晰起来。

妻子服用黄连上清片后,咽喉不适很快就好转了。没过几天,一个慢性鼻炎患者的治疗,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患者鼻塞已经三年了,最近一个月明显加重。借用患者的话说,三年来,每天鼻塞,鼻子时常处于通而不畅的状态,稍稍遇冷,立即喷嚏不断,早上起床时病情也会较重,但活动后就减轻。一月前吹空调后,病情加重,晚上睡觉只能靠嘴来呼吸,长时间用嘴呼吸又导致口腔干燥,嗓子难受。使用麻黄素滴鼻液后,当时效果挺好,但使用后不出两小时,病情依然如旧。医院诊断是慢性过敏性鼻炎,治疗一周,病情不见明显好转,于是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鼻流清水,鼻塞不通,伴有额头疼,颈部僵硬。舌苔薄白,六脉浮紧,左寸虚无。

切完脉后,我告诉她,鼻塞是头部受寒所致,受寒是因为头部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又是因为体内心火不够。就好比阴天,我们头顶上没有了太阳的照射,感到很阴冷一样,人体心脏没有火力,头部就会阳气不足,就会怕冷,稍稍遇到冷空气,就容易伤风鼻塞。

病人似懂非懂地听完了我的分析,然后问道,那以后是不是要少吃生冷的食物,多吃“上火”的东西?

我点了点头,给患者开了一个处方:桂枝、白芍、葛根、生麻黄、通草、生姜、大枣。我让她先服五剂,每天一剂,早、中、晚分三次,饭后内服。

患者才服用三剂后,病情就大为好转,五剂服完,头疼鼻塞,彻底痊愈。

这是一个典型的头部阳气不足的案例,组成以葛根汤为基础方,加了一味通草。

许多人都知道,通草是下奶的药物,它有清热利尿、下乳的作用。其实通草还有其他功效。此物色白,入气分,能疏通体内气机。凡是遇到体内气郁不畅,导致血淤、湿阻的问题,搭配通草皆有奇效。另外,通草能上行于头,所有头面部孔窍不通的问题,也都可以配伍使用。上面这个案例中加入一味通草,就是考虑到它有通鼻窍的功效。

头面部阳气不足,便会生寒;阳气有余,则会化火。

临床上经常见到头面部长包长疖,这都是上火的标志。为什么头面部长包的多,而下肢很少长包呢?这都是“火性炎上”的结果,火属阳,阳气主升,所以火邪伤人,就容易出现在头面部了。

去火有讲究,药物勿滥用

上火了如何治疗呢?

懂得一点保健知识的人都知道,吃去火药!

吃什么去火药呢?

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中草药很多,是不是可以随便选用?其实治疗上焦的火,很有讲究,因为用药不当,还会加重体内的寒,火没有清掉,寒邪反倒是加重了。

上火的病机可以归结到温病这一块,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就是治疗头面部热性病的重要指导思想。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除了和药物的气、味、药用部分、质地轻重有关外,还与用药量的大小有关。同一味药,量轻可上达表,量重可下降走内。比如说,桑菊饮能治疗风热外感,对只是咳嗽、不发烧的人效果最好,它在选药上就非常讲究,不但气味俱薄,而且方中“菊花一钱,桑叶二钱五分,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都是分量非常轻。

又比如桑杏汤,也是治外感的良药,组方为“杏仁一钱五分,桑叶一钱,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方中用量最大的也没超过二钱,足见其量之轻!

轻者,轻如羽毛,飘荡而上,直达上焦,因势利导,驱邪于外,反之若用量重则沉而下降,引邪内陷或变生他证。“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有两层意思:其一,用量要轻;其二,要选用气味俱薄的药材,如桑叶、菊花、蒲公英、薄荷等。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桑杏汤一方后的自注里也说:“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用量多少合适,患者自己是不好掌握的,这时我建议患者服用中成药,如黄连上清片、牛黄上清片、三黄片等,饭后服用,即可起效。中成药一次吃几片,用量很轻,饭后服用,药走上焦,也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对于经常上火的人,除了服药外,还建议大家平时多用菊花、桑叶等泡茶喝,这些轻轻之品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五脏之火上于头,可按表现部位来辨别“火性炎上”,这里的火,既包含外邪侵袭头面化火,又包含脏腑之火。五脏气血郁滞而不畅,气有余便会化火,化火之后,会借其所属经络上行于头,所以我们看到头面部“上火”的时候,除了考虑到清上焦之外,还得思考火的源头,即五脏之火。火走头皮(发痒、长疙瘩),与肺火亢盛有关,因为“肺主皮毛”。火走眼睛(红肿热痛),与肝火亢盛有关,因为“肝开窍于目”。火走面部(长疙瘩),与心有关,因为“心之华在面”。火走耳朵(疼痛、长疙瘩),与肾有关,因为“肾开窍于耳”。火走鼻子(鼻腔发热生疖),与肺有关,因为“肺开窍于鼻”。火走口舌(长疮),与心有关,因为“舌为心之苗”。火走牙龈(肿痛),与胃有关,因为“牙龈属胃”。……通过这些属性,就可以对号入座,在选用清轻之品治疗上火时,就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药物,做到有的放矢。或许有人会问,火性炎上,也就是说人体内的火,都会向上移行,达于头面,但为什么有些人出现下肢红肿呢?为什么许多妇科炎症,中医认为是有热、有火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湿衣服的故事。

万病从根治3——湿热证的诊断与治疗

夏天的脏衣服,我经常是泡上水之后及时洗干净。有一次因为临时有事,衣服泡在盆子里没有及时洗,第二天回家,才记起这件事。令我诧异的是,衣服明明是用冷水泡的,放了一天后竟然开始发热、发酵,盆内衣服温度变高,水都成热水了。

我一边洗衣服,一边思考为什么会发热?

脏衣服如果是干燥的,没有泡在水里,纵然放上三五天,也不会发热。但衣服浸水后,加上夏天天气炎热,一旦不及时洗涤,就会出现发热发酵的情况。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水啊,水湿导致了衣服不透气,郁积而化热!想到这里,我立刻想到了人体湿热型疾病的病机——湿阻气机!这才是湿热证的致病关键啊!

湿热证的治疗重点不在清热,而在除湿

在人体,如果湿邪偏重,阳气运行容易受到阻滞,进而产生郁积,气有余便是火,火与湿相合,即化为湿热,有的甚至化为湿毒。因为湿性趋下,所以容易形成湿热下注,在人体的中下部分出现相关的疾病表现。比如妇科带下病、男性前列腺炎、慢性肠炎、脚气、湿疹等。正如这衣服,泡湿后遇上天气炎热,衣服内空气不能流通,郁积化热。

治疗人体湿热为患的疾病,许多医家认为是湿毒,要采用清热解毒的办法,以寒凉之药治疗湿热之病。这样用药虽然可以暂时缓解湿邪所化之热,但不久病情还会反复发作,因为湿邪依然存在,人体阳气依然被阻滞。

当病情反复发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当思考治疗方案不对呢?

有些鲁莽的中医,反而认为是下药太轻,力道不够!于是加大用量,用上大剂量苦寒的药物,损伤人体的阳气。当人体仅有的这一缕阳气被消耗殆尽,湿邪自然就不会化热,也无法化热了,于是湿从寒化,成为寒湿。一病未除,一病又起,患者就会感到下肢冰冷。

其实治疗湿热为患的疾病,就如同洗衣服一般,只需要洗干净后,及时将衣服晾起来,衣服中的水分自然会蒸发掉,而不会发热发酵。

所以说,治疗湿热证的最佳办法,不是针对“热邪”来用药,而是针对“湿邪”来用药,运用利湿的药物,把湿邪化去,人体阳气自然会上升,“湿阻气机”的病机就会扭转。这个症结解开了,问题就简单化了。

在上一个故事中,我谈到过,阳气主升,当阻滞阳气上升的湿邪消失之后,体内阳气就会自然而然升腾,整个气机就能正常循环,疾病也就可以治愈。

对付湿邪,关键在调理脾脏

我们再深入思考下去,人体内为什么会产生湿邪呢?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利湿的药物来扭转湿热病的病机,但湿邪产生的源头不解决,湿邪离去之后还会产生,这样疾病还是治不好的。

五行之中,土能克水,湿邪的产生,当然要从“土”来寻找。“脾胃属土,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水湿之邪的产生,与脾的功能失调有很大的关系。脾虚失运,最容易导致水湿停留,化为湿邪。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湿热病的治疗,最关键的是除湿。只有湿邪除去,才能够扭转病机,而健脾最能促进水湿代谢,从根本上治疗湿邪为患。

因此,利湿升阳,健脾除湿,才是治疗湿热性疾病的根本大法。

湿热引起的男科疾病

患者张某,40岁。尿频、尿无力、尿不尽一年,加重一月。

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无力、尿不尽,症状持续了半年多,还伴有腰酸、性功能减退、小便黄赤、阴囊及大腿根部潮湿等症状,在医院进行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卵磷脂+,临床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半个多月,尿频、尿不尽的问题明显好转,但腰酸、性功能减退迟迟不见改善,停药一月后,病情再次复发,于是寻求中医治疗。

来我这就诊时,他的舌苔薄黄而腻,舌根白,六脉郁缓,左右脉象有下陷之势。综合其他症状,我断定他得的是中医所说的淋证。这个疾病治疗起来并不困难,大体就是疏肝健脾,利湿升阳,温阳化湿解毒。

我开了如下一个药方:白术、苍术、蜂房、滑石粉、冬瓜子、红藤、黄芪、苦参、大蜈蚣、柴胡、龙胆草、生甘草。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五剂后,尿频、尿无力、尿不尽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阴囊潮湿也明显缓解。根据他的情况,我把上面的方子略做调整,去掉滑石粉,增加一味杜仲,患者又服用了十余剂,所有的症状全部消失了。

为了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我让他平时用白术10克泡茶喝,每天吃一把生南瓜子(半两左右)。半年后再遇见他,得知他已康复,未再复发,体质也明显增强。上述案例中我使用的几味药物,各有妙处。白术、苍术两药,燥湿健脾,促进脾之升清,清阳得升,湿热证之热邪才能去除;滑石粉、冬瓜子、龙胆草利湿,湿邪得除,则气机条畅;蜂房能温肾助阳,杀虫解毒,配伍红藤、蜈蚣,可以治疗湿热郁积日久所化之毒;苦参清热燥湿,针对肠道的湿邪,龙胆草清热燥湿,针对肝经的湿邪,两者相伍,湿邪之患自无留恋之处。

方中还有一味药值得注意——冬瓜子,此药升阳除湿,疗效尤佳,《中药学》上记载其功效为润肺、化痰、消痈、利水。《太氏药谱》中写道:“用冬瓜子治疗肺病、肠痈在《金匮要略》中皆有记载,而冬瓜乃瓜果菜食之物,其子何能有此效?常见冬瓜子抛入猪粪坑中而不腐烂,次年凡施用猪粪之处可自然生长冬瓜。于秽浊中生长的冬瓜,其味甘淡,甚为爽口。注意观察这一现象,从中悟出冬瓜子‘极善浊中生清,其子抗生力强,更属清轻之品’。根据冬瓜子升清降浊,清可去实的特点,用来治疗咳喘脓痰、肺痈、肠痈、妇科带下以及湿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湿浊阻滞,都具有显著疗效。”

湿热导致的妇科疾病

患者刘某,45岁,白带异常三个月,加重一周。患者说,三个月以前,开始出现白带异常,凝乳状,颜色偏黄,伴腥臭味,小腹坠胀,隐隐作痛。在医院进行妇科常规检查,白带白细胞+++,子宫颈轻度糜烂。进行阴道冲洗并上药,治疗一周,症状缓解,但一周前没有明显诱因,病情再次加重,自行购买妇科千金片,服用一周,未能好转,所以寻求中医治疗。

我看她舌苔薄黄而腻,舌头上有齿痕。再一把脉,右关尺郁涩,右寸细软。初步诊断就是妇科的带下病。

处方如下:苍术、黄柏、薏米仁、炒白术、冬瓜子、苦参、红藤、土茯苓、生甘草、淮山药、黄芪。

患者服用了十余剂(其间配方略有增减),白带转为正常,妇科常规检查,子宫颈糜烂消失。

在这例湿热为患的带下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我还是采用了健脾除湿升阳、清热燥湿解毒的治疗原则,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当然,这其中的关键,还是除湿升阳。

湿邪会造成很多种疾病,它们全都需要靠健脾来治愈

天在上,地在下;天属阳,地属阴;人体阳气居上,阴气居下。这是天地阴阳的必然规律。如果阳气受到湿邪阻滞,不能上升,而居于阴位,那么阳气与阴气相和,就会化为湿热。又因为湿性黏滞,它会进一步阻滞阳气的升发,因此湿热为患的疾病,常常迁延难愈。

如果湿热之邪聚集于皮下,遇到诱因后,通过皮肤向外而发,浸淫皮肤,就会引起顽固性皮肤病。

如果湿热之邪停留于四肢关节,就会导致关节肿大,畸形,局部出现红肿热痛。

如果湿热之邪停留于肠道,那么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等问题就会出现,进而形成现代医学所说的慢性肠炎。

如果湿邪停于肝胆经脉,形成肝经湿热证,人体就会表现为肝区胀痛,口发苦,食欲差,或皮肤发黄,眼睛发黄,小便发黄等。如果湿邪停留于膀胱,则会形成膀胱湿热证,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涩少而痛,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慢性膀胱炎。

如果湿邪停留于肛门,容易导致痔疮发生。……

临床上的种种症候,很难悉数,而目前对于湿热证的治疗,西医总以炎症来论治,大量使用抗生素,湿热所化之毒虽然缓解,但湿邪仍在,湿性黏滞,阳气被阻,过不了多久,湿热又会产生,所以对于湿热为患的疾病,现代医学往往没有很好的疗效。

认清病机,升阳除湿,这才是治疗湿热证的根本方法。热重者,配以清热解毒;湿重者,配以苦温燥湿;皮肤湿邪为患者,调理脾肺;肝经湿热为患者,调理肝脾;妇科带下为患者,调理脾肾,补养带脉。

前面我举了两个病例,分别是湿热导致的男科疾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过程。其实不仅是男科湿热为患的疾病,妇科湿热带下、慢性盆腔炎、子宫颈糜烂等病症,可以通过利湿升阳,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愈,而且湿热所致的肠道疾患、湿热为患的皮肤病,都可以运用此法。

理是相通的!无论患何种疾病,只要是湿热所致,健脾就是首要任务,脾脏强健,则湿去阳升,疾病自然好了一大半。

这样的患者,平时饮食上要多吃一些健脾除湿的食物,如冬瓜、薏米仁、白茯苓、白扁豆等。而那些会生湿热的食物,如面食、甜米酒等,一定要少吃。

夏天是湿邪较重的季节,湿热型疾病容易加重,经常炖些冬瓜汤、鲫鱼汤、鸭子汤等能够除湿的汤来喝,对身体是大有裨益的。

经常有严重脚气的患者,外用内服诸药,都没有太明显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这类患者下焦湿热过重,脚气为湿热下注所致,我建议他们长期用薏苡仁煮水喝,通常过不了几天,病情就会明显好转。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湿衣服发热的故事,想想将衣服洗干净后挂起来晾干的过程,与中医治疗湿热证的方法是完全一致的。洗衣服的过程,就是除去脏衣服中湿毒的过程,衣服挂起来后,水湿利下,不就是除湿吗?水湿除去后,空气对流,阳气不会郁滞,自然就不会发热发酵发臭了。

医理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们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感悟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当妇科炎症采用抗生素治疗几年,还是没能治愈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考虑是不是要换更高级的抗生素,而是应当考虑,这个病该不该这样治疗?是不是治疗思路出了问题?

当一个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服用中药治疗三五个月还没能见效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是不是治疗方案本身存在问题,而不是告诉病人,这个病很难治,时间长,慢慢来……

难易相辅相成,当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其实问题的背后已经准备了一个很容易的解决办法,难与易永远是同时并存的,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易”。

向生活学习,智慧的泉水永远不会干枯。

下面我们通过另外一个故事,来学习新的感悟:水管被冻的故事。

万病从根治4——受寒的诊断与治疗

有年冬天,气温特别低,很多人家里的水管都被冻坏了,我家厨房的水管也不例外,早上起来,看着被冻得严严实实的水管,妻子一脸无奈。

我提来一瓶开水,慢慢地浇在被冻住的水管上,几分钟后,水开始慢慢地往外流,先是一滴一滴的,随后呈一条细线,然后慢慢通畅起来,但随即我发现,水管被冻裂了,水不停地往外漏。没办法,只好换一截水管了。

于是,我请来了水电工,一边看他换水管,一边和他搭讪。“没想到这冬天上冻如此厉害,好生生的水管都给冻裂了。”我感叹道。“这不算啥,很多施工工地,因为没考虑到热胀冷缩,工程建筑都能冻坏,这个问题施工时不考虑好,甚至桥梁都可以被冻断……”

修理好水管,送走管道修理工,我便思考同工人的聊天内容,国家每年因寒冷造成的损失都不少,作为一名中医,我更关心“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中医有六淫致病一说,寒邪就是“六淫”的其中之一,它不仅对大自然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对于我们人体来说,它也是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

寒性收引,身体遇冷也会收缩

管道被冻破,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是因为“寒性收引”。

寒性收引,这是寒邪的特点。“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袭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见肢体屈伸不利,或厥冷不仁。”,“收引”在人体的表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即横向收引和纵向收引。“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变细了一样!人体受寒,经脉也会收引变细,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局部经脉气血的不通,形成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通则痛,这个很好理解。如上面所说的“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人体的经脉、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如上面所说的“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见肢体屈伸不利,或厥冷不仁”。

冻疮是最常见的寒邪导致的疾病

寒邪伤人在临床上有没有呢?这样的病人常不常见呢?

有,而且非常常见!临床上看到最多的就是冻疮,有些患者每年必生冻疮,从小到大,年年如此,其实这就是寒性收引,血脉不畅所致。有些人会疑惑,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为什么有的人生冻疮,有的人不生冻疮呢?中医有句经典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才是生冻疮的根本原因。那么这是什么样的正气不足呢?“心主血脉”,当心脏阳气不足时,血脉运行不畅通,再受到寒邪侵犯,寒性收引,人体就容易生冻疮了。

所以冻疮的治疗要从“心”入手,“温”“通”是关键,有一味药材叫桂枝,它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具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是治疗各种冻疮不可缺少的药材。

中医经典《伤寒论》中,记载有一个治疗血虚寒厥证的药方——当归四逆汤,主要用于手脚冰凉,舌苔淡白,脉象沉细或细而欲绝的人。它的组方是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

此方在配伍上,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是治疗冻疮的经典处方。冻疮初起之时,因寒性凝滞收引,可见局部肌肤苍白、冷麻、疼痛;继而肿胀青紫,痒痛或起水疱,甚至溃烂;日久则组织坏死而难愈。因为血虚寒凝是此方的适应证,所以治疗手足冻疮,不论初期有无溃烂,都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祛寒的总原则——温补肾阳

寒邪伤人,除了冻疮之外,还有很多疾患,比如因受寒引起的头痛、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肠道痉挛、女子痛经等。

治疗的时候,除了考虑心主血脉,我们还要考虑到肾阳,因为心与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源头,两者衰弱,都会引起正气不足,寒邪就容易乘虚而入。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一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肾阳虚的病人受寒后会腰部冷痛,有的患者甚至痛得直不起腰来,其实这就是寒性收引所致,通过服用温补肾阳药物,就可以治疗。

温补肾阳的方法——服用桂附地黄丸、艾灸,或TDP(特定电磁波)照射

温补肾阳的药物很多,选择什么样的合适呢?

一般情况下,肾阳虚衰的病人,服用桂附地黄丸就会有效,但如果夹有湿邪,形成寒湿腰痛,就需要在温阳的同时,配合除湿,病人可以服用独活寄生丸、天麻丸、木瓜丸等。

如果在选择药物上,自己不太明确该如何选用,那最好是直接用艾条熏烤受寒的腰部,用艾火来散腰部的寒邪,寒邪散尽,腰痛自然就好了。

艾条烤的时候,可以同时使用五到六根,排成一排,用细铁丝固定,然后用夹子夹起来,同时点燃这一排艾条,烤的效果就会比较好。

烤艾条虽然有效,但有一个弊端,就是燃烧时烟雾太大,熏烤时烟雾缭绕,弄得满屋子都是,因此熏烤时最好能找一个有换气扇的地方,这样烟雾就会被抽走,人待着也不会那么难受。艾条熏烤还有一点不方便,就是它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一个人是无法操作的。有些老人,自己手脚都不灵便了,再来给老伴烤腰部,弄不好还容易造成烫伤,因此,对于操作不便的患者,我建议采用电烤。有一种TDP(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又称为神灯治疗仪,医院正广泛使用,操作简单,一个人自己操作即可,而且没有污染,用它来烤腰部,散腰部的寒湿,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腰部受寒,寒性收引导致疼痛。这个道理明白了,治疗起来就很简单。以热治寒,寒者热之,腰痛自然就能痊愈。

脾胃受寒的表现:腹痛、腹泻

脾肾阳虚的人,服用寒凉食物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告诉你,这是肠道痉挛。其实也是“寒性收引”引起的,只不过是表现在了肠道上,治疗起来也是“寒者热之”,服用散寒的药物,比如附子理中丸就可以解决问题。不愿意服药,用艾条灸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这个部位,烤到发热发烫,同样能起效;不愿意采用灸法的,用神灯烤也可以,一样的道理。

颈部受寒的表现:颈部僵硬

有些颈椎病患者,平时摇晃脖子时咔嚓咔嚓地响,受寒后则颈部僵硬疼痛,好像落枕了,有些患者甚至描述为背部的筋好像变短了一样,抽得紧,抽得疼。其实这就是寒性收引的表现。

水管被冻裂,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是天气太冷,寒邪所致,人体筋骨收缩、疼痛,却想不到是寒邪所致,有些人总以为是颈椎退行性病变,通过牵引吊脖子来治疗,但往往越吊越痛,颈部肌肉越来越僵硬,这样对抗性的治疗,并不能解决问题,散颈部的寒才是治疗的关键。

这样的病人,治疗起来其实很简单,《伤寒论》中的葛根汤,可以说是治疗颈部受寒引起疼痛不适的特效方,组方为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方中麻黄能够升高血压,加快心率,因此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使用此方时,要将麻黄去掉,如果怕风、无汗,可以换成荆芥,这样解表之力不减,而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的副作用也没有了。

肩背受寒的表现:肩周炎

临床上有些小肠偏寒的人,小肠经脉不是很畅通,手太阳小肠经在肩背部绕行,如果稍稍受寒,经脉因寒而收引,气血就会不通,人首先会感到肩背部疼痛,特别是手臂外后侧,但肩关节的外展、上抬、内收等活动都不受限制,这是初期的表现。如果病情迁延日久,局部经脉长期不畅,再加上肩关节的活动减少,缺乏锻炼,就会导致肌肉粘连,最终形成肩周炎,也就是肩凝证,关节活动就会受限。肩背部疼痛只是表象,内在的气血不足、肠道寒邪偏重、经络不通畅,才是发病的关键。

治疗上,可以先服用麻黄汤或者两片复方阿司匹林(胃病患者不宜)发发汗,散去体表之寒,疏通经络,等症状缓解后,再从小肠经入手,散去肠道寒邪(服用附子理中丸),才是彻底治愈的关键。

这样的患者,平时从饮食上要避免贪凉,多吃温性的食物。睡觉时一定要注意肩背部的保暖。已经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时,更要加强锻炼,将粘连的肌肉拉开,这样肩周炎才能彻底痊愈。

女性小腹受寒的表现:妇科疾患

女性月经期间,如果小腹受寒,影响了气血运行,就会表现为痛经。这也是“寒性收引”,只是表现在小腹,表现在子宫而已。如何治疗呢?

痛经的女性都知道,每次痛经时用热水袋暖一暖,就舒服多了,这就是“寒者热之”最简单的实践,用热水袋有效,用艾条熏烤自然也有效,用治疗仪电烤也自然有效!服用温性的药物呢?

许多痛经患者找中医大夫看病,中医开的方子大多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有没有效呢?有效!桃仁、红花这些活血化淤的药物用上,血脉通畅了,自然疼痛好转。但寒邪不散尽,下次月经依旧会痛,而且子宫内长期寒邪偏重,还容易长子宫肌瘤。其实治疗痛经最好的药物不是活血的药物,而是温经的药物,温性的药物用上,把子宫的寒邪除掉,痛经自然就好了。

有一种中成药,名为艾附暖宫丸,组方为艾叶(炭)、香附(醋制)、吴茱萸(制)、肉桂、当归、川芎、白芍(酒炒)、地黄、黄芪(蜜炙)、续断。它的主要功能是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对于经期后错、经量少、有血块、小腹疼痛、月经时小腹冷痛喜热、腰膝酸痛等症状最为有效。平时服用此药,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大多数痛经都可以得到治愈。

有些人小腹受凉后,出现肚子发胀,总想小便,但每次上厕所却又不多,在医院做B超检查,会发现盆腔有少量积液,有些医生认为这是炎症,需要抗生素治疗。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寒性收引表现在三焦上的缘故。

三焦是人体肠道外的油网,上下连接着五脏六腑,这一点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谈得比较详细。三焦主水道,人体水液的代谢,与它的关系最为密切,当小腹受寒之后,膀胱周围的油网因寒而收缩,水道不利,水液就会积蓄下来,所以B超上看,盆腔会有少量积液。看到的是水,看不到的是寒啊!病人不适的罪魁祸首,就是寒邪,因其收引之性,故而得病。

治疗起来,散寒即可。这样的病人,只需用30克左右的小茴香煎水,分两次内服,散寒行气,几个小时就能治愈。

前面通过放孔明灯的故事,我们知道了“火性炎上”,在这一章,我们通过水管被冻的故事,知道了“寒性收引”。有些人可能会问:“我总感到心里燥热,头面部上火,我知道这是火性炎上,但我又感到腰以下发凉,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寒性趋下?”

这属于“上热下寒”,这样的病人临床上很多,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吹空调的故事。

万病从根治5——寒热不调证的诊断与治疗

夏天天气热了,到酒店吃饭,酒店就会开空调,凉凉的风由上向下吹,很快就感到一身的凉爽。有个小朋友问我,为什么空调都装在屋子上方,而不是放在地板上?我说:“冷空气重,要往下面走,热空气轻,要往上面走,上面吹冷空气,冷热之间上下对流,很快整个屋子都凉快了。”“什么是对流?”“就是热空气向上升,冷空气向下流。这种相对的运动,就是对流啊!”

小朋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吃饭时彼此敬酒,有个朋友却一点也不喝,我问身体咋了。

朋友说:“只要一喝冰镇啤酒,必然会拉肚子!”

我说:“你肠道有寒,是不能喝凉的东西!”“但我又感到胸中燥热,总想喝点冷的东西,喝点心里就踏实了,不烦躁了!”“这是上热下寒,上面心火重,下面肾阳虚,肠道有寒啊!”“上热下寒?人体为什么不能寒热对流呢?”刚才问问题的小朋友问我。

是啊,人体内也应该寒热对流才是。只有寒热之间形成对流,热的地方才不会长期上火,寒的地方也不会长期寒凉!小朋友的一句话,让我沉思了很久,也明白了人体寒热错杂的病机。

老寒腿、拉肚子、女性痛经,都可能是体内寒热不调造成的。

在人体,心脏属离卦,主火,就好比天上的太阳;肾脏属坎卦,主水,好比地上的河流。

夏天天气炎热时,人站在河边,会感到丝丝凉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水分被太阳照射蒸发,能吸收一部分热量,所以人会感到凉爽。在人体中,也是如此,正常情况下,肾水借肝气的升发,向上升腾,来济心火,人就不会感到心火亢盛,心情烦躁。但是当肾水亏虚时,心火没有肾水的制约,就会亢盛,人就会心烦,想吃冷的东西,凉的东西。

夏天我们游泳时可以感受到水温比冬天暖和,这是因为太阳光的照射使水温升高了,地下的井水因为没有太阳光的照射,所以还是凉丝丝的。在我们人体也是这样,心火通过胃气的下降和肺气能够下的敛降,行入肾,我们下半身就会感到暖和;如果心火不能够下移,我们人体的下半身就会感到寒冷,吃凉东西就会不舒服,就会拉肚子,就会双腿发凉。女性朋友还会月经不调、痛经。

想明白这些道理,我们治疗上热下寒的疾病就会有办法了,就好比将井水放到太阳下晒晒一样,只要将人体的心火向下引,暖暖肾水,自然就能使下面暖和起来。

我曾经治疗过这样一位患者,35岁,痛经3年,每次来月经都是小腹疼痛、发凉,疼痛厉害时面色苍白,身体出冷汗,几乎晕厥。服用桃仁、红花、益母草、当归、延胡索等活血化淤的药无数,服药当月病情稍稍缓解,可下次来月经依然疼痛。平时心情烦躁,焦躁不安,特别喜欢吃冷饮,据她自己说吃冷饮后才感觉心中稍稍平静。

我同时配以川牛膝引心火下行济肾寒,柴胡升发肝气,引肾水来济心火;最后再用采用附子、艾叶、小茴香、紫石英温暖下焦,用栀子、生地清理上焦,当归尾、延胡索化淤止痛,调理一周就治好了。半年后再见到她,她说一直没有复发,心中烦躁也大为好转。

这个病人的治疗,就是采用了引火下行,寒热对流的办法。

寒热失调时,不仅是补肾阳,肝肺胃三脏更要调理

人体的疾病,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对应的治疗法则。

许多病人长期腰腿发凉,看中医,中医就会告诉他:“你肾阳虚,体内寒湿重,要吃补肾火、散寒除湿的药物!”

这样的药物一吃就见效,可吃完了过不了多久,又寒了!再吃,又过不了几天,又寒了!治病就像在搞拉锯战,没完没了,这是为什么?因为人体的寒就这么多!

这个问题想通了,身体的寒就算彻底治好了!想不通,就会永远处在补火散寒的拉锯战之中!

前面我讲过,人体下半身的寒是需要肾阳来暖的,而肾阳的来源则是心火!

生活中有句话我们都知道,就是“救急不救贫”,贫穷不是一时的救济能解决问题的,脱贫才是关键!让贫穷的人自身有能力创造财富,这样才能脱贫!“授人以渔”远比“授人以鱼”重要!补肾阳可以祛下焦虚寒,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何使自己的肾阳不易虚衰,是很有学问的。

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中,火往上烧,水向下流,这是事物的特性,所以人体最容易出现的也是火向上冲,寒向下渗。要想使自己的下焦寒邪不重,就得使水向上流,火向下移。水向上需要肝气的升发,所以人体要心情舒畅,需要亲近大自然,借大自然树木的调达之性,使自身的肝气保持舒畅,这样肾水才能上济心火,心情才能不焦躁;同时少熬夜,熬夜容易伤及人体的肾阴,肾阴伤了,不足了,肝气再调达也没有用,也无法济心火。

火向下移需要借肺胃之气的下降力量。很多时候,我们饮食不规律,心浮气躁,均会影响心气的下移,不能下交于肾。“圣人之心如珠在渊,常人之心如瓢在水!”可以看看凡气定神闲之人,很少会出现上焦火重,因为上焦的火被肺气收敛,向下移行,温暖肾水了,充养肾阳了。

辛辣食物要少吃,酸味食物要多吃

五味养五脏,饮食之味过偏,也会影响人体气机的升降,寒热的对流。

比如辛味入肺,吃多了辛辣的食物,会导致肺气宣发过度,影响心火的下行。同时按照五行相克理论,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吃多了辛辣的食物,导致肺金过亢,克制肝木,肝木的调达之性受到抑制,也会阻止肾水上达济心火,所以吃多了辛辣的食物,不仅影响心火下移,同时也影响肾水的上升。

这样的患者很多,经常咽喉肿痛,同时经常出现腰酸腿软的现象,通过服用小柴胡颗粒,配六味地黄丸,就能缓解病情。

小柴胡颗粒是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小柴胡汤采用现代科技加工而成的,作用是疏肝和胃,也就是借柴胡升发肝气,借半夏降胃气,这一升一降,人体逆乱的气机就得到了恢复。心火就会借胃气的下行入肾,暖肾水。服用六味地黄丸补养肾水,借肝气升发,上济心火。

药物治疗虽能取得一时之效,但生活习惯不改变,则永远难以治愈。农村有一句土话:“病号不忌嘴,大夫跑断腿!”说的就是这个理。

辛辣之物的作用是发散,酸味的作用是收敛,因此,如果特别爱吃辣味的人,平时不妨多吃点酸味食物,借用酸味来收敛肺气,这样对身体是有利的。   

两味食疗方:薄荷枇杷饮、薄荷杏仁粥

对于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心肾不交、寒热不调的病人,除了吃药,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薄荷枇杷饮

我给大家说一个泡茶喝的药方:薄荷枇杷饮。薄荷10克、生枇杷叶10克、红糖少许。

这里的薄荷能够疏肝理气,如同春风拂柳,促进肝气的升发。肝气调达了,肾水就能借此上济心火,心火得济,人就不会感到烦躁难耐。枇杷叶降肺胃之气,胃气下行,肺气敛降,心火就能下交于肾,肾水得心火温阳,自然就不会过寒。红糖味甘,既能调和药性,又能中和薄荷的凉性,这样药方不寒不热,中正平和,升降相随,可以常服。

薄荷杏仁粥

对于平时不愿意喝茶的人,也可以煮薄荷杏仁粥来喝。

原料:苦杏仁10克、粳米克、新鲜薄荷叶10片。

做法:先将苦杏仁研成粉末状,待粳米煮稠后,放入杏仁粉再继续煮沸,然后放入洗净切碎的薄荷叶,搅拌均匀即成。每天喝1次。

这里面的苦杏仁能够收敛肺气,薄荷能够生发肝气,一升一敛,则心肾相交,不仅能缓解上热下寒证,对于保养皮肤、疏解肝气,预防抑郁也有好处(因为杏仁具有润白肌肤的功效,薄荷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

不过,因为杏仁中含有少量的苦杏仁苷,吃多了对身体有害,所以成年人每天的摄取量不宜超过10克。

调息静坐是战胜寒热不调的方法之一   

养生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只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方法就有很多了。下面我介绍一种非常简单的办法,只要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大多数上热下寒的病机都会转化,心情也会慢慢平静下来。

身体正直坐好,双腿自然下垂,慢慢吸气,慢慢呼气。呼气时想着你的两个膝盖,感到体内有股热量慢慢向下移动,这样持续十来分钟后,你就会感到膝盖发热,有关节炎的人,还会感到膝关节很舒服,在向外散凉气。痛经的女性患者,平时经常这样练习,也会感到小腹部慢慢发热,痛经也就慢慢好了。

大家可能会问,这是什么原理?

其实这就是通过调整呼吸,通过肺的敛降,将人体的心火向下引导,用自身的热来驱散自身的寒。它不仅仅是治病,更是强身健体的妙招,因为这个简单的动作,既驱散下焦的寒,又通过心火的下移,补养了亏虚的肾阳,肾阳不亏虚了,下焦自然就不寒了。

通过这样的练习,心火下移之后,浮躁的心情可以平静下来,不仅治疗了疾病,人的心境也会慢慢发生改变;处事心态发生变化,就不会心浮气躁了,看问题也会长远一些,正如诸葛亮在给他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写道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静了,思想就远大了!

金鸡独立,启动人体小空调

有些人,长期心情急躁,让他练习这种静功,一时可能无法适应,可能也找不到感觉,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这类人可以采用“金鸡独立”的办法。

所谓金鸡独立,就是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双手自然下垂,双目轻闭,站立3~5分钟,一脚站毕,换另一只脚,每天两次即可。

金鸡独立为什么能促进人体寒热对流?

如果你自己亲自站立几次,你就会发现,一只脚站立时人体容易出现不平衡,这就要求人的思想集中到小腿和脚的部位,为了保持“金鸡独立”的姿势,人体的能量会向下转移,心火就能下交于肾水,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不仅心肾不交的可以练习,肝阳上亢,血压升高,头胀头昏的人,经常腰酸腿软的患者也可以练习,为什么呢?

气血下行,人体下焦就会得到补养,肝阳上亢就会得到抑制,肾虚也会好转!

曾经有位患者头昏头痛,血压基本正常,西医诊断是脑供血不足,静脉给药,使用丹参注射液一周,丝毫无效,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找到我后,通过切脉发现气血向上涌,属下焦肝肾亏虚,虚火上冲所致,我建议他服用中药,可对方不太相信,于是我让他采用金鸡独立的办法,每脚站立半小时。他练习后当晚头痛大减,练习一周后,病情好转了八九成,而且腰酸的毛病也好了很多!

上面谈到的这些都是“术”,也就是治病的方法,方法有很多种,但必须明白方法背后的意义,指导思想是什么,疾病的病机是什么。“术有千万,理为第一。”明白了理,很多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有些患者可能会问,膝关节痛,按照上面的练习了,稍稍舒服点,但还是疼得很厉害,关节屈伸都有困难,这是为什么?这涉及筋的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另外一个小故事:做弓箭的故事,来谈谈关于筋的病变该如何治疗!永远要相信一句话,任何疾病的产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找到对应的治疗法则!

赞赏

长按







































白颠疯病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uhuangg.com/ksyf/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