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吃不胖,减不了肥,喝水都长肉,黄脸婆
白癜风能治愈么 http://m.39.net/pf/a_4603724.html 一、方法不靠谱,当然越减越肥 我们总能听到“过劳死”的新闻报道,事实上,“过劳死”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见的。过劳引起的更多问题是“过劳肥”,就是越累越胖、越忙越肥,这是很多人的经验。 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过劳伤的首先是脾,脾气虚了,代谢能力下降,能量过多地存留在体内,人就变肥胖了。这种胖子肯定是脂肪多、肌肉少的。“十个胖子九个虚”,这里的“虚”指的就是脾虚。 今天杰哥这篇文章有点长 可以收藏起来慢慢观看 对此,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中早就清楚地提到了:“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 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这段文字里包含了几种状态和体形: 首先是“能吃且胖型”。这种胖很明显是吃出来的,是胖而不是肥,而且常见于年纪轻、正处于发育期、胃口特好的人。 他们的胖是比较结实的,主因就是饮食过量。这应该不能算病,只需要控制食欲、加强运动就可以了。 其次是能吃且瘦型,或者是虽然吃得少,人却很胖。这两种情况显然都是病态。 先说“能吃却瘦型”。很多人怎么吃都不胖,通俗地讲,就是吸收功能不好,“酒肉穿肠过”了,这就是脾气虚的问题。 杰哥见过一个很秀气的女孩子,特别能吃,而且特别喜欢吃肉,牛排一次能吃两客,但是,到了晚上肯定一次腹泻光,所以她放开了吃也不会有长胖的风险。 她身边的女孩子都羡慕她的这个“优点”。 其实,这种“优点”早晚要变成缺点的,因为脾气虚不可能仅仅是因为身体不吸收,肯定还有不能代谢或者代谢能力减弱的问题。 只不过前面提到的这个女孩年纪轻,代谢问题因为年轻、生命力旺盛而暂时不明显。 到40岁以后,整体的代谢能力下降,脾气虚导致的代谢无能的问题就会加重,那个时候的她,很可能就成了一个大胖子。 即便到了那时,她仍旧还会有腹泻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种是李东垣说的“少食而肥型”,就是我们说的“喝凉水都长肉”的那种人。 这是典型的脾气虚,也很可能是那个吃牛排而不胖的女孩子的未来。这种人除了“少食而肥”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肌肉无力。 所谓“肥而四肢不举”,就是虽然胖,但不是肌肉多,而是脂肪多,所以运动起来仍旧无力,他们的脾虚和肥胖都是过劳所致。这种过劳主要是因为心力交瘁,是思虑过劳。 中医五行中,火生土,而火对应的是心,土对应的是脾。心被消耗太过,自然无力生土,脾气随之虚弱。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文人、现在的知识分子多给人“手无缚鸡之力”的脾虚印象,他们的脾虚就是因为用脑过度、心思太重导致的劳心所致。 脾气虚、代谢能力弱,脂肪之类应该消耗出去的“脏东西”就要停在身体里,李东垣称其为“邪气盛”。 这种停留在人体内的“脏东西”,中医叫“痰湿”,所以吃得少但也胖的人,一般体内都有痰湿,需要通过补脾祛除痰湿的办法来减肥。 这种脾气虚导致的“过劳肥”,是当今最常见的。在忙碌的情况下,一般人是无暇管住自己的嘴的,抓到什么吃什么,凑合填饱肚子而已,自然不能斟酌饮食的热量,也顾不上节制,这就加重了肥胖的程度。 有的人虽然不胖,但体检时却发现得了脂肪肝,大家开玩笑说他仅有的脂肪还长在了肝上。 这种情况在经常熬夜、值夜班的人身上更多见,即便他们没有吃夜宵的习惯,即便吃的夜宵的热量很低,但仍旧难免会发胖或者得脂肪肝。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理论,是因为他们在肝经值守的“丑时”,也就是夜里的1~3点,没有让肝脏休息,导致了这种代谢紊乱。 事实上,这种违背正常作息的生活方式,更是对脾气的消耗。 “过劳肥”的人,减肥总是不成功,因为“脾气虚”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通过单纯的节食、腹泻来改善。 节食和腹泻甚至还会加重脾气虚的症状,所以他们的减肥总是刚开始有效,很快效果就不明显了,或者体重很容易又反弹回来。 毕竟我们要消除脾气虚这一导致过劳肥的根本原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还有一种与前面那个可以大吃牛排,但仍旧很瘦的女孩子不同的人是“能吃且瘦型”,类似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二亢”),是虚性亢奋的结果,对此,中医归结为“胃火盛”。 这种人不仅总是饿,还很容易渴,他们的瘦比起大吃牛排的女孩子来说,要明显地呈现出病态,人会显得很憔悴,皮肤也缺少水分,是需要马上治疗的。 只要你弄清了肥胖最终是不是因为脾气虚引起的,你在减肥的时候,还是可以求助于很多药物的。 只是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上都没有标明“减肥”这个功效,但是它们能从根本上改善脾气虚的症状,减肥就成了这些经典方剂的意外收获了。 比如“补中益气汤”,它是写《脾胃论》的李东垣创制的。这是一种可以长期吃的补脾药,它的减肥效果是随着脾气的强健而实现的,表面上是在减肥,实际上是在修补过劳给身体造成的影响。 所以你用“补中益气汤”来减肥的话,肯定不是速效,但一旦起效,就不用担心反弹问题。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主要成分:黄芪(炙)、甘草(炙)、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还有就是“参苓白术丸”,它是宋代就有记载的一张名方,作用比“补中益气丸”要和缓,更适合于脾气虚,尤其功能主治:补脾。用于长年腹泻、大便不成形。 因脾气虚而浑身浮肿、虚胖主要成分:人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莲子、扁豆、砂仁、桔梗、茯苓、干草(炙) 是因为脾气虚而浑身有些浮肿、虚胖的人,可以长期服用。 另外,适合脾虚人用来减肥,同时还可以使面容、身材变得紧致的方子,当属汉代张仲景始创于《伤寒论》中的“五苓散”了。 功能主治: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主要成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二、女人的“游泳圈”是如何炼成的 女人的衰老肯定和发胖有关系,一般的发胖从35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而且是先从肚子开始胖起,一个围在腰间的“游泳圈”会逐渐形成。 如果不加以控制,到了50岁,这个“圈”就变成了一个“大肚子”,这样的体态使她们明显要比同龄人显老。 为什么胖是先从肚子开始呢?如果用西医的观点来解释,是因为腹部的组织最疏松,脂肪在这里最容易囤积。那为什么肌肉会松弛呢?通俗地讲就是人老了。 不过,用中医的解释更加合理,因为“脾主肌肉”,只要脾气一虚,它所主的肌肉就会变得不紧致。 腹部的肌肉不像腿部、胳膊上的肌肉,我们每天都会用到,而每天做腹肌锻炼的人很少,腹部因此是锻炼得最少的部位,所以一旦脾气虚了,人体最先松弛的就是腹部。 我们先看看孩子,越小的孩子,肚子越大,他们的小肚子总是向外膨出的。 其实那么小的孩子,腹腔里没什么脂肪可以导致腹部膨出,膨出的其实是腹腔的内脏。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既然是后天的,那孩子在出生之后,他的脾就需要一个逐渐变得强健的过程。 孩子的内脏之所以会膨出,是因为他的脾气还没足够强壮,脾气所主的肌肉因此而松弛,才会无力束缚内脏,导致腹部膨成个大肚子。 如果这个孩子还有疳积,他的肚子就会更大,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肚皮上面的青筋。 但是除了肚子大,孩子身上却很消瘦,给人“细脖子、大脑壳”的感觉,这是孩子喂养不好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孩子为什么会得疳积呢?这也和孩子的脾气有关。 得了疳积的孩子一般都是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胃口很差、大便不成形,多见于1~5岁的孩子。 起因就是父母不会喂养,或者是因为急性肠道感染转为慢性,变成了慢性腹泻,总之是把本身原本就不强壮的脾气给损伤了,因为脾气虚而疳积严重。 疳积越严重,孩子的小肚子就越鼓。因为疳积越严重,能统摄住肌肉的脾气也就越虚。 要想让孩子改变“细脖子、大脑壳”的样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健脾。 中医有个针对这种孩子的好方子,也有成药,叫“启脾丸”,里面除了人参、白术、茯苓这三味经典的健脾药外,其余的都是像陈皮、山药、莲子、山楂、麦芽这些药食两用的药物,所以孩子很爱吃,最适合他们长期服用,以强健还很稚嫩的脾气。 杰哥有一个朋友,她家孩子从小就特爱感冒,小脸总是黄黄的,头发都打绺,典型的脾气虚。 后来她知道了这种药,经常给孩子吃,结果小黄脸吃得红扑扑的,她那个小区的家长们都趋之若鹜地找这种药。 但是要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大便干,使用这味药就要慎重,因为里面有人参、白术这些性质比较温燥的健脾药,有胃火的孩子吃了会上火。 至于成年人,道理也是一样的。中医讲,“人过四十,阳气过半”,意思是人过了40岁,阳气就要衰减一半。 阳气本身就是火力,就是功能,这就像一辆开了30万公里的汽车,功能肯定不如刚买的时候,火力肯定也会递减。 这是个趋势,而且这个趋势不是到了40岁才突然出现,只是到了40岁前后,症状最明显,这个时候也是肚子上的“游泳圈”开始出现的时候。 有人说这是因为生完孩子后,肌肉松弛导致的,的确有这方面的原因。首先,生孩子虽然是人体的自然过程,但也是母体的一次元气损伤。 女性生育完之后,脾气确实会有所损减,如果没及时调养好,本身可以束缚住腹腔脏器的肌肉就会变得无力,“游泳圈”就更容易出现了。 但并不是每个处于该年龄段的女性都会长“游泳圈”,比如体质很强壮的,或者原来就是运动员,生了孩子之后没停止锻炼的。 你肯定会说她们的肌肉力量强,而肌肉力量强的人,首先肯定不是脾虚的人,肯定不会动不动就觉得疲劳,肯定没有夏天怕热、冬天怕冷的问题,也不会动不动就消化不良。 所以,如果你想减掉小肚子、去掉“游泳圈”,不能单纯地去节食减肥,也不能单纯地去练肌肉,而是要兼顾到健脾、补脾。 足三里这个穴位可能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可以帮助你把吃进去的食物转为营养物质,不至于以脂肪的形式停留在体内的穴位,是健脾的要穴。 对于因为脾气虚而发胖的人,这个穴位是要经常按摩的。 同时,如果你确实吃得很多,食欲总是很旺盛的话,还有一个“止饿穴”,即内庭穴,就在第二个脚指头缝上,捏的时候可以上下一起捏,按摩三五分钟。 如果你只是单纯地老想吃,胃口特别旺的话,这个穴位可以帮你控制食欲。 脾虚的人不仅胖,而且大便不是干、就是稀,别看肚子上的肉厚,但一点儿也不能御寒,稍微着凉可能就腹泻了,这就是典型的脾气虚。 对他们来说,揉腹也是一种健脾办法,既能治疗便秘,又能治疗腹泻。脾虚的人每天晚上都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揉20分钟。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敲打带脉,带脉就在腰带所在的那个位置。人体的各条经络都是纵向的,唯独带脉是横向的,它的作用就是“约束诸脉”,当然也能约束脾经,对健脾有益,所以,敲击带脉等于是在鼓舞脾气。 你可以去试一试,这种方法能通便。持之以恒的话,还可以帮助你减肥。 三、女人变成“黄脸婆”的内幕 中医给五脏赋予了不同的“职称”,其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两个脏腑是我们健康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先天之本”中有与生俱来的、不能改变的基因问题,比如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抽烟,但活到80多岁,也不会得肺癌。 有的人虽然不抽烟,生活也特别讲究,不到50岁就发现得肺癌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命定的。 而中医说的脾气强弱,却是我们自己可以左右的,而且脾气这个“后天之本”也恰恰是中国人最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可以说,健康是“成也脾气,败也脾气”。 先说“成也脾气”。 我们常说一个人只要嘴壮、胃口好,就说明他脾气不虚。这种情况下,即便得了重病,即便上了年纪,他的寿命也有保证。 举个例子,两个人虽然患同样的疾病,但一个能自己吃饭,一个靠输液、打点滴,他们的结局会有天壤之别。 能吃饭的,身体肯定恢复得好;靠输液的,即便营养补充得很及时、很全面,但也难逃病情恶化的命运。 为什么?胃口好不是单纯地保证了营养的摄入,更重要的是,胃口好是脾气不虚的一个标志!至少说明这个人有不错的抵抗力、不错的脏腑功能。 如果失去了这些,即便你营养补充得再充分,身体也没有能力吸收营养,所以会最终不治。 因为中医里的脾气指的不只是简单的消化系统,还包括了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等,是多系统的一个功能组合。 脾气强健,就意味着这些系统都在正常地行使功能,健康自然有了保证。 再说“败也脾气”。 中国人评价一个女人年老色衰时,喜欢用“黄脸婆”做比喻,而女人衰老的典型表现也是从面色变得萎黄、没有光泽开始。 那为什么会是“黄脸婆”而不是“白脸婆”呢?这还是和脾气有关。 中医的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对应不同的颜色:脾为黄,肾为黑,心为红,肺为白,肝为青。 在面色上,我们最常见的病色是黄色和黑色,但从健康向疾病演变的过程中,黄色是个“分水岭”,黑色往往已经不治。 大家可能看过张艺谋拍的《山楂树之恋》,其中的男主角最后因为血液病病危,躺在床上,气若游丝,面色是那种 人的黑,这是很符合医理的。 黑色是五色中颜色最深的,中医讲,黑是肾对应的颜色,只有肾虚到极致时,人的面色才会显现出黑色。 一旦出现黑色,就像《黄帝内经》评价的一样:“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有报道说,经常吃泻药,比如大黄、决明子之类的人,其大肠黏膜会变成黑色,这在医学上被称为“黑肠病”,很多人看到这些照片后再也不敢吃泻药了。 事实上,任何一个器官,只要你长期、过度地使用,颜色都会加深,肠黏膜变黑就是因为过度排便导致的。 再比如皮肤的“过度使用”,就是指每天风吹日晒,总是在户外劳作的人,皮肤肯定比经常待在办公室的人要黯淡、粗糙,这就是过度使用的结果。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细胞的氧化就是人变老的主因。我们平时削完苹果后没有马上吃掉,苹果就要生“锈”,这就是被氧化了。 当人体的任何一个组织器官因为过度使用,比如人为地腹泻,再比如吸烟,过度地用烟碱刺激呼吸道和肺,就会加快细胞的氧化,那里的黏膜、组织的颜色也会随之变深,病变由此而生。 其实病变就是细胞氧化产物堆积的结果。 和白里透红的健康肤色相比,黄色的面色就是变深了之后的肤色,也就是细胞被氧化的结果,所以中国人形容病态时有很多类似的成语--“面色蜡黄”“面如土色”“面黄肌瘦”,其中都包含了“黄”。 这种比白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其实是在提示你,身体已经处于消耗状态,如果再过度使用就要变生疾病了。 所以,“黄脸婆”的称谓不仅是一种审美警示,更是一种健康提醒,它在提示你,你已经开始脾气虚了,如果不加以控制,很难说不会发展到“黑脸婆”,甚至是肾气虚等更严重的程度。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黄脸婆”倾向,可以长期服用的药物有两种:一是“补中益气丸”,一是“人参健脾丸”,药店里都可以买到。 “补中益气丸”是直接补脾气的,“人参健脾丸”则是针对因为脾气虚而带来的血虚,因为血虚而导致的失眠、乏力等,这些症状在用脑过度的人身上更常见,所以我一直说它是“脑力劳动者的常用药”。 而“补中益气丸”则适合所有“手无缚鸡之力”的瘦弱者,这些人往往很容易疲劳、感冒,生病后容易转成慢性的,比如女性长期被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折磨时,“补中益气丸”就可以长期用。 功能主治:解肝郁、补脾气。因脾气虚带来的血虚 主要成分:人参、白术(麸炒)、当归、山药、莲子、白扁豆、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甘草、木香、枳壳 四、千万别动不动就吃消炎药 如果把脾气比喻为人体的“纪检委”,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就是“战士”。 气虚的时候,就相当于战士“减员”“缴械”。 战斗力不强,不能将敌人“全歼”,细菌、病毒就会变成“散兵游勇”,持久地流窜在身体里,这就使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了。 这是气虚的女性最常见的问题,不像壮实的小伙子,起病很急、很重,但是说好了就彻底好了。 气虚的女性最常见的问题是慢性盆腔炎、慢性泌尿系统感染,这种长期存在于身体里的慢性感染,其实就是一种慢性消耗,会反过来加重脾气虚的症状。 而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中的女人,怎么可能不衰老得早? 我有个亲戚,7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折磨她最严重的就是泌尿系统感染,带病至少30年了。最开始是因为生活条件差、营养不好,所以病没好彻底。 后来她只要一劳累,毛病就犯,春节前打扫房间会犯,去买菜走远了也会犯,平均每个月犯一次。 去医院做“尿常规”检查,结果也经常显示是阴性,查不出细菌,但就是感觉难受,尿频、尿痛得厉害。消炎药的剂量越吃越大。 她就是典型的气虚,路不能走远,话不能说多,走远了、说多了,人就累得不行。 吃饭也不能吃硬东西,炒菜的油多一点儿也消化不了,经常要在饭后加服一次健胃消食片之类的药物,否则这顿饭就会一直存留在胃里。 不仅如此,到了下午,头就昏昏沉沉的,血压总是很低,很明显是气虚导致清气不能上承的结果。 她的泌尿系统感染之所以迁延成慢性,也是因为脾气虚导致的白细胞战斗无力,和细菌的战斗一直拖拉、僵持在那里。 但很多女性气虚的原因可能不是泌尿系统感染,而是盆腔炎、附件炎,之前只是因为一次流产后没有充分休息,于是就落下了病根,站久了就腰疼、腰酸,而且成了每次抵抗力变差时的“突破口”,也是身体健康的“软肋”。 人只要累了、忙了,都要走这一条“经”,冲破这一薄弱环节。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先天的体质弱、脾气不足,白细胞不能一个顶一个地发挥战斗力。 另一方面就是吃了太多的消炎药,我们人为地给原本可以“杀敌”的战士“缴了械”。 如此这般地重复几次,白细胞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了,人体再次感染时,白细胞就失去了速战速决的能力。 中医对消炎药也做过研究,发现它们虽然是西药,却具备中药里寒凉药的特性。因为它们性质寒凉,所以久用或者过用是会伤气、耗气的。 气被伤了,免疫功能也就下降了,白细胞的战斗力就要随之下降,这样的话,不仅炎症消不掉,自己也越来越虚,久而久之,疾病就变成了慢性病。 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内蒙黄芪、黄芪的根,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等功效,为补气要药。经过蜜炙的黄芪叫炙黄芪,补气效果比黄芪更好。 金银花为忍冬科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味甘,性寒,归肺、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等功效。 所以,中医对这种气虚又有感染的人是区别对待的,有专门的方子进行治疗。中药也有消炎药,比如黄连、金银花、苦参、黄芩之类。 但治疗气虚又有感染的人,首要的不是用这些,而是用补气药,而且是补脾气的要药--人参、黄芪,然后才是用消炎的金银花之类。 要借人参、黄芪的补益作用“托毒外出”,就是用黄芪给疲惫的白细胞增加能量,使其恢复战斗力之后再去“杀敌”。 这种方子最早用在气虚患者的皮肤感染上,比如疖子,别人的疖子会发炎、红肿热痛,最后“矛盾”激化,出脓之后就痊愈了。 但气虚病人的疖子却发不出炎来,更不会红肿热痛,因此也无法激化“矛盾”,一直拖延着,局部皮肤甚至都变得灰冷了,成了典型的慢性感染, 用中医的话说,是“毒邪内陷”,这个时候只有用了补气药,比如黄芪,疖子才能先变红,再化脓、破溃后痊愈。 所以,出于爱护脾气,切忌动不动就吃消炎药。如果吃,一定要有的放矢,就是你一定要先发现了炎症才来吃。 而提示炎症的指标就是你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升高了,这是最基础的判断指标。 去医院采点儿血,化验一下,如果白细胞的数量确实高,就理直气壮地把消炎药吃到底; 如果白细胞数量不高,即便你再发热、再难受,这也不是炎症引起的,这个时候你也不要因为恨病吃药。 消炎药这种射出去的“箭”是没有“敌人”可杀的,它只能回过头来直接杀伤你体内无辜的白细胞。 即便你确实有炎症,有慢性感染,比如你的泌尿系统感染、盆腔炎,甚至慢性咽炎、慢性阑尾炎总是复发,你也不要仅仅盯着消炎药了,不妨增加一点儿补脾的中药,比如黄芪。 至少在服用消炎药的时候配合点儿,如黄芪15克、大枣5枚、甘草5克,每天煎1剂,早晚各吃1次,你肯定能感到很舒服,炎症也能快一点儿消退,因为黄芪这类补脾气的药是在帮你提高白细胞的战斗力。 我见过一个歌唱家,因为职业的关系,她每天都会用到嗓子,所以很早就有慢性咽炎。 为此她遍寻偏方,但大多都是胖大海、金银花、藏青果之类最常用的治疗咽炎的药物,性质都是苦寒的,这些药物对她始终无效。 后来,她找到一位中医,中医发现了一个细节:不管春、夏、秋、冬,只要从舞台上下来,她马上就要把大衣披上,稍微慢一点儿,她就会对助理发脾气。 一开始人们觉得她是因为“腕儿”大、傲慢,后来才知道她是真的很怕冷,演出服的薄纱裙子,她坚持不了多久,加上她的咽炎已经“慢性”了多年。 这位中医给她开的治嗓子的药物是肉桂和麦冬,与她以前用的所有药物都不同。 肉桂是大热的,我们平时吃的时候都担心上火,偏偏是这味上火药配合滋阴的麦冬,把她的慢性咽炎给治好了。 再后来,连能滋阴的麦冬也去掉了,只剩下肉桂泡茶,让她一直很好地保持了嗓音。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皮,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等功效。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或大叶麦冬的须根上的小块根,味甘、微苦,性凉,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等功效。 这个例子说明,慢性疾病往往虚的多,只是这个演员找到中医时,已经从脾气虚发展成了阳虚,所以她才会那么怕冷。 对待这样的慢性疾患,一定要注意补脾,用补脾药解决其慢性问题。 五、你的身体能量守恒了吗 了解点儿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分阴虚、阳虚。阴虚的人怕热,阳虚的人怕冷,这是判别阴阳体质的关键一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yf/8505.html
- 上一篇文章: 5A级秘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