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时节,怎么给身体祛祛湿
近日,许多地区开启了“阴雨模式”。 持续的阴雨天气,让大家长时间处于湿气的包围之中。这样的阴雨天,不仅让心情变得潮湿,也让身体潮湿起来。 潮湿的天气让身体受罪,脾虚、阳气不足的人此时容易被湿气侵犯,引发各种“湿症”。各种症状层出不穷,也将湿邪埋在体内,成为困扰健康的隐患。 伤风感冒,食欲不振,胃胀腹泻,皮肤出疹……这些都是太湿惹的祸。 为什么雨天最容易招惹湿气呢? 主要有3个原因—— 1、穿的少,湿气入侵 湿气最开始多是由外湿入侵引起,外部环境湿度大的时候,如果人穿的少,不注意保暖避湿,湿气就会钻入体表,让人感觉浑身黏腻、不舒服。 2、动的少,湿气淤积 一般来讲,雨天,人的运动量会明显下降,总喜欢窝在一个地方不动,长期久坐,不运动,侵入体内的湿气就没办法排出,就会进一步入侵内脏,造成更深层的湿气。 3、吃的多,湿气困脾 天气不好的时候,人的食欲却通常很好。现在人还偏爱重口味,这就很伤脾,脾是运化湿气的,一旦饮食过度伤了脾,脾没办法将湿气运化,反而容易生出內湿,湿气内外勾结,让人浑身不畅,更加难以去除。 自测体内湿气是否过重 人越睡越懒: 早晨起床后觉得特别疲乏,打不起精神。 头部昏沉: 湿性重浊,致使头昏沉,失眠,记忆力下降。 口中发黏、舌苔腻: 湿邪最典型表现。 小便不畅、大便溏泻: 湿邪停于下焦,则小便短少而不舒畅;大便不成形,而且黏滞,便完后感觉不爽。 不思饮食: 湿邪易滞留脏腑,阻碍气血运行致脘腹胀满,脾胃功能失常,食欲欠佳。 湿气重,如何应对? ?环境避湿 雨水加重,环境的湿气也会随之加重。如果人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对于身体是更不好的。 在潮湿的下雨天,我们应减少外出,避免直接光脚踩地板,地板的湿气是很重的,容易入侵体内,使人体湿气加重,感到四肢酸痛等。此外,在生活中也应避免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食疗排湿 常用的祛湿中药有三大类: 一是芳香化浊类。常用的中药有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厚朴、草果等,主要适用于寒湿类。 二是清热燥湿类。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茵陈、金钱草、田基黄、溪黄草、垂盆草等,主要适用于湿热类。 三是利水渗湿类。茯苓、泽泻、猪苓、赤小豆、车前子、车前草、通草、灯心草等。若与芳香化湿类配,治寒湿类;如与清热燥湿类配,治湿热类。如果是脾虚生湿,还需配上补脾祛湿功效并见的药物,如白术、扁豆、五指毛桃、芡实、黄芪(可利水)等。 喜欢煲汤的伙伴们,可以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单用或排列组合地换着用。 例如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功效可以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如果用于寒湿者,建议用炒薏苡仁,这样它的药性就变微温。 又例如五指毛桃,味甘、辛,性平,气味清香。功效:健脾补肺,行气利湿,益力舒筋。广东地区民间常用来煲汤。又如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功效:利尿,清热,化痰,生津,解毒。若体寒者想喝冬瓜汤,煲汤时最好加些生姜下去。 但是注意,薏苡仁、土茯苓、赤小豆等利水力较强,孕妇忌服。湿人忌食:油炸、甘甜、油腻、重口味、高热量等容易化痰湿的饮食。 ?运动祛湿 体内湿气越重的人,越该运动,因为越是不爱运动,体内瘀积的湿气越多,久而久之,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病症。而动一动反而让人精神大振。 运动对于人来说作用很多。不仅可以缓解压力,帮助燃烧身体脂肪,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可进行跑步、游泳、太极、瑜伽等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除了运动出汗,还有汗蒸等养生项目也可以帮助出汗,促进身体内的湿气排出,适合不爱运动的人。 常备祛湿良方 在中药里面,有这么一个经典名方,正好适合现在寒湿天气,就是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真正解决的问题是:湿、寒,调和脾胃。 藿香正气散载于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实际民间运用远远早于宋朝,这么多年流传,更加验证其有效性。后人将其制成各种剂型,有丸剂、胶囊、口服液等等。 像加味藿香正气丸,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不仅可以治疗因风寒引起的感冒伴腹泻,对外感风寒兼有内伤脾胃且湿气比较大的情况,也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还可治疗夏季伤食引起的呕吐、腹泻等,不愧是四季常备的经典良药! 加味藿香正气丸,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腹泻。 本文图片来源pixabay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zz/11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个独一无二,去湿热的方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