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提到养生“补气血”,许多人会想到人参。然而,中药里很多带“参”字的药材,比如沙参、丹参、苦参、太子参、元参等,它们性味不同,功效各异。让我们看看冬季如何用好“参”来调整身体。

人参大补元气

  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心经。它禀性中和,能大补元气、补脾胃、安心神、益心智。现代研究表明,人参能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

  冬季人们可以服用人参乌鸡汤,来益气养血,安神。用锅烧水至沸点后,放入乌鸡,煮去表面血渍,倒出用水冲净,随后将乌鸡、人参(用量以具体情况而定,参考量为3~6克)、枸杞5~10克、大枣3个、姜适量放入炖盅内,加清水炖2小时,放盐等调味即可。

  婴幼儿、少年、青壮年和有出血倾向者,不可盲目服用人参。患疮、疥、痈或咽喉肿痛者,也要慎用人参,以免加重病情。

丹参活血养心

  许多大家熟知的活血通络药物如丹参滴丸等,都含有丹参。它性味微寒,有活血化淤、清心安神的功效。

  冬季气候寒冷,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推荐一款护心养心茶:丹参5~10克、山楂10~15克、红枣2~3个,煎煮成汤,代茶饮用。不过,孕妇、有出血倾向的人应慎用,也不要把它和牛奶、葱以及藜芦一起服用,以免影响药效。

  还要强调的是,丹参只能作为辅助治疗食物。若心绞痛加剧,发作频繁,且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医院,以免耽误病情。

元参清喉利咽

  元参,本称玄参,《本草纲目》称其能“滋阴降火,利咽喉”。

  一般建议,因外感风热或热毒蕴结咽喉出现红肿热痛,或者咽喉干燥疼痛、肿痛失音者,可用元参10~15克、板蓝根15~20克、青果10~15克,煎汤少量多次分服。但是,脾胃有湿(患者常出现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等症)等人群忌服元参。元参不宜与藜芦、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同用。

太子参适合小儿

  冬季,孩子的肠胃很容易出状况,最常见的就是胃肠功能失调导致的厌食,可以通过健脾养胃来缓解。太子参味甘微苦,能够益气健脾、养阴生津,为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质较平缓,常用于小儿。

  小儿病后脾胃虚弱,气阴两伤时,可以用太子参5~10克、山药克炖熟捣泥食用。但是,表实邪盛者,即出现风寒感冒、发热等病症的人应谨慎服用。并且,小儿体质特殊,服用任何中药前,都建议咨询医生和药师。

  此外,之前也将细小的人参称为“太子参”,它和人参功效相似但药力相对较轻。但是,目前市面上应用的太子参系石竹科植物,与人参非同一物。

西洋参与人参互补

  一般来说,西洋参和人参都有补气生津的作用,但是人参偏于助阳,西洋参偏于养阴。一些不适合人参治疗和热补的人,可服西洋参。而一些不适合西洋参调理的体质,如脾胃虚寒、四肢寒冷等,则可通过人参调理。

  一般建议,西洋参清晨服用较好。可将西洋参放入米饭中蒸熟后切成薄片,加冰糖泡水喝;也可将西洋参薄片含舌下,软化后咀嚼吞下。应去正规药店购买品牌的西洋参含片、口服液。

  还需提醒的是,服西洋参后,如出现畏寒怕冷、体温下降、食欲不振及水肿、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服。吃西洋参时别饮茶,否则可能破坏其中的有效成分。感冒期间,女性痛经、闭经、白带多,孩子消化不良,都要忌服西洋参。

苦参清热止痒

  冬季,不少人易出现足癣、皮肤瘙痒、阴道瘙痒甚至阴道炎等“难言之隐”。苦参性味苦寒,能祛风毒、清湿热、杀虫止痒。现代许多妇科外用洗剂或栓剂如复方苦参栓,均含上述成分。

  足癣和常见皮肤瘙痒,可用苦参30~60克、白鲜皮30~60克煎汤外洗,或打成药粉,加入热水熏洗。还可以在前面煎好的汤药里加花椒10~20粒、盐10~15克、白醋适量,趁热熏洗。如果熏洗后症状未减轻或加重,应马上就医。

  大家要注意,苦参有一定的毒性,经过炮制才能用,应到正规药店购买。

欢迎您转发分享本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zz/7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