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图鉴

图为苦草

苦草,拉丁学名:Vallisnerianatans(Lour.)Hara,别称蓼萍草,扁草。

为多年生无茎沉水草本,有匍匐茎。生于溪沟、河流等环境之中。

分布在中国的多个省区;伊拉克、印度、中南半岛、日本、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也有。有药用、观赏、经济等多种价值。

分布区域

中国吉林、河北、陕西、山东、安徽等省;伊拉克、印度等国。

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

「集解」时珍曰∶生湖泽中,长二、三尺,状如茅、蒲之类。

「气味」(缺)

「主治」妇人白带,煎汤服。又主好嗜干茶不已,面黄无力,为末,和炒脂麻不时干嚼之(时珍)。

形态特征

苦草沉水草本。具匍匐茎,径约2毫米,白色,光滑或稍粗糙,先端芽浅黄色。叶基生,线形或带形,长20-厘米,宽0.5-2厘米,绿色或略带紫红色,常具棕色条纹和斑点,先端圆钝,边缘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细锯齿;无叶柄;叶脉5-9条,萼片3片,大小不等,成舟形浮于水上,中间一片较小,中肋部龙骨状,向上伸似帆。[1]

花单性;雌雄异株;雄佛焰苞卵状圆锥形,长1.5-2厘米,宽0.5-1厘米,每佛焰苞内含雄花余朵或更多,成熟的雄花浮在水面开放;萼片3,大小不等,两片较大,长0.4-0.6毫米,宽约0.3毫米,成舟形浮于水上,中间一片较小,长约0.3毫米,宽约0.2毫米,中肋部龙骨状,向上伸展似帆;雄蕊1枚,花丝先端不分裂或部分2裂,基部具毛状凸起和1-2枚膜状体;花粉粒白色,长圆形,无萌发孔,表面具有不规则的颗粒状凸起;雌佛焰苞筒状,先端2裂,绿色或暗紫红色,长1.5-2厘米,梗纤细,绿色或淡红色,长30-50厘米,甚至更长,随水深而改变,受精后螺旋状卷曲;雌花单生于佛焰苞内,萼片3,先端钝,绿紫色,质较硬,长2-4毫米,宽约3毫米;花瓣3,极小,白色,与萼片互生;花柱3,先端2裂;退化雄蕊3枚;子房下位,圆柱形,光滑;胚珠多数,直立,厚珠心型,外珠被长于内珠被。

果实圆柱形,长5-30厘米,直径约5毫米。种子倒长卵形,有腺毛状凸起。[1]

折叠编辑本段生长环境

生于溪沟、河流、池塘、湖泊之中。[5]

分布范围

产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分布于伊拉克、印度、中南半岛、日本、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苦草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3]

(1)有性繁殖

催芽在3-4月将头年采收的种子、经撮洗后进行催芽播种,经过20℃-28℃-10℃的不同水温、有基质或无基质的试验,有水温28℃,有基质的状态下发芽率较高。[3]

播种育苗:选择好培养的土壤、容器,经消毒处理后,装盆的(1/2)浸透水,待水澄清后将催好芽或轻搓洗的种子撒播在泥土的表面,加盖细土,加水3-5cm,盖上玻璃或塑料膜,保温在28℃左右,遮光,约在40d内完成发芽。然后打开通风透光育苗,也可将出芽的小苗分离育苗。如繁殖量大,应选择通风向阳,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的池塘,清除杂草和异物、整平、捣活泥土,待水澄清后,即可移苗,育苗的株行距一般为10-20cm。在育苗期内,要及时清除杂草,加强虫害的防治工作,并施追肥1-2次,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在此要随时加深水位,以防植株的叶片被阳光照射而枯死,影响移栽定植的时间。移栽定植的株行距应根据育苗的大小、植株高矮及其观赏角度而定。水族箱内为20-30cm,水景区50-80cm。[3]

(2)无性繁殖

分株繁殖:一般在5-8月进行,切取地下茎上的分枝进行繁殖。此方法简便,可直接移栽定植供观赏。[3]

组织培养:切取地茎尖端膨大部分2-3cm长的茎段,进行表面消毒,置于1/2MS+6BA(2)IBA0.2培养基中诱导成苗。随后将组培苗移置水族箱内、池内进行培养。[3]

折叠栽培管理

定植:栽种前应将种植区域内的杂草和异物清理干净,施足基肥,捣活泥土,待水澄清后进行移栽定植,定植的时间为5-9月,株行距30-80cm,每蔸5-8株。随起随栽,如果是引种,在运输的途中必须将苗沉放入水中,否则会影响成活率。[3]

管理:在苦草定植后,因苗较小,初期生长慢,需及时对定植区内的杂草和异物进行清除,保持水质清澈度,增强水中的光照。在生长发育期内还要进行施追肥1-2次,促进植株的生长,使株型美观,提高其观赏效果。

虫害:苦草的主要虫害为螺蛳,可用茶饼等药物防治,在室内水族箱中种植观赏,用手或网将螺蛳捞出捣死,切忌使用农药,污染空气,损害人的身体健康。[3]

折叠栽培方法

1、条件

用于苦草人工制种的水面应在平方米亩以上,水深可控制在70-cm范围内,淤泥深厚,静水或水流缓慢,水的透明度较高。选用的苦草种应籽粒饱满,光泽度好,呈黑色或黑褐色,长度2mm以上,最小直径不小于0.3mm,以天然野生苦草的种籽为好,可提高子一代的分蘖能力。[4]

2、播种

播种期在4月底至5月上旬,用种量15-30g/亩。播种前先晒种一天,再浸泡一夜,搓出果实内种籽,漂洗干净,用半干半湿的细土拌种洒播。播种时,水位保持在10-30cm左右;若播种域水生有大量水蚯蚓,水位应调至40-60cm。[4]苦草

3、日常管理

苦草在苗期比较娇小,生长较慢,为促进分蘖,控制营养生长,前期水位一般保持在30cm以内。5月下旬至6月旬进入快速生长期,7朋份在水底覆盖面可达95%以上。这时水位可加至70-cm左右。7月中旬,根据水域肥瘦情况酌情追肥,一般每平方米施过磷酸钙10kg或三元素复合肥2kg;若淤泥较厚,水质较肥,则不必施肥,防止生长过旺。8月上中旬开始,苦草陆续开花,白色的花粉大量漂浮水面,完成受精后,雌花花柄卷曲成螺旋状,将果实收缩沉入水中。[4]

4、种籽收获

10月份,果实开始进入成熟期,花柄逐渐衰老、腐败,果实陆续漂浮于水面。通常前期浮在水面的果实内所含的种籽数量较少,种籽质量较差;因此,应把11月5日前漂在水面的果实捞出丢弃;11月5日以后漂浮到水面的果实质量较好,但果实内部分种生理上并未完全发育成熟,需漂浮于水面进一步发育,至12月中下旬方可捞出晒干。12月底收获完毕。池中剩余的果实也不宜留作种用。草种单产一般为10kg/平方米左右。[4]

折叠繁殖生态

1)苦草分配于有性繁殖部分的生物量较无性的大,分别占总生物量的25.0%±13.8%和10.1%±7.0%。雌花数与座果率平均分别为22.9±13.8朵·株-1和73.3%±17.9%。雄株可以产生11~33个佛焰苞,每个佛焰苞内平均含有±38朵雄花,每个雄花产生的花粉为~粒。每个果实内种子丰富,多达~粒,估算太湖苦草种群立地种子量可达1.68×~1.01×个·m-2。但每年种群主要来自地下块茎和匍匐茎,水深、风浪等可能是种子苗难以在湖泊中定植成功的主要因素。

2)苦草的块茎数量较大,平均90~个·m-2,是种群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

3)温度、光照、基质及种子保存方式与时间长短对种子发芽率均有较大影响。10℃时种子发芽率较低,仅8.35%±1.89%;20℃时发芽率较高,为56.73%±6.42%;30℃时发芽率有所降低,为43.55%±4.34%。种子发芽对光照有一定要求,20℃、无光条件下,种子发芽率下降63.6%。在没有湖泥为基质的情况下,发芽率下降36.5%。此外,随干燥保存时间增加,种子发芽率下降。

4)块茎发芽对光照需求不大,但温度对块茎的发芽率有较大影响,10℃时发芽率为20.3%±5.7%,20℃时较高,达90.2%±12.6%,30℃时发芽率降低至60.4%±7.6%。5)光照对幼苗生长有一定影响。有光照的幼苗伸长生长比无光条件下慢,但生物量积累较大,有光的苗生长速度平均为0.56~0.70cm·d-1,无光的为0.86~0.96cm·d-1。试验结果还显示,苦草的块茎苗初期的伸长生长主要依赖于基部的根茎生长。6)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在湖泊中恢复苦草种群应主要利用地下块茎,种子只适用于相对静止的浅水池塘种植。

病虫防治

苦草的苗期虫害主要是水蚯蚓,特别是在淤泥肥厚的池塘,往往造成出苗率很低,使用呋喃丹拌土毒杀或拌种,有一定效果;把播种水位调至40-60cm,可有效控制水蚯蚓数量、抑制其危害;苗期还应注意防止草食性的鱼类、家畜、家禽危害。

苦草开花期,主要为蚜虫危害,使用敌敌畏倍液或氧化乐果0倍液喷洒防治,效果良好。[4]

主要价值

折叠药用价值

含菠菜甾醇、β-谷甾醇、廿(烷)醇。[2]

苦草《本经逢原》:"苦,温,无毒。"[2]

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养筋和血。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关节疼痛;外治外伤出血。[2]

①《纲目》:"妇人白带煎汤服。又主好嗜干茶不已,面黄无力,为末,和炒脂麻不时干嚼之。"

②《本经逢原》:"理气中之血,产后煎服,能逐恶露。"

内服:煎汤,5~15克。[2]

选方

①治肺热咯血:筋骨草五钱,白芽根一两,冰糖一两。水煎服。[2]

②治扁桃体炎,咽炎,喉炎:筋骨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或用筋骨草鲜草四至五株,加豆腐共煮,吃豆腐并饮汤。[2]

③治跌打伤,扭伤:鲜筋骨草加少量生姜、大葱,捣烂外敷。[2]

《*辞典》[2]

折叠观赏价值

苦草叶长、翠绿、丛生,是水族箱中、植物园水景、风景区水景、庭院小水池中的良好绿化布置材料。[3]

折叠经济价值

苦草为鱼,鸭,猪等的饲料。其匍匐枝末端膨大的球块是鸟的主要饵料。

苦草制种水域少量投放河蟹、青虾或鲤、鲫、鳜鱼等,可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制种产量、质量,显著提高经济效果。扣蟹投放规格80-只/kg,密度-只/平方米,或规格为0-0只//kg的早繁仔蟹,0只/平方米,越冬幼虾5-10kg/平方米;或者建鲤、异育银鲫、鳜鱼夏花等-0尾/平方米。可产成蟹15-40kg/平方米,成虾20-30kg/平方米,或大规格鱼种40-50kg/平方米。

图为轮叶黑藻

罗氏轮叶黑藻(学名Hydrillaverticillata(Linn.f.)Roylevar.rosburghiiCasp.),水鳖科,黑藻属的一种变种,俗称温丝草、灯笼薇、转转薇等。多年生沉水植物,茎直立细长,长50-80厘米,叶带状披针形,4-8片轮生,通常以4-6片为多,长1.5厘米左右,宽约1.5-2cm。叶缘具小锯齿,叶无柄。广布于池塘、湖泊和水沟中。在中国南北各省及欧、亚、非和大洋洲等广大地区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多年生沉水草本。茎圆柱形,表面具有纵向细棱纹,质较脆。休眠芽长卵圆形;苞叶多数,螺旋状紧密排列,白色或淡黄绿色,狭披针形至披针形。叶3~8片轮生,常具紫红色或黑色小斑点,先端锐尖,边缘锯齿明显,无柄,具腋生小鳞片;主脉1条,明显。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腋生无柄雄佛焰苞近球形,绿色,表面具明显的纵棱纹,顶端具刺凸;雄花萼片、花瓣各3片,白色。果实圆柱形,表面常有2~9个刺状凸起。种子2~6粒,褐色,两端尖。花果期5~10月。[1]本变种与黑藻极相似,区别在于黑藻的休眠芽长卵圆形,芽苞叶狭披针形,边缘锯齿大而明显;而本变种休眠芽长椭圆形,芽苞片为卵圆形,边缘锯齿小而不明显。本变种系一同源三倍体,来源于二倍体的黑藻,主要以休眠芽进行无性繁殖。每年3月,越冬芽萌发形成植株,进而产生越夏芽;8月份,越夏芽萌发又形成新的植株,进而产生翌年萌发的越冬芽。

罗氏轮叶黑藻为黑藻的变种,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果实表面光滑,无刺状突起,或偶见1~3个小凸状物,种子只有1~3粒,无胚,种喙向脊弯曲,染色体2n=24等,明显有别。观赏效果无差别。

生长环境

喜阳光充足的环境。环境荫蔽植株生长受阻,新叶叶色变淡,老叶逐渐死亡。最好让它每天接受2~3个小时的散射日光。性喜温暖,耐寒,在15~3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越冬不低于4℃。[1]

分布范围

该物种产于黑龙江、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生于淡水中。广布于欧亚大陆热带至温带地区。

园林用途

适宜浅水绿化、室内水体绿化,作水下植被,可盆栽、缸栽,是装饰水族箱的良好材料,常作为中景、背景使用。是良好的沉水观赏植物。[1]

折叠编辑本段栽培技术

①枝尖插植繁殖

轮叶黑藻属于"假根尖"植物,只有须状不定根,在每年的4~8月,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枝尖插植3天后就能生根,形成新的植株。

②营养体移栽繁殖

一般在谷雨前后,将池塘水排干,留底泥10~15厘米,将长至15厘米轮叶黑藻切成长8厘米左右的段节,每亩按30~50千克均匀泼洒,使茎节部分浸入泥中,再将池塘水加至15厘米深。约20天后全池都覆盖着新生的轮叶黑藻,可将水加至30厘米,以后逐步加深池水,不使水草露出水面。移植初期应保持水质清新,不能干水,不宜使用化肥。如有青苔滋生,可使用"杀青苔"药物杀灭。

③芽苞的种植

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是轮叶黑藻芽苞的播种期,应选择晴天播种,播种前池水加注新水10厘米,每亩用种~0克,播种时应按行、株距50厘米将芽苞3~5粒插入泥中,或者拌泥沙撒播。当水温升至15℃时,5~10天开始发芽,出苗率可达95%。

注意事项:①芽苞的选择:芽苞长1~1.2厘米,直径0.4~0.5厘米,每克3~粒,芽苞粒硬饱满,呈葱绿色。②播种前应用聚乙烯网片或白膜围栏,将芽苞与河蟹隔开,待芽苞萌发长成,水草满塘时,撤掉围栏设施,让河蟹进入草丛。③每亩放蟹量应在0只以下。

④整株的种植

在每年的5~8月,天然水域中的轮叶黑藻已长成,长达40~60厘米,每亩蟹池一次放草~千克,一部分被蟹直接摄食,一部分生须根着泥存活。水质管理上,白天水深,晚间水浅,减少河蟹食草量,促进须根生成。[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zz/8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