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抵挡汤方谈去瘀血方》

抵挡汤和抵挡丸是《伤寒论》中的第一张专门的活血化瘀的方子,桃核承气汤也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以及“能治狂犬病”的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四物汤、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各种去瘀血方。

——题记

《伤寒论》第条到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

抵挡汤方

水蛭30个(熬),虻虫30个(熬,去翅足),桃仁20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挡丸。”

抵挡丸方

水蛭20个,虻虫25个,桃仁20个,大黄3两。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首先,太阳病(按照中医的六经辨证,太阳病是太阳经的病)已经得了六七日,表证仍然在,所谓表证仍然在,是指病人仍然有畏寒、发烧这类的症候,中医讲有一份畏寒,便有一份表证。按照太阳病的总纲,太阳病当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症状,所以这里的表证仍在,是指还有恶寒和头项强痛等症状。

那这个脉应该是浮的,但是病人的脉现在是“微而沉”,就跟典型的太阳病的脉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里可能出现了遗漏的文字,这个遗漏的文字应当是“医下之”。太阳病,本来应该用发汗解表的方法,结果医生治错了,用了下法,所以导致太阳病由表入里,所以脉也沉微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后面说了“反不结胸”,一般来说,太阳病只有在误下之后才会引起结胸的症状,所以这个反不结胸透露可能是前面的医生误用了下法。

现在这个病人出现了什么症状呢?出现了发狂的症状。发狂就是精神狂躁不安,之所以会狂躁不安,是因为太阳病本来在表的热,现在入里了,里有热就会出现精神症状,这在前面调胃承气汤里也有这种现象。

如果入里了,就该结胸,现在直接入到膀胱经,入到下焦了。所以他除了发狂,还有“少腹硬满”的症状。少腹也就是小腹。膀胱里积尿了,少腹也会硬满,而患者现在“小便自利”,也就是小便很通畅,那这膀胱就不是有积水,而是有瘀血。所以对这样的患者,就要“下血乃愈”,这里所下的“血”是指瘀血,不是正常的血。

后面的这个“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是对上面的这种证的病理进行解释和说明,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太阳病入经后,瘀热就入里——入到膀胱了,所以后来的一些医家把太阳病分为太阳表证、太阳里证、太阳经证,抵挡汤的这个适应症就是太阳经证。

有瘀血了怎么办?那就要用抵挡汤。抵挡汤为什么以“抵挡”为名?这是因为抵挡是水蛭的别名,此方以水蛭为君药,所以叫抵挡汤,此种说法可供参考。也有医家认为抵挡汤之所以叫抵挡,是因为它的药性峻猛。

抵挡汤中的几味药,都是活血化瘀作用很强的药,其中桃仁和大黄,还有泻下的作用。所以这个方子,很多患者服用后,会出现腹痛、便血(大便或者小便带血)、腹泻的副作用。

关于这一点,医生在开方的时候,要跟患者交代一下。不交代一下的话,出现这些反应,患者会很害怕,这是我个人的经验。某些药或者某个方子,会出现什么副作用,最好预先告诉患者。一来有严重副作用时,好及时处理,二来出现了预期的副作用时,患者不至于恐慌不安而对医生产生怀疑,不肯配合治疗。

抵挡汤方也是治热证的血结下焦的,常常被拿来与桃核承气汤做对比。这里也用对比的方式来解释这个条文。

《伤寒论》第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首先,它们都是有血与热结在下焦,但位置还是有所区别。桃核承气汤是“热结膀胱”,膀胱区域会硬满,也有可能会尿异常,比如膏淋、尿血;抵挡汤是“小便自利”,说明膀胱里面没有结住,那就是结在里了,所谓“瘀热在里”,也就是肠道为主的这个区域。

膀胱在经络属性上络表,所以桃核承气汤有桂枝,气化走表以利膀胱,而抵挡汤没有桂枝。

其次,桃核承气汤是“少腹急结”;抵挡汤是“少腹当硬满”。硬满比急结程度更深,说明里面的瘀血结得更顽固,则攻下之力不能缓,所以抵挡汤里没有炙甘草,而桃核承气汤里有。结的更顽固,耗费的津液也多。下焦耗费津液越多,上焦就越缺津液,加之瘀热毒素不能下则上冲,于是人就会有惊狂的反应。桃核承气汤结得轻是“如狂”,而抵挡汤结得重是“发狂”。瘀血结得顽固,就要用到水蛭和虻虫这样的虫类药。

接着看《伤寒论》第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前面说过,桃核承气汤是热结膀胱,那有没有小便不利呢?不一定,有可能利,有可能不利,也有可能尿血。单一症状不能说明问题,要多条证结合来看。

这一条说有“少腹硬”,那就有可能是瘀血证。

在看前后文,有“身黄”和“小便不利”,这是黄疸,所以这个少腹硬满应该是湿热结在膀胱,不是血证。

如果腹部硬满,没有身黄呢?那就有可能是血证了。那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也有可能是宿食,是承气汤证。于是又要找新的证据:承气汤证是谵语,是烦惊;血证是如狂,发狂。

如果有“狂”是血证了,这时候再参看小便,小便不利的有可能是热结膀胱,桃核承气汤证;小便自利的是瘀热在里,抵挡汤证。

水蛭就是水里吸血的蚂蟥;虻虫是吸牛的血的牛虻。它们都是吸血的昆虫,吸血的昆虫有个特点,它们叮在身上,血就不会凝结,只能任由它们吸。它们身上都有抗凝血的物质,自然能散开已经凝结的瘀血。它们的性味都是腥而微寒的,只清解不滋补,一般在实证热证上运用较多,用于虚证寒证则要合扶阳药。

这一条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表证仍在”。桃核承气汤和抵挡汤都兼有表证,但处理方法都是里证为主,用泻药,因为这两种情况都属于里证紧急,可以忽略先表后里的原则。

这里讲的就是综合辩证的过程。

《金匮要略》中: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枚(熬,去处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主要证状是经水下不来住了,脉象上为热;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热性瘀血导致的经血不利下。

这个方子里的药用的量也很大,实际上现在不用这么大的量。现在多是用“水蛭6g,虻虫6g,桃仁9g,大黄9g”的量。本来《伤寒论》中的这个量,也是多备少服。方子里要求用5升水,煎成3升水,而服用时,则只需要服用1升,也就是只服用三分之一的量。

这个药的煎法和服用方法都和常规的用药不太一样,首先抵挡汤是要求把各药粉碎成粉末,入汤里煎。大黄这个药,用来通便时,是要求后下的,因为大黄致泻的有效成分煎的时间长了,就破坏了,致泻的效果就会差一些。在抵挡汤里没有要求后下,大黄入汤药不后下的话,它的作用就主要偏向于活血化瘀了。如果我们今后开汤药希望用的是大黄活血化瘀的作用而不是它泻下的作用,要在大黄的后面注明一下:不后下。

当然大黄不后下,并不代表这个方子这么煎了后就不会致泻,这个方子还是会致泻的,只是比大黄后下致泻的效果差一些。所以身体特别虚弱的患者,使用此方时是要注意安全的。

另外就是这个药,服用一次之后要观察一昼夜,也就是观察二十四个小时,如果病人在这一昼夜的时间里,有瘀血下来了,就不需要再服用,如果没有瘀血下来,那还是要继续服用。前面抵挡汤里虽然没有交代,但是后面抵挡丸里有交代,“晬时”就是一昼夜的意思。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点的是,有攻下作用的药,尤其是用了大黄的方子,不要和一般的服药方法一样服药。如果这类方子一日用药2-3次,可能会导致病人严重腹泻,身体壮实的泻泻可能还撑得住,身体虚弱的患者,泻多了就可能出事。

如果病人用了含大黄的方子,泻得厉害,要给病人喝冷粥止泻,冷的大米粥可以止大黄引起的腹泻。不要让病人泻得太厉害了,以免伤正。

这个就像汗法导致病人出汗太多时,古人用米粉在身体上扑一扑来止汗,我们现在用爽身粉给病人抹一下一样,也是为了避免伤正。过度的发汗和过度的泻下,都伤人体的正气。用汗吐下的方法治病适可而止即可,发汗要微汗,泻下也以微泻为主。

抵挡汤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子,如果是蓄血证就可以用。这里是下焦蓄血,实际上上焦或中焦蓄血,也有用抵挡汤的机会。

比如刘渡舟教授治疗眼底有瘀血,也用抵挡汤。楚惠王误用了有水蛭的食物,结果误打误撞的把自己的胃脘痛给治愈了。这都说明抵挡汤其实广泛的适合于瘀热互结的症候。

曾经见过一教授治疗一例头部肿瘤患者,就用三仁汤合抵挡汤合升降散,把患者脸上肿得很厉害的肿瘤给消掉了。

抵挡汤在肿瘤科中使用的机会非常多,水蛭、虻虫、桃仁和大黄,是中医治疗肿瘤常用的攻下药。也有学者认为水蛭素可能有促进肿瘤血行转移的副作用。但实际上所有的活血化瘀药,包括西药的阿司匹林,从理论上说,都有促进肿瘤血行转移的副作用。但是一些大型的调查数据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等活血化瘀药是可以降低多种肿瘤的复发率的。

而中医的方剂中,不会只有水蛭一种药,所以使用水蛭的方剂,是否会促进肿瘤患者血行转移,还不宜过早的下结论。

只是抵挡汤是不能久用的,因为久用抵挡汤,会伤患者的正气。另外就是轻微的蓄血证,能不用抵挡汤也尽量不用抵挡汤。实际上,在这段文字中,张仲景就已经给了我们另一种思路——丸剂缓治的思路。这就是为什么有了抵挡汤后,还要有抵挡丸。

抵挡丸和抵挡汤事实上是一个方子,一个为丸药,一个为汤剂。中医常说“汤者荡也,丸者缓也”,就是说汤药有涤荡的作用,因为它力度大。丸药可以缓慢的取效。对一些慢性病和身体虚弱的患者,可以用丸药代替汤药,缓缓图之。丸药一般来讲要温和些,吃到肚子里慢慢消化;汤剂吸收快,要峻猛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丸药呢。从条文来死抠字眼可以这么理解:抵挡汤是少腹“硬满”,这里是少腹“满”,可见结的程度轻一点,毕竟抵挡汤是竣下药,要慎重的,于是就改作丸药来用。

抵挡丸的适应症与抵挡汤很接近,也是少腹满硬,小便自利,但是没有“其人如狂”。这个也是蓄血证,但是这种蓄血证,较之于抵挡汤证就轻微很多。所以用药时剂量就减少了。

抵挡丸中首先是水蛭和虻虫的量往下减少了,然后在煎药时,它只取四分之一的量来煎药,这个用量就轻多了。丸药,无论是做成丸子直接吞服,还是这种煮丸法——大家要注意,过去用丸剂,也有这种煮丸法,就是把药丸煮了服用。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活血化瘀药,都是尽量早起空腹服用好,空腹服药,见效迅速。当然,如果是病在上,比如说肺部的疾病、食管的疾病,则选择饭后服用更合适。因为饭后服用,药不至于迅速的下到下部去了,对上部的疾病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介绍完了抵挡汤和抵挡丸的适应症后,张仲景又补充了一句:“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这是《伤寒论》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我们说《伤寒论》开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就是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不但抵挡汤和抵挡丸的临床见证有区别,张仲景还列举了另一种与抵挡汤和抵挡丸类似的情况,加以区别,那就是太阳病患者,喝了很多的水后,胃有停水证。胃有停水证,也可能会出现小便利,少腹满硬的症状,这就不能误认为是抵挡汤或者抵挡丸证,而误用抵挡汤或抵挡丸。

胃有停水证,患者会“心下悸”,也就是胃脘悸动不安,甚至有振水音。这个如果要治疗如何治疗呢?这就要用茯苓系列的方剂,健脾排水化湿。这要根据患者出现的具体临床症状,去辨别患者属于何种汤证。可以用茯苓甘草汤,也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还有可能要用五苓散方。具体用什么方子,要遵循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提到的一个原则:“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如何区别胃有停水证和抵挡汤证、抵挡丸证?这就要靠医生对患者进行非常详细的问诊。要对患者的每一个细节,都问得很清楚,要看看患者的少腹满硬是不是喝了很多水造成的。医圣张仲景看病非常的仔细,辩证也是一丝一毫不马虎,一点点细微的症状的区别,就会导致他用方策略的改变,这种行医风格很值得我们学习。这是真正的循证医学精神。

在《伤寒论》的序中,医圣张仲景批判了医生看病潦草的现象。“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按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侯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管窥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一个医者要努力提高疗效,给患者看诊的时间一定要足够,绝不能匆匆几分钟就把患者打发了,要非常仔细的了解患者的各种体征,详细的问诊、脉诊和触诊,找出患者存在的蛛丝马迹的症状,然后根据自己所学去判断患者属于什么证。真正的找对了证,又对症用药了,才会有立竿见影的疗效。

抵挡汤和抵挡丸则是纯粹治疗的瘀血证,医圣张仲景明确的指出,要“下血愈”。这张方子也可以说是中医活血化瘀法的鼻祖。不过我们学习活血化瘀法,不可以只停留在抵挡汤和抵挡丸上。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中也还收录了“下瘀血汤”、“大黄蛰虫丸”等多张活血化瘀的方子。

《金匮要略》中:病人,如有热状,腹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者,此名阴伏,有瘀血也。当下之,宜下瘀血汤。

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与枳实芍药散。假令不差,此为腹中有瘀血著于脐下也。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淤血汤

大黄三两(酒洗)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蟅虫二十枚(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组方简单而粗犷,对邪气而言,暴力满满,作用就是俩字“攻下”,大黄攻下积粪,大黄桃仁蛰虫攻下淤血,黄酒行血活血,还制约大黄的过寒,简单不?就是用于阳明热结便干的血证,还不理解,看方后注,“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顿服之”就是要大量服,“新血下如豚肝”,是打下了淤血,后面那?就是病好了。

下淤血汤,最早是治疗妇人腹中淤血的。中医根据狂犬病人发病后“瘀热在里,其人如狂”的症状,将下淤血汤用于治疗狂犬病,取得了惊人成功。凡狂犬咬伤者服药后,必泻下猪肝、鱼肠样黑色大便,小便如苏木水样,服药至大、小便正常为度。

另外,晋朝葛洪编著的《肘后备急方》有《治卒为犬所咬毒方》:“先嗍却恶血,灸疮中十壮,明日以去。日灸一壮,满百乃止”,并说“凡犬咬人,七日一发。过三七日不发,则脱也。要过百日,乃为大免。”就是说21天不发病,算暂时脱离危险;日不发病,才算不会发病了。

《金匮要略》中: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大黄?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九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主要证状表现为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等,大黄蛰虫丸适用于陈旧性瘀血证,内有干血。虚劳因实致虚,瘀血所致。

虻虫、水蛭、蛴螬、?虫四种虫类药针对陈旧性凝固性瘀血;大黄祛瘀;桃仁是祛瘀血的药;芍药是下行的药;干漆是祛瘀的药;干地黄是滋阴药,也是袪瘀药;黄芩,苦寒下行清热。

方中用了黄芩地黄芍药,整体还是适用于有热,或者有虚热。酒送服,増加袪瘀力量。

市面没有卖抵挡丸,用大黄蟞虫丸代替,如果着急用,买不到可以用芍药甘草汤,芍药用到50克,但效果远不如抵挡丸和大黄蟞虫丸。

少腹部位痛往往伴随着腹股沟痛,因为是肝脾经循行部位,脾主升,升不起来气滞会痛,肝气不舒还会用到四逆散,用白芍甘草敛急止痛,用柴胡,枳实破气,行气止痛。

人体最大的矛盾是寒热,用柴胡舒肝散,四逆散去疏通肝气的时候只是打通道路,治标。本质寒热的问题必须解决。痛是寒,热是结,寒热矛盾交织在这里。

热的本质由于寒引起的,寒凝热结(能形成必定和寒有关),首先形成寒,再形成淤,淤形成热,热再形成结,这样的病理变化过程(寒先压住了,压住就淤了,淤住了就气滞了,气有余便是火,形成热,最后和痰湿,淤血等煎熬成结)

除了用大黄蟞虫丸或抵挡汤去攻它外,还要向上提它,去理气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寒不能用药猛攻,用小茴香,少量肉桂,死血从大便排,用大黄

女性少腹痛,小便利的情况下用大黄蟞虫丸,比抵挡丸好。

寒是怎样进入女性体内的呢?

以前讲过尿道开,精窍闭,精窍开,尿道闭。月经期精窍开寒容易从阴道进入体内。

热结的形成是:寒——淤——滞——热——结,治法却从结开始治,最后治寒。

这里还提一个方子“四物汤”。这个方子来源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中医常用的补血名方。

主治营血虚滞,心悸失眠,头晕眼花,面色无华,妇女月经不调,月经量少或痛经,脐腹作痛,舌淡,脉细涩。或妊娠将养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出及产后恶露不下,少腹疼痛。

四物汤

熟地黄12克白芍药9克当归9克川芎6克

这个四物汤本来是治疗骨折后的瘀血证的,后世把它变为补血的名方。四物汤从活血化瘀的方剂变成了补血的方剂,也体现了中药炮制改变药性的特点。四物汤用来活血化瘀时,地黄要用生地黄,芍药用赤芍。变成补血名方后,地黄用的是熟地黄,芍药用的是白芍。地黄炮制后就由活血药变成了补血药。

四物汤的加味方中也有四物汤加大黄、桃仁的用法。也有四物汤加味桃仁和红花的用法,四物汤加味桃仁和红花后,就叫桃红四物汤。这些也是非常经典的活血化瘀方剂,用来治疗多种淤血证有良效,但是副作用较之于抵挡汤就要小多了。

《金匮要略》中:妇人宿有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女怀了孩子之后当没有月经,如果有不规则的漏血,这是因为子宫里面有瘀阻,所谓“宿有癥病”。可考虑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是治下焦瘀阻的。组方是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芍药制成丸药,丸药是药的粗末团成,在胃里不能消化,而直入下焦,所以祛下焦之瘀的力量会增强。

这个丸药常用来治疗子宫肌瘤。这个病多见尺脉沉弱涩,说明下焦寒凝是其常见病因,若见此脉加炮附子效果会更好。紫石英、赤石脂、小茴香亦有增强下焦能量,运化下焦瘀阻的作用,可随证使用。此方阴阳寒热的偏性不大,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方,可随证加酒大黄芒硝,加大攻下之力;若要增强祛瘀血的力量,可加当归、川芎、三七若兼湿热之证,可去桂枝加苦参,苦参味苦厚,既利湿热,又祛下焦之瘀;若为阴虚阳亢之瘀,可去桂枝加阿胶;若为陈旧性瘀血,可加虻虫和水蛭。

桃仁丹皮是典型的袪瘀血药,这两个药有一种扩张的作用,辛散扩张。芍药是一个苦下的力量,也能袪瘀。桂枝辛香袪瘀。茯苓入丸剂也去痈脓。茯苓芍药是下行势能药。

桂枝茯苓丸用的是丸剂。桃仁丹皮煎成汤剂,则力量柔和;生服则有较强的扩张力,能够袪瘀。桂枝辛香,去到哪里就袪哪里的瘀,把它煎成汤剂则走表,打成粗末吃到肠子里面去,则给予下焦能量,祛下焦的瘀。有些经方家只要见桂枝就说表里双解,其实还要看剂型。茯苓也可以用来祛瘀,入汤剂袪的是湿瘀,入丸剂既袪湿也去痈脓。

桃仁和丹皮既是治肠痈的药又是治瘀血的药,它是两头跨着的。两头跨着,两头都不擅长,袪瘀血的力量它不如当归川芎,真说治肠痈治痈脓,也比不上败酱草、桔梗和薏米。两头跨的药,通常是用来配合使用。

《伤寒论》中许多下的药和下部的证都是用丸剂。

《金匮要略》中: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这个方子说是治妊娠腹中痛,当然也可用于平时的腹中痛,适应于袪淤血兼治肠痈,治腹中绵绵而痛。首先这个方子是散剂,芍药入散剂袪淤血;当归川芎祛淤血;茯苓白术和泽泻有燥性,所以主治为下焦。

芍药在《伤寒论》中使用概率非常高,基本上都是在配合使用,其味微苦微酸,酸则敛,有一种收敛津液的作用;苦则下,所以它有下的作用,它还有一点凉凉的味道,能散;它还有点涩涩的味道。白芍温和,适于配合使用和慢性病长期使用;赤芍下行势能很大,也更苦,袪淤作用更强。真的要取下行袪淤的势能,应当用赤芍。赤芍祛淤力强,若入散剂,则有较强的袪淤效果。

在当归芍药散这个方子里用得最多妁是芍药,用一斤入散剂,主要是取其袪淤之力。茯苓白术和泽泻,我们在用汤剂的时候说它是祛湿的、这几样东西是很燥的,这种燥的东西煎成汤剂是淡味,它是一个下行的淡味,袪湿。做成散剂之后,它也刮肠子里面那些东西。这种有燥性的粉剂都祛痈脓。

方后说用酒和服,也是要加强祛瘀的作用。此方有白术茯苓、泽泻,亦有当归、川芎,可见主水瘀和血瘀兼具。这是一个典型的方义驳杂的方子,可随证加减使用。

桂枝茯苓九和当归芍药散都有一种驳杂属性。病人就是淤血它能管用,肠痈它也能管点用,还有很多人的情况本身就是驳杂态。很多的成药和成方它就是要走这个驳杂路线,这样能够适应面广。

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师,一定要见多识广,不能局限于一个方子,临床用药时,要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身体的壮实程度,选择不同的方剂。用药既要有效,更要安全。

临床上很多瘀血证,可以用一下抵挡汤猛攻一下,但是善后还是要用四物汤这类温和一些的方子,不然的话就很容易伤了人体的正气。

我们深刻的理解了抵挡汤和抵挡丸这个方子,掌握了活血化瘀法发展的脉络,就窥见了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病的全貌,治病时就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延伸阅读日精录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日精录

《升陷汤方》日精录

《炙甘草汤方》日精录

《大建中汤方》日精录

《小建中汤方》日精录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日精录

《猪苓汤方》日精录

《桃核承气汤方》日精录

《五个泻心汤》日精录

《白头翁汤》日精录

《吴茱萸汤与温经汤方》日精录

《乌梅丸方》日精录

《四个承气汤》日精录

《麻黄附子细辛汤》日精录

《四逆散方》日精录

《桂枝芍药知母汤》日精录

《桂枝汤合厚朴杏仁》日精录

《续命汤》日精录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日精录

《大柴胡汤方》日精录

《小柴胡汤方》日精录

《大小陷胸汤》日精录

《五苓散方》日精录

《白虎加人参汤》日精录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日精录

《小青龙汤》日精录

《大青龙汤》日精录

《伤寒论》杂记(一)日精录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日精录

《桂枝麻黄各半汤》日精录

《葛根半夏汤方》日精录

《葛根汤》日精录

《太阳病》日精录

《如何做一次全面问证》日精录

《刻脉》日精录

《解读几个重要经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zz/8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