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与预防 http://pf.39.net/xwdt/180828/6489068.html

导言:中医临证,遣方用药,如调兵遣将,知其命,用其性。北宋理学大家程颢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对于中药的理解、使用除了需要了解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之外,还需有格物的思想,观其象,知其用。这样才是对中药药性真正的掌握。

释名

药名的诞生,意味着对这一味药药性的理解,然后取一个名字,做一个大致的概括。

贝母,得名其根,象贝。贝母根,似贝之形。此贝,尤似齿贝。齿贝,在先秦,充当过最早的钱币。贝类生物,主开阖,能开能阖,但以阖为常,为主。二月生苗,七月开花,八月采根,当秋分之时,天地气机在开而阖之。开花之后采根,取的就是散而收的气机。贝母,主开阖,其机主要在“开而阖之”,故曰贝母。母的意思,是一个女子,张开双臂,欲将幼子怀抱之象。母者,阖也,出去的都回来吧,游子归来吧。母,怀抱之象,将生出去的都兜回来。母,或还有更甚一层含义。天一生水,乃水之母,为气之母。青龙,水化气主升。白虎,气化水主降。气降而归源,为母。

释形

1、花

花主升散,欣欣盛开,然贝母花倒着开,是升散中以有敛降之义,其机,当开而阖之。其花色白,花瓣内呈红色,归心经和肺经。

2、叶

浙贝母植株中上部的叶片,端口呈卷曲状,呈收敛之象。

3、根茎

新鲜浙贝母根茎形似百合,既层层开解、层层透出,又层层内合,呈现开阖之象。其根茎表皮粘滑,具有补津和滋阴的作用。粘滑之性也能拔毒,故浙贝母还具散结解毒之效。

4、芯

贝母炮制去芯,芯为胚胎,为苗,主升发。含芯之贝母,犹如带芯之莲子,存开阖升降之枢机。去芯,去其生发之性,以敛降为主,以阖为主。浙贝母入药,取其收敛肃降之性,以此为止咳、降逆之用。所以浙贝母入药前需去芯。

《本经逢原》有言,“凡肺经药皆当去芯不独贝母也”,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贝母,其他入肺经的药,如果需要发挥清肺肃降功能的药物皆需去芯,比如麦门冬去芯使用,道一也。

释气味

浙贝母,气平,主阖主降;味辛,主开主散。《神农本草经》记载,贝母气味辛、平、无毒。主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释类

浙贝母川贝母

贝母分为川贝、浙贝。古代《神农本草经》不分川贝、浙贝。《本经》中贝母分川贝、浙贝。另一种说法,原来没有浙贝,后来由西川移种到浙江,在浙江生长而称之为浙贝。张隐庵言“贝母产西川,味辛、甘、淡、平,根形象肺,色白味辛,清补肺经之药”。

川贝,生西南之地,降敛之地,主阖的气机更重。浙贝,产东方生气之地,主阖中有微开之义。川贝味苦甘,甘入脾,有健脾,土生金之意。浙贝在药性上和川贝相比少了一分甘润。

释用

贝母善横解心胸间郁结之气,能化心胸中的痰涎。丹医认为贝母有松驰平滑肌的作用,可以化痰,有化的意思。《伤寒杂病论》:三物白散,用贝母、巴豆、桔梗,用散剂去开散其结,起到散结的作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其中贝母主要起到分清泌浊的作用。

贝母主治主伤寒烦热,将胸中烦热,散而阖之,故有辛散清润的清肺之功。浙贝偏苦寒,川贝偏辛、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川贝更接近《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贝母。浙贝苦寒,适合实证、外感。如:外感咳嗽、感受风邪伴有痰热,但浙贝用多了会苦寒败胃。不适用肺的寒湿之证。川贝味甘而补,对阴虚火旺、肺结核、内伤虚喘、虚寒咳嗽的效果较好。这次新冠肺炎,病机为外寒内热,病人常见咳嗽、胸闷、少气这些症状,类似于焖烧锅煮肉,贝母适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gj/1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