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民族医药

谈起中医药,我们都不禁会感叹其数千年悠久历史背后的博大精深,经过历代祖辈们不断的实践沿袭及临床运用研究,中医药形成一套独有的中医药特色用药理论。在我们的传统医药中,除了中医药,民族医药是另一个起到不可忽视作用的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相对熟悉的中医药和这民族医药在用药特色方面,有着哪些不同之处呢?不妨从下文中,去找寻答案!

中医药用药特色

中药防病治病,是通过扶正祛邪,消除病因,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得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

中药偏性是相对于疾病的阴阳盛衰之偏而言,是中药所固有的、能影响机体阴阳盛衰的特性,是中药作用的内在根据。如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就能走肌表,而表现出发散风寒功效,主治风寒感冒;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就能清热心、胃之实热、祛脾胃、大肠之湿热等等。

中医药的用药是围绕药性而展开,狭义药性分四气、五味、升降、归经、有毒、无毒等。

1、有毒无毒

从文献研究可发现,药性有毒、无毒理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内涵在历代本草中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现代有毒、无毒理论主要是指与中药毒副作用有关的性质。

随着医疗实践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药物的二重性有了认识,即药物可以治病,也可能伤害机体。如“令人吐”“令人狂乱”,甚至“杀人”。再后来的文献中,如《名医别录》《新修本草》等,药物条目下注明有毒,大多就是指的具有某些有害的性能。并把有毒分为了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如蟾酥、马钱子、斑蝥都标明大毒。

2、药性五味

一般来说,五味是其他药性的基础,这些药性作用的产生依赖五味。

何为五味?《尚书·洪范》曰:“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是有关五味的最早记载。春秋至西汉是五味理论的起源与奠基期。这一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兴起,滋味被功能化,已不同于春秋以前真实存在的滋味,五味的称谓由此产生。《周礼·天官冢宰》中说:“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五味理论专指饮食而言,与药物无关。

把五味理论引入中药,并产生了药味理论,最早试着将五味理论与中药药味两部分内容进行融合,并力图建立一个完整的中药五味理论系统,当属南北朝时期的《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

3、药性四气

所谓药性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加平就是五种)不同的药性,是以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为比喻,对药物作用的结果的表达。换言之,中药四气性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4、药性归经

药性归经的产生源于对疾病的定位和药物疗效的概括。

药物归经理论的起源和形成,可追溯到先秦的文史资料及秦汉以来的医药文献,比如《左传》典故“病入膏肓”,而归经作为药性名词,是清代沈金鳌在《要药分别》中正式提出。清代沈金鳌的《要药分剂》正式把“归经”作为专项列于“主治”项后说明药性,并以五脏六腑之名作为归经的对象。《松厓医经》《务中药性》系统总结了十二经归经药。《本草分经》《得配本草》又列出及改订入各奇经八脉的药物。温病学派的兴起,又产生了卫、气、营、血及三焦归经的新概念,使归经学说臻于完善。

5、药性升降浮沉

药性升降浮沉解释了中药进入人体内后的趋向性能,是四气五味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我国三大民族医药用药特色

我国三大民族医药主要包括分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其中藏医药主要分布区域在藏青川甘滇;蒙医药主要分布区域在蒙黑吉辽;维吾尔医药主要分布区域在新疆。

1、藏医药用药特色

藏药材因本质和习性等差异,大体可分为八大类型,即珍宝类药物、石类药物、土类药物、木类药物、精华类药物、湿生草类药物和旱生草类药物。

濒危藏药—绿绒蒿

藏医药学认为,一切药物都由“土、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生成。土为药物生长的依靠和根本,水为药物生长所需的汁液,火为药物生长的热能,风为药物生长、运行的动力,空为药物生长、发育的空间。

土性药其性重、稳、钝、柔、润、干,能使身体坚实,主要医治龙病;水性药其性稀、凉、重、润、柔、软,能滋润身体,主要能医治赤巴病;火性药其性辛、锐、干、糙、轻、润、动,能生火热,主要医治培根病;风性药物性轻、动、寒、糙、燥、干,能使身体坚实,精气通行,主要医治培根病和赤巴病;空性药物统帅其他四种药物,遍行全身,主要治疗综合性疾病。其中,火性药和风性药是上行药,土性药和水性药是下行药物。

“土、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的作用,使药物具有八性、六味、三化味、十七效能等功效。

所谓八性,即重、腻(润)、凉、钝、轻、糙(粗)、热、锐(速)。六味,即甘、酸、苦、辣、咸、涩。三化味,即药物的六味经过胃液的作用,转化为甘、酸、苦三味。十七效能,即药物的柔、重、热、润、稳、寒、钝、凉、软、稀、干、温、轻、锐、糙、动、燥。

舌对药物的感觉就是味。酸味药能生胃火,增长消化能力,使油脂糜烂稀释,还能顺气;咸味药能使身体坚实,有疏通作用,能治闭塞梗阻症,用以罨熨时则产生胃火,有健胃作用;苦味药能开胃、驱虫、止渴、解毒,能医治麻风、眩晕、瘟疫、赤巴病等疾病,有收敛作用,能使溃烂、大小便干燥,使心智敏锐,能治乳房炎症、声音嘶哑等病;辛味药物能医治血病、赤巴病、脂肪增多症,祛腐生肌、愈合伤口,使皮肤滋润光泽。

藏医药学认为,药物服用后,与胃火相遇,这时培根和赤巴被龙消化,甘味、咸味被消化后变为甘味;酸味处于中间阶段,消化后仍为酸味;苦、辛、涩味消化后变为苦味。消化后的每一种药味能医治两种疾病,即藏医的“三化味”理论。

藏药在临床应用复方较多,单味药则很少。藏医药学认为,用药时必须根据病的属性决定其药的味、性、效来组方。味是主导,性、效是对治关系即因果关系。病有其性,药亦有其性,同性治之,必遭其祸,对性治之,必得其愈。在藏医药学理论中,异性对治是首要原则。同理,温与凉,润与糙,稳与动,轻与重等均为互为对治。因此,配方制剂时,要把药味起作用的药物加在一起,全面考虑,把功效起作用的药味加在一起,消化后变化作用的药物加在一起。

2、蒙医药用药特色

蒙古草原上和森林中生长着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蒙古族人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用这些药用植物来治疗内科疾病和骨折、外伤,积累了不少的药物学方面的知识。

蒙药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其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且以植物药为主。目前蒙药的品种已多达余种,较为常用的药为余种。其中可分为植物种子、果实类、花类、根及根茎类、全草类、茎叶类、皮类,其他动物类及矿石类等种类。据有关文献统计,目前较为常用的蒙药中,蒙医常用药有余种,蒙医专用余种,内蒙古自治区自产药材占30%,以清热药、祛巴达干药、抑赫依药、祛黄海水药物为主。还有驱虫药、促使热疾成型的药物、粘药、利尿逐水益肾药、破痞去滞药、止咳化痰药、泻下药、止泻药、滋补强壮药等17类。

其中植物药占种,动物药占66种,矿物药48种,其他23种。这些药物中有些是动植物的全体,如方海、扁蕾、香青兰;有些只是动植物体的一部分,如狐肺、草乌叶;也有些是动植物分泌或渗出的物质,如牛乳、珊瑚、黑云香;有些是经过加工制得的物质,如灰盐(草木灰水浸汁经过滤蒸发所得结晶物)、马奶酒(鲜马奶经过发酵而酿成);矿物药中有些是天然矿石,如禹粮土(一种含铁黏土)、青金石等轴晶系或如红铜炭之类的加工品,有的则是诸如龙骨、石燕等动物骨化石。

特色蒙药材肉苁蓉

在众多的蒙药中有不少种药材是蒙药专用品种(即只有蒙医习惯使用的药物),在常用蒙药中约有种。如:广枣,蒙医用于心悸、心绞痛心脏病;沙棘,蒙医用来止咳去痰、活血化瘀;蓝盆花,蒙医用于清肺热和治疗肝热病;文冠木,蒙医用于清热燥湿,治疗风湿、痹症。现代有关科学研究都证实了它们的药效确切,疗效可靠。

蒙成药剂型有10种。即汤剂(煮散)、散剂、丸剂、膏剂、酒剂、油剂、灰剂、搅合剂、草药剂及金石合剂。

3、维医药用药特色

维吾尔医学认为,人体以各种饮食为基础,通过肝脏产生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黑胆质四种体液;体液在生命活动中不断消耗和补充,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则人体生理健康;体液平衡异常,人体就会生病。体液学说既是维吾尔医学的重要理论,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直接依据,如维药中针对各种体液异常疾病的代表性方剂“木尼孜其”(体液成熟剂),突出体现了体液学说在临床中的广泛作用。体液学说是维吾尔医学理论金字塔上的一颗明珠,根据其理论开展的相应临床药物开发,已越来越引起各国医生学者的兴趣。

维医与中医的治病机理有所不同的是:当人体有异常体液时,维药先要把这些异常体液成熟,然后再加以排除,机体才能恢复正气。通滞苏润江胶囊中的秋水仙和西红花起到成熟异常体液的作用,番泻叶、盒果藤和司卡摩尼亚脂起到排除异常体液的作用,诃子肉和巴旦仁起到恢复机体的作用。

维吾尔族医药在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收入国家级药典的药品就有种,其中药材种,成方制剂87种。

维药的资源非常丰富,至今有记录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常用药多种,矿物药80多种,植物药多种,动物药50多种,国产的有多种,新疆产地的有多种,进口药有60多种。

维吾尔药物学说里认为,药物性级之分,即药物属性(气质)的强弱程度、分类等级和应用。

维医认为,药物的性不但分为热、湿、寒、干4大类,而且大多数为混合性,即:干热、湿热、湿寒、干寒。

性属(气质)的强弱程度也有不同,根据药性的强弱,将它分为1,2,3,4四级。1级为性质最弱,4级为性质最强,且4级性属药大多数为具有毒性。

比如:胡豆的性为1级干热-性质最弱的药-用于治疗较轻的疾病-可做为食品食用。巴豆的性为4级干热一-药性最强,而且具有毒性。不但不能食用-用于治病也要慎重内服一定要先去毒精制后。

制剂的性级也是如此,它们的性属大多数也有一定的性级,科学配备,具有一定的专用

计算方法,确定制剂性级后,才能用于相应程度的疾病。

此外,维药里包括有矫正药和代用药。

矫正药,系指某种药对某种器官的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但对另一种器官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有害时,为了消除或矫正这种不良反应同用的药物用药方法。如:洋茴香,虽然对头痛、胃肠疾病很有疗效,但对肠道有害,并引起热性头痛,故为矫正它的这一不良反应,治疗肠道疾病时与小茴香同用,治疗头痛时与各种斯尔坎吉本(醋糖浆)同用。

代用药,指某种药紧缺时,以其他性味、功能和主治相似的药物来代替使用,加以保证或基本保证用药治疗顺利进行的用药方法。如:巴旦杏仁无货时,可由油松子来代替;性为2级干热的荜茇根无货时,可代用功能和主治相似,并且性为2级干热的等量胡椒或性为1级干热的1倍量的红花子代替。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诗与远方”整理的内容,文中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烦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合适
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gj/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