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冀,男,熏陶,博士研讨生导师,副校长,国度中心学科领头人,寰宇老中医药老手学术阅历承袭疏导先生,首届寰宇百名卓异青年中医,省名中医长于病种:糖尿病,脾胃病,心悸,心脑血管疾病,失眠,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肝胆疾病,肾脏疾病,更年期归纳症及肿瘤放化疗损伤的疗养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熏陶李冀临床罕用安神宁心汤加减医治早搏,疗效甚好。早搏是一种最罕见的心律反常之一,中医谓之“心悸”,常因气血阴阳虚衰,痰饮瘀血妨碍,使心失所养,致心中悸动担心。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为底细搀杂或本虚标实之证,以虚为主。从病因上看,人们的饮食习惯跟着日趋抬高的生涯程度和日趋神速化的生涯节拍而变换,肥甘美味、嗜食茶酒、饮食无度是当代人饮食机关的罕见变换;各样冷凉饮食、辛辣美味日趋成为人们生涯中的要紧饮食组成,加速的生涯步调也令人们不重视逐日三餐规律的要害性。但是“食贵有节”,饮食太甚、太甚饥饿、饮食不规律,这些要素城市以致脾胃的侵害,以致运化失司。脾胃损伤,脏腑气血津液化生不够,使中气亏虚,心气于是生化不够,心气乏源而使运血无力,血行壅滞不通,梗阻脉道,而成血瘀。气虚不能顾护心阳,心神沦陷而不宁则心悸担心。同时气虚日久不愈,心阳亦于是虚衰,而寒为阴邪,易损伤阳气,心阳失于保卫,寒邪最易乘人之危,发为寒凝。

临床使用

李冀以心脾互调为规则,临床上医治心悸罕用调补心脾、益气化痰之法。一方面运化得力,气血盈满,使心气得养,运血有力,心阳亦得顾护;另一方面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机条畅使心阳得展则心气足沛,从根蒂上上表现益气养心之效。

安神宁心汤为李冀的自拟方。方中党参甘平入脾、以滋化源;生地入血分、滋阴经,共奏滋阴益气之效;白芍滋心阴、人参大补精力,调养分卫,益肺补脾;炙甘草补养心气,与白芍投合又可酸甘敛阴,顾护心阴,小量黄连可缓解心律,甘松单味以益气醒脾。

本方的配伍特征是洪量补益药物,小量醒脾药物,使补而不滞,脾旺则运化充裕,心得所养,心气充裕,宣称有力,则心脾协调,神安志定,是为安神宁心。

随证加减

患者心悸时做,兼见善惊易恐,稍惊既发,劳则加剧,舌红,脉动数或细弦,可加用归心经的重镇药:紫石英10g,珍珠母10g,酸枣仁20g,伏神20g,夜交藤20g,心为神舍,心气不够易致神浮不敛,心神摇荡。方中诸参补益心脾之气,另插手心经,养心神之品,使养心与安神并举,心得所养,心神安稳,则惊惕可祛。

患者心悸气短,胸闷胀满,兼见食少腹胀,纳呆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可酌加开窍化痰之品:石菖蒲20g,天南星20g,远志20g,郁金10g,使脾运痰化,心神安稳。

患者心悸担心,胸胁胀满憋闷、叹息时做,不寐少眠,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沉弦、结代,临床上可用本方加以疏肝理气之品:柴胡15g,黄芩15g,川芎15g,白芍10g,川楝子5g,使心肝脾3脏协调,气机条达,诸症自愈。

榜样医案

女性,45岁,年7月14初诊。自述自发心慌20天,既往体质较好,近两月信常熬夜,浮现心悸,3天前于哈医大就治,血压:/75mmHg(1mmHg≈0.kPa),心律:85次/分,心电图:偶发室上性早搏。行冠状动脉造影搜检示:三支及分支均未见显然狭隘及斑块孕育,余各项化验搜检均未见显然反常,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赋予各样中西药医治,未见显然好转,经引见求治于门诊。患者现看来心慌时做,惊惕善恐,不眠少寐,疲乏乏力,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细弱等病症。

诊断:(心胆虚怯型)心悸。

安神宁心汤加减:炙甘草10g,白芍15g,太子参20g,黄芪20g,黄连5g,甘松20g,虎魄15g,茯神15g,石菖蒲20g,远志15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7剂,水煎,逐日1剂,分为2次服。

7月21日二诊:药后心慌减少,少寐、多梦仍未好转,续上方化裁,拟方以下:玄参20g,苦参20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虎魄15g,伏神15g,石菖蒲20g,远志15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柏子仁30g,五味子30g。7剂,水煎,逐日1剂,分为2次服。

7月28日三诊:药后心慌、少寐、多梦诸症消除,继上方调养至愈。

此案心悸,辨为心胆虚怯,诚如《诸病源候论》所云:“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令心气不够,于是邪气所盛,则使惊而悸未必。”

李冀觉得本案久劳损痛心神性格,性格失运,气血化生乏源,心神失养而见心悸,故塞其源就可止其悸,故用太子参、黄芪补养性格,炙甘草补养心气,甘松以激勉脾脏运化机能,小量黄连可缓解心律,辅以虎魄、伏神、远志、菖蒲、合欢皮等以安神定志。

纵观方药,补脾养心同用,有标本兼治之意,补脾与醒脾共施,又有补而不滞之思,看来遣方用药之才干。中诊疗疗心悸,以机能性要素最为罕见,常常因劳苦太甚、饮食所伤而致脾运失健,心气不够,心脾平衡者,皆可使用本方加减化裁,每收奇效,但关于器质性心脏病而至心悸者,切不成盲目自傲,而应中西医连系医治。

(起原:华夏中医药报,明医)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jj/1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