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的功效与作用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苦参 苦参,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其苦,寒。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苦参图片苦参图片 苦参图片 苦参图片 苦参简介药材名:苦参 拼音:KǔShēn 别名:野槐、好汉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flavescensAit.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性环纹。气微,味极苦。 化学成分:根含多种生物碱:d-苦参碱、d-氧化苦参碱、槐花醇l-臭豆碱、l-甲基金雀花碱、l-穿叶赝靛碱及槐果碱。还含黄酮类:黄腐醇、异黄腐醇、3,4′,5-三羟-7-甲氧-8-异戊烯基黄酮、8-异戊烯基山柰酚等。茎、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贮藏:置干燥处。 禁忌:脾胃虚寒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苦参的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苦参的作用 ①利尿作用 苦参煎剂及其中所含之苦参碱给兔口服或注射,皆可产生利尿作用,尿量增加前即有盐分排出之增多。但实验中所用家兔之数目较少,又未叙述饮水控制之情况,因而有人认为需进一步研究。 ②抗病原体作用 煎剂在试管中,高浓度(1:)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8%)、水浸剂(1:3)在体外对某些常见的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醇浸膏在体外尚有抗滴虫作用,强度弱于黄连,而与蛇床子相近。 ③其他作用 苦参碱注射于家兔,发现中枢神经麻痹现象,同时发生痉挛,终则呼吸停止而死。注射于青蛙,初呈兴奋,继则麻痹,呼吸变为缓慢而不规则,最后发生痉挛,以致呼吸停止而死;其痉挛的发作,恐系起因于脊髓反射的亢进。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0.4克/公斤。 苦参的用法内服:4.5~9g。--《中国药典》 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中国药典》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中药大辞典》 外用:煎水洗。--《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或浸洒搽。--《中华本草》 苦参附方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①治血痢不止 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仁存堂经验方》) ②治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 苦参(切片,酒浸湿,蒸晒九次为度,炒黄为末,净)一斤,地黄四两(酒浸一宿,蒸熟,捣烂)。加蜂蜜为丸。每服二钱,白滚汤或酒送下,日服二次。(《外科大成》苦参地黄丸) ③治谷疸,食毕头旋,心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 苦参三两,龙胆一合(末)。牛胆丸如梧子。以生姜汁服五丸,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④治赤白带下 苦参二两,牡蛎一两五钱。为末,以雄猪肚一个,水三碗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积德堂经验方》) ⑤治下部疮漏 苦参煎汤,日日洗之。(《仁斋直指方》) ⑥治大肠脱肛 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之,以木贼末敷之。(《医方摘要》)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谨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w/5303.html
- 上一篇文章: 年7月最新中药材种子价格产值表
- 下一篇文章: 收藏鹌鹑养殖场的消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