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5牡蛎
图文起因于网络,倘有侵权,请干系省略! 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用于惊惧失眠,昏迷耳鸣,瘰疬痰核,症瘕痞块。煅牡蛎约束固涩。用于自汗冷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注:药用部位为外壳,非牡蛎肉 一味牡蛎治瘰疬 有个搬运工,特别贫困,项上长了个包块,刚发端只像指甲片那末大,他漫不经心,何况你纵然想治,也未必有钱,纵然有钱买药,也未必偶然间熬药喝药,天天干活从早到晚,底子没有空暇的时光。 可半年后,这包块竟然长如鸡蛋大,这时不得不引发正视,领域人都感触他患有甚么怪病,都不敢太凑近他,乃至干活也少叫上他。这样一下子活少干了,钱就少赚不少,这何如办呢,急忙得把这脖子下的包块治掉,病院查验手术费,那加起来,你冒死干一年都不敷啊! 他便找来篱笆茅屋,期盼师长长能够用最低廉的举措,治好他的病。 老爷爷看了后说,这个叫做瘰疬,便是痰结在那边,就用一味牡蛎打成细粉,能软坚散结,你胃口不错,肉体健壮,一次能够服用个五六钱,用温沸水冲下。连服一个月看看。 这样一个月的药,不过几块钱云尔,由于这牡蛎自身就低廉,一个月后这搬运工高开心兴地前来篱笆茅屋感激。他一扫前方哀愁的苦脸,变为欢容喜笑,从来他的包块消掉了,众人儿又跟他在一同聊天论地,一同干活挣钱去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札记本中记道: 张锡纯阅历曾治一少年,项侧起一瘰,其大如茄,上连耳,下至缺盆。求诊调节,言服药百剂,亦不能保其必愈。而其人家贫佣力,为人芸田,不唯无钱买这样多药,即服之亦不暇。然其人甚健壮,饮食甚多,俾于每日三餐之时,先吃饭汤送服牡蛎细末七八钱,正月之间消无心病。 古方加减治今病 俗语说,名医不治咳,治咳出丑面。 为甚么连小小的咳嗽都不好治呢? 小指月说,由于肺主表,是五脏六腑的华盖,乃疏通表里的桥梁,因而外貌处境变动会引发肺部气机变动,内部脏腑关连失和,也会影响到肺部。故昔人说,肺主治节,它一定内治五脏六腑,外跟二十四骨气互相妥协。 有个病人,久咳不愈,严峻时饭都吃不下,吃口饭,就咳嗽歕饭。 病人说,我感触彷佛有股气冲上来,禁不起就咳。 小指月一摸他脉象,果然右脉不降,气机一往上顶,肺部不惬意,它就借咳嗽来缓和,因而这类咳嗽,不是纯靠止咳化痰之药能够治好的,一定要降逆气,才力平咳喘。 老爷爷说,就用止嗽散。 这病人说,医生,这药我吃了十几剂都没好。 老爷爷说,先别紧张,止嗽散通宣理肺之力足够,但降逆气之力不够,还要加龙骨、牡蛎降其逆气,方可平其喘咳。 这样病人再吃三剂药,果然咳喘平,寝息安,用膳香。 小指月说,为甚么他人都说止嗽散功效不太好,但爷爷一用,功效就这么好? 老爷爷说,不是古方功效不好,而是咱们古人不长于用古方,古方用得好,功效都是特别好的。偶然要加减变动古方,不是说生搬硬套,偶然你在古方底子上,加减一两味药,就像猛虎插翅相同,其效更速。 小指月说,不是说古方不能简单加减吗? 老爷爷说,是不能简单加减,但不是不能加减,你看张仲景他遍地都教人加减变动药方。譬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节胆怯喘逆,柴胡加龙骨牡蛎救逆汤,调节惊狂。因而仍然要从实践登程,从病人需求去加减化裁古方,就像裁缝相同,惟有完备好这灵心好手,才力够把布料做成称身的衣服,才力把古方变为调节今病的钥匙。 随后小指月在小札记本中记道: 龚士澄阅历近人龚士澄师长曾撰文盛赞龙牡治咳之效,读后非特有所领悟,且用之辄效,今且扼要而绍介之。龙骨揆其功效,不过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约束固涩三者,唯《神农本经》和《名医别录》言其亦治“咳逆,喘气”。陈修园谓:“龙骨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张锡纯谓:“其性又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是陈、张二氏均是禀《本经》,《别录》治咳逆喘气之义而论说应用于临床耳。 牡蛎功效大概有二:一为潜阳固涩;二为软坚散结,而本草纲要言其化痰软坚,《本草备要》谓其“咸以软坚化痰,……止嗽敛汗”。是牡蛎亦能化痰止嗽。综上,龚老感触两者实用,具备特殊之镇咳化痰影响。起先只用于夜晚及拂晓时之咳嗽,感触平卧则痰涎易于上泛,咳嗽遂做,用生龙牡各15~0g于应服方内,事实不单奇效,并寝息亦自美焉。又用于内伤咳嗽,虚火炎上,咳痰带血,颧红面热,胶痰着于喉间,口干心烦,以生龙牡各0g加于所服方中,疗效亦如人意。 更有一些外感咳嗽,表里寒热不清。寝息饮食尚可,唯连连咳嗽,久久不愈,服常方总不成效,咱们又欲用龙牡,然恐收住表邪,肺气益不得宣而咳甚,尝欲投又止,后思《伤寒论》柴胡加龙牡汤证,乃少阳之邪未解,热邪内陷热盛伤气之病机,复思徐灵胎有“龙骨敛浩气不敛邪气”一说,乃试用于外感咳嗽之难愈者,详细法子是:止嗽散随证化裁,再加龙牡,竟然心想事成,有效无损。 余读此文未几,恰遇一病者,女性,年50余。患咳嗽吐痰,夜甚,痰色白,粘稠不利,舌淡脉弱,已多日不愈,遂用止嗽散加龙牡法。方用桔梗10g,前胡10g,荆芥6g,炙紫菀,款冬花各10g,陈皮9g,百部10g,杏仁10g,生龙牡各0g,剂咳止,因白痰尚多,减杏仁、冬花款加三子,3剂而安。 情志郁怒柴胡加龙牡 《伤寒论》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心,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弗成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有个妇人,由于人为流产手术事后,跟夫君吵架,夫君打了她一顿,她又惊又气,立马手脚抽搐,口吐白沫,昏迷不醒。 她丈病院挽救,醒来后,这妇人时哭时笑,自言自语。 夫君才懊恼,千不应,万不应,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弗成开交,搞得家庭离乱。 病院说,这有或许是癫痫。 这妇人的夫君何如也想不到,由于这妇人家庭就没有癫痫病人,并且匹配到如今,也从未呈现过癫痫局势。他便想先找找中医看看。 老爷爷说,妇人之疾,由于七情郁怒惊惶最为常见,惊惶又伴有身上有痰浊,便会致使痰气交阻,变生百病,故昔人说怪病多由痰做祟。 这夫君说,那该何如办呢? 老爷爷说,痰随气起落,你们负气就斗出这病来,倘若然的是大病铸成,你这辈子懊恼都没有效。 这男的曾经有悔意,老爷爷说,试试用些中药来疗养,要把她胸中逆结之气理顺,再把她逆痰浊痰降坠下来,那用甚么呢? 小指月说,情志郁怒柴胡加龙牡,就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吧,有小柴胡打底,理顺肝胆气郁,协做龙骨牡蛎能降坠痰浊,重镇安神。这样胸中气顺,痰火得降,即能够缓和她发疯惊惶之象。而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里头,尚有桂枝、茯苓、大黄,都能够健壮心脏,清除痰浊逆气。 老爷爷叮咛这夫君天天亲身煎药,这样病人连服半个月药。兴许妇人被她夫君精力所感激,兴许这汤方能顺气降痰,这样气顺痰消,乃至就复原过来,那种通常苦笑,自言自语的病象也就消逝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札记本中记道: 聂惠民阅历烦躁惊狂在《伤寒论》中,仲景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调节心阳虚之心悸、烦躁;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调节心阳虚痰浊上扰的惊狂;以柴胡龙骨牡蛎汤调节少阳不和兼表里三焦俱病的胸闷烦惊、谵语。故邹澍的《本经疏证》云:“龙骨、牡蛎联用之证,曰烦狂、曰烦惊、曰烦躁,似二物多为惊与烦设。” 其影响机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得很知晓:“人身阳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龙骨能安魂,牡蛎能强魄。心灵安强,精力自足,弱小自愈也。是龙骨、牡蛎,固为补心灵精力之灵药也”。聂师长尊仲景意,调节烦躁惊狂、心悸失眠时,常将牡蛎与龙骨相伍应用,疗效颇佳。 肋间痞结加牡蛎 有个妇人,屡屡负气事后,胸肋部就感触像有个气球在那边堵住相同,不晓得是何如回事,没有三五天都消不了。 此次又生了场大气,事实发掘肋部胀痛,摸上去隐约有一个结在那边,都快一个月了还没消掉,这团气堵在那边,致应用膳吃不香,寝息睡担忧,她真担忧会不会在肉体内长了一个肿瘤,那这样就费事大了。 老爷爷说,疾病不费事,费事的是你的心肠,你倘若不变换这类简单负气的性格,你纵然把胸肋间的那团气消掉,随后它又会在其它一个场合浮起来。 这妇人听了点颔首,的确,屡屡她生完气后,要末头痛,要末脖子阻塞,要末腹胀,总之肉体没处惬意的。 老爷爷说,指月,那该用甚么药方呢? 小指月说,从气上得的就要从气上消,用自在散吧。 这妇人说,医生自在散,我吃了良多了,都曾经耐药没效了。 老爷爷说,那是果然了,倘若是轻细的无形气聚,你用自在散令肝气一转,胸肋郁结立马就散,可倘若万古间生闷气,这样气凝其痰血,便会结成痞块,这类痞块就不是个别馨香行气之品,或许顺气之药能够理得开。 小指月问,那该用甚么药物能够把这痞结理开呢? 老爷爷说,咱们换个思绪,就用小柴胡加之牡蛎,软坚散结。张仲景在《伤寒论》上说,倘若胸肋中有积气,痞胀,肋下痛,能够用小柴胡汤加牡蛎,看来牡蛎软件散结之力健壮。 这样病人服用汤药后,肋间的痞气,痛苦感就消逝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札记本中记道: 章次公阅历《内经》以肝脉贯膈布胁肋,故胁肋痛,晚世无不责之肝病者,凡古医书上所谓胁肋痛,此中大部份为肋骨神经痛,肋骨神经痛,多半发于女子。据吾人阅历所得,胁肋痛用馨香行气药,而其痛益甚者,当改用所谓养血柔肝药,偏重用牡蛎,盖牡蛎具冷静之功,故治之有效。 牡蛎拾珍 1、双安安阅历单用牡蛎治亡阴证某妪,年逾七旬,夏月伤暑,发烧,便泻日0行,经用多种抗生素及补液调节不效,而改服中药。首用芍药汤、左金丸、四正人汤多方,数更其医,终不成效。用“芍药汤”则便泻反剧,用“四正人汤”则烦躁担忧,病家延我疗养,视其头汗不只,形骸干枯,舌光如镜,便泻日10余行,泻物少而稠,腥而不臭,余无所苦,脉小细数。此阴伤而下焦不固也,若用苦寒,则有化燥之势。而用阴柔,则阴为泻用。但用温补,必助其热。唯塞流固津乃事不宜迟。吾仿吴氏一甲煎法,令以生牡蛎10g煎服,家人疑之,曰:“能愈?”答:“姑妄试之。”来日诰日。病家喜来相告:“吾母宿疾月余,所用药需用箩装,而病反剧,岌岌待毙,且寿木已备,今用药只5分钱,便泻即止,真菩萨也!”后嘱以靡粥自养而病愈。 指月按:昔人用牡蛎打粉,扑洒在汗处,有止汗之功。看来这牡蛎约束固涩之力,因而不论是遗精滑精泄泻,自汗冷汗,崩漏带劣等,百般滑脱之症,但见脉象偏数,或许细数,或许亢阳不敛之象,但用牡蛎约束固涩,益阴修养,则滑脱之象,果然被兜收住。 、汤承祖阅历牡蛎可生、熟两用,生用场方名生牡蛎,熟用名煅牡蛎。生牡蛎和诸药用于敛阴、潜阳及上述诸证。煅牡蛎则实用于扑粉突矬(能约束固涩,止汗制酸)。生牡蛎入汤剂需先煎0分钟,而后下诸药再煎。笔者用本品调节甲状腺性能亢进及柯兴氏归纳征,入煎剂,每剂60~90克。效佳。 指月按:煅牡蛎有制酸止痛之功效,因而胃痛泛酸,常跟乌贼骨、浙贝母协同研成细粉内服,功效佳。 3、陈苏生阅历牡蛎配苍术:牡蛎久服补肾强筋骨,药理钻研证明其成份含大批碳酸钙,故可治缺钙,中医感触骨属肾,补肾而强筋骨与此药理相符;苍术具调解大气之功,有很高的养分价钱,能巩固人体免疫性能。两药实用,可治赤子缺钙、佝偻病。 牡蛎配鳖甲:牡蛎性能去胁下坚满,消癥瘕肿块;鳖甲咸平,性能养阴清虚热,软坚散结。两药实用,可消胁积(肝脾大、肝强硬)等。 指月按:按照肾主封藏的特征,咱们能够看出牡蛎深藏海底,其壳具备封藏之性,并且质量极重,直入下焦。因而中医有此中成药叫做龙牡壮骨颗粒,便是经过龙骨、牡蛎,助肾封藏之力,来抵达壮筋骨的功效。果然牡蛎的配伍尚有良多,譬喻王好古说,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硬;以小茶引之,能消项上结核;以大黄引之,能消股间肿;以地黄为使,能益精收涩止小便。 4、聂惠民阅历带下泄利《神农本草经》谓牡蛎除“女子带下赤白”。昔张锡纯调节带下常将生龙骨、生牡蛎并用以固脱,如清带汤。聂师长调节带下病,既有单用牡蛎时,亦有二药并历时,若病人兼蓄志中烦乱、眠差者,多二药并用,既能冷静安神,又可止带。 《名医别录》谓牡蛎“涩巨细肠,止巨细便”。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云:“下利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未可与复脉汤,一甲煎主之。”一甲煎便是牡蛎单味药,“既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热,一物而三用之”(吴鞠通自注)。聂师长关于热在肠中的下利,也通常仿吴鞠通之意,在清热止利方中加之牡蛎,以巩固疗效,缩小病程。 指月按:个别温病后期,虚多欲脱之症,这是阴虚内动,邪热炙烤真阴,偶尔需求一味药既能保护真阴,又能够冷静止动的,这时牡蛎就可以大派上用场。张元素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温热可引可消,这是牡蛎之类药物能够止渴的真理地址。也便是指牡蛎能壮水护阴,解温热,又由于其质重,能冷静下潜,若珠在渊,故能止动。 出色文章回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0-细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1-藁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苍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3-辛夷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4-葱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5-鹅不食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6-胡荽(芫荽/香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7-薄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8-牛蒡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9-蝉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石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寒水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知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芦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天花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竹叶/淡竹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鸭跖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栀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夏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0-决明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1-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黄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3-黄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4-黄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5-龙胆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6-秦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7-苦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金银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贯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拳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漏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0-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1-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3-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4-败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5-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6-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7-木胡蝶(玉胡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8-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9-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0-鸦胆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1-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3-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4-千里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5-白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6-四时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7-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8-生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9-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0-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1-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3-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4-青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5-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6-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7-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8-胡黄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大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郁李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松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甘遂、大戟、芫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商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0-牵牛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1-巴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令嫒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3-独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4-威灵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5-乌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6-蕲蛇、乌梢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7-木瓜、蚕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8-伸筋草、寻骨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9-松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海风藤、青风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路路通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秦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雷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0-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1-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3-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4-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5-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6-千年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7-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8-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9-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0-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1-佩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3-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4-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5-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6-草豆蔻、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0-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1-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3-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4-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5-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6-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7-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8-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9-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灯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款项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0-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1-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3-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4-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5-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6-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7-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8-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9-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0-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1-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3-檀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4-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5-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6-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7-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8-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9-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0-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1-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3-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4-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5-九香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6-刀豆、柿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7-山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8-神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9-麦芽、谷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0-莱菔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1-鸡内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3-使正人、苦楝皮、槟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4-南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5-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6-小蓟、大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7-地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8-槐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9-侧柏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0-白茅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1-苎麻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羊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3-三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4-茜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5-蒲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6-花蕊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7-降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8-白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9-仙鹤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0-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1-艾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炮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3-灶心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川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延胡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郁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姜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乳香、没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五灵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炎天无、枫香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丹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红花、桃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0-益母草、泽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1-牛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鸡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3-王不留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4-月季花、凌霄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5-土鳖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6-马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7-果然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8-苏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9-骨碎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血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儿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刘寄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三棱、莪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水蛭、虻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斑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穿山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半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天南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白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0-白芥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1-皂荚、皂角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旋覆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3-白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4-猫爪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5-川贝母、浙贝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6-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7-竹茹(竹沥、天竺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8-前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9-桔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0-胖大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1-海藻、昆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黄药子(黄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3-海蛤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4-海浮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5-瓦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6-礞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7-苦杏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8-苏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9-百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0-紫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1-款冬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马兜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3-枇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4-桑白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5-葶苈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6-白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7-矮地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8-洋金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9-西岳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0-罗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1-满山红、胡颓子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朱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3-磁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4-龙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5-虎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6-酸枣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7-柏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8-灵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9-缬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0-首乌藤(夜交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1-合欢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远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3-石决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4-珍珠母 中医人的故事:传给后代甚么才最蓄意义-精力感染众人,道德泽被昆裔(出色) 丘处机祖师的修道故事 赵绍琴讲故事:那一年,我独排众议,判断用白虎汤! 吴鞠通的故事 针灸治愈毒瘾的传说故事 千古真人张三丰修炼故事 百岁道长张至顺的故事与修行之道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人体应用手册-《黄帝内经》 有几多人诬蔑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看完如梦初醒! 猫捉老鼠的故事,从来蕴含了祛湿、健脾的大聪敏! 十一条鱼的故事-倾覆你的安康认知[漫画] 5个调节癌症的小故事(奇异弗成思议) 故事篇专讲案例给众人听(汉唐中医倪海厦撰写) "火星男孩"往年曾经1岁,他的故事再次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z/11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生姜洗发水又来了,拯救你干枯又炸毛的头发
- 下一篇文章: 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减治疗口腔炎鼻咽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