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医院网站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60214/4770025.html
欧阳卫权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发专业委医院青年名中医医学博士

各位读者朋友好。

痤疮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但是并不好治,不像疔疮、疮疖等,吃了药很快就能消。根据皮疹的不同分型,比较常见的有丘疹型、脓疱型、结节型、囊肿型,还有严重的聚合型痤疮;根据临床轻重程度,可以分成轻度、中度、重度。这篇文章将着重分享运用六经辨证诊治痤疮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1痤疮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可以看出,《黄帝内经》里认为痤疮是因为寒薄导致郁,也就是内郁生热引起痤疮。

《诸病源候论》:“面包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包,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也。”认为肺部的风热导致痤疮的发生。

后世古籍也有类似的记载,像《外科正宗》认为是血热郁滞不散引起的,《外科启玄》也说是因为肺气不清,受风而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也说是由肺经血热而成。综合来说,基本认为痤疮是由于肺风、肺热,肺经的血热郁滞而生的。

(图文无关)

所以临床上,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等,外用的颠倒散、杏黄散,都会有一定效果。

现本科教材里把痤疮分型论治,肺经风热选用枇杷清肺饮;胃肠湿热选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痰湿瘀滞选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但是教材的分型论治只能说是把中医简单化,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作为一个大体的范本和方向,教你在临床上学会一个大致的初步的辨证来选方用药,但并不等于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金标准。

2整体辨证和局部皮损辨证结合

我在临床上还是坚持用纯中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同时一直钻研用六经辨治的方法用经方来治疗疾病,看看纯中医在临床上到底能够解决多少、多大范围的问题。对于痤疮我也是这么坚持下来的,慢慢积累了一些心得。

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痤疮,最关键的一点,一定要强调整体辨证和局部皮损辨证相结合。

3整体辨证

整体来说,一定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式,来收集尽可能详细、准确的临床信息。

我更喜欢用信息来代替症状这个词,不仅是患者不舒服的主观感觉才是症状,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肤色和皮肤滋润度以及患者语速、神色形态等各方面都是需要抓住的信息。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患者来诊时的状态和平时的状态。病人来诊时的状态,往往可以用阴阳、寒热、虚实来进行描述,也可以用六经的方式大致地判断它属于三阳还是三阴。

4着重观察患者皮损

教材里写的比较清楚,比如说颜色红是属于热,有脓头是有热毒,有渗液是属于湿,这些都是比较正确的。

但是,鲜红是热,那这个热是局限性的热还是整体的热呢?这个非常关键。

很多年轻的女性前来看病,说脸上长了鲜红色的痘痘,是上火了,煲了凉汤喝了以后还难受,拉肚子、痛经更厉害了。我说这不是热,是寒。不能只看一个方面,手是冰凉的,平时又痛经,喜欢拿热水袋捂着肚子,平时很怕冷,面色没有光彩,胃怕凉,喝点凉水就觉得胃不舒服,哪里有热象呢?所以整体是一个虚寒体质。

(图文无关)

脸上会有红色的疙瘩,是因为“郁而生痤”,热是郁在局部,不是在整体,整体表现是虚寒,局部的热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范围,不能当成一个全身的热象而用大量的清热解毒药来治疗,这是不对的。因此要强调整体辨证和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方法。

5分析整体和局部的占比

在临床中还必须仔细分析,整体占的权重有多大,局部占的权重有多大,分析它们之间所占的比例,来权衡开方的寒温比例,这个非常关键。

某些患者,体质很壮实,表现没有一些虚象,局部表现的是热象。这样肯定就着重在局部皮损上,再结合患者整体的实象,开出一个相对来说偏寒的攻邪的方。

但对于另外一些患者,整体的表现明显偏虚偏寒,体质偏弱的状态,即使冒出很多红色的丘疹甚至脓疱,油腻很厉害,这个时候一定要权衡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予扶正补虚,包括补气补血、调脾胃为主的方,兼顾一下局部的皮疹,稍稍加一些清局部郁热的药就可以了。

有一些患者虚的非常严重时,我们甚至要抛开局部的皮损,直接去从补虚扶正的角度来纠正整体的虚寒状态,这时就要以整体为主了。这是六经辨证治疗痤疮的一个注意点,一定要强调整体辨证和局部皮损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才有可能把经方用到痤疮上面去。

6经方的拓展应用

所谓经方的拓展应用,就是说不能局限于条文。如果局限于条文去寻找相关的证据,会发现没有几个经方能治疗痤疮。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还有“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如果过分地注重条文,把它只作为一个治疗妇人腹痛的方,就永远没法把它拓展运用到痤疮的治疗上。

我观察到现在很多年轻的女孩子用当归芍药散的机会很多。根据当归芍药散本身治疗的内在的包含了病机状态的一个证。这个证、状态相符合,我们就可以用当归芍药散。

7案情分析方证体质的判断很多时候经方治疗痤疮,它表现的并不是像条文所说的症状,而是根据内在所反映的体质状态来判断。比如我常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大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包括用大小柴胡汤、四逆散等都是从体质状态,而不是单从条文来判断。

(图文无关)

我们可以通过药物组合以方测证,推测方子背后所包含的体质状态,这个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上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这个方符合这个体质状态的话,就可以选用这个方,或以这个方为基础进行加减来治疗痤疮。

注意方证中的细微差别

比如茵陈蒿汤和当归贝母苦参丸都可以治疗下焦湿热。事实上这两个方子是有差别的,把两个方子的差别仔细的分出来,才能更准确应用。

注意合方的使用

临床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只单用某一经方,有时很难完全契合患者的状态,很多情况下是需要合方的。合方的应用能够使经方治疗痤疮的范围大大的扩展。

(下回将继续深入六经辨治痤疮)

特别鸣谢:本文章来源于欧阳卫权主任年01月11医院皮肤科聚友会的讲课,感谢“中医家”以及中医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

医院青年名中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委。师承“国医大师”李振华、禤国维、“古中医流派”李可等著名老中医。学术上主张回归中医传统,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坚持纯中医道路。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研究。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如发热、咳喘、胃肠病、心悸、痹痛、月经不调、带状疱疹神经痛、红斑狼疮、血管炎等各科疑难杂症。出版个人专著《伤寒论六经辨证新探》,影响甚大。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3部,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及参与各级课题8项。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yf/10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