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为降压妙药
治疗白癜风的岐黄圣手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33.html I导读:莱菔子性善降气,气降则血不上逆,气血冲和,血压自可下降。但临床必须用较大剂量(30g以上),降压效果方显,若限于一般剂量(9~15g),则疗效会受到影响。 莱菔子降压、止呃功效著 作者/张明 血随气动,莱菔子降气的同时并能降压。笔者曾以莱菔子15g,决明子15g泡水代茶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60余例,均收到良好的降压作用,兹举案例以证之。 李某,男,52岁,年10月21日就诊。患高血压病10余年,时发头痛、头晕。3年前因脑梗塞住院治疗,后遗头中轰鸣,舒张压居高不降,长期服尼莫地平、巯甲丙脯酸等效果不著。半月来头痛头晕、头中轰鸣加重,夜不能眠。诊见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滑。血压28/16kPa。遂用莱菔子15g,决明子15g,泡水代茶频频饮服。服药3天,症状减轻,血压24/13kPa。继服1个月,睡眠好,诸症消失,血压20/11kPa。上方间断服用,4年来血压情况良好。 莱菔子对气逆于上之呃逆,具降逆气、止呃之功,随证加用本品,疗效显著。 如治患者王某,女,46岁。患慢性浅表性胃炎10余年,反复发作上腹疼痛,多方医治,疗效不佳。1月来腹痛加重,呃逆频作,心悸乏力,纳呆恶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脾虚,胃气上逆,治宜健脾行气降逆。 处方:党参30g,炒白术30g,茯苓15g,砂仁15g,鸡内金15g,厚朴15g,苏子15g,枳实15g,炙甘草10g。服6剂,除呃逆外余症皆轻。遂予前方加炒莱菔子30g。服3剂,呃逆若失,继服6剂,诸症消失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莱菔子降压效佳 作者/马群马健 马山教授临床用莱菔子治疗高血压病,常获较好疗效。单纯性高血压病,取菊花10g,泽泻30g,丹参30g,莱菔子30~40g,钩藤15g。水煎内服,一般7~15剂即可见效。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在辨治冠心病基础上加莱菔子30g。女性因病过早切除子宫或摘掉卵巢,内分泌失调,有部分病人可致高血压,重者可引起中风脑溢血,预后不好。这类高血压病人,中西药降压效果均不理想。马老用调补肾阴肾阳法基础上加莱菔子治疗。 如张某某,女,42岁,患高血压病10年。头痛头晕,四肢无力,心烦急躁,睡眠不实,不能正常上班工作。血压24~26.7/13.3~14.7kPa,服用多种降压药效果不佳。病人12年前因子宫肌瘤、左侧卵巢囊肿行子宫全切,左侧卵巢摘除术,术后情况良好,2年后渐感头晕头痛,血压逐渐升高。近几年血压持续升高,服降压药不理想,改服中药。予菊花10g,泽泻30g,茯苓15g,山药15g,丹皮10g,菟丝子15g,淫羊藿30g,仙茅15g,肉苁蓉30g,女贞子12g,旱莲草15g,杜仲10g,枸杞子15g,生地15g,夏枯草15g,黄芩10g,莱菔子40g。连服20剂,血压正常,症状消失,10年未复发。 消化系统病、呼吸系统病伴有高血压者,莱菔子为必用之药。因本药除有降血压作用外,还可消积化食,除痞满,止咳化痰。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有高血压者,在辨证治疗时加莱菔子,可消食化积,理肠止泻,降血压;咳喘病伴高血压加莱菔子,降肺气理大肠,止咳平喘,降血压,均起到双重治疗作用。 马老认为高血压病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很重要。便秘病人,胸腔、腹腔压力升高,全身紧张,烦躁不安,加重血压升高,这时服降压药疗效甚微,常诱发冠心病、脑血管病发作。大便通畅,全身放松,适当配合降压药物治疗。常获较好效果。故用莱菔子调理肠胃功能,降气排便,同时有良好的降压作用。降血压常用量为30g,重者40~50g,未见副作用。 莱菔子善治高血压 作者/翟瑞庆崔迎春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莱菔子为主药治疗高血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以炒莱菔子30g,丹参24g,玄参15g,怀牛膝15g,夏枯草30g组成复方,治疗观察50例高血压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4岁,病程2~15年。高血压分期:I期19例,Ⅱ期24例,Ⅲ期7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周服3~5剂,3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治疗结果:显效(舒张压降至正常或下降2.67kPa以上,症状明显改善)28例(I期15例,Ⅱ期12例,Ⅲ期1例),有效(舒张压下降1.33kPa以上,症状部分改善)17例(1期4例,Ⅱ期10例,Ⅲ期3例),无效(血压下降未达以上标准,症状无明显改善)5例(Ⅱ期2例,Ⅲ期3例),总有效率90%,尤以对I、Ⅱ期患者疗效更佳。 高血压多因肝阴不足,肝阳、肝风上扰,血随气逆,气血运行紊乱而致。莱菔子性善降气,气降则血不上逆,气血冲和,血压自可下降,笔者配以滋养肝阴、潜阳熄风之品,其效更佳。莱菔子属耗气之品,一般用于高血压实证,但只要配伍得当,亦可用于虚证患者。生用易致恶心,故应炒黄入药。临床必须用较大剂量(30g以上),降压效果方显,若限于一般剂量(9~15g),则疗效会受到影响。 朱良春三辨莱菔子的功用 一、辨莱菔子非冲墙倒壁之品 莱菔子,即萝卜子。为下气、消痰、消食药。韩懋《韩氏医通》用莱菔子配伍苏子、白芥子组方,名三子养亲汤。治疗咳嗽多痰,气逆而喘;朱丹溪《丹溪心法》用莱菔子配伍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名保和丸,治食积纳呆。二者皆为常用名方。可是朱丹溪却说:“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朱师认为此说未免过甚其辞,不可为训。盖莱菔子为寻常菜蔬,其子虽辛味过于根,只不过下气之功稍强而已,何得以“推墙倒壁”目之!附会者则以气虚人不可用之。良药之功,几为其所泯,不亦冤哉! 朱师指出,善识莱菔子者,当推张锡纯氏,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莱菔子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回溯《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之用法,亦是微炒,击碎,代茶水啜用。“推墙倒壁”云乎哉! 朱师治痰喘,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等,常用本品,颇能应手。其一方面是依据传统之说,以其善行气,气顺则痰降,咳喘自安;另一方面是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莱菔子含抗菌物质莱菔素,对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尝谓吾师融新旧学理于一炉,此亦其例也。 二、辨莱菔子生升熟降之不确 前人又谓莱菔子生用性升,炒用性降,朱师认为,此说又确又不确。生莱菔子味辛较甚,故生擂之水吞服后探吐,可吐风痰、毒物、饮食,此谓之升犹可。而治肺炎、气管炎、痢疾里急后重、腹胀、食积等,亦屡用生者入汤剂之中而效,岂可谓之升乎?至于何以用生者不用熟者?以莱菔素即含在莱菔子油中,经炒焙之后,其作用即削弱故也。 三、辨人参与莱菔子并用无妨 又有谓人参补气,莱菔子破气,故服人参不宜同时服食萝卜及莱菔子者。朱师指出:此庸浅之见,不可从。人参补气,而补益药何止人参;莱菔子善消,而消伐药又何止此一味!即二者同用,也无非补消兼施之理,仲景之枳术汤,就以枳实、白术同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即以人参、甘草与厚朴、半夏同用,同一理也。《本草新编》说得好:“……或问萝卜子专解人参,一用萝卜子则人参无益矣,此不知萝卜子而并不知人参者也。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神,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非止喘胀之症为然,得萝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则气平而易受,是萝卜子平气之有余,非损气之不足……”张锡纯也说:“服莱菔子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若用以行气开郁,正需要参、芪、术诸药佐之。”可见二者不能同用之说,不可为信。 亲尝中药试“奇效”—莱菔子功用新识(余国俊) 莱菔子,俗名萝卜子,首载于《日华子本草》,性味辛甘平,归脾肺胃经,为临床常用的消食化痰药。 现代中药学概括其功效为:消食化积,降气化痰。多用于食积不化,痰涎壅盛等症。如治疗便秘、不寐、痈肿等病证,均奏良效。至贱而有殊功,岂堪埋没,聊以志之。 临床使用莱菔子,应严格区分炒用与生用,因两者之功效迥然有别。 炒莱菔子重用:降气通便、豁痰宁神 一、降气通便:《本草纲目》记载,“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据笔者长期验证,炒莱菔子降气除胀之力类似枳实、厚朴,而降气通便之力则优于枳实、厚朴,故可用于各种实秘。 因本品辛甘平,质润多脂,降气开郁而不伤阴,若加入辨证方药中,又可用于各种虚秘。如临床常见的习惯性便秘,多因脾阴不足,肠燥津亏。此证初服麻仁丸有效,久服则效差甚至无效。乃因麻仁丸中有大黄、厚朴之苦燥,久用之,伤阴化燥在所难免。 笔者治此等虚秘,喜用《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常用量为白芍30~50g,生、炙甘草各5~10g,以大滋脾阴,再加草决明、肉苁蓉各30g润肠通便,疗效颇佳。但遇少数顽固性便秘用之乏效时,必暂加炒莱菔子30~50g降气开郁,奏效方速。 如治席某,男,60岁,患习惯性便秘五年余,常服三黄片、麻仁丸,外用开塞露等,不用药则不能自行排便,十分苦恼。 诊得舌质略红,苔薄白欠润,脉弦涩。审系脾阴不足,肠燥津乏。用上方4剂乏效,腹胀难忍。患者急欲服泻下药,笔者阻之,仍用上方,加炒莱菔子50g,一日连服2剂,大便即通,腹胀大减;连服5剂,大便一日1次,甚通畅,腹胀已除。为巩固计,去炒莱菔子,加黄芪、当归各30g补气养血,续服12剂。随访年余未复发。 临床见有小儿便秘者,大便坚如羊矢,便时哭闹,又艰于服汤药。治此者,可将莱菔子炒熟,捣细。1~3岁,每服3g;4~7岁,每服5g。开水调成糊状,兑少许白糖,每餐前顿服,3~4日即见效。 二、豁痰宁神:不寐一症,病因病机多端,而以痰热扰心为常见。治此症一般用黄连温胆汤加味,疗效可靠。但若连服数剂不见起色者,可能是痰甚且顽。元代医学朱丹溪说:“莱菔子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故可重加炒莱菔子豁痰以宁神。 如白某,女,37岁,失眠一年余,常服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中成药,仍难入眠,每隔几夜,必服西药安定片才能勉强浅睡三四小时。平时头晕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稍数。笔者用黄连温胆汤加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远志等4剂,仍无显效。乃加炒莱菔子30g,又服4剂,睡眠明显改善,效不更方,再加炒枣仁10g(轧细吞服),续服18剂,睡眠质量进一步改善,丢掉安定片。 生莱菔子内服催吐痰食、外用解毒消肿 1.催吐痰食:《日华子本草》称莱菔子“水研服,吐风痰”。但用水研服,很不方便,水煎服可否?笔者无病时曾尝试用生莱菔子30g,捣破,水煎40分钟,滤取药液约ml,顿服。服后约半小时,便觉头晕,胃脘不适,呕恶欲吐,而后笔者催吐风痰或宿食,便单用生莱菔子一味,水煎顿服。 如治陆某,男,66岁,宿患慢性支气管炎,因外感诱发,气喘痰鸣。已服小青龙汤加味数剂,外感已除,仍咳嗽气急,喉如曳锯,胸膈满闷,苔白厚腻,脉滑数,予生莱菔子50g,捣破,文火煮沸1小时,滤取药液约ml,顿服。服后约半小时,呃呃连声,频频咳吐黏涎,移时达半痰盂。咳喘痰鸣、胸膈满闷随之大减。转予香砂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连服6剂,渐渐康复。 又曾治张某,男,16岁,因吃汤圆及干鱼片过多,胃脘满闷,嗳腐呕恶,头晕目眩,西医授以“饥饿疗法”,已两餐未食;又服多酶片、山楂丸等亦不效。予生莱菔子50g,煎服法如前,服后不及1小时,便频频呕吐,并泻下酸臭粪便,胃脘顿觉轻松,转以七味白术散善后。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极擅吐法,以为邪去正自安。后世罕用吐法,或惧催吐药伤正气。而用生莱菔子催吐痰食,效快而不伤正气,值得推广。 然而当今有的药房备用的莱菔子,竟有生与熟不分者。而其始作俑者,或为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张氏认为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 笔者曾数次试验:于辨证方药中加生莱菔子15g,脾胃虚弱者服后多有恶心欲吐之感。可见张氏不分生熟混用之说,不足为训。 2.解毒消肿:《日华子本草》谓莱菔子“同醋研,消肿毒”。笔者亦曾验证之。 一学生,男,18岁,左腋下忽生一痈,皮色不变,肿痛灼热,西医诊为“腋下淋巴结炎”,肌注青霉素,外敷鱼石脂,3日乏效。患者左上肢活动受限,夜间灼痛难寐。 予生莱菔子g,捣极细,用适量食醋调成糊状,摊在塑料薄膜上(厚约0.5cm),敷于患处,外覆纱布,再用胶布固定,一日一换;同时内服柴胡清肝散合五味消毒饮。 敷药当晚疼痛灼热大减,连敷4天,痈肿全消。又曾用食醋调生莱菔子细末,外敷产后乳痈(急性乳腺炎),效亦佳良。 莱菔子功用新识 作者/余国俊 莱菔子,俗名萝卜子,首载于《日华子本草》,性味辛甘平,归脾肺胃经,为临床常用的消食化痰药。现代中药学概括其功效为:消食化积,降气化痰。多用于食积不化,痰涎壅盛等症。如治疗便秘、不寐、痈肿等病症,均奏良效。至贱而有殊功,岂堪埋没,聊以志之。 临床使用莱菔子,应严格区分炒用与生用,因两者之功效迥然有别。 一、炒莱菔子重用,降气通便,豁痰宁神 1、降气通便: 《本草纲目》记载,“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据笔者长期验证,炒莱菔子降气除胀之力类似枳实、厚朴,而降气通便之力则优于枳实、厚朴,故可用各种实秘。 因本品辛甘平,质润多脂,降气开郁而不伤阴,若加入辨证方药中,又可用于各种虚秘。如临床常见的习惯性便秘,多因脾阴不足,肠燥津亏。此证初服麻仁丸有效,久服则效差甚至无效。乃因麻仁丸中有大黄、厚朴之苦燥,久用之,伤阴化燥在所难免。 笔者治此等虚秘,喜用《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常用量为白芍30~50g,生、炙甘草各5~10g,以大滋脾阴,再加草决明、肉苁蓉各30g润肠通便,疗效颇佳。但遇少数顽固性便秘用之乏效时,必暂加炒莱菔子30~50g降气开郁,奏效方速。 如治席某,男,60岁,患习惯性便秘5年余,常服三黄片、麻仁丸,外用开塞露等,不用药则不能自行排便,十分苦恼。诊得舌质略红,苔薄白欠润,脉弦涩。审系脾阴不足,肠燥津乏。用上方4剂乏效,腹胀难忍。 患者急欲服泻下药,笔者阻之,仍用上方,加炒莱菔子50g,1日连服2剂,大便即通,腹胀大减;连服5剂,大便1日1次,甚通畅,腹胀已除。为巩固计,去炒莱菔子,加黄芪、当归各30g补气养血,续服12剂。随访年余未复发。 2、豁痰宁神: 不寐一症,病因病机多端,而以痰热扰心为常见。治此症一般用黄连温胆汤加味,疗效可靠。但若连服数剂不见起色者,可能是痰甚且顽。元代医学朱丹溪说:“莱菔子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故可重加炒莱菔子豁痰以宁神。 如白X,女,37岁,失眠1年余,常服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中成药,仍难入眠。每隔几夜,必服西药安定片才能勉强浅睡三四小时。平时头晕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稍数。笔者用黄连温胆汤加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远志等4剂,仍无显效。乃加炒莱菔子30g,又服4剂,睡眠明显改善,效不更方,再加炒枣仁(轧细吞服),续服18剂,睡眠质量进一步改善,丢掉安定片。 二、生莱菔子内服催吐痰食,外用解毒消肿 1、催吐痰食: 《日华子本草》称莱菔子“水研服,吐风痰”。但用水研服,很不方便,水煎服可否?笔者无病时曾尝试用生莱菔子30g,捣破,水煎40分钟,滤取药液约ml,顿服,服后约半小时,便觉头晕,胃院不适,呕恶欲吐。而后笔者催吐风痰或宿食,便单用生莱菔子一味,水煎顿服。 如治陆某,男,66岁,宿患慢性支气管炎,因外感诱发,气喘痰鸣。已服小青龙汤加味数剂,外感已除,仍咳嗽气急,喉如曳锯,胸膈满闷,苔白厚腻,脉滑数。 予生莱菔子50g,捣破,文火煮1小时,滤取药液约ml,顿服。服后约半小时,呃呃连声,频频咳吐粘涎,移时达半痰孟。咳喘痰鸣、胸膈满闷随之大减。转予香砂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连服6剂,渐渐康复。 又曾治张X,男,16岁,因吃汤圆及干鱼片过多,胃脘满闷,嗳腐呕恶,头晕目眩。西医授以“饥饿疗法”,已两餐未食;又服多酶片、山楂丸等亦不效。予生莱菔子50g,煎服法如前,服后不及1小时,便频频呕吐,并泻下酸臭粪便,胃脘顿觉轻松,转以七味白术散善后。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极擅吐法,以为邪去正自安。后世罕用吐法,或惧催吐药伤正气。而用生莱菔子催吐痰食,效快而不伤正气,值得推广。 然而当今有的药房备用的莱菔子,竟有生与熟不分者。而其始作俑者,或为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张氏认为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 笔者曾数次试验,于辨证方药中加生莱服子15g,脾胃虚弱者服后多有恶心欲吐之感。可见张氏不分生熟混用之说,不足为训。 2、解毒消肿: 《日华子本草》谓莱菔子“同醋研,消肿毒”。笔者亦曾验证之。一学生,男,18岁,左腋下忽生一痈,皮色不变,肿痛灼热,西医诊为“腋下淋巴结炎”,肌注青霉素,外敷鱼石脂,3日乏效。 患者左上肢活动受限,夜间灼痛难寐。予生莱菔子g,捣极细,用适量食醋调成糊状,摊在塑料薄膜上(厚约0.5cm),敷于患处,外覆纱布,再用胶布固定,1日1换;同时内服柴胡清肝散合五味消毒饮。敷药当晚疼痛灼热大减,连敷4天,痛肿全消。 又曾用食醋调生莱菔子细末,外敷产后乳痈(急性乳腺炎),效亦佳良。 莱菔子降压、止呃功效著 作者/张明 血随气动,莱菔子降气的同时并能降压。 笔者曾以莱菔子15g,决明子15g,泡水代茶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60余例,均收到良好的降压作用,兹举案例以证之。 李某,男,52岁,年10月21日就诊。患高血压病10余年,时发头痛、头晕。3年前因脑梗塞住院治疗,后遗头中轰鸣,舒张压居高不降,长期服尼莫地平、巯甲丙脯酸等效果不著。半月来头痛头晕、头中轰鸣加重,夜不能眠。诊见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滑。血压28/16kPa。遂用莱菔子15g,决明子15g,泡水代茶频频饮服。服药3天,症状减轻,血压24/13kPa。继服1个月,睡眠好,诸症消失,血压20/11kPa。上方间断服用,4年来血压情况良好。 莱菔子对气逆于上之呃逆,具降逆气、止呃之功,随证加用本品,疗效显著。 如治患者王某,女,46岁。患慢性浅表性胃炎10余年,反复发作上腹疼痛,多方医治,疗效不佳。1月来腹痛加重,呃逆频作,心悸乏力,纳呆恶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脾虚,胃气上逆,治宜健脾行气降逆。 处方:党参30g,炒白术30g,茯苓15g,砂仁15g,鸡内金15g,厚朴15g,苏子15g,枳实15g,炙甘草10g。服6剂,除呃逆外余症皆轻。遂予前方加炒莱菔子30g。服3剂,呃逆若失,继服6剂,诸症消失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莱菔子治疗婴幼儿便秘 作者/邵金阶邵迎新 笔者数十年来用莱菔散治疗婴幼儿便秘,常获良效。 炮制及服用方法:莱菔子适量,水洗,淘净砂及杂质,文火炒熟(以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气为度)去壳,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药末5~10g加白糖适量,开水冲泡,待温频频喂服,亦可拌入奶粉或稀饭中服用,每日2次,连服5~10天。 病案举例:苏某,女,1岁6个月,年5月6日初诊。每3~5天大便一次已4个月,便干成粒,便时哭闹,甚则肛裂出血。曾多方治疗未效,不得已,用小儿开塞露方得以帮助排便。嘱用上方10天,停用开塞露,自第5天起,每日或隔日大便1次,随访2年,未复发。 按:莱菔子质润多油,能润肠通便,长于利气,“生升熟降”,以助胃肠运化传导。莱菔子虽为化气消食之品,但性味甘平,不致耗伤正气,戕害真元,且莱菔子炒熟气香味甘,白糖调拌,小儿尤乐服用。 莱菔子治便秘、不寐 作者/余国俊 莱菔子功擅降气通便,豁痰宁神,若用之加入对证方药中,奏效颇捷。 莱菔子降气除胀之功,类似枳、朴,而其通便之力则胜之,故可用于各种实秘。又因其降气通便而不伤阴,亦可用于肠燥津乏之虚秘。如习惯性便秘属脾阴不足,肠燥津乏者,即使常服麻仁丸亦难收长久之效。盖因方中有大黄、厚朴,久用之,难免苦燥伤阴之弊。 笔者每投白芍30~50g,生、炙甘草各5~10g,大滋脾阴为主,加生草决明、肉苁蓉各30g润肠通便,疗效一般较满意。但遇少数顽固病例,必暂加炒莱菔子30~50g降气通便,奏效方捷。 如年12月5日治方某某,女,38岁,便秘3年余,腹胀,大便6~7日一行,粪块坚硬,便时肛疼甚剧,常服果导片、麻仁丸、番泻叶,外用开塞露,效差。察其舌偏红欠润,苔薄黄少津,脉弦涩。投上方3剂,仍未解便,腹胀难忍。乃加炒莱菔子50g,服1剂大便即通,腹胀大减,连服3剂,大便每日1次,腹胀除。为巩固疗效,去莱菔子,续服12剂,随访3个月未复发。 临床时见有小儿便秘者,大便坚如羊矢,便时哭啼,又艰于服汤药。治此者,可将莱菔子炒熟,轧为细末。1~3岁,每服3g;4~7岁,每服5g。开水调成糊状,兑入少许白糖,每餐饭前顿服,3~4日即见效。 莱菔子豁痰宁神之功,诸家本草未见记载。笔者治痰饮停于心下,或痰热扰心而致不寐,用苓桂术甘汤或温胆汤化裁效差者,辄重加莱菔子豁痰以增效。 如年8月13日治陈某某,女,46岁。不寐半年,每夜只能浅睡1~2小时,多梦易惊,服安眠药方能入睡。伴胸闷,心烦,呕恶,舌红苔黄粘腻,脉滑数。投以黄连温胆汤加石菖蒲、炙远志、天竺黄等,服5剂,诸症减轻,黄粘腻苔稍退,但仍需服安眠药才能入睡。乃加炒莱菔子30g。服药期间频吐粘涎,大便每日3次,服3剂后,黄粘腻苔退尽,不用安眠药亦可入睡4~5小时。后以十味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化裁,连服15剂而愈。 莱菔子必须炒熟用之;若生用,小剂量可致呕逆,大剂量(30g以上)则呕吐。 莱菔子治疗排尿功能障碍 作者/郭奕文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莱菔子长于利气的特点治疗排尿困难取得满意效果,兹举验案如下。 李某某,男,50岁,因肾绞痛于年5月20日入院。静脉滴注山莨菪碱后因膀胱逼尿肌松弛,膀胱括约肌张力增加而出现排尿困难,予针刺、热敷无效。患者伴咽干,烦渴欲饮,小腹胀满。此为肺热壅盛之候,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热壅于肺,肺气不能肃降,水道通调不利,故小便不通。予莱菔子10g炒熟一次吞服,约20分钟后小便自排而愈。 曾遇两例患者,留置导尿数天拔除导尿管后出现排尿困难,经使用他法治疗无效,采用上法治疗,症状均在1小时内迅速缓解。 排尿功能障碍属中医癃闭范畴,其根本病因在于膀胱气化无权。《证治汇补》指出:“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气为主……”。莱菔子长于利气,气机利则水道通,实践证明其疗效显著且使用方便。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莱菔子有对抗肾上腺素的作用,且炒品效力明显强于生品,故莱菔子炒用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括约肌舒张,从而改善排尿功能,对动力性尿路梗阻效果好,对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机械性尿路梗阻也有一定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有观点认为莱菔子有耗气的作用,虚人慎用,笔者在实践中观察到,气虚患者使用本法同样疗效显著,且未见不良反应。 莱菔子外用治疗术后腹胀 作者/吴超杰汤坤标 笔者用单味莱菔子,研成细末后外用,治疗腹部术后腹胀,有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临床共观察65例,年龄19~62岁,平均41.5岁。其中急性肠梗阻术后21例,外伤性肠破裂、肠修补术后18例,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后13例,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7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6例。 治疗方法:炒莱菔子g,研成细末,用纱布包成药垫状,置于脐部,再用TDP照烤加温,至腹胀缓解。结果经上述治疗后,65例腹胀全部缓解。 术后腹胀是因腹部手术时,胃肠遭受到暴露和手术操作刺激、肠腔内积气过多所致。胃肠道蠕动恢复正常,肛门排气后即自行缓解。如果术后数日仍未排气,没有肠鸣音多为肠麻痹。如腹胀伴有阵发性绞痛,肠鸣音亢进,甚至出现气过水声,多为粘连所致的机械性肠梗阻。严重腹胀可使膈肌升高,运动受限,影响呼吸功能,对胃肠吻合口和腹壁切口愈合也有影响,故必须及时处理。 术后腹胀是因手术损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阻滞所致。六腑的生理特点是以通为用、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实而不满。治则宜理气通腑。莱菔子味辛甘性平,主降气平喘,化痰消积,理气除胀。生用则性善上升,炒用则性善降。 经临床65例应用体会,炒莱菔子外用能消除术后腹胀,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对预防腹腔内粘连的发生有显著的作用。 急性湿疹外用莱菔子 作者/傅玉山 笔者曾用自制莱菔子膏治疗急性湿疹4例,收到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莱菔子膏制法:取莱菔子60g,放置于热砂锅中拌炒30分钟,取出冷却后研末,与适量棉籽油调成糊状,备用。用时取适量莱菔子膏敷在患处,每日1次。 如治章某,男,45岁,农民,年9月10日就诊。患者3天前在稻田施肥后始觉双下肢内侧及阴囊外瘙痒,继之皮肤潮红、肿胀。刻诊:患处瘙痒不止,浸淫成片,局部有少量结痂,伴心烦、食欲减退、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急性湿疮湿热型,内服药以清热利湿为主,用龙胆泻肝汤合二妙丸加减,同时嘱以患者用10%的黄柏溶液外洗、湿敷,并配合青霉素、抗过敏药等治疗,7天后症状仍无改善。后用莱菔子膏外敷患处,每日1次,3天后病情减去大半,7天后痊愈。 《日华子本草》有莱菔子“醋研消肿毒”之说,《本草纲目》亦有治“发疮疹”的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莱菔子对各种致病菌及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yf/8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解疑答惑棒女郎使用专业解答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