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多彩黄龙
黄龙县,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延安市东南缘。西接洛川、南与白水、澄城、合阳毗邻,东临韩城、北靠宜川。介于北纬35°24′05"—36°02′1",东经°38′49"—°16′49"之间,南北长69.千米,东西宽62.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 截至年,黄龙县下辖5镇、2乡,总人口5万人。完成生产总值1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社零总额完成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1]民国三十年(年)年2月16日,设立陕西省黄龙设治局,黄龙始为县级建置。20世纪2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郭宝珊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是红25军的发源地之一,被毛泽东称为是西北战场具有转折意义的著名战役——瓦子街战役就在黄龙打响。黄龙县是全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4.3%,林木绿化率82.4%,被誉为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黄河绿洲”、“陕西的一叶肺”。[2]历史沿革黄龙县在商代属旨方。 西周,为周人活动地区。 春秋初,为白翟部族区。秦文公十年(前年),在黄龙三岔东高山(今梁家山)附近建鄜畤。晋桓公二十年(前年)属晋。韩、赵、魏分晋后,黄龙属魏。 战国,秦惠文王十年(前年),魏纳上郡十五城归秦,黄龙遂属秦辖。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统一中国,黄龙北属上郡,东南部分属内史。 西汉,汉高祖元年(前年),刘邦立汉,设置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称为三辅,黄龙属左冯翊。 东汉因之。 黄龙县城 三国时,黄龙北部为匈奴区,东南部属魏的冯翊郡。 西晋,黄龙北部属羌胡,中部棚东南部属雍州冯翊郡。黄龙山在历史上,一直被誉为“冯翊屏障”。后秦(年—年)黄龙中部和西北部属鄜城县、洛川县辖。 北魏,黄龙归北华州辖,北部西部属敷城县,东北属义川县,东南部属夏阳县、郃阳县、澄城县。 唐代,黄龙中部、西部属坊州鄜城县,西北部属鄜州洛川县,东北部属丹州义川县,南部属同州的韩城、郃阳、澄城3县管辖。 北宋,黄龙中部、西部属鄜城县、洛川县,东南属韩城县、郃阳县、澄城县三县,北部属宜川县。宋仁宗康定二年(年),范仲淹拒西夏,镇守延安,以民运劳苦为由,请建鄜城为军,诏赐“康定军”。今三岔一带为该军驻地。 靖康元年(年)年,金灭北宋,黄龙为金人领地,地域和北宋相同。 明代,黄龙为陕西延安府洛川县东部,宜川县南部,西安府韩城、郃阳、澄城三县西北部。 清初沿明制,雍正三年(年)鄜州升为直隶州。黄龙为延安府宜川县南部,直隶鄜州、洛川县东部,同州府韩城县、郃阳县、澄城县西北部,延至民国二十七年(年)。[3]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年)1月1日,成立陕西省黄龙山垦区办事处,设立黄字区、龙字区、山字区、垦字区、区字区。区下设保,保下设甲。民国二十八年(年)年5月1日,改称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民国三十年(年)年2月16日,设立陕西省黄龙设治局,始为县级建置[4] 。民国三十六年(年)10月2日,黄龙第一次解放,成立黄龙县,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辖管。民国三十七年(年)3月1日,瓦子街战役胜利结束,黄龙县第二次解放,隶属陕甘宁边区。归延安分区专员公署管辖。 8年11月,撤销黄龙县,辖地分别划归洛川、宜川、韩城等县。年9月15日,恢复黄龙县制至今。[5] 黄龙县城全景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三十六年(年)10月2日,黄龙第一次解放,成立黄龙县,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辖管。民国三十七年年3月1日,闻名的西北大捷——瓦子街战役胜利结束,黄龙县第二次解放,属陕甘宁边区,归延安分区专员公署管辖。 8年,撤销黄龙县,辖地分别划归洛川、宜川、韩城等县。年9月15日,恢复黄龙县制至今。黄龙第二次解放后,共成立10个区,辖65个乡。 后经多次变更,至年底,黄龙县共辖13个乡镇,个行政村,个自然村,其中个自然村已无人居住。年底,经过撤乡建镇,将原砖庙梁乡、小寺庄乡、曹店乡撤销。 年,经撤乡并镇,撤销界头庙乡、范家卓子乡,合并设立界头庙镇,柏峪乡并入白马滩镇,红石崖乡并入石堡镇,同时设立范家卓子、柏峪、红石崖三个社区服务中心。黄龙共有4镇3乡3社区。[6] 区划现状 截至年,黄龙县下辖5个镇,2个乡。黄龙县政府驻石堡镇。[2] 石堡镇白马滩镇瓦子街镇界头庙镇三岔镇圪台乡崾崄乡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黄龙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塬东南部与渭北二级台塬接界处,居陕西省中部偏北,延安地区东南缘。介于北纬35°24′05"—36°02′1",东经°38′49"—°16′49"之间,南北长69.千米,东西宽62.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东接韩城市,南与合阳县、澄城县、白水县相连,西邻洛川县,北与宜川县接壤。黄龙县人民政府驻地石堡镇,距省会西安市千米,东距韩城市千米,东南距合阳县68千米、距澄城县68千米,西南距白水县73千米,西距洛川县83千米,北距宜川县85千米,距行署所在地延安千米。[7] 地形地貌 黄龙县境的地层为鄂尔多斯地台,处陕北构造盆地的最南边沿。褶皱、断裂极不发育,为一向北倾斜、倾角1°—3°的平缓单斜。局部有较小的平缓褶皱,断裂以断距很小的正断层为主,多集中在县东南部。 地貌属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类型,本县属这一类型的石质山地,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海拨在米左右,黄龙山主峰大岭海拨米,形成鄂尔多斯地台上的一个隆起,为黄河左岸支流与北洛河右岸支流的分水岭,是石堡川、居水、圪台川等川的发源地。水系呈放射状。以大岭、关山、界头梁、烂柯山为代表的11条大山梁,把全县切割成7川5塬98条沟,山川相见,沟壑纵横。地势由主脊向东西两侧缓倾,大岭至烂柯山为东西主脊,两侧向南北缓倾;佛爷岭至界头庙,亦为东西走向。整个地貌是一个塬、梁(岭)、峁组成的沟间地和沟壑系统。沟谷交切,形成北部土质中低山区、西南部黄土残塬区和东南部石质中低山区。[2] 气候特征 黄龙县属季风型大陆性山地气候。冬季受蒙古冷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性气团影响,天气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春季暖气团势力增强,气温回升较快,多大风出现,降水相对增多。夏季受蒙古气旋和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天气温暖多雨,降水集中,多阵性天气产生,降水量居全年之冠。秋季冷暖空气交替出现,秋初气温缓慢降低,多连阴雨天气。 由于地形原因,南北、东西温度差异较大,年均气温为7.6—10.2℃。其中范家卓子乡、白马滩镇最热,崾先乡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1.5℃,极端最高温度为36.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低温度为-23.7℃,年较差为27.2℃。无霜期——天,南北相差60天。年降水量毫米左右,西北部降水多于东南部。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霜冻、干旱、冰雹、连阴雨等。[2] 水文概况 黄龙县河流属黄河流域,流域面积在平方千米的河道10条,50——平方千米的8条,10——50平方千米的65条,1——10平方千米的条,总计1千米以上的河流、沟道条。主要山脉大岭为最大分水岭,构成东注黄河、西注洛河两个区域性水系,主要河流16条,均为出境河。发源自黄龙山区的涺水河、石堡河、仕望河、仙姑河等水系,呈放射状分流注入黄河和洛河。[2] 尧门河水库 土壤类型 黄龙县境内土壤共分为10个土类、19个亚类、48个土属、个土种。土壤总面积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9%,是延安市土壤类型最丰富的一个县。 黄龙土壤复杂多变,按规律表现有明显的微地域性和地带性。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带性土壤是以褐土为主的林区土壤,占全县土壤面积的62.9%。其次是以原黄墡土、黑垆土为主的黄土残塬土壤,还有以淤土、黄墡土为主的川道土壤。总之,黄龙土壤比较肥沃,潜在生产力大。[2] 自然灾害 黄龙县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虫害、地震等。[8] 黄龙地貌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黄龙县是全国八大林区黄土高原防护林区,植被区划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华北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县境的农耕、园地、林地、疏林草地覆盖率占全县总土地面积95.18%。 植被特征,华北区系植物占主导地位,森林植被占全县总土地面积34.9%。山地与山地之间以及沟谷川道,为农用地,栽培植被代替了自然植被。除农作物外,新中国建立后陆续营造了油松、刺槐、小叶杨林,并建立了苹果、桃、杏、板栗、梨、柿、花椒等落叶果树。不能种植的陡坡,大部分为灌木草丛、侧柏、山杨散生其间。 主要植被类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有辽东栎林、栓皮栎林、山杨林和白桦林为主,其次为山杏、山桃群落;暖温带针叶林,暖温带灌丛群落。 黄龙植被 药用植物:黄芩、连翘、大黄、寄生、柴胡、红胡、芮仁、侧柏、羊红膻、当归、马斗铃、鬼针草、枸杞、人参(人工栽培)、枣仁、山桃胡、野艾、半夏、一支蒿、小救驾、薄荷、大蓟、小蓟、蒲公英、苍术、防风、远志、王不留、苍耳、车前子、茵陈、黄精、苦参、沙参、牛蒡子、蔓陀罗、五味子、丹参、生地、甘草、何首乌、瓜蒌、麦冬、穿地龙、麻黄、党参、桔梗、卷柏、猪苓、灵芝、秦艽、茯苓、天麻、知母、牛膝、杜仲、刺五加、冬花、猴头等。 草木植物:宾草、菅草、羽毛白草、黄背草、野菊花、羊胡子草、翻白草、大油芒、茵陈蒿、野酒花、飞燕草、仙鹤草、伸筋草、木槿花、节节草、牛尾蒿、臭蒿、野棉花、茜草、毛状苔草、兔丝子、猫儿草、草苜蓿、瓦松、黄蒿、荠菜、草莓、葛藤、蓬蒿、野菊艾蒿、紫菀、地榆等。 观赏植物:牡丹、芍药、牵牛花、菊花、凤仙花、石竹、君子兰、文竹、虎皮兰、大丽花(又名红薯花)、仙客来、水仙、美人蕉、苦瓜、月季、攻瑰、蔷薇、紫丁香、石榴、扶桑、茉莉、夹竹桃、蟹爪兰、令箭荷花、仙人掌、吊兰、四季果、百合花、珠顶红、文冠果(又名木瓜)、木凿兰、金桔、一串红等。 果树:核桃、板栗、苹果、桃、杏、梨、李、枣、柿、山楂、葡萄等。 用材林木:油松、华山松、白皮松、侧柏、桦、槭、栎、山杨、小叶杨、榆、刺槐、杜梨、旱柳、白杨、椿、楸、泡桐、黄腊木、漆树、椴、五倍子、中槐、山核桃等。 主要灌木:沙柳、山柳、柽柳、悬钩子、杭子稍、狼牙刺、黄蔷薇、酸枣、沙棘、荆条、黑桦、乌叶、山刺玖、毛樱桃、连翘、山桃、二色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马蹄针、鼠李、北京丁香、黄蘖、忍冬、荚迷、红瑞木、枸子、扁核木、绣线菊、榛子、虎榛子、南蛇藤、积胡颓子、文冠果、杠柳、柠条等。[9] 动物资源 8年,在黄龙县北现石油库所在地,发现蚌壳化石层。年,在界头庙乡神地村出土剑齿象下颚化石。年,在县砖瓦厂出土剑齿虎牙化石。年,在砖庙梁乡核桃树窑村和圪台出土大角鹿角化石。年,在石堡镇麻地湾村出土竹鼠化石。 野生动物:野猪、狍(野羊、羊鹿子)、豹(金钱豹)、林麝、獾、水獭、豺(豺狗)、狐、狼、林猥(刺猬)、豹猫、黄鼠儿(黄鼠狼)、青鼬、蝙蝠、达乌尔黄鼠、大仓鼠、黑线仓鼠、长尾仓鼠、中华鼢鼠、小家鼠、洮州绒鼠、苛岚绒鼠、大林姬鼠、小林姬鼠、大家鼠、黄胸鼠、大灵猫(山猫)、野兔。 野禽:豆雁、赤麻鸭、针尾鸭、绿翅鸭、鸳鸯、大天鹅、鸢、雀鹰、大、金雕、石鸡、环颈雉(野鸡)、岩鸽、珠颈斑鸠、灰斑鸠、山斑鸠、中杜鹃、四声杜鹃、红鸮(猫头鹰)、纵纹腹小鸮,普通夜鹰、普通翠鸟、戴胜、绿啄木鸟、斑啄木鸟、棕腹啄木鸟、星头啄木鸟、凤头百灵、家燕、金腰燕、粉红胸鹨、白鹡鸰、灰鹡鸰、红尾伯劳、楔尾伯劳、松鸦、红咀兰鹊、灰喜鹊、喜鹊、红咀山鸦、寒鸦、大咀鸟鸦、北红尾鸲、白顶雕、绣脸钩咀鹛、山噪鹛、山鹛、大苇茑、戴菊、寿带、沼泽山雀、褐头山雀、银喉长尾山雀、麻雀、金翘雀、红眉朱雀、朱雀、灰眉岩鹀、三道眉草鹀、北掠鸟、灰掠鸟、苍鹭、大白鹭。[10] 矿产资源 黄龙县有沉积矿产,其中油页岩、煤矿、腐植酸肥料煤矿、铁矿等未正式勘探及计算储量,为矿点、矿化点;其它矿化现象有油苗显示、建筑石料、砖瓦粘土、石灰岩等。[11]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年末,黄龙县总人口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7%。[12-13] 民族 黄龙县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蒙古族等11个。[14] 经济概况 综述 年,黄龙县完成生产总值13.亿元,同比年增长8.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增长28.1%;社零总额完成2.亿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增长10.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增长8.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万元,增长12.4%。[1] 年生产总值是“十一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9.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一五”末的3.15倍,年均增长30.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十一五”末的2.08倍,年均增长1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提高到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元提高到元,是“十一五”末的1.87倍和2.05倍,年均增长13.3%和15.44%。全县财政收入是“十一五”末的3.78倍,年均增长27.7%;地方财政收入是“十一五”末的3.67倍,年均增长27.3%。招商引资总额、到位资金是“十一五”末的8.9倍和6.23倍。[1] 第一产业 黄龙县石堡镇店子河水产养殖基地 “十二五”期间,黄龙县核桃、苹果、中蜂产业规模分别达到28万亩、11.6万亩和6.5万箱。“黄龙核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黄龙被授予“中华蜜蜂之乡”。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繁育苗木4万亩。累计流转土地6.46万亩,集约率达24%,发展家庭农场41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5家。 年,黄龙县完成核桃标准化建园1.08万亩,四条梁等5个核桃繁育基地认定为省级核桃示范基地。“渭北核桃安全生产技术示范项目”被确认为陕西省科技成果。新增苹果1.1万亩,建设苹果防雹体系亩,完成孟家山千亩矮化苹果示范园等6个市级苹果示范园建设。新增中蜂1.5万箱,中蜂产业现代示范园建成投用,年加工能力达到0吨。种植粮食17.2万亩。舍饲养羊、肉牛、生猪等畜牧养殖稳步发展。繁育苗木8亩,养殖大闸蟹28万只,七彩山鸡养殖规模突破40万只。落实基本农田保护16.45万亩,完成各类营造林6.54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2.2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44.45平方千米,土地开发整理亩。率先在全市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流转土地2.46万亩,新增家庭农场26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1] 第二产业 年,黄龙县瓦子街10米W太阳能光伏电站全年实现产能1万度,产值万元。界头庙49.5米W风力发电项目并网发电,累计发电.44万度,产值.94万元。[1] 第三产业 年,黄龙县接待游客81.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1亿元,同比年增长.3%和.5%,占全年生产总值的26%。举办全民旅游培训99班次3.5万人,培训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70%。旅游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以上,50%以上的产业扶贫人口直接或间接在旅游产业中受益。[1] 社会事业 编辑 科技事业 “十二五”期间,黄龙县完成科技攻关项目22项,专利申请50件,专利授权9件,获中省市科技进步奖2项。[13] 教育事业 年,黄龙县中小学城镇集中就读率为95%,学前教育普及率为95%。年末高中在校学生人,初中在校学生人,小学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新建、改建标准化中小学、幼儿园21所,累计资助困难学生人次。[12-13] 医疗卫生 “十二五”期间,黄龙县投资0.8医院、中医院改造和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阵地建设。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运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 截至年末,黄龙县拥有病床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共有医生97人。[13] 社会保障 “十二五”期间,黄龙县建成保障性住房套,分配到户套,入住率88.74%。建成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点)10个,搬迁户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户,发放补助资金.76万元。[1] 年,黄龙县新建保障房套,建成移民搬迁住房户,套保障房续建及配套工程完工。全年累计配租售保障房套,其中两批次集中配租售套,农民进城入住户余人。[1] 基础建设 年,黄龙县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1.16千米、水厕8处,新建生态停车场10个,设立便民自行车服务点5处60辆。城区第二垃圾处理厂主体建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水磨坊仿古商业街建成。石堡市级重点镇实施项目22个,完成投资2.亿元,白马滩县级重点镇实施项目18个,完成投资万元。1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完成投资1.02亿元,实施项目97个。完成石堡镇、瓦子街22个美丽乡村建设。[1] 环境保护 “十二五”期间,黄龙县城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75%和92%,尧门河水库、石堡川河水质分别达Ⅱ类、Ⅲ类标准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78%。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0个/立方厘米,远高于世卫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0至个/立方厘米的标准,县城空气优良率达88%。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文明县城。[13] 交通运输 “十二五”期间,黄龙县境内国道G韩洛线大岭段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完成省道大修68千米、县乡公路.7千米、通村油路(水泥路).9千米,实现村村通油路。[1] 历史文化 秧歌 秧歌是一种渊源已久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艺术。黄龙县的秧歌分广场和舞台表演两种形式。广场秧歌以陕北风格为主,在县城及曹店、白马滩等地较为普遍,扭起来飘飒爽朗,健康优美。造型有“四门墩”、“白菜心”、“剪子关”、“波浪花”、“单双过街”、“十二连灯”等各种图案。舞台秧歌则是在乐队伴奏中演出的各种小节目。这种形式在白马滩、柏峪、石门、石堡等地区颇为盛行。 社火 社火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娱乐。每逢春节、元宵节时,由群众自愿组织起来闹社火,也叫“闹元宵”,节目一般多为固定形式。如需耍狮子、跑旱船、跑竹马、推小车、踩高跷、大头娃、耍龙灯等。这种活动,具有组织人民,团结战斗,娱乐身心,振奋精神的作用,故而历代不衰。建国后,革命其迷信色彩,赋予新的节目内容,以促进人民文化生活健康向上,寓文化娱乐于教育中。 剪纸 黄龙县的民间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汉、唐时期。历来是劳动妇女用剪纸抒发情感,表达愿望,美化环境。每逢婚嫁或新春佳节的窗花,如“连年有余”表示风调雨顺;“福禄寿喜”表示健康长寿。 神道岭摘星台古寨墙遗址 风景名胜 黄龙小寺庄石窟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延安城东南黄龙县城北35千米小寺庄东山下。也称圣寿寺石窟。高2.6米,宽2.7米,深3.5米,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二供养人像,共九尊石刻。正中坛基上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佛袒胸,外着通肩大衣,双手作法界定印,背后为高浮雕火焰形背光,背光上雕一佛二弟子,下雕二飞天。佛两侧待立迦叶、阿难及菩萨、天王、供养人,分立坛基下两侧。座前刻有一对护法石狮和一座香炉。窟门外西侧有一座弥勒佛坐像,东壁有一块题刻,上书"咸平三年"等字。据此可知,此窟开凿于北宋初期。 将军庙 将军庙位于石坷行政村区家沟,据说唐朝名将薛丁山征西归来病故于 将军庙 此,葬于聚家沟内距公路1千米左右处,为了纪念这位将军,老百姓在聚家沟建造了将军庙留于后人祭拜。后又在沟口建造了盘龙寺,镇守该地水旱灾害。该寺虽被破坏,遗迹尚存。 晒经山 晒经山位于柏峪乡政府驻地北面,在乡政府办公楼眺望,山势峻峭挺拔,山峰直插云天。该山顶距山脚4千米,相传唐僧西天取经回来曾在山上晾晒经书而得名,山顶上仍有晒经石和孙悟空金箍棒敦出的石窝。 靴子崖 在红花店西约2—3千米处,峭立的石璧下有一个长约1.5米,宽约80公分的巨大脚印,此处名为薛子崖。相传是北宋名将杨六郎(名延昭)征辽率大军路过此地被大山挡住去路,杨六郎用脚蹬山脚,手推山峰,掀来一条道路供部队通过,在山脚下留了这巨大的脚印。 地方特产 (转自百度百科) 黄龙核桃 黄龙是著名的“中国核桃之乡”,全县现有核桃13.8万亩,7年,产量达到吨,产值0万元。年陕西省渭北核桃研究开发中心在黄龙成立,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3年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国家无公害矮化核桃标准化示范区”。3年被确定为延安市的特色产业之一。近几年,黄龙核桃每年以两万亩的发展速度递增,区域布局已经形成,基地建设初具模,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核桃商品基地。[2] 黄龙苹果 黄龙苹果近些年发展也尤为迅速,目前已发展到亩,年产量0万公斤左右。品种以红富士为主。由于产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苹果的质量、色泽、口感均属上乘,销路一直很好。[2] 黄龙板栗 黄龙板栗为延安市所独有,生长历史悠久,产品一直畅销,70年代曾远销日本。现有面积00余亩,主要分布在白马滩镇、柏峪乡一带,年产量达20余万公斤。[2] 黄龙花椒 黄龙花椒品种以大红袍为主,主要分布在白马滩、柏峪、红石崖、范家卓子、界头庙、三岔等乡镇,全县累计栽植面积已发展到3万亩以上。以果大、肉厚、味佳著称,畅销全国各地。[2]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uhuangg.com/kszz/1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珠海最多的竟然是这种中医体质快看看你是
- 下一篇文章: 纯干货愛中医群课堂笔记第1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