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这一菊科蒿属的半灌木状草本植物,以其独特的浓香和坚韧的生命力著称。在寒冬中,它虽败犹存,而到了春季,却能凭借陈根焕发出新的生机,因而得名茵陈。及至夏日,其苗又变身为蒿,依旧被称为茵陈蒿。这种独特的生长特性,使得人们常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当柴烧。”茵陈蒿,这一被誉为“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当柴烧”的神奇植物,不仅因其独特的生长特性而备受瞩目,更拥有众多别称,如因尘、马先、茵蒯蒿、因陈蒿、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臭蒿、安吕草、婆婆蒿以及野兰蒿等。这些名称不仅彰显了茵陈蒿在民间心中的独特地位,更反映了其生长特性的多样性。

形态特征

茵陈蒿的茎呈现出圆柱形,且分枝众多,其长度在30至00厘米之间,直径则介于2至8毫米。这种植物的茎表面覆盖着淡紫色或紫色的纵条纹,并覆盖着短柔毛,整体质地轻盈且脆嫩,断面呈现出类白色。其叶片密集,虽然有时会有脱落现象,但整体仍保持完整。下部叶片的形状为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呈条形或细条形,两面都密被着白色柔毛。茎生叶则为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紧抱茎部,裂片细如丝状。头状花序呈卵形,多数会聚集形成圆锥状,其长度和直径分别在.2至.5毫米和至.2毫米之间,并且带有短梗。总苞片有3~4层,每层都呈卵形,苞片3裂。在头状花序中,外层通常有6~0个雌花,最多可达5个,而内层则有2~0个两性花。瘦果的形状为长圆形,颜色黄棕色。茵陈蒿的花果期集中在7月至0月。

生长环境

茵陈蒿可以通过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它生长在路旁、河边、海滨沙地以及低山坡的潮湿环境中。这种植物既耐寒又喜光,生命力顽强,尤其能耐盐碱。茵陈蒿在国内多个地区都有分布,同时也在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广泛种植。

功能作用

一、药用价值茵陈蒿的药用部位为其全草,具有显著的清热利湿、退黄功效。它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小便不利、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以及风痒疮疥等病症。在特定情况下,配合栀子和大黄可以治疗阳黄,而配合附子、干姜则能治疗阴黄。需注意,非湿热引起的发黄症状不宜服用茵陈蒿。此外,茵陈蒿还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使其不仅在药用方面表现出色,在营养价值上也颇具优势。二、观赏价值茵陈蒿不仅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还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它可以被巧妙地运用在景观设计中,例如作为软化硬质景观的地被材料,或者用于庭院花境的景观布置,为环境增添一抹绿色与生机。三、食用价值茵陈蒿不仅在药用和观赏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其食用价值也不容忽视。在春季,我们可以尝试各种烹饪方式来享用茵陈蒿,如蒸食、凉拌,甚至在煮粥时直接加入,为其增添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中药药方

对于感冒、黄疸以及漆疮的治疗,茵陈五钱即可,煎汤服用即可。(《湖南药物志》)

若患有遍身风痒生疥疮,可用茵陈煮浓汁洗涤患处。(《千金方》)

对于风瘙瘾藗和皮肤肿痒,可以尝试茵陈蒿一两与荷叶半两混合捣碎成散,每次服用一钱匕,用冷蜜水调下,饭后服用。(《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治疗疬疡风病(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需茵陈蒿两握,加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用皂荚汤洗,再以此汤洗,每日一次,否则疼痛难忍。(《崔氏纂要方》)

此外,茵陈还有许多其他功效。例如,大热黄疸时可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同时还能治疗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和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对于风疾挛急(手足不能自由伸缩),可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混合酿酒,每日饮用。

遍身黄疸时,可取茵陈蒿一把与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若眼热红肿,可用茵陈蒿、车前子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同时,茵陈也可用于治疗胆囊感染。具体为茵陈30g、蒲公英2g、忍冬藤30g和川军(大黄)0g,煎汤服用。

另外,对于风瘙瘾疹和俯身皆痒的症状,可用茵陈五两(生用)和苦参五两混合煮水洗涤患处。

使用方法上,内服茵陈可煎汤,每次0~5g;或入丸、散。外用时则适量煎水洗。

请注意,以上中药药方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时需咨询专业医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zz/1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