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欧亚经济》年第3期

转发时有删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急剧增长,呈现以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为主要投资主体、以能源和交通运输行业为主要目标的投资特征,地域分布极不均衡。中东欧国家存在的巨大投资需求和该地区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成为推进互利投资合作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各国的内部风险及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也日渐凸显。针对地区特征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投资合作、中国企业适时调整在该地区的投资策略以及努力构建多层次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应成为未来深化双边投资合作的政策着力点。

中东欧中国投资风险投资合作“一带一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国际经济权力转移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ZD);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投资的国际政治效应、作用机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C)。

唐廷凤,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范琳琳,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攻研,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引言

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在欧美复苏普遍乏力之际,中国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海外投资规模急剧增加,尤其是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迈向新的阶段。连接欧亚大陆的中东欧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的次区域合作典范,来自中国的投资源源不断流向该地区。截至年,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总额达到.9亿美元,比年增长了47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日趋成熟。新形势下中国与中东欧开展互利共赢的投资合作对双方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投资合作现状、特征及互利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进一步深化双边投资合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二中国对中东欧投资的典型特征

年国际金融危机拉开了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投资的帷幕,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助推下,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迅速增长。~年,中国对中东欧的累计投资总额从3.1亿美元增至.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53.4%。年中国—中东欧银行联合体正式成立,国家开发银行提供20亿欧元的开发性金融合作贷款,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二期募集资金10亿美元投向中东欧,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不断出台也预示着中国对该地区的投资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截至目前,中国在中东欧的投资呈现如下典型特征。

第一,就投资主体而言,中国对中东欧的早期投资主要由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主导。统计显示,截至年,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三类投资主体在该地区的累计投资总额分别为4.5亿美元、21.1亿美元和1.2亿美元。而截至年,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三类投资主体在该地区的累计投资总额分别为36.9亿美元、50.30亿美元和59.7亿美元。就增速而言,中央企业在~年投资总额年均增长率高达53%,年之后增长率明显放慢,~年投资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7.9%。地方国有企业虽然早期投资存量较高,但增速相对缓慢,~年、~年对应的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4.2%和9.9%。尽管民营企业早期的投资存量低于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但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年民营企业对该地区投资年均增速仍高达36%,即使在中央企业投资步伐明显放缓的时期,民营企业对该地区的投资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而地方国有企业无论是投资存量还是投资速度都远远落后于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

第二,就行业分布而言,中国在中东欧的合作项目遍布能源、运输、金融、化工、科技、娱乐和地产等行业,其中能源和化工行业最为集中,截至年,能源和化工行业累计投资额分别为37.6亿美元和21.1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5.6%和14.4%。

第三,就行业分布的时间趋势而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显著改变了中国投资的行业分布特征:以年为例,中国在中东欧化工、科技两个行业的累计投资占比高达79.4%;“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的投资多元化趋势极为明显,年累计投资行业排名前4名的分别为化工、能源、钢铁和运输,共计占总投资额的64.1%。上述中国企业对该地区的投资多以企业并购的形式实现,有记录的绿地投资仅有4笔(总额为20亿美元)。

第四,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在地域分布上呈现极度不均衡的特征。匈牙利和塞尔维亚是接受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累计投资额分别高达42.4亿美元和36.3亿美元,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投资总量超过了中国在中东欧投资总量的1/2;“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塞尔维亚吸引的中国投资快速增长(累计投资额由年的9.7亿美元增至年的42.4亿美元),并跃升为中国在中东欧的第一大投资目的国。中国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波兰的投资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的状态,累计投资额分别为3.5亿美元、3.1亿美元和24.7亿美元。近年来,中国对捷克、斯洛文尼亚、波黑和克罗地亚等国的投资不断增加,但规模仍然相对较小。而在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拉脱维亚、北马其顿、黑山和阿尔巴尼亚七国,至今仍然没有来自中国企业的大型投资项目落地。

三中国与中东欧开展互利投资合作的基础

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中东欧经济普遍复苏乏力,各国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及该地区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成为双方开展互利共赢投资合作的重要基础。

(一)后危机时代中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转型后,中东欧经济发展迅猛,年各国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6.7%,斯洛伐克的增速甚至达到10.4%。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年中东欧经济增长率跌至-6.2%,~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仅为2.3%,远低于危机前的均值。落后的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中东欧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主要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中东欧地区整体铁路里程数为6.9万公里,仅相当于德国和法国铁路里程数的总和;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等领域,多项指标均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交通设施有待全面升级;电力领域,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人均耗电量甚至不足千瓦时,巴尔干国家国内电力供应不足已是常态。尽管目前情况已有所改善,但多数国家仍存在“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的问题,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潜力和国家竞争力。

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中东欧重启经济增长的关键。尽管存在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多种融资渠道,但中东欧国家的政府财政预算仍然是本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来源。然而,资金缺口相对较大的国家如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和黑山的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的警戒线,部分国家的财政赤字也超过了3%的水平。在当前经济前景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可能使本国的债务风险不断加剧,资金短缺已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

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企业海外投资规模急剧增长,日渐成为后危机时代中东欧理想的投资合作伙伴,各国也开始寻求与中国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例如,年匈牙利提出“向东开放”政策;年波兰启动“走向中国”战略;年塞尔维亚倡导兼顾东西方的“两扇门”外交政策;捷克也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加稳固的经贸关系。以投资拉动消费、以互联互通促进投资及贸易便利化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东欧国家的发展诉求高度契合,借助中国资本改善基础设施有望成为破解当前中东欧经济困境的关键。

(二)中东欧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地位

中东欧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企业“走出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中东欧地处欧亚大陆交界处,西部毗邻欧洲发达经济体,东部与俄罗斯、乌克兰相邻,北部直通波罗的海,南部经匈牙利与中欧陆海快线对接,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区域支点。其中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处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毗邻黑海和多瑙河,货物经“丝绸之路经济带”抵达中亚、西亚后便可在两国进行中转并发往其他国家和地区;波罗的海国家拥有优质的港口,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的“五港联盟”合作更是南北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互利共赢合作,中国与中东欧可以共同建立“一带一路”沿线更繁荣的物流和贸易网络。

中国与中东欧的投资合作同样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与中东欧各国的比较优势,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新合作模式。维谢格拉德集团作为欧洲的高端制造业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在电子产品、汽车制造、生物技术和环保设备等领域已与欧盟形成了紧密的生产网络,也是区域价值链的重要组成,与其开展基于价值链的深度合作能使中国企业进一步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在减少传统贸易可能引发的贸易摩擦的同时,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此外,拉脱维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等国家农业发达,在海运和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方面独具优势,利用“三海港区合作”倡议形成港口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园区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提升双方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当前,中国与中东欧的投资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若干基础设施项目有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的典范,如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建设所确定的属地化建设方针使该项目有效对接并融入当地市场,提升了塞尔维亚基础设施的质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对外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匈塞铁路连通了中国、中欧国家、东南欧及欧洲其他地区,建成后必将大幅提高沿线各国的铁路运输能力,加强该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效弥补地区经济增长的短板;中国与匈牙利产能合作已初具规模,而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就业机会。在全球贸易与投资领域多边合作机制推进举步维艰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为各国开展跨区域务实合作提供了样板。

四当前中国对中东欧投资的多维风险识别

通过互惠互利的中国与中东欧合作,中东欧可成为“一带一路”倡议融入和对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承接地和互利共赢的次区域合作平台,必将推动欧亚大陆的经济联动发展和两大文明的融合,形成全新的互利共赢的世界经济治理新秩序,然而,在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抬头、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之际,这一过程也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一)中东欧各国的内部风险

中东欧各国内部的政治风险成为中国在该地区投资项目面临的首要问题。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党派林立,政权更迭频繁,而执政联盟内部也经常因政策倾向差异发生冲突;西巴尔干各国的选举往往因选民登记问题或贿赂丑闻而难以正常进行;马其顿年爆发了自年独立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超过两万人集会抗议政府滥用权利和腐败行为,虽然新政府已正式组建,但政权仍不稳定,社会分化将持续存在CountryReport,TheEconomistGroup,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February,p.6,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zz/9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