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宫村读诗集读唐诗三百首02
眉力村 年第期(总第期)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录音试讲 大家可以点击播放 边看文字边听 (全文约字,24分钟) 这首诗题目很长,正文也非常长。不过没关系,不用怕。凡事都有脉络可循。比如题目这块,咱们先断句。唐诗的题目都有很明确的信息可以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这些,把这些要素一个一个拆分开来解,那题目再长也没关系;至于正文,正文也会有类似的情况。或者是按时间顺序,早中晚,春夏秋冬这样的;或者是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景入情等等。写诗写文章,其实就好比咱们日常说话,都会有个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口头禅又是哪些,把思路理清了,剩下的就是字词、典故这些可以百度得到的信息了。这首诗的作者是岑参。他是很有名的边塞诗人。边塞诗人,这是他的标签,同类型的诗人还有这首诗题目里的高适,还有其他不少人,“边塞诗”这一点等后面咱们读到七言古诗的时候再详细说。 题目,“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这里有两个人名,高适和薛据。其实应该还有两个人,就是杜甫和储光羲。这一次岑参他们去登慈恩寺浮图,一共是五个人。这五个人里面,除了薛据咱们不是很熟之外,其他四人都鼎鼎有名,是不是(薛据在当时也很有名,只是他流传下来的诗不出名)。他们一起去登这个慈恩寺塔,然后一起写诗。现在留存下来的诗,薛据的没有,高适、杜甫、储光羲的诗,题目都叫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好,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其他人的题目都是“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而唯独岑参这里的题目,只写“与高适薛据”两个人呢?后世读诗的人,都只评论说这些诗,杜甫那一首写的最好!谁的次之,谁的又有什么风格等等(1),就是没提到上面那个问题。在杜甫的那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下面,有个注:时高适、薛据先有作。意思是说,他们一起去登塔,然后高适和薛据先写了诗,剩下的三个人才写诗相和。所以我猜,岑参可能是先看到了高适和薛据的诗,然后写这首诗来唱和。我也是和网络上某些读者一样,对岑参这个题目感到困惑,岑参他只提到高适和薛据,不提杜甫,难道他是瞧不起杜甫吗,是对杜甫有意见吗。这样的困惑。题目里的“浮图”,是佛塔的意思。塔是慈恩寺里的塔,现在叫它大雁塔。大雁塔在今天的陕西西安,非常有名。这样,题目的意思就是,和高适、薛据等人去登大雁塔。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诗人所站的位置,把握住这一点然后来读这首诗,理解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开头这两句,他还没登塔,只是站在塔下看。从下往上看这座塔,塔就好像从地上冒出来的一样,“涌出”,涌和出是同一个意思,说的是大雁塔拔地而起,非常高,孤高耸天宫,四周没有其他高的建筑,就它这一个,所以是“孤”。这个塔有多高呢?是“耸天宫”,耸是耸立,高高地矗立在那里,仿佛要直到天宫,要顶到天了。这两句是总起,还没登塔,在塔下看的,塔非常高。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这两句,开始登塔。咱们理解的时候,可以把这两句调过来看,就是,磴道盘虚空,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这一句写爬楼梯,登临出世界写终于登上了最高层。大雁塔我没有去过,不知道塔内的楼梯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这里的磴道就是楼梯、石阶这类的意思。一级一级往上走,是“盘虚空”,盘是盘旋,塔内的楼梯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盘旋、环绕向上。另外,不知大家爬过佛塔没有,佛塔内的楼梯多是悬空的,一边爬楼梯,回头往下看,就感觉是踩空,好像走在空气之中一样。这种感受很微妙。所以,等登到塔顶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要“出世界”了,就是越来越要走出人世间的这种感受。出世界,世界是佛教里的词,世是时间,界是空间(2)。这两句,就写登塔的过程以及刚刚登上塔顶的感受,非常奇妙,还有点玄幻。“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这两句,有点互文的意思,就是它们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彼此互相补充。突兀是高耸貌,峥嵘是高峻貌,这两个词本来都是形容山的,这里就用来形容这个塔,都是在说高。慈恩寺塔非常高,这种高足以镇住、压住神州大地,只有鬼斧神工才能建造出这么高的塔,不是人能弄出来的。 好,前面这六句,不论是在塔下看,还是在登楼,其实写的就是一个字:高。这个慈恩寺塔非常高。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它拔地而起,高耸入天;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它的楼梯是盘旋而上的,走在上面很虚幻;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它的高足够镇住神州大地,它是鬼斧神工所建造,非人力所能为;这是前面六句诗所写的内容。紧接着,有十二句,就是这首诗的主体部分,就从上、下、东、南、西、北这六个方面,来写在慈恩寺塔上所看到的风景。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 往上看,是“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慈恩寺塔有七层,七层高的塔,是摩苍穹,摩就是摩擦。互相触碰,彼此接近,这个叫摩擦。苍穹就是天空。这还是上面那句“孤高耸天宫”的意思,往上看,慈恩寺塔就要和天空连在一起了,都可以触摸到天空一样了,所以是四角碍白日。四角是塔的四个檐角,白日就是太阳、阳光。这么高大的塔,它就把太阳都遮挡住了。往下看,是“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咱们平时看鸟在飞,是鸟在天上飞,咱们得仰着头去看,岑参这里说,不是,站在慈恩寺塔上看飞鸟,是“下窥”,是往下看;还有“惊风”,就是那种猛烈的、强劲的风,就在脚底下呼呼呼地吹。注意,在脚底下哦,得“俯听”,就是俯首而听,低下头去听风的声音。这两句,还是在写高。鸟在脚下飞,风在脚下吹,是不是,写高,非常高,夸张的高。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东边,有群山。群山连绵,就像波涛翻滚、奔腾不息一样,朝着东边聚集而来。朝东,有点朝宗的意思,宗就是首、大的意思。上面不是说,这个慈恩寺塔是“突兀压神州”嘛,它可以罩得住整个神州大地,它是老大,那这里就说,东边那些连绵不绝的山,像波浪一般,朝着它聚集过来,就像江汉朝宗一样,所有的江河湖泊,它们最后都奔流入海。“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这两句,联系上下句来看,应是写的南面景色。南面是驰道,就是专供皇帝车马用的大路,路两旁种有槐树。槐Sophorajaponica,豆科槐属(现在可能归并到苦参属Sophora)的植物,这种树在正史记载里挺常见。前些年我翻《资治通鉴》的时候看到不少记载。比如,卷第二百二,里面说,公元年的秋天,唐高宗那时候,太平公主嫁给薛绍,排场非常大,从皇宫一直到薛绍家,火把一个接着一个,这么多的火把紧密相连,就把道路两旁的槐树全部烧死了(3)。除了槐树,还有宫观,就是宫城,宫城的那些建筑,远望过去是“何玲珑”,玲珑还是解释为明彻貌比较好,就是站在慈恩寺塔上,宫城的建筑看的非常清楚。解释成“灵巧”或者“小巧剔透”(4)也可以,那夸张的程度就更大一些。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这两句写西边。秋色从西边而来,整个长安城就笼罩在一片苍茫的秋色之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北边,是五陵所在地。五陵在唐诗里很常见,也叫五陵原,多代指长安。那里有汉代的五个皇帝陵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这五陵。五陵上有树,这些树从古自今,是青濛濛的,青是青绿色,濛濛是茂盛的样子。这四句,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既是实写,写秋色。秋色其实是暮色,暮色苍茫;写绿树,绿意盎然;同时,这四句又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悲怆感在里面。就是说,登高望远,望到的不仅是实际的景色,还望到了古往今来的历史气息。这首诗到这里,金性尧先生说到这里这首诗其实就可以结束了,后面结尾四句,“恐也是旧文人摇笔即来的积习,未必真是心里这么想”(5)。我个人非常同意他的这个观点,意思是说,这首诗写到“万古青濛濛”,意思已经说完了,可以了,这样就结尾呢还留有余味;而后面四句,则是写作的一种惯性。咱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到了结尾,非得结出一个感慨,或者抒情或者议论,刻意地把自己提升到一个虚构的、假想的高度上面去——其实咱们并没有真的站得那么高。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 结尾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大意是说,登上这个慈恩寺塔,看到了东西南北这些风景之后,岑参他就悟到了很多道理,有关佛教的、人生的一些道理,悟出了这些道理之后呢,他就要辞官,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道去了。净理了可悟,我已经了悟了佛教的清净之理。“净理”这个词在唐诗中出现的次数不少,前面咱们读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里面就有“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意思是说,虽然主人没在,没有来招待我,但是看到这边的景色,我也悟到了清净之理。胜因夙所宗,胜因也是佛教里的词,简单解释就是善因、善缘,这种善缘素来是我所尊奉的。誓将挂冠去,挂冠是用典。西汉末年有个叫逢萌的人,他做亭长的时候,有一回县尉来检查工作,逢萌作为下属,就得去迎来送往。事后,他就说,大丈夫怎么能甘心做别人的奴役呢,于是他就去长安求学。后来,不知何故,他的儿子就被王莽给杀害了,他说,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已经完全沦丧了,这时候再不避世隐居,恐怕自己性命也难保了,“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6),他就把自己的帽子挂在城门上,然后回到家乡,带着家属去了辽东。后来就用“挂冠而去”来比喻辞官归隐。觉道资无穷,觉道还是佛教里的词,佛道、大觉之道,这两句意思是说,“我愿挂起官冠毅然离去,就像那汉人逢萌——因为觉悟了大道,终身受用不穷”(7)。 注释: (1)(唐)杜甫.杜诗详注第一至五册.北京市:中华书局,.10,P:“岑、储两作,风秀熨帖,不愧名家;高达夫出之简净,品格亦清坚。少陵则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带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 (2)赵昌平编著.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07,P24 (3)《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秋,七月,公主适薛氏,自兴安门南至宣阳坊西,燎炬相属,夹路槐木多死…”。 (4)金性尧本,P33;赵昌平本,P24. (5)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新注.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6,P33-34 (6)《后汉书·逸民列传》:“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尉行过亭,萌候迎拜谒,既而掷楯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哉!’遂去之长安学,通《春秋经》。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7)赵昌平编著.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07,P25 0611-0614 在协和道 配乐:石进《夜的钢琴曲六》 -End- 每日诗词/《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唐·岑参):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眉力村 桃花落,清水流;有佳人,伴左右。 眉力村感谢您的美好心意。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gj/1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生鸡蛋在治疗猪病时的妙用,花钱少效果好
- 下一篇文章: 产地一线各地中药材行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