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毒药鱼腥草蒲公英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a_7745188.html 关于清热解毒药,我们前面介绍的从金银花到贯众,主要就是多用于治疗温热病的清热解毒药,那么下面我们就介绍第二组,主要用于疮痈肿痛的清热解毒药。这一组药,根据传统的用药经验,尤其是在本草文献的记载当中,它虽然也可以用于其它的一些热毒证,但是很少使用,主要是用于疮痈。那么疮痈,就是长在体表或者体内的,尤其体表,初期以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医)认为是热毒郁结在局部,然后有一定的瘀血阻滞,这样的一个病证,也可以长在体内,脏腑那么称为内痈,那么中医治疗疮痈,过去有的讲主要是在这三步曲。开始就是消散,以清热解毒为主,加一点活血散结止痛的药,促进红肿热痛的消除。如果这阶段把它消散了,那就是最佳的、最理想的治疗效果,那么如果说这阶段没有完全的得到治疗,没有控制,那可能就会化脓,就会形成脓液,形成脓液的时候,就要托脓外出,就要排脓。那么排脓的方法,传统就是一个是用药物来局部把它腐蚀掉,所谓的蚀疮排脓,它有一个出口,当然,也可以用现在切开的方法,让脓有出路,当然现代的西医主要就是切开引流,其实传统也有(这种)方法,最后脓液干净了以后,就是敛疮生肌,所以在后两个阶段,常常也要用清热解毒的药,只是说在初期,使用消法的时候,促进消散是以清热解毒为最主要的药物,适当加一点活血散结止痛,那么在托毒的时候,也要用清热解毒药,就是加一些排脓的药,有的可能是不需要,有的不是(解毒药),比如说我们前面的像芦根、天花粉、白芷这些,它也有排脓的作用,它也是可以使用的。那么到了后期敛疮生肌,那就是要补益正气的基础上,加敛疮的药。清热解毒,那么比较次要,但实际上它也有一定的邪毒存在,也可以使用。所以基本上治疗的原则,今后在中医外科学里面,大家还要系统的学习,但是这一类的药物,就是我们这第二组的药,从当前的临床应用来看,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治疗疮痈肿痛的清热解毒药了,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它常常也用于温热病,而且有的在温热病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使用,尤其是其它的一些感染性疾病,比如说现在治疗从西医的病名来说,如急性支气管炎,这一类的呼吸道的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什么胆囊炎、尿路感染,(就)是中医的淋证,或者其它,都广泛用。那么就是上一次讲过的,因为疮痈本身就是一个细菌感染为主的一个急性的局部的一个炎性病变,所以西医把它叫作局部的化脓性感染的疾病,是以细菌感染为主,所以这一类的药,都有比较明显的抑菌抗炎的作用,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相关的药理作用,而且有的还能抗病毒,所以现在实际上在临床上是结合现代的一些研究,所以大量的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一些急性的炎性反应的一些病证,那么应用,这些经验,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疮痈范畴。所以这一些用药的经验,其实还应该进一步的总结,所以我们这里把这一类的药,把它称为主要用于疮痈肿痛,是基于传统的用药的经验,这样子提出来的。因为现在它的应用的发展,有的总结还不是很充分,但我(们)知道这一个动向,所以我们今后在一些临床报道的文章当中,或者其它的一些中医的经验的专著里面,就会发现这些药物其实并不那么单纯,使用的时候,所以是请同学们(应)注意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目前的学习要求,我们还是以教材为准。所以在现在有的中药学里面,把那些(内容)就放在临床应用的进展或者功用的发挥(里面),有这样的一些项目,就是提供一些拓展我们思维、拓展我们视野的一些信息,都不是我们现在学习的时候必须掌握的,是仅供参考,所以我们在具体的药物之前,加一点这样的必要的说明。 鱼腥草 这组药当中,第一味药就是第页的鱼腥草,那么鱼腥草在古代本草文献里面,它的正名,就是我们教科书上它的植物来源,三白草科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蕺菜,草字头的下面一个(戢),也是一个姓。蕺菜现在不常用,很多人都不认得,所以我们现在正名已经不用名称了,由于这种草本植物含有一个很特殊的气味,有的人说它会有一种鱼腥味,其实和鱼腥味还是区别很大,鱼腥草的气味,其实应该说要芳香一些,较清爽,所以鱼腥草又是一个很多人喜欢食用的一个疏菜或者野菜。尤其在西南地区,很多人都喜欢把它作为佐餐用,而且有营养和保健效果的一种蔬菜或者一种野菜,所以根据它的气味,所以鱼腥草最强调它的芳香,腥实际上也是一个真实的气味的一种表述,所以我说这一类的药很多味都与它真实的味有关,甘、苦,包括鱼腥草的腥,都是这样来的。鱼腥草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当然按照传统的认识,它主要是用于热毒疮痈,对热毒疮痈,鱼腥草它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局部用新鲜的捣绒了以后敷,也有明显的解毒消肿的这种效果,对于外痈可以用,内痈也可以用,但是结合它的长于清肺热,有的书上就是说它清肺排脓,其实它确有一点排脓的作用。排脓,也包括了祛痰止咳在里面,其实肺上的排脓和排痰常常是混在一起的,表现在肺,它也表现出了祛痰止咳,所以结合起来,鱼腥草历来就是治疗肺痈咳吐脓痰的一个最重要的药,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治疗肺痈的首选药,因为肺痈本身也是一个热毒郁结在肺而化生的一种痈脓,就是现代医学当中的肺脓疡、肺脓肿,有发热、胸痛、咳吐脓痰这样为主要的临床特征,那么它既可以清热解毒消除病因,又可以通过它的清泻肺热,它的热毒主要表现在肺,更主要它能够祛痰排脓,那么肺痈,往往随着大量脓痰的咳出,症状会随之相应的减轻,这是临床见到的一个现象,所以它祛痰排脓,也是一个针对肺痈很好的治疗作用,所以把这些结合起来,清热解毒,清泻肺热,又包括了祛痰排脓,所以是长于用于肺痈咳吐脓痰的药效学的基础,是几种功效的一种综合的发挥,如果单独把它作为一个清泻肺热的药,那么现在就用于一般的肺热咳嗽,痰比较黄稠,所以现在的鱼腥草,常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也用于急性的支气管炎,或者慢性的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这些都可以使用,而且现在还有注射剂,鱼腥草的注射剂,过去临床医生很喜欢使用,尤其是在呼吸道的一些急性感染当中广泛的使用,但是最近,就是有一点问题,一个是鱼腥草它的作为注射剂的有效成分,也是芳香性的挥发性成分,不稳定,所以在质量控制的时候,现在是药厂觉得比较为难的一个事情,质控有一定的问题,而且最近陆续发现了一些注射剂引起了不良反应,所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近公布的临床医生要认真、高度重视的(药物),当然很多有不良反应的药,其中西药占多数,中药里面也提到了鱼腥草的注射剂,有的可能以过敏反应,就变态反应为主,当然也有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我们在使用鱼腥草注射剂的时候,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观察,提高这方面的警惕,因为注射剂应用很广,相对来说发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可能就多一些,尽管比例低,但是使用很普遍,所以总量可能也就会多。顺便谈一下,供大家参考。当然我们这里是介绍鱼腥草的生药,不存在,不但不会有这方面的不良反应,而且作为食品,作为疏菜,都可以,比如说在西南地区它有一些肺热咳嗽的人,那么可以用鱼腥草,新鲜的,把它清洗干净了,加一点调味品盐啦,比如说酱油、味精,就这样子就可以吃了,有的就用鱼腥草全草来煎汤或者炖汤把它作为食疗,就是和一些肉类啦,或者其它的绿豆这些啊,作为食疗的,供这类的患者使用,这是在清肺热。 其实在临床上,现在它不仅仅是清肺热,胃热、肝热这些,出现了,比如说胃热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它也可以表现为清胃热或者清热解毒,利咽喉,肝热引起的一些头昏头痛啊,或者些耳道流脓啊,它也可以用鱼腥草来治疗。另外鱼腥草,也有利尿的作用,它表现在清利湿热,所以它也可以治疗众多的湿热病证,尤其用得多的是湿热淋证,所以有的书上,就强调它的重点,把鱼腥草的功效,叫作利尿通淋,强调它主要用于湿热淋证,其实用清利湿热更准确,它除了主要用于湿热淋证以外,其它与湿热有关的,都有明显的效果。所以这清利湿热,和前面我们(学)的清热燥湿,它的主治证是大同小异,都有比较广的范围,只不过苦燥,清热燥湿是从它的滋味,苦味很明显角度来总结的。清利湿热,它一般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认为湿热是从小便排出,其实它们治疗的病证的对象,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功效,从中医的理论总结它是属于不同的功效,但不同的功效,它有很大的相似性,它都是清除的是湿热邪气,那么燥湿是怎么清除的,不清楚,现在只是联系到它的苦味,那么这一类的药,它有利尿,就认为它是通过利尿来排除的,就这么一个细微的区别。鱼腥草是一个很芳香的药,所以在临床实际是常常用鲜品,有时候可以生用,那么不管鲜品或干品,作为汤剂的时候,不应当久煎,久煎了因为它的芳香性的成分不稳定,不但明显的减少,而且它也容易破坏,所以我们书上在使用注意里面,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这是在这一类药当中,也是比较特殊的,这是关于鱼腥草的情况。 蒲公英 下面蒲公英,蒲公英是菊科植物,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叶,就是布在地面上,布地而生的,就像波菜这一类的,然后它开黄色的头状花,它的果实,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吹,满天的飞散,实际上它就是聚合的它的一些果实,种子,在这里面,很熟悉的一点,整个植物它有白色的汁液,掐断了以后流出来的,所以大家都容易识别,但是这蒲公英,在古代的文献当中,它就叫地丁,它所以叫地丁,就是它的这些叶片,布地而生,好像它展开来以后,贴在地面上的,有一个主根很粗,而且主根很长,所以好像一个钉子,钉在地上的叶片布地而生,主根比较粗、比较长,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一个药,叫作紫花地丁,我们后面要讲,那么相对来说,蒲公英是开黄花的,所以在有的本草文献里面,就把蒲公英又叫作黄花地丁,那么为了和紫花地丁在药名上不混淆,所以我们现代的中药学就用它的植物名,蒲公英,作为正名,过去的地丁的名称就不再保留,但是在使用古方的时候,尤其是在《本草纲目》之前的这一些方剂里面,如果我们见到了地丁,指的主要应该是蒲公英,因为蒲公英是《新修本草》就开始收载,那么它比《本草纲目》要早将近一千年的历史,所以这两个地丁,它入药有先后。蒲公英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它也是可以用于各种疮痈,和鱼腥草一样,也是内服、外敷,内痈、外痈都可以广泛的使用,首先要肯定它的广泛性,但是前人在肯定广泛性的同时,认为(这)药它更适合于乳痈,乳痈那么就是乳房红肿、疼痛,尤其是产妇,如果乳汁不通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那细菌在里面生长、繁殖,中医认为乳房,属于足阳阴胃经,乳头,属于足厥阴肝经,属于肝胃,那么蒲公英,它主要就归肝胃经,所以它归经与乳痈有针对性,现在的研究认为,它能够使乳腺管通畅,能够疏通乳腺管,那么乳痈,很多就是因为乳汁瘀积在乳腺管里面了,那么细菌在里面繁殖,所以不管说中医传统的理论和它的经验,从现在的基础研究,它也是在这方面发现是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们很多书上都是说它是治疗乳痈的一个要药,所以我们书上,在应用一的第三行到第四行,故对热毒壅结于肝胃而发为乳痈者,尤多用本品。就是有的书上说的长于治疗乳痈,是相对而言,当然真正的乳痈,急性乳腺炎,那么只是说蒲公英比较常用,那也不是单用,单用可能力量还是比较单薄,因为乳痈,除了大量的清热解毒,解毒消痈,可能还是要加上一些疏肝理气的,或者活血散结的这样的一些药物,可能会增强临床的疗效,它的清热解毒,那么除了对疮痈以外,现在对温热病,比如说治疗流行性感冒啊,或者一些急性的传染病的早期,那么蒲公英,也把它作为一个清热泻火的药在使用,它(还有)多方面的,比如说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这些都可能是热毒所致,所以说它清热解毒实际上是应用非常广泛。 另外,它又是一个清脏腑热的药,清脏腑热,除了它和治乳痈一样,它作用于肝胃,所以肝热引起的目赤肿痛,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局部用蒲公英来煎汤,洗,局部的涂擦或洗,都有一定的效果,有的用来点眼,那么肝热引起的比如说头昏、头痛啊,耳道流脓啊,胃热,尤其现在治疗急性胃炎,这种属于胃热证的,那么现在认为胃炎啦、胃溃疡啊这一些病,与那种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关系非常密切,蒲公英,也是对这种杆菌有比较好的敏感性,所以很多医生在治疗胃的一些急性炎证,或者溃疡病这一类,那么中医是认为就是广义的胃热,包括咽喉肿痛,其实它也可以与胃热有关,把它作为一个清热泻火的药,对肺热咳嗽,现在用于很多肺的感染,和刚才讲的鱼腥草一样,使用很广,另外它也能够清利湿热,也是以治疗淋证为主,很多湿热,比如说黄疸性的肝炎,湿热黄疸这些蒲公英都有一定的效果,那么蒲公英也可以作为野菜,所以它也是甘味的药,就说(该药)本身不苦,所以往往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良反应,作为汤剂,用量在临床上往往也比较大,所以我们书上,煎服干品都常常用到30克,鲜品可以用到50~克,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可以食用的一种草本植物,而且在有的国家的民族医学,比如说南亚、像印度这一带把它作为一个健胃剂,它不但不伤胃,而且能够开胃,帮助消化,只是蒲公英,如果用量大了的时候,它有一点滑肠的作用,和昨天讲的牛蒡子的情况一样,如果说治疗这些热毒病证,比如说蒲公英也可以用于肠痈,那么这样的时候,适当地引起腹泻,或者大便通畅,对这类的病证是有好处的,那可能它就是一种缓泻通便,如果是脾胃不好,大便溏泻,那么它就是加重这些症状,就是滑肠,所以我们在使用注意当中,提到了这一点,大剂量的使用蒲公英,比如干品在30克,或者30克以上,或者量比较多的鲜品,有的可以引起轻微的腹泻,就说有一定缓泻的作用,或者滑肠的作用,这是关于蒲公英。这前面两味药,是这一组药当中,要求掌握的,因为在临床上现在应用非常广泛,作为了一个广谱的抗菌消炎的药在使用。 前期课程目录: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麻黄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桂枝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紫苏、生姜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防风、羌活、白芷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蝉蜕、蔓荆子、葛根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柴胡、升麻、淡豆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毒药: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w/6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护肤我们是认真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