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大毒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m.39.net/pf/a_5332963.html 乌头资料 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i)来自于毛茛科,乌头属,别名草乌,五毒。 块根倒圆锥形,叶等距离生,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叶片薄革质或纸质,五角形,顶生总状花序,萼片蓝紫色,9-10月开花。 在我国分布于云南东部、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辽宁南部,生山地草坡或灌丛中。 开头 文中的乌头是在昆明植物园遇见的,乌头是毒性比较大的植物,同时也是应用比较多的传统药用植物,我们来系统的了解一下她。 古籍描述 乌头是我国乌头属中分布最广的种,《神农本草经》中将乌头列为下品。乌头野生的植株有两个块根,经过栽植后块根数目增多,对这些块根过去都给予不同名称,并且各有不同的医疗用途。 南北朝梁代的大医学家陶弘景已指出:“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 宋朝人杨天惠在他所写的《彰明附子记》一文中指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又附而尖者为天锥,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篮子”。 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也指出:“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 现在乌头、附子的主产区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带。通常药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后称“川乌”,侧根(子根)则称“附子”。 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地萨敏、川乌碱甲、川乌碱乙等化合物。 在医疗上,附子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脉微欲绝,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阳痿,水肿,脾阳衰弱的泄泻久痢,脘腹冷痛,形寒畏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痹,脚气等症; 川乌治中风,拘挛疼痛,半身不遂,风痰积聚,癫癎等症。 块根可作箭毒,李时珍指出:“草乌头取汁晒为毒药,射禽兽”;也可作土农药,消灭农作物的一些病害和虫害。 乌头的花美丽,可供观赏,清人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写过较生动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娇纤,名鸳鸯菊,花镜谓之双鸾菊,朵头如比邱帽,帽拆内露双鸾并首,形似无二,外分二翼一尾”。 乌头碱类中药的功能 乌头碱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当中功能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回阳救逆。在亡阳、面色苍白、出虚汗、脉微欲绝等病症患者的治疗当中,通过将乌头碱类药物和人参、甘草、干姜等进行恰当的组合应用能够起到回阳益气和救脱的作用。 例如,在对稳定休克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在多巴胺基础上使用参附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压。 第二,温阳。在心阳衰微、肾阳不足、脾胃虚寒等病症治疗当中,乌头碱类中药的应用功能非常突出。 比方说以乌头碱类药物为主要构成成分的附子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适当加快心率。 第三,散寒止痛。在风湿关节炎、腰腿痛、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当中,通过对头碱类药物进行应用,可以起到温经止痛和散寒祛湿的作用。 中毒反应 乌头类中药当中都有具备一定毒性成分的乌头碱存在,而临床上该成分能够在除湿、驱寒、祛风、止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因为此类药物的毒性较大,在临床应用当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中毒甚至是死亡的问题。毒性更多体现在对神经和心血管等重要身体系统的损害。 乌头类药物在应用当中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反应患者会有大小便失禁情况; 循环系统反应,主要为脸色苍白、心慌气短、心率缓慢、血压下降,严重者会出现休克和死亡; 神经系统反应,主要为四肢发麻、皮肤感觉衰退、头晕头痛,严重者会出现神志不清全身抽搐,直至麻痹。 上面所提到的几种反应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会混合产生。临床当中更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xz/5691.html
- 上一篇文章: 无公害柑橘种植管理中,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