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不除,百病难去这个治湿大法助你
北京荨麻疹医院哪个好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410/8833311.html 本期导读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有人说吃薏米可以去湿,有人说运动可以去湿,有人说拔火罐可以去湿,有人说艾灸可以去湿,有人说汗蒸可以去湿……各种方法都尝试过了,为什么湿邪还是那么难去! 被湿邪缠住的身体,常见以下不适:四肢无力,每天都昏昏欲睡; 心烦胸闷,感觉喘不上气; 关节疼痛,感觉里面很沉重; 体型肥胖,脸部总是油腻腻、头发总是一缕缕的; 痘痘长不停,一痘未消一痘又起; 「那里」总是痒,总有挥之不去的味道,女性还有白带异常; 大便不成形,总是黏在马桶上,冲不干净; …… 所谓「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邪究竟是如何侵袭、伤害我们的身体,要如何才能高效去湿呢? 湿邪不除,百病生 湿邪盘踞在体内久了,容易诱发肥胖、脂肪肝、哮喘、胆囊息肉、肠息肉、恶性肿瘤,还要提防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那么,「湿」是如何侵袭人体、诱发疾病的? 《素问·气交变大论》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年中,天之湿气过重,人体的肾水被湿邪侵袭,就易出现腹痛、清冷气逆、情绪低落、肢体困重等不适。 为什么呢? 人体的阳气是若能通调、舒畅,则情志愉悦,神清气爽。但如果升发的阳气,被湿邪裹挟,就像掉入了沼泽中,容易情绪就会低落,这样的人往往容易焦虑,容易诱发胆囊息肉、肠息肉。 若脾脏失调,脾土不能制水,则容易出现腹部胀满、身体沉重、腹泻,以及阴疮、湿疮流脓水等不适。 湿邪能引起这么多错综复杂的症状,到底如何分辨、如何治疗? 高效去湿法一:分清「内」「外」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湿气与天气、居住环境有关系,主要和人体五脏的脾脏有关系;其次,湿邪袭人多从人体下部开始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分辨湿邪所在的部位及其性质,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有从外感者,有从内生者。 ——《治疗新律》 山岚障气,天雨湿蒸,远行涉水,久卧湿地,及著汗衣湿衫,致湿气侵入肌肤者,这是外感之湿。 膏粱之人,大吃大喝,嗜食炙烤、煎炸、烧烤,或食生冷瓜果甜腻之物过度,导致脾阳不运而化湿者,还有思虑过度、房事不节……这些都是内生湿气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都是不可控因素,外感之湿气若叠加内因,则外感之湿,必渐入脏腑;内生之湿,正气不足,必定外传经络。 外因外治,内因内治,外因内治,身心同调。以湿热为例,治疗湿热病的大原则是「理脾、清热、利小便」: (1)时令天之湿热之气,触人口鼻,导致不饥不食,宜清热开郁,佐以芳香中药; (2)身黄小便不利,口渴引饮,可用五苓散加茵陈; (3)五心烦热,小便不利而渴者,可用桂苓甘露饮; (4)湿热黄疸,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用茵陈蒿汤; …… 上述方法仅供参考,还需要专业医生来进行辨证论治。 高效去湿法二:治湿大法 中医在临床上有胜湿、引湿、逐湿、祛湿、渗湿、燥湿等「治湿大法」: 湿痹者,多用羌活、独活、木瓜、蚕砂等祛风湿药; 寒湿者,多使用芳香化湿药,如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厚朴、草果,可温阳化湿; 湿而有热者,以苦寒之剂燥湿,多用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茵陈、金钱草等中药; 气虚者,多配伍砂仁、白豆蔻、厚朴等行气与祛湿功效并见的中药; 水湿停滞难运化者,多用茯苓、泽泻、猪苓、赤小豆、车前子…… 上述方法仅供参考,还需要专业医生来进行辨证论治。治疗原则为「随证治之」。讲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就说,那到底怎么辨别啊?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根据症状去判断湿气的部位,还要配合中医的望诊和脉诊,举例而言,我在身心同调中的望诊课里讲过:面色薄泽为风,白为寒,黄浊为湿为痹;其次,再根据颜色的明亮和晦暗,出现病色的部位等来判断。 另外,身心是一体的,湿邪与情绪之间也有微妙的关系,焦虑与烦躁,抑郁与悲观等,都和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保持情绪平和、适时适当发泄情绪,对于体质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艾灸助力祛湿,给力! 要想祛湿更高效,除了辨清湿邪的性质、位置之外,还可以借助艾灸和饮食来进行调理。其中,艾灸的话,可以选择大椎穴和丰隆穴。 大椎穴:通阳散寒 大椎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是督脉上的穴位,督脉主一身之阳气,具有清热解表、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艾灸此穴可以通阳散寒、解表湿。 丰隆穴:化一切痰 丰隆穴为祛痰要穴,施以艾灸,可化一切的痰,包括有形的痰,无形的痰。 丰隆穴的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 如果你的体质更偏向平和,日常也不见什么脾虚的症状,但是感觉自己没什么胃口、湿重乏力、昏昏欲睡的话,可以试试山药薏仁芡实赤小豆粥。 山药薏米芡实赤小豆粥 原料:薏米、芡实、赤小豆各10克,山药30克,梗米克。 做法:薏米、芡实、赤小豆先浸泡一夜。水烧开后放入薏米、芡实、赤小豆、大米,熬煮30分钟待到软烂。最后加入山药煮15分钟即可。调味可甜可咸。 此粥可帮助脾胃运化,排出湿气,用以缓解因即将到来的夏天而出现的些许不适。 想了解更多节气养生方法,艾灸的选穴、方法等,欢迎大家订阅由答摩联合徐泊涛大夫开设的《身心同调之节气内证艾灸健康营》课程。 ↑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yf/11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4月26日中药材采购信息汇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