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长得好看的医学生都置顶了青橘校园

方名后红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一级方剂。

方名后绿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二级方剂。

方剂歌诀中蓝色文字→易错/易混。

方剂歌诀中绿色文字→本方君药。

方剂学第十七章祛湿剂(上)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于“八法”中的“消法”。

a.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邪中阻,脾胃失和证;

b.清热祛湿剂,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蕴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痿痹等病证;

c.利水渗湿剂,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泄泻等;

d.温化寒湿剂,适用于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痰饮、水肿、痹证、脚气等;

.祛湿化浊剂,适用于湿浊下注所致的白浊、妇女带下等;

f.祛风盛湿剂,适用于风湿在表所致的头痛身重,或风湿痹阻经络所致的肢节不利、腰膝顽麻痹痛等证。

:水湿病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故祛湿剂常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纹身花旗之品。

:分为化湿和胃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寒湿剂、祛湿化浊剂和祛风胜湿剂六类。

: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于耗伤阴津,且辛香之品亦易耗气,渗利之剂有碍胎元,故素体阴血不足,或病后体弱及孕妇等应慎用。

第一节化湿和胃剂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45]

*胃气不和。

苍术厚朴陈橘皮炙甘草。

共研细末,姜枣煎汤送下;亦可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君:苍术—苦温性燥,重用以除湿运脾;

*臣: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使:陈皮—理气燥湿;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及诸药。

*属湿热者→+黄连、黄芩→清热燥湿。

*属寒湿者→+干姜、草豆蔻→温化寒湿。

*湿盛泄泻者→+茯苓、泽泻→利湿止泻。

*本方中药物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故对阴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者,及孕妇不宜使用;即如吴昆所云:“惟湿土太过者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皆非所宜也。”

*燥湿行气并用[燥湿为主]。

*不换金正气散→+半夏、广藿香{解表化湿,和胃止呕}[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

湿+脾+胃。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广藿香→化湿;止呕;解暑。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广藿香炙甘草。

散剂,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君:广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和中,治霍乱吐泄之要药;

*臣: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除湿和中以止泻,助广藿香内化湿浊以止吐泻;

*佐使:紫苏、白芷—助广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

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

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为使药。

*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香薷→助解表。

*兼气滞脘腹胀痛者→+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

*本方重在化湿和中,解表散寒之力不著,故服后宜温覆取汗以助解表;

*霍乱吐泻属湿热证者禁服本方。

*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内外同治。

*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脾胃同调。

表寒+湿。

到这里,再回头看看新加香薷饮,是不是不会混淆了?任这两方怎么相似,有一点是最明显不一样的,就是新加香薷饮里含有清热药,用于清暑热,而藿香正气散没有,因此藿香正气散的症状里没有热的症状,而新加香薷饮有,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二陈汤。

*广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大腹皮[槟榔衣]:行气宽中;行水消肿。

第二节清热祛湿剂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期此方遵。

[.48/55]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

水煎服。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湿温初起/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君: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

*臣: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

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

薏苡仁—渗泻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佐使:通草、竹叶—助君药利湿清热之效;

半夏、厚朴—行气除满,化湿和胃,以助君臣理气除湿之功。

*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广藿香、香薷→解表化湿。

*若寒热往来者→+青蒿、草果→和解化湿。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不宜使用。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湿+热+阻遏气机。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

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栀子大黄。

水煎服。

→清热,利湿,退黄。

→黄疸阳黄。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君:茵陈蒿—长于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为治黄疸之要药;

*臣:栀子—泄热降火,清利三焦湿热,合茵陈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佐使: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伍茵陈则令湿热瘀滞由大便而去;

*若湿重于热者→+茯苓、泽泻、猪苓→利水渗湿。

*热重于湿者→+黄柏、龙胆草→清热祛湿。

*胁痛明显者→+柴胡、川楝子→疏肝理气。

*服本方后,以小便增多,且尿色黄赤为效,即仲景所谓“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伤寒论》]之意。

*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温里助阳,利湿退黄}[阴黄]。

黄疸+湿+热。

二妙散☆[新]《丹溪心法》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

再加苡仁名四妙,湿热下注痿痹痊。

*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

黄柏苍术。

上二味为末,入姜汁调服。

→清热燥湿。

→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君:黄柏—清下焦湿热;

*臣:苍术—健脾助运以治生湿之本;

芳化苦燥以除湿阻之标;

*再入姜汁少许—辛散以助祛湿;防黄柏苦寒伤中。

*湿热痿证→+豨签草、木瓜、萆薢→祛湿热,强筋骨;

*湿热脚气→+薏苡仁、木瓜、槟榔→渗湿降浊;

*下部湿疮、湿疹→+赤小豆、土茯苓→清湿热,解疮毒。

*湿多热少者,不宜使用。

连朴饮☆《霍乱论》

连朴饮中芦根重,半夏菖蒲栀豉从;

清热化湿理和中,湿热霍乱此方用。

[.48/;.48;.49]

*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

制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水煎服。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湿热霍乱。

*胸满痞闷,恶心呕吐,口渴不欲多饮,心烦溺赤,泄泻,或霍乱吐泻,舌苔黄腻,脉濡数。

*君:芦根—清热止呕除烦,兼具利小便而导湿热之功;

*臣:黄连—清热燥湿,姜制又增和胃止呕之功;

厚朴—宣暢气机,化湿行滞;

*佐使: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栀子—清心泻火,导湿热从小溲而出;

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

淡豆豉—宣郁止烦,合栀子清宣郁热而除心烦。

*腹泻重者→+白扁豆、薏苡仁→渗湿止泻。

*苦辛合法,寒温并用,寓升于降,以清化为主。

湿+热+痰+霍乱。

八正散☆《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

草梢翟麦灯心草,湿热淋痛泻火煎。

[.;.48]

*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混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君:滑石—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臣: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要药,合滑石、木通则利水通淋之效尤彰;

*佐使:山栀子仁—清热泻火,清利三焦湿热;

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腑,亦治“小便淋沥”合诸药可令湿热由二便分消;

甘草—调和诸药,清热缓急,为佐使;

灯芯—增利水通淋之功。

*若大便秘结,腹胀者→煨大黄改用生大黄,+枳实→通腑泄热;

*若伴寒热往来,口苦,呕恶者→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若湿热伤阴,口渴,舌红苔少者→-大黄,+生地、知母→养阴清热;

*若属血淋者→+生地、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

*若为石林→+金钱草、海金沙、石韦→化石通淋;

*若属膏淋→+萆薢、菖蒲→分清化浊。

*孕妇及虚寒病者忌用。

*泻火与利湿合用;

*利尿与通腑并行。

湿+热+淋。

*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

*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48;.56]

*时毒疠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其舌或淡白,或舌心干焦,湿邪犹在气分者,用甘露消毒丹治之→“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广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颐咽肿痛,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清上、畅中、渗下同用,清热、利湿、解毒并行。

湿+热+气分。

*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当归拈痛汤☆[新]《医学启源》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人;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酸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

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当归身人参甘草苦参黄芩知母茵陈猪苓

泽泻。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邪正兼顾。

*白术、苍术同用。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持续更新中,敬请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白癫风病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uhuangg.com/ksyf/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