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说明书患者要多了解 http://pf.39.net/bdfyy/bdfzg/140207/4334442.html
1、苦参的药性苦参是一味清热燥湿杀虫的一味良药,在治疗皮肤病中屡有运用,而且效果很好。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豆科多年生亚灌木植物,药用根部。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我认识和使用苦参起源于消风散。消风散(外科正宗.明.陈实功)是治疗皮肤病的名方,很多名老中医都喜欢用它,我也就学之。开始用于轻症的皮肤病效果还不错,但是对复杂性,长久性的皮肤病,尤其是顽症牛皮癣,即西医称为的银屑病就效果显得不理想;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退尔勤求古训,翻阅名贤医案,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即消风散中的苦参一味药很关键,用大用小大不一样。2、从文献中学习苦参用法我过去治疗牛皮癣时用消风散一般用苦参10g左右,这对于一般的痒疹和银屑病还可以,但重症就不行了;不管用多少剂,多长时间都无进展,后了经过学习文献,有几则医案,对我启发很大。现引录于下:张子维运用苦参一得年秋,王叟年逾古稀,居城南郭,体丰壮,于八月上旬来院就医,自云患癣疾已数月,多治少效;诊其脉浮数有力,解衣观之遍体斑癣,体无完肤,白屑纷落,痒不可忍;余认为乃因湿热淫于血脉,郁于孙络,风因热生,虫从湿化,治当清热燥湿、疏风杀虫。乃用:苦参30g元参13g公英30g白蒺藜17g苍耳17g丹皮12g白鲜皮12g乌蛇10g甘草5g。三剂水煎服,日服一剂,忌五辛。患者服后症状小减,二次复诊苦参加至40g,服三剂后功效显著,原方续服十余剂,痒止屑脱,症状大减,共服二十余剂病告痊愈。其翁乃日:“人皆谓我病此生难愈,谁知竞如此速效,实出意外”。本草云:“苦参味苦性寒,玄参为使”。为治风热疮疹之良药。近数年余用苦参治顽癣、湿疹其效颇佳,若脉浮数而热胜者其效更显;因此症多因湿热之邪浸于皮肤,淫于血脉,留滞不去,郁热甚而生风,湿热蕴而生虫,风行虫动故痒而难忍也。古人认为,风热湿虫为癣癞之主要因素,取苦参之苦寒,以其苦燥湿清热。湿气除,虫无复生之机,热气清而风自熄也。周玉朱重用苦参治疗湿疹瘙痒张某,男,27岁,年6月8日初诊。两小腿肿痒、渗液一周,红疹密布,抓痕累累,左足底长满水疱,触之灼热,渗液较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下注。法当清热利湿。方用:苦参50g,黄柏、蒲公英、豨莶草、泽漆、地肤子、冬葵子、生薏苡仁、茵陈各30g;每日煎服头剂,二煎水外洗。一周后,小腿红已退,渗液明显减少。宗原方继用10剂,其足底皮损已消,干燥而愈。古道瘦马按:周老认为清热利湿,苦参为先,临证用苦参治疗的外科疾病主要有急性皮炎、湿疹、痤疮、银屑病、脂溢性皮炎、急性胆道感染、丹毒等属湿热实证。临床表现多有患处红肿热痛,或痒,或起丘疹、红斑、水泡、渗液,或有腹痛以胁肋为甚,伴发热及身目尿黄,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数。常用量为10~50g,可酌情配伍芩、黄连、茵陈、薏苡仁等。周老认为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临床适用范围较广;对外科病症为上中下三焦热证者皆可应用,尤对各类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可为首选之药,既可煎服,又可外用,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痒、祛风利水效。张林运用消风散治松皮癣治尹某,于年12月闻余医癣,叩门求治。自述半月前劳累、出汗、受风后,周身搔痒,并见较多的红色扁平丘疹,曾服中、西药半月余均无效。余诊见:其周身有散在癣斑,肘膝关节的伸侧面为多见,胸腹及背部散在发生。境界明显,皮损直径0.5~3厘米,有的融合成片,上复多层银白色鳞屑,其屑脱落后,可见有出血点。其皮损形态有的呈点状,有的呈钱币状、盘状或地图状。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无力。诊为松皮癣。治宜活血疏凤,清营解毒,投以消风散加减。方用:当归25g川芎15g红花15g川羌活25g独活15g木通15g荆芥15g防风30g麻黄10g苍术25g胡麻仁15g蝉蛻25g苦参40g白藓皮50g甘草25g,一日一付,水煎,早晚空腹温服。患者服药期间及愈后百日内,忌食鱼、蛋、肥脂、辛辣、生冷及将煎剩的药渣,放入脸盆内加适量水,煎汤,趁热熏洗患处,一日1-3次。内外二法同用,奏效更快。患者遵法服用,连用十剂痒止,脱屑多,大部分丘疹消退,未见新发。患者又用五剂,皮损基本消失。共服二十四剂治愈。今已数年,多次随访来见复发。

一、葛根的药性

余用葛根治外感风热之头痛,项背强痛,肌肉痠痛和湿热泻痢或脾虚泄泻,热病口渴等证均以量大取效,每每下笔即克一剂,药房中人因量大曾质询于余。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辛味虽有发散之力,使本品具发表、解肌、升阳透疹之功。但甘味重而辛味轻,其升透力并不强,兼之性凉并不甚寒。

而脾虚泄泻则葛根宜炒,世人有土炒,用米汁浸润后炒至老黄,与方中诸药同煎亦获其效,米汁有健脾胃作用,炒后葛根凉性减,升发清阳之力增。

二、葛根大量用的经验来源

余用葛根大量取效来自三证。

以生活中实例证之,世人每用塘葛菜或生鱼煲葛汤,一家四口每用1-1.5公斤葛煲汤,实即-克,四人平均分之,每人~克,诚然为鲜品,但葛根克仅及一半或1/3而已,故虑其升散太过或过凉诚属多余之虑。

其次证之古人,仲景《伤寒论》葛根芩连汤证“喘而汗出”用葛根0.25公斤。《梅师方》治热毒下血用生葛根1公斤。

三证之今人:有郭姓患者,女,33岁。年2月来诊,连日头项痛不能转侧,微恶寒,舌淡苔薄,脉浮紧,笔者头二诊四剂均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初诊15克,二诊30克),上午服药下午头项痛即止,转动自如。

年秋,有李姓患儿,男性,2岁。患秋季泄泻3天,日下十数行,前医以葛根芩连汤用葛根12克不效,笔者以同方葛根30克,按上法处理,下午服药,当晚泻即止。

由此看来,葛根重用而取奇效,无论从生活饮食或长期临实践都说明葛根重用得当,可药到病除。

——(《南方医话》---陈建新)

引用上文主要是说明葛根这味药,临床上运用应该是大量才能取效,且很安全。

三、临床验案—颈肩综合征

曾治一尚姓老妇,颈椎增生引起的颈肩综合症,项酸困,肩臂痛,一月余,我用葛根汤加减:

葛根g,麻黄15g,桂枝15g,白芍30g,海桐皮15g,片姜黄15g,鸡血藤60g,生姜10片,甘草30g,大枣6个

七副,水煎服,日三服。

一周后即见大效,又续五副痊愈。

四、总结

纵观临床上大多数医师运用此药量不大的情况,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实际上是见效的少(可能是受李东垣影响小量有升阳作用),无效的多。

我早年行医时,充其量也就是用15-30克,且在复方中运用,基本上也看不出什么大的作用,对此也不得其解。

后看到陕西老中医杜雨茂先生的回忆文章,谈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人们将此作为饭吃,可见无毒,但是副作用是吃多了拉稀,这一点临床上也可证实。

受此启发我在运用葛根上实现了实破。

首先就是运用葛根汤治疗颈椎病,每剂药先从60克用起,直至克。

经观察治疗此病葛根用90-克疗效较好,只要脾胃不虚寒,我一般都是用克,中气虚,便稀溏者少用,或用炒葛粉。

另外,临床上我治疗颈肩综合征,还习惯用葛根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运用,其中葛根都是大量,效果显著。

这里没有广告、谣言,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zz/10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