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小贴士

“中药经典名方制剂‘政策-技术-市场’研讨会”将于年12月22-2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将邀请业内专家就经典名方制剂进行政策解读、市场研判,围绕研发关键技术点、进行深入研讨,了解会议详细信息及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作者:任灵贤,黄煌

⊙编辑:一墨

经方一词,后世一般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曰:“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后人遂以为仲景经方的源头在商代。本文谨就有关考古资料、历史记载进行粗浅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1考古发现

1.1重要考古发现简介

年1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的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帛书和少量简书。该墓葬的下限为汉文帝前元12年(公元前年)。这批简帛古籍中有关医学方技的古籍达14种之多(另有其中的一种别本),其中包括:

①《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

②《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此书与上书的经脉数目相同,但所记经脉的先后次序不同,而在循行径路及主病方面也较上书更为详博。(年张家山汉墓出土了有书名的《脉书》,时代相同,包含以上二书内容)。

③《五十二病方》(简称《病方》)是在马王堆出土医书中文字最多、保存内容较完整的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医方书。

四川绵阳双包山汉墓发现的“西汉人体经脉漆雕”(简称“漆雕”),体表具有19条红线,除了正中间的督脉,每侧各有9条经脉,只缺少足三阴脉,但可能是因为某种避忌而没有画上,不等于没有发现足三阴经。

杭州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年、年和年3次发掘)距今~年间,陶罐内壁附着的炭化“锅巴”内包含了种类丰富的植物淀粉粒,可划分为7类8种,其中包括2种可以药用:薏苡属薏米、豆科小豆属。跨湖桥还出土了一批骨质针具,有专家推测可能用于针刺治病。

1.2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

综合上述信息,可见“漆雕”的经脉体系已经接近《内经·经脉》所述的十二经系统,只是走行尚不完备,不像《内经》中所描述首尾相连,循环无端。由《足臂》到《阴阳》再到“漆雕”,显示出经脉系统完善和发展的轨迹,都是《内经》之前相对比较原始的经脉理论。它们关于经脉的数目、名称、循行经路、主治病证等的内容是《内经》十二经理论的前身。以上事实表明《内经》成书当在公元前年之后。

《病方》中所收载的方剂,绝大部分组成较简单。全书中尚存完整药名、药数的方剂总数共方,其中各方药物数量,少则1味,最多7味。书中还有1方体现出药量的加减应用,不失为“辨证施治”思想的萌芽。按各方含有的药味数统计方数分布如表1。

表1《五十二病方》所载方剂药味统计

注:每首方剂中的药味数不包括水、酒、醋、油等溶剂。

由上表可见,由1、2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方,占全部医方的82%,反映了在方剂应用的漫长过程中,由单方逐步过渡到复方的历史发展,显示了《病方》处于方剂发展的初级阶段。跨湖桥遗址发现的骨针和药物可能将我国针药应用历史上推到年前。

2关于《神农本草经》

2.1先秦无《神农本草经》

考察现存所有先秦文献,未见任何一部文献中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之记载,甚至连“本草”二字亦未提及。《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分医书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无《本经》。马王堆、张家山医书中,也无《本经》;这说明当时可能无《本经》存在。

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罢本草待诏”,平帝元始5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经、方术、本草待诏”。“本草”一词,始见于此。“本草待诏”是从事方术本草工作的官员。这说明公元前31年前西汉设有官方本草方药研究机构,而该机构总得有研究成果向皇上报告,由此而产生影响力较大的本草、经方著作亦在情理之中。《艺文志》“经方类”小结云:“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由此看来,“经方家”是从事药物研究、方剂配制、疾病诊断和治疗工作的。两相比较,可见“经方家”和“本草待诏”的工作性质相同,或者其官职称“本草待诏”,其所著书则为“医经”、“经方”。由此推论,先秦尚无《本经》存在,它只能是秦以后的托名之作。

2.2陶弘景之前存在多种《本经》

尚志钧认为,《本经》药物产地在地名出现时代上,从先秦到东汉各个时期都有,说明本经药物是随着时代发展逐步出现的,不是哪一个时代哪一个人的所为,而是通过不同时代不同的作者逐渐增补修订,而成多种同名异书的“本草经”,这也是陶弘景(公元-)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序中为何称之为“包综诸经”的原因。在陶弘景以前,只有多种同名异书“本草经”存在,并无《名医别录》现成的书存在。

3《本经》、仓公“诊籍”和《病方》

3.1《本经》和《病方》

尚志钧认为,《病方》是产生于秦汉以前的医书,具有地域特点。方中所用大多数药物产于南方,而产于北方的药材很少———甚至连一些常用药物如大黄、麻黄、肉从蓉等亦未有见载,而在《武威汉代医简》的方剂中已有记载。而《本经》成书于秦汉时期,书中所载药物产地涉及全国。但从两书药物主治上看,又有很多是相同的。不过《本经》的书和《本经》的药,二者的产生时代是两回事:《本经》的药产生在前,《本经》的书形成在后。

3.2仓公“诊籍”和《病方》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仓公(淳于意)学医:“意少而喜医方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馀,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又记载“诊籍”25则,10人死,15人愈。15人中用火齐汤6次,药酒、刺足心、刺足阳明、苦参汤、莨菪药、柔汤、芫花、下气汤各1次,治疗月事不下“窜以药”意不明。莨菪治难产、芫花治蛲虫,苦参汤(在伤寒论是单方,此处也应是单方)治疗龋齿;火齐汤、柔汤、下气汤不言药名而说“汤”,可能是复方或单方;药酒治疗汗出伏地而得的“风蹶胸满”,不能确定是单方或复方;刺法治疗2例。所以15人中除火齐汤1方治6人外,其余9人用刺法或单方治疗的在5人以上。

据上述,可见仓公所用方剂仍然较为简单,水平与《病方》相当。高后8年是公元前年,早于《病方》下葬时间12年,所以二者是同时代的著作。

4分析

4.1《艺文志》成书时尚无《本经》

神农、伊尹若有成书,不至失传。马王堆墓主既有病欲自疗,抄录一份何难?可见当时还没有《本经》、《汤液》。《艺文志》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4年(公元92年),著录《汤液经法》32卷。从艺文志经方类小结来看,该著作当是汉代本草待诏们的研究成果。《艺文志》托名神农的书很多,如农家类有《神农》20卷,经方类有《神农黄帝食禁》7卷等,却没有《神农本草经》。这说明当时药书尚不完备,没有正式成书或还没有命名为《神农本草经》,而以其他书名存在,比如《神农黄帝食禁》也有可能就是本草书。

4.2《汤液经法》应该成书于仓公“诊籍”以后,《艺文志》成书之前

据敦煌卷子本《辅行诀》,陶弘景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其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陶列举“汉晋以还,咸师式此《汤液经法》”的诸名医,首举张机(仲景),而没有举更早的名医如西汉人仓公,这说明陶氏认为仓公之医技与《汤液》无关。仓公是唯一被《史记》记载的西汉名医,又得师传后医术大进,应当代表那个时期的最高水平了。《病方》与仓公几乎同时,但是二者显然都没有《汤液》先进,因为不论《伤寒》还是《辅行诀》,这两部源自《汤液》的书都是以复方为主的。由此可以推论阳庆所传的“黄帝、扁鹊之脉书及药论等”也是方药、经脉理论初期的产物,仓公述“诊籍”时还没有《汤液》。所以《汤液》应该成书于仓公“诊籍”以后,《艺文志》成书之前,即公元前年~公元92年之间。而在此期间,汉朝设有本草待诏,虽然公元前31年被罢,但公元5年恢复,所以《汤液》最有可能成书于公元5~92年之间,为本草官集体研究的结果。

4.3《汤液》与《本经》、经方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统一的汉王朝为中医学获得大发展提供了机遇,《汤液》成书了,《本经》的主要内容也应该成书于此时期,但其正式成书或定名为《本经》则较晚,故《艺文志》无之。若《汤液》、《本经》皆为汉代本草官所为,则《伤寒杂病论》多用《本经》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就再合理不过了。这个事实也说明,实际上并非“伊尹本神农之经”,而是从“《汤液》等经方”中归纳提炼才有了“本草经”。治疗疾病的需要促使人们研究自然界并发现天然药物、形成单方,对药物运用规律的研究产生本草。

从距今~年的跨湖桥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前年前的马王堆《病方》,单方仍占方剂总数的58.2%,到了《艺文志》成书的公元92年,已有“经方十一家”。可见中医学在汉代获得了空前发展,由单方为主发展到以复方为主的经方。单方的历史可能已经有八千年,但是,成熟的经方则产生于西汉后期至东汉,以《汤液》形成为标志。张仲景论广《汤液》为《伤寒杂病论》,则是对经方的发展,代表了成熟的经方。

5结语

综上所述,《内经》、《本经》、《汤液》皆是汉朝人托名之作。《本经》、《汤液》最可能成书于公元1世纪时。《本经》成书可能稍晚于《汤液》。经方起源于古代单方,是实践不断进步的结果。

参考文献:略。

年颁布的《关于印发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首次提出经典名方可以直接申报生产,并制定了6条纳入经典名方的基本条件;时隔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再次提到经典名方制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强调鼓励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研发;年,国家出台《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制定的遴选范围与遴选原则》,并就《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征求意见,至此,经典名方制剂进入落地阶段。

那么...

经典名方制剂到底价值何在?价值几何?

经典名方制剂上市后,将面临什么样的市场竞争格局?

经典名方制剂是否值得投入?投入多大?

中药经典名方制剂“政策-技术-市场”研讨会“,将于年12月22-24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将邀请业内专家就经典名方制剂进行政策解读、市场研判,围绕研发关键技术点进行深入研讨。

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报名经典名方研讨会

[本文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年1月第27卷第1期。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皮肤科白癜风杂志编委
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gj/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