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参人

三丫五叶,背阳向阴。

欲来求我,椴树相寻。

选自陶弘景《名医别录》

(1)本诗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首人参诗,见于南朝梁代道教思想家、医家陶弘景(隐居)《名医别录》、《药总诀》等书。原题为“高丽人作人参赞”,在东北地区一些地方志“高丽人参赞”、“高丽人采人参赞”,清王士祯称“高丽采参赞”(《池北偶谈》页)这三种标题都有“赞”字,为道家诗的称谓。“释家为偈,道家为赞,儒家为诗”(刘建封语)“偈”,梵语,“偈陀”之略,义译为颂。不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皆以四句为一偈也。陶弘景道教思想家,所以把人参诗称为“人参赞”。鉴于此种情况,运用第一人称拟人自述的手法,扼要地写出人参的生态特征及生长环境,仅能表明寻采人参的主要标志和方向,因此改为现在标题,较为切题。

(2)三丫五叶:以地上部分看,三丫五叶是人参区别于党参、沙参、苦参、华山参、孩儿参、商陆、桔梗的极其重要的特征。日本人有“三丫五叶草”或“三枝五叶草”之称,也许缘于此。人参原来野生,自从有了人工栽培以后,便有了山参与园参之分。山参靠大自然抚育,其生长时间,人们来做跟踪调查,地方志记载的不过是据某某挖参人的说法,因此其说不一。如《扈从日录》:“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丫五叶;四五年后,两丫五叶,至十年后生三丫,年深者生四丫,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名百尺杵。”最大山参为六丫各五叶。从四丫到六丫是比较难见的,称为“大山”或“大货”,而三丫五叶是比较多见的,成了挖参人辨识人参的重要特征。

(3)背阳向阴:人参是一种喜阴性很强的草药,多生在阴湿之地,尤其喜欢“夕照阳”处,在这些地方找到的人参较多。但也不绝对,在别处找到的人参也有,但比较少。

(4)椴树相寻:“椴”在古籍中多作“椵”字,是讹传,由于讹印又加讹注,造成很大误区。我国东北长白山区根本不产椴树,只有椴树,由于椴树叶大,荫广,正是人参生长最佳小环境,因此采参人多数是在椴树下找到人参的。在《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有“椴树下寻。”

辽宁天士力参茸股份有限公司时刻







































白殿疯的图片是什么样
治疗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gj/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