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衄,又称舌上出血。

《奇效良方》:“心脏有热,舌上出血如涌泉。”

病发多因心、肝、胃火盛,热邪迫血外出。

如《景岳全书》“舌上无故出血如缕者,以心、脾、肾之脉皆及于舌,若此诸经有火,则皆能令舌出血。”

又如《血证论》谓“胃火熏之,亦能出血。”

因心火上炎者,伴见舌红舌胀,心烦不寐,治宜清泄心火。

因肝火上扰者,伴见头痛目赤,胁痛舌干,治宜清肝泻火。

因于胃火上冲者,伴见口臭,消谷散饥,治宜清胃泻火以止血。

目录

一、小儿舌上出血

二、舌上出血不止

三、舌上血出如涌泉

四、舌上出血如簪孔

五、舌上出血

一、小儿舌上出血

1.地黄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五。

主治:小儿舌上出血如针孔。

组成:生干地黄一两,明胶半两(炒)。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汤调下。

2.地黄汤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五。

主治:小儿舌苔黄,出血,舌肿,舌裂,舌生芒刺,舌卷,舌黑,舌赤等诸舌病。

组成:黄芩,生地黄各等分(一方加赤芍药,甘草)。

用法:上锉。每服一大钱,水半盏,煎三分,去滓服。

加减:如舌干燥者,与调胃承气汤、人参白虎汤并服。

二、舌上出血不止

1.血余散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一八八。

主治:

1.《太平圣惠方》:吐血不止。

2.《普济方》:心衄,或内崩,或舌上出血如簪孔者;及小便出血,汗血。

组成:乱发一两。

用法:烧灰,细研。每服一钱,以温水调下。

2.清心救命丹

来源:《辨证录》卷三。

主治:心火上炎,而肾中之水,不来相济,舌上出血不止,舌红烂裂纹。

组成:玄参,麦冬各一两,甘草一钱,菖蒲三分,茯神,人参,三七根末各三钱,五味子三粒。

用法:水煎,调三七末服。一剂即止血。

3.护舌丹

来源:《辨证录》卷三。

功用:大补心肾,交济心肾。

主治:心火太炎,肾中之水,不来相济,致舌上出血不止者,舌必红烂,其裂纹之中,有红痕发现,血从痕中流出,虽不能一时杀人,然而日加顿困,久亦不可救援。

组成:丹皮三钱,麦冬三钱,桔梗三钱,甘草一钱,玄参五钱,人参一钱,熟地一两,五味子一钱,黄连三分,肉桂一分。

用法:水煎服。一剂而舌之血即止,连服四剂,而舌之烂亦愈。

4.槐花散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

别名:槐花一物散(《医方考》卷五)。

主治:舌出血不止。

组成:槐花不以多少。

用法:上晒干,研末。敷舌上;或火炒,出火毒,为末,敷。如舌肿,以真蒲黄末干掺之。

方论:《医方考》:诸见血皆是火证,槐花能疗血中之热,故愈。

5.阿胶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舌上出血不止,及鼻久衄不止。

组成:阿胶(炒令燥,捣末)一两,蒲黄半两。

用法:上和匀。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入生地黄汁一合,更煎一二沸,温服,不拘时候。

6.阿胶散

来源:《普济方》卷五十九。

主治:舌上血出不止。

组成:阿胶(炒燥),蒲黄,黄耆(锉细)各一分。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生地黄汁调下,并二服。

7.补液丹

来源:《辨证录》卷三。

主治:心火上升以克肺金,而致舌上出血不止。

组成:人参三钱,生地三钱,麦冬五钱,丹参二钱,北五味子十粒,山药三钱,当归五钱,黄连一钱,玄参五钱,贝母一钱。

用法:水煎服。外用炒槐花、三七根各等分,为末,掺之即愈。

方论:此内补其心中之液,外填其舌窍之孔,则心火自宁,而舌血易止也。夫槐花、三七本能止血,似不必借重于补液丹也。然而内不治本而徒治其末,未必不随止而随出也。

8.蒲灰散

来源:《疑难急症简方》。

功用:清火止血。

主治:血泄不止,及舌衄,鼻血,重舌,木舌,并下部诸血。

组成:蒲黄(炒黑)。

用法:可填可掺,可服。

9.寸金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心经烦热,血妄行,舌上血出不止。

组成:新蒲黄三钱匕,新白面二钱匕,牛黄(研),生龙脑各半钱匕。

用法:上为极细末。每服一钱匕,食后、临卧生藕汁调下,一日二次。

《景岳全书》:亦可掺舌上。

10.圣金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舌上忽然血出不止。

组成:黄药子一两,青黛一分。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匕,食后新汲水调下,一日二次。

11.止衄散

来源:《喉科心法》卷下。

主治:凡刀误用致血出不止,并舌衄等证。

组成:蒲黄一钱,建青黛一钱,滴乳香一钱(去油),净没药一钱(去油),真血竭一钱,明硼砂一钱。

用法:上为极细末。用少许,吹入刀患处。即效。

三、舌上血出如涌泉

1.戎盐丸

来源: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五。

本方改为汤剂,名“戎盐汤”(《嵩崖尊生全书》卷六)。

别名:加减三黄丸(《医部全录》卷四一五)。

主治:舌上黑,有数孔,大如箸,出血如涌泉。

组成:戎盐,黄芩(一作葵子),黄柏,大黄各五两,人参,桂心,甘草各二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以饮送下,一日三次。亦烧铁烙之。

2.蒲黄散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九引《海上方》。

别名:涂舌丹《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主治:

1.《太平圣惠方》:舌肿强。

2.《普济方》引《海上方》:舌忽然肿硬,或出血如涌。

组成:乌贼鱼骨,蒲黄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用少许,涂舌上。

3.升麻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心脏有热,舌上血出如涌泉。

组成:升麻(锉),茜根(锉),小蓟根(锉)各一两半,艾叶(去梗)一握,凝水石(碎)三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加生地黄汁一合,更煎一二沸,去滓温服。

4.文蛤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

主治:热壅,舌上出血如泉。

组成:五倍子(洗),白胶香,牡蛎粉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用少许,掺病处。

四、舌上出血如簪孔

1.香薷饮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八引《肘后备急方》,名见《不知医必要》卷二。

主治:舌上出血如钻孔者。

组成:香薷汁。

用法:共服一升,每日三次服尽。

2.金花煎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四。

主治:舌上出血,如簪孔。

组成:黄柏三两,黄连五钱,栀子二十枚。

用法:上锉。以酒二升,浸一宿,煮三沸,去滓。顿服。

3.地黄散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

组成:生干地黄三两,鹿角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食后以糯米粥饮调下。

4.紫霜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舌上出血,窍如簪孔,及吐血、衄血。

组成:紫金沙(即露蜂房顶上实处是,研)一两,芦荟(研)二钱,贝母(去心)四钱。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水七分一盏化开,煎至五分,温服。吐血、衄血,每服一丸,酒半盏化开服。

五、舌上出血

1.清心散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九引《简要济众方》,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别名:

刺蓟饮《圣济总录》卷七十、

刺蓟散(《幼幼新书》引《王氏手集》见《永乐大典》卷一○三三)。

主治:

1.《证类本草》引《简要济众方》:九窍出血。

2.《圣济总录》:舌上出血,大衄。

组成:刺蓟一握。

用法:上绞取汁,以酒半盏调和顿服。如无清汁,只捣干者为末,冷水调服三钱匕。

2.郁金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心脏积热,血脉壅盛,舌上血出。

组成:郁金一两,当归(切,焙)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一钱匕,以生姜、乌梅汤调下。

3.香参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心脏热盛,舌上出血。

组成:人参,生蒲黄,麦门冬(去心,焙),当归(切,焙)各半两,甘草(炙,锉)一分,生干地黄(焙)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水化下,一日三四次。

4.黄柏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心脏热极,舌上出血。

组成:黄柏二两(涂蜜,慢火炙焦)。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温糯米饮调。

5.熟艾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心经蕴热,舌上血出,及诸失血。

组成:熟艾(用糯米半合炒),松黄,柏叶(炙)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柏子安心汤

来源:《辨证录》卷三。

主治:舌出血。

组成:人参,茯神,柏子仁各三钱,远志一钱,菖蒲三分,当归,生地各五钱,五味子十粒,贝母,黄连各五分。

用法:水煎服。

7.麦参汤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十一。

主治:一切舌血。

组成:人参,生蒲黄,麦冬,当归各五分,甘草三分五厘,生地二钱,黄柏(炒)六分。

用法:每日服三四次。

8.金光煎

来源:《会约医镜》卷六。

主治:舌衄。

组成:黄柏二两,黄连二钱五分,栀子十五枚。

用法:水煎顿服。先用黄连三五钱,浓煎,徐徐服之,不效,速服此方。

9.凉血四神煎

来源:《外科医镜》。

主治:舌上出血,重舌。

组成:槐花三钱,生地四钱,丹皮二钱,茯苓二钱。

用法:水煎服。

10.清下汤

来源:《医方简义》卷三。

主治:大小便血,血淋,舌上出血。

组成:大黄(醋炒)三钱,牡丹皮三钱,归身三钱,白芍一钱,苦参一钱,焦栀子三钱,生甘草八分,北细辛二分,通草一钱五分。

用法:上加鲜荷叶一片,水煎服。如无鲜荷叶,以藕一斤煎汤代水。

加减:

小便尿血,加琥珀一钱,滑石三钱;

血淋症小腹滞痛,湿热内蕴,加琥珀一钱,滑石、瞿麦各三钱,去细辛;

舌上无故出血,加川连八分,炒蒲黄七分,乌贼骨一钱,去细辛;

痰血交互,去苦参、细辛,加姜半夏一钱,川贝二钱,真化橘红一钱。

方论:方中用大黄以入阳明经驱瘀荡热,丹皮清血中之热,白芍泻肝,归身养血,细辛温经,勿使寒凉伤血,苦参清湿火,栀子泄三焦之火,通草渗湿清热,生甘草解毒以和诸药之性。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cane.com/ksyf/10655.html